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北大教授给出的28条快乐法则
2804200000007

第7章 法则四 知足——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在我身上就发生过一个不知足的故事。

一次,我到银行取款机上取款,看见狭缝里有一张银行取宽卡,我想肯定是哪为粗心大意者忘记拿了。我将那卡取去再将自己的卡插入,取完钱后,我正准备将别人的卡送到就近的银行里去,此时正好一急匆匆的少妇冲我走来,并直问我看到她的银行取款卡没有?我笑着将提款卡还给了她,她并没有感谢。我正欲走,她却对我说:“还有我的太阳镜你怎么不还我?”我说我没看见你的太阳镜。她却十分气愤地责怪我。我反复解释,“我真的没看见,也许是你忘在其它地方了”。她居然气呼呼的走了,边走还边骂骂咧咧。

古人说得好,“知足者常乐”。清人胡澹庵所编《解人颐》一书中的一首《知足歌》是这样写的:

思量疾厄苦,无病便是福。

思量悲难苦,平安便是福。

思量死来苦,活着便是福。

也不必高官厚禄,也不必堆金积玉。

一日三餐,有许多自然之福,

我劝世人,不可不知足。

很显然,这首《知足歌》告诉人们一个最简单、最纯朴的生活哲理,知足,是人们生活之大福。

1.知足是福

幸福在哪里?从古到今,有多少人在苦苦寻觅。

其实幸福就在你身边。一位经济学家说过,我们越来越富,但是体会不到幸福,原因是我们总拿自己与那些物质条件更好的人相比。幸福是主观的也是相对的,古人说知足之人即使卧在地上犹知快乐,不知足者就是处在天堂也不会称心如意,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美国作家亨利·曼肯曾经指出,如果你想幸福,有一件事情非常简单,就是与那些不如你的人,与比你更穷、房子更小、车子更破的人相比。现在的问题是,许多人总在做相反的事。美国教授弗兰克做过调查:你是愿意自己挣11万美元,别人挣20万美元,还是愿意自己挣10万美元,而别人只挣8万美元呢?大部分美国人都选择了后者。

由此看来,幸福不幸福,取决于每个人的心态。纷繁的社会,相同的人生际遇,却可以折射出不同的人生态度。同样面对金色晚霞,有人叹息有人赞美。只要有阳光般明朗的人生态度,就会看花花有情,看树树可亲,看山山含笑,看水水怡人。

幸福从不嫌贫爱富,也不厚此薄彼。人生的不幸福不如意,常常因为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要求过高或过分攀比所造成的。

幸福其实很简单,从狭义上讲,幸福就是早晨起来的一抹微笑,是回到家时爱人和子女给你泡上一杯热茶,是一声“您好”的亲切问候……从广义上讲,幸福就是有一个好的心态。得之是我幸,不得是我命,顺其自然,不必强求。这样,身在福中更知福,天天快乐如意、笑口常开、幸福美满。

在非洲的一个小镇,有一块快乐墓地。那里的坟墓墓碑上都刻着劝人快乐的碑文,例如:

人生在世,不在于你干了什么,也不在于你是否成功或失败,千万别为一种目的折磨自己,那样会把自己弄得很不快乐。

不要老是感觉自己缺什么,只要快乐,你就什么都不缺。

自寻烦恼是人生最大的自我冤枉,你何必要冤枉自己呢?

行善吧!真诚地去帮助别人,这样你就会得到快乐,你会感到来自内心的一种亲切感,你就生活在快乐之中,你的人生会因此而美丽。

这些碑文,可谓别出心裁,让人大开眼界。一般而言,墓碑大多刻上亡者的功绩、官位,极少有让人快乐的醒世良言。

人生在世,总要经历沟沟坎坎,遭遇急流险滩。当人走完短暂的人生之路时,总会对走过的路有所感、有所悟,这便是穷其一生的经验总结。用自己的人生总结昭示后人,让后人少犯或不犯自己犯过的错误,这是功德无量的事。而那种标榜成功的豪言、官位升迁的曲线,于后人无补。任何一个人的人生总结,都是他人生之书的提要,让人们间接地吸取他的人生营养,使大家脚步走得更稳当,过得更快乐。

上述劝人快乐的碑文,不啻为至理名言。仔细读读这些文字,让人如同置身于阳光下的花园之中,让人倍加珍惜充满阳光的生活,让人更加珍爱活着的幸福。

一句快乐碑文,是一个人的人生提要。活着的时候,每个人都应把人生提要写好。

知足就是度,度就是分寸、智慧,更是水平。知足的人总是微笑着面对人生。在知足者的眼里,世界上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没有蹚不过去的河流。

当然,知足不是强调人生无为、不思进取。生活中不该你拥有或不是你的,你强求不来;是你的或该你拥有的,别人也拿不走。要争取你该争取的,追求你应该追求的,做到取舍有度,适可而止。

其实,世间值得人们喜爱的东西太多,面对太多太多的诱惑,明白自己需要什么只是本能,而明白自己不需要什么才是人生的智慧。一位哲人说过,真正的幸福并非所拥有的多,而是所求的少。幸福就在一种时时惜福的心境里。

