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北大教授给出的28条快乐法则
2804200000024

第24章 法则十七 有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有人说,人生如书,呱呱坠地的第一声啼哭是序言,少年时的无忧无虑是诗歌,青年时的不知天高地厚是抒情散文,中年时的疲于奔命是报告文学,老年时的细细品味是后记。仔细想来,颇有道理。

写序言时,婴儿刚来到多彩和光亮的世界,自然发出优美的音符;写诗歌时,有父辈的呵护,无忧无虑,自然跳跃着欢快的诗行;写抒情散文时,年轻气盛,笔走龙蛇,自然有气吞山河的文章;写报告文学时,事无巨细,洋洋洒洒,自然有难以封笔之势;写后记时,犹如大梦惊醒,回首一生走过的歪歪斜斜的脚印,盘点数十年走过的难以忘怀的最精彩的历程,自然有难以下笔之感。

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子,一生周游列国,颠沛流离,生活窘迫,时运不济,逝世于公元前479年,享年73岁。

孔子一生经历了许多政治和生活的纷扰,大部分时间不得志,可是仍然长寿。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他与道家提倡的“清静无为”的思想相反,积极提倡“自强有为”。他常教导学生,人生一世,应当树立远大的志向,有所追求,有所作为。他有一句后世广为流传的名言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孔子的精神作用于身体,健康的体质又保证他成就了超乎常人的业绩。他曾以“三十而立……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概括自己一生几个阶段的特点。认为人到老年,应当能把握得住自己的行为,对一切顺境、逆境都看得很开,仍然积极进取,追求理想。所以,到了晚年他还致力于编撰《春秋》,不倦地学习《易》,继续给弟子上课。正是明确的人生目标和开阔的心境,使孔子忘记了年龄,获得了长寿。

1.有所不为有所必为

伊丽莎白女王在2005年圣诞节讲话中说:“对我来说,度过生命的最好方式是做该做的事,凡事往长远着想,尽力过好每一天。”人生就是有所不为有所必为,而这必为的是需要你用一生的心血去完成的。

用心做好自己该做的事,这是人生的真谛。只有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人活着才有价值,这样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只要做好了自己该做的事,人活着就有意义。

克里姆林宫的一位老清洁工曾说:“我的工作同叶利钦的差不多,叶利钦是在收拾俄罗斯,我是在收拾克里姆林宫。每人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从表面上看,这位老妇人的话有点狂妄,一个清洁工的工作怎么能跟一位总统的工作相提并论呢?但是仔细思量,我们不能不佩服这位老清洁工,其实她的话中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总统的工作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清洁工的工作也不是可有可无的,搞好克里姆林宫的清洁,同样是在为国家尽义务,作贡献。

对于做事,作贡献,不同的人虽然会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时代会有不同的要求,但是有一点大家的认识却是一致的:人在一生中,确实有忙不完的事——学习的,工作的,娱乐的;吃饭的,睡觉的,穿衣的;自己的,子女的,父母的,亲朋的,邻里的;家里的,单位的,国家的;过去的,现在的,将来的……尤其是置身于现代社会,信息激增,知识爆炸,列车提速,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人们的欲望变得越来越多,常常是这件事还没有干好甚至还没有开始干,眼睛早又盯向了别处,真有一种身不由己、应接不暇的疲惫和苦累。

然而生活的苦累与否事实上并不取决于事件的多和少、大和小,而完全在于我们对待工作的态度。工作没有贵贱的区别,只有分工的不同。平凡的岗位上照样可以做出不平凡的贡献。有报道说:名厨董顺翔练就的“五掌功”曾创下了杀鸡的吉尼斯世界纪录。董先生能练就这样一手绝活,靠的不是什么秘诀,而是对工作的热爱和执著。

有人曾经问一位美国总统的母亲:“你为有总统这样的儿子自豪吗?”那位总统的母亲平静地回答:“我还有一个儿子,他正地里挖土豆,他勤劳朴实,我同样为他自豪。”是的,当农民不见得就比当总统下贱。

总统、首相的宝座虽然十分诱人,但这样的宝座十分有限,总统、首相不是人人都能当的。因此我们与其盯着永远也得不到的东西,还不如从眼前的、身边的小事做起。做自己该做的事,做自己做得了的事,做自己能够做得好的事,做好自己该做的事。

