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北大教授给出的28条快乐法则
2804200000009

第9章 法则六 认同——多一分理解,少一分冲突

人活着首先需要什么?人首先需要群体对个体的认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同结果,谁都知道,认同的结果直接影响一个人的感官感受,进而影响到他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因此,人际关系的几乎一切矛盾都根源于这个认同,人被认同的同时也要认同别人,这是社会的基本规则,谁也无法打破这个规则。要想活得好,活得快乐,就必须把认同别人和被别人认同这个问题处理好。

1.认同一个你不认同的人

我们是人不是神,所以每个人都有着属于自己的人性弱点。喜欢钻牛角尖、喜欢激动、喜欢争吵、喜欢漫骂……凡是属于人类这个群体所具有的一切弱点,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

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不一样,受的教育不一样,自然就有了千差万别的思想和世界观。存在有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意见,其实本就很正常,要不岂不是天下要成为克隆思想和灵魂的时代了吗?

有一本名为《瞬间感悟》的书,里边说了一个故事:很久以前,有一个未婚的村姑,生下一个孩子,在当时的哪个年代,未婚女子生孩子,简直就是一种罪孽。于是在村里掀起了轩然大波。村姑在家人和村民的逼问下,不得不说了谎话,言称孩子的父亲是后山寺庙里的老和尚。于是村里的所有人都跑去寺庙,要和尚收养下那个孩子。和尚很诧异,问了一句话:“是这样的吗?”再于是,就什么也没说,把孩子收养了下来,并叫寺庙里的其他和尚好好地抚养这个孩子。

很多年过去了,村姑一直在心理承受着自责,终于有一天实在无法再承受这份心理压力,带上全村的人来到寺庙,当众说出了事情的真相,并对当年被冤枉的老和尚道歉,可老和尚还是只说了一句话“是这样的呀。”

其实这是一个很平淡的故事,但却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时间会说明一切。很多事情不需要解释,也不需要去争出个是非曲直,争出了结果又怎样呢?所有的人还是该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不是吗?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轨道,你有,我有,他也有,我们谁又能有本事去改变别人的固有轨道和生活呢?

所以,我们应该学会认同,认同别人的存在,学会宽容,宽容别人的错误。

毕竟每个人的生活方式都不相同。而正是因为这许多不同的生活方式,才形成了形形色色的人,才有了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社会……

人总是处在一种认同的状态,只是认同的对象不断改变而已。某个人称赞你一下,你就觉得飘飘然,然后你遇到另一个人,他对你恶言相向,你马上火冒三丈,气呼呼地还以颜色。你的情绪完全受制于别人,别人说你好,你就满足;说你不好,你就不满,谁都可以影响你、左右你,为什么你要如此认同别人呢?

事实上,别人要怎么想、要怎么说、要怎么认为,那真的不关你的事,因为脑袋是长在他的头上,你能怎么样?

有个校长修养非常好,即使别人用再难听的话羞辱他,他都无动于衷。

有位老师忍不住问道:“你怎么能不生气?这有什么秘诀吗?”

“这并不困难,”校长笑着说,“如果有人寄封信给你,而你不打开,你还会受到信的内容影响吗?”

别忘了,一个巴掌是拍不响的。如果你不跟别人争“是非”,又怎么会惹上“是非”呢?

美国拳王乔路易在拳坛所向无敌,有一次他与朋友开车一同出游,车子行驶间,因前方有状况使他不得不紧急煞车;不料后面尾随的一辆车因煞车不及而轻微地撞上了他的车。

他原也不以为意,但后面的司机却气冲冲地跳下车来找他理论,指责他煞车太急,大骂他驾驶技术有问题,并不时在他面前挥动着双拳。

乔路易沉默不语,直到司机骂完扬长而去。

乔路易的友人实在忍不住了,对乔路易说:“那家伙看起来那么嚣张,还在你面前挥舞拳头,你为什么不狠狠地揍他一顿?”

乔路易笑着说:“如果有人侮辱歌王卡罗素,卡罗素是否会为对方高歌一曲呢?”

说得好,如果你不小心被狗咬了一口,难道也要回咬狗一口吗?

要记住,你我所认识的大多数人和我们一样,并不是绝对理性。他们可能充满偏见、自私、嫉妒、情绪化,甚至喜欢吹毛求疵、钻牛角尖,既然是这样,我们又何必在意别人怎么说或怎么想呢?

