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北大教授给出的28条快乐法则
2804200000033

第33章 法则二十五 忘我——一切苦只因有“我”

苦与乐,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是人的一种感受而已,但这决不意味着它是虚幻的东西。相反,你可以看到它与我们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事物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可能与人类的工作、劳动、创造、奉献、战斗,甚至牺牲都有联系。

人们会问,什么是快乐呢?其实“忘我”就是一种快乐。美国著名盲聋女作家海伦·凯勒以“忘我就是快乐”的信念来克服生理缺陷所造成的精神痛苦。她说:“我要把别人的眼睛所看见的光明当作我的太阳,把别人的耳朵所听见的音乐当作我的交响乐,把别人嘴角的微笑当作我的幸福。”

海伦·凯勒有着忘我的精神,所以她才能好好活下来,才能有一番成就。这种生活态度才是正确的,活在这个世界不是为了痛苦而活的,即使现在是痛苦地活着,那也是为了将来快乐活着而活的。这正应了屠格涅夫的话——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但愿你首先要学会吃苦。

1.忘我,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境界

丰子恺先生在一篇《我与弘一法师》的纪念文章中有一段妙喻:我以为人的生活可分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三层楼。

丰先生用人生三层楼比喻人生的三种境界是非常壑智深邃的,非一般人所能理解接受,尤其是灵魂生活,这自然是最高层的意识,但正因为高,很不容易真正的理解,更难以接受。有句诗写得极好:“灵魂在高处。”

而忘我就是最高的一种灵魂。

其实,人有时要学会忘记自己才会真正体会生活所带给你的快乐。

许多人是做到忘我才快乐的。你也许不相信,但我们可以举几个例子来论证这个观点。

亲情:当父母含辛茹苦把你拉扯大,尽管你不是最出色的,但父母在别人面前都会夸你,虽然他们在你面前说你不成器、没出息,但他们心里还是爱你的。很多父母都把他们认为最好的东西给了孩子(尽管很多时候孩子不能理解父母的爱),他们甚至忘记了饥饿、忘记了自己直至自己的生命,虽然旁人会觉得他们吃了很多苦,但对他们来说确是很快乐很幸福的。

友情:好朋友铁哥们在危难时都能为朋友两肋插刀,雪中送炭。交一个知心朋友远胜于交一帮狐朋狗友和酒肉朋友。拥有一个真正的朋友,你的心真的是满满的,一旦分别那眼泪直在眼眶里转。这个时候你就会想,如果失去这个朋友,我不知道活着有什么意思。理由很简单,你交这样的挚友,是忘了一切的,你们贵在交流,贵在情义,一起进步,快乐成长。

爱情:真正的爱情普遍表现在温柔善良的女子或是痴情踏实稳重的男子身上。当这样一个女子爱上一个男子,她会忽略他的一切缺点,宽容他的一切恶习,为他操劳伤神,她的信念是:希望在外操劳的心上人回来能有个温馨的家;当这样一个男子爱上一个女子,他会一心为了她工作,甘愿吃所有的苦,他的信念是:妻子过得好自己才感到幸福。

学习:居里夫人在很小的时候,兄弟姐妹都在热闹地玩耍,可她却一心扎在书堆里,旁若无人。后来她在外留学,她忍受饥寒,几度饿病,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才恢复过来。她以优异的学习成绩获得了奖学金,毕业后她勤奋刻苦地工作,将这笔不需要还的奖学金又还回去了。可以说居里夫人已经达到了一种忘我的学习境界。

工作:牛顿、爱因斯坦这些耳熟能详的科学家,他们常常为探询真理而废寝忘食。他们热爱自己的工作,并将此作为毕生的事业。所以,选择一份自己热爱的工作,从事一项可以激发自己热情的事业是很有意义和幸福的,它可以让你达到忘我境界。

忘我是一种境界。因为有了“我”,才会有比较,有了比较才会考虑要竞争,竞争失衡时就会有不平,或有嫉妒,或有争斗。在现实生活中,竞争是无法避免的。但是,人不能老是处在紧张的状态中,神经不能绷得太紧,因此要适时找回一种可以忘我的境界。

佛光禅师在参禅的过程中,经常忘记自己。一些从各方前来参学的禅者要求拜见禅师,面请教益。寺僧通报时说,某位学僧从某地来,想见禅师问禅。

佛光禅师总是自然地反问:“谁是禅师?”

有时,佛光禅师在吃饭时,寺僧问:“禅师,你吃饭吃饱了吗?”

禅师也茫然地问道:“谁在吃饭?”

一次,佛光禅师下田锄草,从早到晚,都没有休息一下,寺里众僧见到他都慰问说:“禅师,你辛苦了!”

佛光禅师礼貌地答道:“谁在辛苦?”

“谁在辛苦?”“谁在吃饭?”“谁是禅师?”“谁在说话?”佛光禅师经常忘了自己——他经常这样回答别人,也反问别人。

不少的禅者因佛光禅师的话而寻回了自己,认识了自己。

找寻忘我境界也是一种能力,一直处在忘我或无我状态的话,人还要进步吗?人还要生存吗?所以适时很重要。

其实再想一想,“我”有什么了不起呢?退一步海阔天空,有弛有张,有退有进,有输有赢,才是人生的乐趣。一个人要是能够正确对待失败的话,胸襟会更加宽广。

一个尼姑恭敬地问赵州禅师道:“大师,请问佛法最秘密的意旨是什么?”

