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道德高于一切
2804000000002

第2章 心纵如马,道德为缰——道德是人性丛林的最高准则(1)

世上最难以约束和规制的东西便是人心。心念一闪,灵机一动,即如野马脱缰逸兴横飞,无羁无勒,惶惶然可超越任何藩篱。这说明人的心绪、情思和欲望是不能任其放纵的,一旦冲出理智的阀门,便如被打开的潘多拉魔盒,以致千妖竟欲,万孽恣睢,一个好端端的世界最终将变得无法收拾。这就是说,若想规范人的行为,从根本上说,必须首先规范人的心灵,正所谓心纵如马,道德为僵!这个道德之缰即是人的良知、情操、人格、道义、仁爱、诚信、责任、义务等人类所应该共守的一切美德。

人格需以道德滋养

上帝只给我们一粒人性的种子,需要我们自己把它播进心灵,只有我们倍加呵护,它才能开出美丽的道德之花,芳沁人间,盈香大地。

道德作为一种出于人性自觉的高级意识形态,既是指导自身行为的规范和应该遵循的标准,又是识别和评价他人行为的基本尺度。从本质上来说,道德不是受迫于外在力量的强制,而是由人的内在道德需要所启动的自主、自为、自觉、自愿的行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而一个完美人格的塑造正是基于这种道德的自律和滋养。

高尚完美的人格是一个人的志趣、能力、心理、气质的集中表现,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人们道德品质修养的最高境界和要求。无数的志士仁人,他们对后世的巨大影响不是由于他们是否手握大权,而是由于他们具有高尚人格。屈原为保持高尚的人格,决不愿与恶势力同流合污,他犹如南国的橘树“独立不迁”,又如清秀的荷花“出污泥而不染”。陶渊明为保持高尚的德操、纯洁的人格,在为官期间不搜刮民财,不贪污受贿,不愿为这五斗米折腰而毅然解印辞官,归隐庐山田园。范仲淹“先忧后乐”论——“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饱含着他的政治追求和崇高人格,受到海内外人士的褒扬。“文化大革命”期间,刘少奇同志在处境最艰难的时候,面对别人的误解和迫害,他对党和人民仍然始终保持着充分的理解和信任,由衷地说出了“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这样的至理名言!

而高尚的人格不是遗传的、天生俱有的,也不是自然生成的,而是通过后天的道德修养、道德教育而逐步形成的。高占祥同志说:“道德修养是人格形成的关键因素,是人格结构中的核心要素。它在人格形成中占有特殊的重要位置,可以说,道德修养决定人格的本质,有什么样的道德就会有什么样的人格。”因而,要优化自己的人格,就要自觉加强道德修养。《易经》中说:“不恒其德,无所容也。”人不能永远保持高尚的道德,就无法立身于世间。《诗经·小雅·车辖》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意思说品德像大山一样崇高的人,一定会有人敬仰他;行为光明正直的人,一定会有人效法他。“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少而任重,鲜不及矣。”意谓品德不好而地位尊贵,缺少智慧却计谋要事,能力不足而责任重大,这样的人很少有不遭祸的。可见,加强道德修养对于领导干部在世间做人、从政都是尤为重要、不可忽视的。

美国第16任总统亚伯拉罕·林肯之所以一直受到世人的景仰,不单在于他彪炳千秋的伟大功勋,而更在于他高山仰止的人格魅力。他在位期间,通过颁布《解放奴隶宣言》,让400万奴隶获得自由;他遇刺身亡后,美国正式废除了奴隶制。林肯成功维护了美国的统一,为推动美国社会向前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他一直是美国历史上最受人景仰的总统之一,甚至在美国“最伟大总统”排名中位列第一,人们称赞他为“新时代国家统治者的楷模。而当我们去探究林肯伟大人格的成因时,不难发现,这一切恰恰来源于他少年时期的道德滋养,来于他一生始终不渝,孜孜不倦的人格自律与追求。

1809年2月12日,林肯出生在一个农民的家庭里。小时候,家里很穷,他没机会上学,每天跟着父亲在西部荒原上开垦、劳动。他自己说:“我一生中在学校的时间,加在一起总共不到一年。”但林肯勤奋好学,一有机会就向别人请教。他放牛、砍柴、挖地时怀里也总揣着一本书,休息的时候,一边啃着粗硬冰凉的面包,一边津津有味地看书。晚上,他在小油灯下常读书读到深夜。

长大后,林肯离开家乡独自一人外出谋生。他什么活儿都干,打过短工,当过水手、店员、乡村邮递员、土地测量员,还干过伐木、劈木头的重力气活儿。不管干什么,他都非常认真负责,诚实而且守信用。

他十几岁时当过杂货店的店员。有一次,一个顾客多付了几分钱,他为了退这几分钱跑了十几里路。还有一次,他发现少给了顾客二两茶叶,就跑了几里路把茶叶送到那人家中。他诚实、好学、谦虚,每到一处,都受到周围人的喜爱。

1834年,25岁的林肯当选为伊利诺斯州议员,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1836年,他又通过考试当上了律师。

当律师以后,由于他精通法律,口才很好,在当地很有声望。很多人都来找他帮着打官司。但是他为当事人辩护有一个条件,就是当事人必须是正义的一方。许多穷人没有钱付给他劳务费,但是只要告诉林肯:“我是正义的,请你帮我讨回公道。”林肯就会免费为他辩护。