人们都渴望着得到他人的认同,要满足这个愿望其实并不难。一个人如果能够接纳别人,能够认同别人,他的身边就一定会聚集许多的朋友,这也正是那些具有好人缘的人与人相处的成功之道。

2.换位思考最能获得认同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当中人人都渴望理解,然而有的时候就偏偏得到不到理解,反而是误解。回首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便不难发现,误会是经常发生的、难以避免的。人们的愿望总是美好的,但结局往往是不仅不能如愿以偿,而且恰恰相反、事与愿违。误会在同事之间、同学之间,朋友之间、亲人之间、社会的各个角落之间都可能发生,其实理解和误会只差那么一小步,只要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经常沟通、换位思考、善于忘记,理解就会时常在我们身边。

理解需要经常沟通,沟通非常重要,长期不沟通,必生猜疑,猜疑生误解,误解就会产生矛盾。理解需要换位思考,换位思考是情感沟通的桥梁。亲朋好友、家人同事都需要换位思考。当我们被“冒犯”、被误解的时候,是耿耿于怀还是换位思考就突显了一个人的修养和品德。

所谓换位思考,其实就是换一种立场看待问题,从各个不同的角度研究问题,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冲突,从而获得新的理解,做出与平时惯常思维不一样的举动。

换位思考是人类经过长期积累、付出沉重代价后总结出的黄金法则。如果我们能够时时、处处、事事进行换位思考,那么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就一定能够处在一种和谐的状态中。

比如,自己少一份沉重,别人就会多一份轻松;自己少一份刻薄,别人就会多一分宽容;当我们体会到老师的辛劳时,就会对他们多一些敬重;当我们体会到父母的艰辛时,就会对他们多一份敬爱。无论在家庭、在单位,如果说话办事能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理解对方,那么我们就会减少许多不必要的家庭纠纷和社会矛盾,形成和睦的家庭、和谐的集体乃至和谐的社会。不难看出,换位思考对于读懂别人、读懂生活、读懂社会,对于改善自己的思维、丰富自己的思想、提高自己的修养,对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构建和谐社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德国有一户人家需要在城里找一栋房子。他们一家三口,丈夫、妻子和一个五岁的孩子,跑了一天,终于在傍晚时看到了一则称心如意的公寓出租广告。

他们满怀希望地跑了去,房东仔细地打量了三位客人,“实在对不起,我们的房子不打算租给有孩子的住户。”房东说道。

丈夫、妻子听了不知如何是好,踌躇了半天,只好遗憾地离开了。

那个五岁的孩子,把一切看在眼里,走了没多远他又一个人跑了回来,并用那双小手敲开了房东的门。小孩很有礼貌地说:“老爷爷,这个房子我租了,我没有孩子,只有两位老人。”

房东一听孩子的话,笑了起来,他们本意是怕孩子吵,一看孩子如此懂事、会说话,就欣然同意把房子租给他们了。

换位思考打破了房东老人的角色局限,使他自愿放弃了原来的成见。

还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两座庙,甲庙的和尚经常吵架,生活得很痛苦;乙庙的和尚相处得十分融洽,生活得很快乐,于是甲庙的住持好奇地前去取经。

行至乙庙前,他看到一个和尚匆匆从外面走进来,刚进大门不慎摔倒了,正在拖地板的和尚见状赶紧跑过去,迅速扶起摔倒的和尚并连声自责:“都是我的错,地板拖得大湿了。”站在门口的一个和尚也紧跟着跑过来,歉意地说:“都怪我没有及时提醒。”被扶起的和尚则说:“还是怪我太粗心。”前来取经的住持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从那以后,甲庙的和尚之间的关系也融洽了。

宋代大儒朱熹说:“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现在,不仅代与代之间有代沟,人与人之间也一直有“沟”的存在,很多误会、纷争、痛苦皆由此而起。在在许多生活领域中,要做到“换位思考”委实不易。

俗话说“劝人容易劝己难”。当劝慰别人时,我们苦口婆心,说得头头是道,当创伤发生在自己身上时,却发现所有说过的话都是那么苍白无力,因为此时才真正体会到那种心情和感受。当初劝慰别人的,并不是情感的慰藉,而仅仅是理智的道理和应该如何。

在现实生活中,个别人是透过一层眼镜去认识、了解别人的,这层眼镜就是他主观的参照标准,有时候就是一种成见。甚至有人常常被这种成见左右而不自觉,也就更谈不上去设身处地地理解别人了。

老子说:“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人与人的相处需要理解、需要心灵的契合,我们只有放下心中的一切框架,以纯净的心灵为载体,才能越过那些“沟”。

换位思考,可以让我们突破固有的思考习惯,学会变通,解决常规性思维下难以解决的事情;通过换位思考,可以让我们了解别人的心理需求,感受到他人的情绪,将沟通进行到底;通过换位思考,可以让我们揣摩到对方的心理,达到说服对方的目的;通过换位思考,可以让我们欣赏到他人优点,并给予对方真诚的鼓励,使团队和谐高效;通过换位思考,可以让我们很好地进行服务定位,成功销售我们的产品;通过换位思考,领导者可以得到下属的拥护;通过换位思考,下属可以得到上级的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