赵州禅师随手掐了她的屁股一下,说:“喏,就是这个。”

尼姑很生气,质问道:“你还是高僧吗?没想到你心中还有这个。”

赵州禅师平静地说:“不!是你心中还有这个!”

实际上,赵州禅师想告诉尼姑的是,佛法的最高境界是忘我,而尼姑却还以为大师在占她的便宜,可见其没有达到忘我的程度。

1858年,瑞典的一个富贵人家生下了一个女儿。然而不久,孩子患上了一种无法解释的瘫痪症,丧失了走路的能力。一次,女孩和家人一起乘船旅行。船长的太太给孩子讲船长有一只天堂鸟,她被这只鸟的描述迷住了,极想亲自看一看。于是保姆把孩子留在甲板上,自己先去找船长。孩子耐不住性子等待,她要求船上的服务生立即带她去看天堂鸟。那服务生并不知道她的腿不能走路,而只顾带着她一道去看那只美丽的小鸟。奇迹发生了,孩子因为过度地渴望,竟忘我地拉住服务生的手,慢慢地走了起来。从此,孩子的病便痊愈了。女孩子长大后,又忘我地投入到文学创作中,最后成为第一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女性,她就是茜尔玛·拉格萝芙。

忘我是走向成功的一条捷径,只有在这种环境中,人才会超越自身的束缚,释放出最大的能量。

2.忘掉自己才能得到自己

要想用猎枪打中猎物的人,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把全身心放在目标上,而暂时把与此无关的事全都忘掉。你能否忘记自己,意味着你能否得到一个新的自己。

人之所以不快乐,在于老是忘不了自己,同时又对别人耿耿于怀。

那种时刻忘不了自己的人,将迷失自己;永远对别人耿耿于怀的人,将受伤害更深。庄子就此讲了一个寓言《孔子教颜回》:

卫国君主办事专断,不顾人民生死,颜回决定要去纠正卫君,特来向孔子辞行。

孔子说:你在道德修养方面没有什么成绩,怎么去纠正暴君的过失呢?只怕到卫国后会被杀害。卫君那还用得着你去改变吗?未能取信于他便进言,只会死路一条。夏桀杀关龙逢,商纣王杀比干就是这道理。

颜回说:我保持外貌端庄,内心谦虚,勉力行事可以吗?

孔子说:卫君喜怒无常,小德都无法感化他,何况大德。

颜回说:那我内心诚直,外表恭敬呢?

孔子说:你这是固陋而不通达,不会感化他的,你太执著于成见了。

颜回说:那该怎么办呢?

孔子说:摒弃杂念,专一心思,达到空明心境,在名利场中不为名利所动,卫君能采纳你的意见就说,不能采纳就不说,空明之境能生出光明,可以感化万物。

孔子的要义是:要忘掉自己,才能感化别人。庄子借这个故事强调一点,这就是做人不可执著于自我,以为怎样就怎样,要忘掉自我,进入一种空明的境界,这样才能以空涵无,无中生有。

人不忘掉自己是很麻烦的,容易养成一种坏习惯: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一切人都应该围着我转,一切事情都应该为我服务。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为什么不忘掉自己,轻松生活呢?

人都有烦恼,你越烦恼,烦恼就越大;忘掉烦恼,烦恼就变小了,甚至没有了。有的人活得一生倒霉,并不是社会对他不公,而是他自己跟自己过不去。佛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自己心中的阴影就是一把屠刀,它锋利得可以把一个人很轻易废掉,杀人不见血。

因此,我们应该忘掉自己的一切,这样才活得轻松,活得自在。比如,男人应该忘掉曾有的挫折与失败,女人应该忘掉心中的忧愁与彷徨,才不会被往事折磨,才能有更大的幸福。

有的人生活离不开一个记事本,上面把一整天、甚至整月、整年的计划都安排好了,每天只做计划内的事,处处忘不了自己的事,时时刻刻忘不了自己的人,结果把自己变成机器,一点儿都不爽。

忘了自己才能得到自己。

得到自己后,又要忘掉自己,不能有所保留。人心里一多事,就会烦乱,什么也办不好。应如老子所言:“虚其心而果其腹”,这样才是自然的人,自由的人,才能逍遥自在。

庄子讲了一个《断脚圣人》的寓言:

鲁国有一个被砍断一只脚的人叫王骀,跟他学的人和孔子的弟子一样多。

孔子的学生常季问孔子:王骀站不能给人以教诲,坐不能议论大事,跟他学的人空虚而来满载而归,好奇怪啊,这是什么样的人呢?

孔子说:他是圣人,学识和品行都高于我,我将拜他为师,我要引导天下人去跟他学。

常季说:王骀是怎样运用心智的呢?

孔子说:他只求自由,忘心而忘形,忘形而忘情。在忘情的浑同境界之中,看自己断了一只脚就像失落了一块泥土,超尘绝垢,大家都乐意跟从他。

好一句看自己的脚就像一块泥土,这样就无得无失,能与自己心平气和的做朋友。

庄子说:“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讲的就是一定要忘记该忘记的所有事。江湖很大,一条鱼可以与另一条鱼永不相逢。同样地,大道宽广,人与人可以互不伤害,各自前行,不要强迫走在一起,不要牵挂。忘掉他是记念他的最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