珍惜拥有,知足是福,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会的生活智慧。

2.知足常乐

有一个樵夫,每天上山砍柴,日复一日,过着平凡的日子。

有一天,樵夫跟平常一样上山砍柴,在路上捡到一只受伤的银鸟,银鸟全身包裹着闪闪发光的银色羽毛,樵夫欣喜说:“啊! 我一辈子从来没有看见过这么漂亮的鸟!”于是把银鸟带回家,专心替银鸟疗伤。

在疗伤的日子里,银鸟每天唱歌给樵夫听,樵夫过着快乐的日子。

有一天,邻居看到樵夫的银鸟,告诉樵夫他看见过金鸟:“金鸟比银鸟漂亮上千倍,而且,歌也唱得比银鸟更好听”。樵夫想,原来还有金鸟啊!

从此樵夫每天只想着金鸟,也不再仔细聆听银鸟清脆的歌声,日子越来越不快乐。

有一天,樵夫坐在门外,望着金黄的夕阳,想着金鸟到底有多美,此时,银鸟的伤康复了,准备离去。

银鸟飞到樵夫的身旁,最后一次唱歌给樵夫听,樵夫听完,只是很感慨地说:“你的歌声虽然好听,但是比不上金鸟的动人;你的羽毛虽然很漂亮,但是比不上金鸟的美丽。”

银鸟唱完歌,在樵夫身旁绕了三圈,告别樵夫,向金黄的夕阳飞去。

樵夫望着银鸟,突然发现银鸟在夕阳的照射下,变成了美丽的金鸟,他梦寐以求的金鸟,就在那里。只是,金鸟已经飞走了,飞得远远的,再也不会回来。

人常常在不知不觉之中成了樵夫,自己却不知道:原来金鸟就在自己身边。

“不知足”几乎成了一种现代病。古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怡然心境无处可寻,“乐天知命,故不忧”的心境被物欲冲击得支离破碎。不管是“低保”对象,还是月薪上万元的白领,说起自己的日子,都有一百个不满意,比比别人的生活,总感觉任重而道远。前者的心境尚好理解,那么后者呢?不少人暗自发问,现代人到底怎么了?多少钱才能买来“知足常乐”的心态?

我们随时会看到辛苦的、活得没有意义的、像骆驼一样负担沉重的人们。单只是生活,就已经使他们疲于奔命。他们只是单纯地希望,有一天自己可以不这样劳累,就于愿已足。而且我因此相信,如果我处在他们的境地,一定也完全像他们一样。当我一文不名而只好在炽热的太阳下徒步赶路的时候,我最大的愿望只是能搭上一辆公共汽车。当我常年只有每天四小时的睡眠和二十小时的工作时,我最大的希望一定只是能有一天不受干扰地蒙头大睡。

当然,我也由此明白,每当一个人最起码的愿望满足之后,他必定还要有第二个愿望,而且将来还会接着有更多更大的愿望。没有一个人认为他自己的生活中已经不再缺少什么,哪怕有一天他身处一个更恶劣的生活环境中时,他仍会向往或怀念那原有的生活;但当一个人置身在值得满意或甚至于值得艳羡的生活中的时候,他总还是觉得生活贫乏和不如意。

把事情往好的方面说,正是由于我们时常不满意自己的现状,我们才会付出更多的智力和体力去拼搏,以求得更大的进步,我们才会有更多的创造与发明。但是,往坏的方面说,一个人如果只是消极的对生活不满意,消极的厌倦和抱怨,那就只能说是一种对自己幸运的忘恩负义,因为无论我们都不应认为自己已经够苦。事实上总还有那些比我们活得更辛苦更没有意义甚至于看来更没有希望的人们,而他们却在认真地抱着希望活着。如果他们有一天能达到我们现在所过的生活水平,他们一定会用最大的虔诚去感谢上苍。他们一定会觉得心满意足,不再会有任何奢望苛求了。

每一个人都免不了有厌倦、烦闷和不满足的时候。逢到这种时候,就是我们把自己设想到一个更没希望,更辛苦,更困难的境地的时候。

幸福是需要比较的,它没有止境,没有标准,而只是看你对它的认识如何以及看你对它怎样解释而已。

古人说:“布衣得暖胜衣锦,粗茶淡饭亦清甜。无病无痛便是福,温饱无灾便是福,平平安安便是福,宁宁静静便是福。”显然,说这话的人,已经从滚滚红尘中超然淡出,他活得很从容。

清代大思想家王夫之有个“六然”养生诀,其中第一“然”叫“自处超然”,是说自我感觉要超逸洒脱,这是人生的至高境界。这位老人,能从平凡的生活中去深刻感受发自内心的快乐,从而便有了怡然自得乐无穷的心境。

不管古代还是现代,不管西方还是东方,快乐的本源是一样的。

曾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有一个国王,他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挥霍不尽的金钱,宝马香车,红粉佳人,可他却觉得自己不幸福。后来,他听说世上有一种幸福外套,无论谁穿上它都会幸福无比。国王就下决心要得到它,他走了很多地方也没有找到。这天,他来到一处村庄,就上前问道:“你这么快乐,一定是拥有幸福外套的人了?”“幸福外套?”农民嘲弄似的说:“就算给你,你也一定穿不上。”“为什么?”“因为你是一个贪婪的人,披的是欲望的衬衫,它一个劲儿地向外膨胀,你又怎能穿得上别的衣裳呢?”

