书城传记启功说启功
2808500000017

第17章 启功的遗产

对于启功的成就与贡献,各种媒体特别是网络上涌现出的海量信息,已经让人目不暇给,最高级的形容词都已用尽。这反映了时下人们对文化与学术、艺术的崇尚。但是追思、悼念与纪念时的感情宣泄,与客观、公正的盖棺论定,毕竟还是两码事。其实,启功对自己有过不止一次个人总结或评价,他在二十几年前自撰的墓志铭经多次发表,脍炙人口,铭日:“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计平生,谥日陋。身与名,一齐臭。”常人往往会以启老谦逊、诙谐打油来解释,忽略了自撰墓志铭自古皆是文人郑重其事的大事。事实上,在我看来,启功的自撰墓志铭,在很多方面足以纠正社会上外行们的追捧与神化。当然,自谦是启老为人的本色,不过,细研此铭,更多的是写实。文人的自我评价,基本上不是自许就是自谦,而自许的多,自谦的少。依我的经验,凡是自许自夸的,大都不可当真;而对自谦的,却应当予以认真对待,因为文人是有理性的,不会自损自贬。

启功之享大名,主要在于其书法。对中国书画市场来说,启功是一个水位标杆,可以说,从“文革”结束以后,中国书画走向市场以至于今的二十几年历程,启功始终处于潮流的制高点。用句更直白的话来说,启功的书法价格一直是在世书法家中最高的。所以,就不难理解何以假冒启功书法的赝品也最多。

启功先生可能还是在世的书画家中头衔最多的一位,中央文史馆馆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西泠印社社长,这些显赫的职务对他来说只是挂名兼差,他自己真正认同的身份是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他所真正尽心尽力的所在,也是北京师范大学。只要到北师大校园走一走,就能发现,建筑上到处都挂的是启功题写的牌子,都多到了不可思议的程度,可见启功对校内是如何的有求必应。

自小是孤儿,成家后又无子女,北京师范大学对于启功来说,不只是一个工作单位,而是他的家。他的恩师陈垣校长让他在失业无助时进入了这所大学教书,他一生的事业转折就在于此。因此,启功在功成名就后,不遗余力地报师恩、报校恩。这种感情和寻常的教授与大学之间的关系有云泥之别,他的收藏与字画,也都捐赠给了大学。对于这样一位名高德重的书画大师,留下的遗产价值肯定是很可观的。这既是指其文化价值,也是指其经济价值。

我曾当面问过启老,为什么不考虑设立艺术馆或纪念馆,他对书画家搞这些名堂非常不屑,类似馆堂在管理上、体制上存在太多的漏洞,以至于藏品最后还是流失或者被瓜分了,他说:“我还不如想给谁就给谁呢!”

启功是个有头脑、有原则的学者,而且不肯流俗,虽然人们看到的是他随和的一面,其实他还有刚介的一面,也就是外圆内方。可以说,外圆的一面令他让人喜爱、受人欢迎、极有人缘;而内方的一面则让他受人尊敬、推重。世人一般只看到启功可爱的一面,而看不到他可敬的一面。李刚田先生说,当年有一次搞政治运动,启功不得不作为书协主席出面发言,但是多年执教口才便给、出口成章的他一反常态,照着发言稿一字一字地念,而且还几次装作看不清楚、会让旁边的人告诉他某个字写的是什么——以此来表示自己的观点与立场。

过去在书画市场有启功不打假的名声,他的戏言“凡是写的好的都不是我写的”也人人皆知。但是后来老人对日益猖獗的赝品忍无可忍,终于拍案而起,诉之公堂。对于那位公然造他的假的骗子后来由于别的事由而被抓起来,老先生感到很是高兴,对我谈起细节颇为快意。这也是他刚烈的一面。

启功是传统文人,他的一生成就,也是传统文人应有的成就。经过了几十年运动与文化劫难,按照我的理论,1949年时不到二十岁以及“文革”结束时超过二十岁的这一代人,在知识文化以及道德信仰诸方面,都存在着无法补救的缺陷,这将是对中国文化传承空前的考验,启功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在他辞世之后,严重的还不在于是否后继乏人,因为在二三十年内不可能出现启功式的人物——而是后人能否理解、继承他的遗产。启功可爱的一面,而看不到他可敬的一面。李刚田先生说,当年有一次搞政治运动,启功不得不作为书协主席出面发言,但是多年执教口才便给、出口成章的他一反常态,照着发言稿一字一字地念,而且还几次装作看不清楚、会让旁边的人告诉他某个字写的是什么——以此来表示自己的观点与立场。

过去在书画市场有启功不打假的名声,他的戏言“凡是写的好的都不是我写的”也人人皆知。但是后来老人对日益猖獗的赝品忍无可忍,终于拍案而起,诉之公堂。对于那位公然造他的假的骗子后来由于别的事由而被抓起来,老先生感到很是高兴,对我谈起细节颇为快意。这也是他刚烈的一面。

启功是传统文人,他的一生成就,也是传统文人应有的成就。经过了几十年运动与文化劫难,按照我的理论,1949年时不到二十岁以及“文革”结束时超过二十岁的这一代人,在知识文化以及道德信仰诸方面,都存在着无法补救的缺陷,这将是对中国文化传承空前的考验,启功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在他辞世之后,严重的还不在于是否后继乏人,因为在二三十年内不可能出现启功式的人物——而是后人能否理解、继承他的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