有所不为有所必为,明白自己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选择好之后,我们就要朝那个方向去努力,努力去做到。

2.有位才有为

常言道,有为才有位。这指的是人只要有作为,就会在单位和社会上取得较理想的待遇与地位。这里,我想把此话当作标题反过来说——有位才有为。这里说的位是指工作岗位,为是指作为。用这个标题是想跟高校毕业生们谈谈就业问题。就是说先就业,找个立足之地,在工作岗位上展示自己的能力,待条件成熟后再行择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取得更大的作为,以实现人生的步步高。

如何理解和面对这一问题,怎样在迷茫与困惑中找到人生地图上一个合适的坐标?在笔者看来,只要以积极的态度,勇敢地把期望值降一降,就不难在偌大的世界中谋得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关键是,迈出第一步,不要观望等待,更不要空悲切。

我国大学生过剩了吗?答曰非也。事实很清楚,现在我国大学生不是多了,而是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就业难呢?其实,难就难在旧的思想观念在作祟,难就难在丢不下面子,放不下架子。

如今是市场经济,国有、集体、个体经济千帆竞发,公办、民办单位争相称雄,城市、乡村共同发展,当然,工作岗位、工资待遇也就千差万别。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人重国有、轻个体,重公办、轻民办,重城市、轻乡村。千军万马争着过独木桥,下了桥就好像低人一等,甚至认为没有前途。这些旧观念是就业的最大障碍,必须坚决扫除干净。我们的大学生应该聪明一点,眼光比别人看得更远一点,切不可墨守成规,在一棵树上吊死。

俗话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话是很有道理的,也完全适合我们的就业思考。老在那里空谈,嫌这个单位不理想,那个单位不顺心,停留在孤芳自赏上,则会一事无成。我想跟这些同学说一个算式:100个0相加,其和是多少?答案还是1个0。0当然小于1,更小于2和3。

我们把这个算式用到就业上,如果自降门槛,先在一个单位上岗,在工作中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逐步取得一些经验,就可以向更高的岗位“跳槽”。这就是1+1,而非是0+0。君不见,媒体上的招聘启事,不都希望要那些具有几年工作经验者吗?再说,现在人才流动是很正常的事情,只要你有真本领,以后完全可以向条件好些的岗位“跳”。

人挪活,树挪死。干吗把就业的起点看的那么重?第一次就业是小试牛刀,以后的三级跳、五级跳、十级跳,才是大展宏图。也许你的父辈在同一个单位干了一生,没有跳过槽,那是计划经济年代对人才流动的束缚。而今天,工作跳槽决非鲜见之事,因为人往高处走嘛。以笔者为例,当年被分配到皖北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的边远中学,我从那里七跳八跳跳到了省城,还实现了跨专业的跳槽,从一个乡村教师到一个大型期刊的副总编。我觉得,这样做可以颇能展现人生价值,也颇具生活的多姿多彩。古人云:“有志者事竟成。”这是一个真理。只要你有远大志向,又勇于用坚忍不拔的精神去拼搏,就一定能从似乎无路可走的脚下,走出一条通向远方的光彩人生之路。

千千万万个农村进城的打工者,他们找工作很现实,没有架子,对生活和工作待遇并不苛求。虽然只有小学、中学文化,但他们在工作岗位上学习本领,积累经验,逐步掌握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等条件成熟了,翅膀丰满了,他们义无反顾地炒老板的鱿鱼,去创办自己的企业,实现了由蓝领到白领、从奴隶到将军的转变,成了在社会上颇具地位的人,这样的事例层出不穷。作为大学生,论知识、论文化、论技能,都比打工一族要高得多,他们能做到的事,我们没有理由做不到。

面对就业难千万不可自暴自弃,更不能怨天尤人,而应当现实一点,退一步天高地阔。请你把就业条件降低一些,先找一份工作干着,骑着马找马,事情就好办得多,你的精神也会愉快得多。相信有位(岗位)才有为(作为)这个基本的道理吧,尽快把自己从就业难的困惑中解脱出来,果敢地迈出你工作的第一步,将来肯定会大有作为的。待你有了作为时,你就会拥有一个令人羡慕的社会地位,那又印证出有为才有位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