只有扔掉欲望的衬衫,才能得到幸福的外套。

人总是这样,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漂亮了还想更漂亮,钱多了还想更多些,得到了还想得到更多。人的劣根性导致众人在永不“知止”的底线上挣扎,尽管很辛苦,但却欲罢不能,所以幸福一直可望而不可即。

人人皆有欲,有欲需有度,如果人人都把自己的欲望控制在别人能容忍的范围内,这世界不是从此变得更美好吗?

3.人生在世要知足

如果不知足,布什总统会天天坐在白宫发牢骚,因为他虽贵为美国总统,但同比尔·盖茨相比却还是个“穷人”。而比尔·盖茨呢,也会唉声叹气,因为他连在白宫住一个晚上的资格都没有,钱再多也是枉然。

可以说,如果人不知足,普天之下,没有一个人是有福的。

“不知足”的人,古已有之。正如清朝诗人胡澹庵写的一首打油诗《不知足》所说的那样:

终日奔忙只为饥,才得有食又思衣;

置下绫罗身上穿,抬头又嫌房屋低;

盖下高楼并大厦,床前缺少美貌妻;

娇妻美妾都要下,又虑出门没马骑;

将钱买下高头马,马前马后少跟随;

家人招下十数个,有钱没势被人欺;

一铨铨到知县位,又说官小势位卑;

一攀攀到阁老位,每日思想要登基;

一日面南坐天下,又想神仙来下棋;

洞宾与他把棋下,又问哪是上天梯;

上天梯子未做下,阎王发牌鬼来催;

若非此人大限到,上到天上还嫌低。

这首打油诗把某些人贪婪的本性刻画得入木三分。

先哲老子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这句话的意思是,虚荣和生命,哪个更亲切?生命和财产,哪个更重要?获得和丧失,哪个更有害?因此,过分贪爱,必造成更大的破费,贮藏得越多,也必然损耗得越多。而只有做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方可以拥有永久的幸福!

这其中的“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这句话说明你想要得到什么,就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贪得无厌必然会使人身心俱疲,精力消耗过度,从而有损健康。放眼看去,在我们的生活之中,不正是有很多这样的人吗?他们贪得无厌不知满足,最终落得个身败名裂,人财两空的下场。

试问:一个拥有一千万的人和一个拥有五百万的人哪个更幸福?大多数的人可能会说拥有一千万的人更幸福。

其实幸福生活的标准不能只是以物质的拥有来衡量的,无形的精神享受和健康的身体也是财富的一种表现形式。举个例子:拥有一千万的人为了拥有这一千万,他的付出一般来讲肯定比一个拥有五百万的人更多。为了得到一千万,他会加更多的班,会参加更多不必要的应酬,会失去更多与亲人在一起的时间,会承受更多更大的压力等,诸如此类,这难道不是一种损失吗?

现代生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即将一只装有兔子的笼子放在一个装有猛虎的笼子旁边,让这兔子成天看着老虎而惶惶不可终日,它对任何“美味”都不想吃,也睡不好,结果不多久这兔子就萎靡不振,缩成一团,消瘦无力。作为对照研究,另一只兔子则被放养在自然的环境里,结果十分健壮。从这个实验即可看出,精神、情绪和压力对人的健康是多么重要。

而只要赚五百万的人在这几方面不都失去的更少吗?如此一中和,可见一个拥有一千万的人并不见得比一个拥有五百万的人更幸福!

古往今来,因贪得无厌而人财两亡的例子不计其数。东汉时的大将军梁冀,贪财贪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大凡想在仕途上飞黄腾达者,必须行贿于他,否则休想。他专权20多年,疯狂敛财,难计其数,用搜刮的钱财建造的私人苑囿绵延近千里,结果,不但30多万不义之财被没收国库,而且遭满门抄斩。堪称天下第一贪的清朝权臣和珅,搜刮的财物价值白银达8亿两,相当于清政府当时20年的国库收入,结果不到50岁就被送上了断头台,落了个人财两亡的可悲下场。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清东陵慈禧太后的墓里陪葬品特别多,生时要享受,死后也要享受,因此要多藏财物在地宫当中。但是,老子的话又应验了,正因为你“多藏”所以盗墓的人也就盯住不放,就要盗挖,结果死了也不得安息。如果慈禧太后能看到后来这样盗挖她的墓穴,还会多藏吗?她也许会反思“我为什么这么惨?为什么死后还要‘多藏’?为什么就不知道老子的那句话‘多藏必厚亡’?”

富贵是好事,贪欲却是祸根,守住清贫是福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