一次,一个很有钱的人请林肯为他辩护。林肯听了那个客户的陈述,发现那个人是在诬陷好人,于是就说:“很抱歉,我不能替您辩护,因为您的行为是非正义的。”那个人说:“林肯先生,我就是想请您帮我打这场不正义的官司,只要我胜诉,您要多少酬劳都可以。”林肯严肃地说:“只要使用一点点法庭辩护的技巧,您的案子很容易胜诉,但是案子本身是不公平的。假如我接了您的案子,当我站在法官面前讲话的时候,我会对自己说:‘林肯,你在撒谎。’谎话只有在丢掉良心的时候,才能大声地说出口。我不能丢掉良心。所以,请您另请高明,我没有能力为您效劳。”那个人听了,什么也没说,默默地离开了林肯的办公室。

1860年,林肯五十一岁时在美国总统竞选中获胜,当上了美国总统,同时他也受到美国人民的尊敬。当他不幸逝世时,国内外引发了的巨大轰动,美国人民深切哀悼他,有700多万人停立在道路两旁向出殡的行列致哀,有150万人瞻仰了他的遗容。人们怀念他,总是给他下一个人格上的评语:正直、仁慈和个性坚强,这其中的每一个词语,都出自他道德上的严格自律。林肯的一生都用道德滋养他的品格,从来没有作践过自己的人格。致使林肯的美好声誉不是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失,反倒与日俱增,妇孺皆知,从而印证了一句话:“人的品格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一种力量。”

古罗马奥维德所言:“使一个人伟大,并不在于富裕和门第,而在于可贵的行为和高尚的品德。民间谚语说:“马美在奔跑,人美在德高。”“桂花香飘千里,德高受人尊敬。”意大利有一句格言:“不朽的名誉独存于美德之中。”意大利但丁说:“道德常常能够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难以填补道德的缺陷。”道德是文明净土上清香扑鼻的芳草。法国雨果说:“道德是文明净土上开放的真理之花。”作为领导者怎样才能在群众中享有威信,受到群众拥戴,怎样才能具有领导的魅力,结论是一靠真理的力量,二靠人格的力量。人格的力量是领导干部非权力性影响力的主要来源,是干部具有威信和良好形象的内在基础,是树立领导权威的基本条件。人格的力量一旦形成,便能超越时空,超越国界。

道德需要良心的检阅

世上有些事,我们大概永远也找不到平衡心灵的砝码,甚至在天平的两端,谁也不知道日后会出现怎样的倾斜和评判,但我们却无法逃过良心的自审和自纠。

对于道德的衡量,如今已经不再仅仅是简单意义上的“爱国”和“无私”等这些老生常谈的辞令即能释明内涵的。道德从社会的层面上说是为了让每个人更好地生活,道德是要人循着做成一个人的目的去生活。道德所关注的是怎样使人在社会上活得更像一个人。它所确定的是人的生活原则、生活的根本方向,它所涉及的是整体生活的善圈。世上有些事,我们大概永远也找不到平衡心灵的砝码,甚至在天平的两端,谁也不知道日后会出现怎样的倾斜和评判,但我们却无法逃过良心的自审和自纠。对于善良的人,活一生,莫过于良心上的安逸了。它是一种温暖,一种可靠,一种约定,人生是万万不能失去的。人自然需要许许多多物质上的东西,但往往更离不开良心上的安抚。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首先得是一个讲良心的人,道德要经得住良心的检阅。

那年秋季,我所在的小山村里遭遇了一场多年不遇的大冰雹,眼看到手的庄稼都像经瘫倒在地里。父亲只得跑了几里山路在集市上把唯一的一只山羊卖掉了,可回到家的时候,才发现有一张五十元的假币。母亲拿着那张稍显模糊的钞票,气愤得两手发抖,牙齿咬的绷绷响,我和哥哥也怒不可遏,大骂那人伤良心。父亲把那张假币放在了抽屉里,我家只要跟钱打交道的,就拿出来看看。

事情不知过去了多久,一天下午,正上小学的哥哥从学校兴冲冲回来,一到家就拉把我和父母都招来,问那张假币到哪里去了。

父亲和母亲也蒙了,多少日来它明明就在那里躺着啊,根本就没有人动过。正当我们莫名其妙的时候,哥哥突然大笑起来,眉飞色舞地说讲了自己的功劳。原来,他们老师要学费,他就把那张假币带上了。他还说,当时心里可嘀咕了,连腿都软了,可发现老师根本对钱不是很注意时,才怀着忐忑的心情,趁着人多的时候,趁势递到了老师手里。老师随手放到了钱堆里,然后在笔记本上记下了他的名字……

哥哥刚想再说什么,父亲却猛地一拍桌子,脸变得发紫,青筋突起,嘴唇抽搐了几下,说,你给我滚!看到这阵势,哥哥顿时不知所措,母亲指着父亲说,孩子把钱给花出去了,你还想啥!难道你还让他再要回来不成,那不明摆着去丢人吗!

老,老师肯定不知道是我的……当时交钱的那么多,他根本就记不住……哥哥一边用手擦着眼泪一边抽泣着说。

老师不知道,可你知道,我知道,你弟弟知道,你妈妈知道,我们都知道!父亲一口气说了这么多,然后大口地喘着气。

孩子,你花去了比五十块钱更多的东西……父亲刚想说什么,忽然盯着油灯出神。灯光开始跳跃,光线变得忽明忽暗。这灯今天怎么了?父亲仿佛是自言自语。

里面没油了呗。我说。

不错,父亲重重地说,人身上也有油的,那就是良心,当把良心耗尽了,也就没路可走了。然后,他又抚摸着哥哥的头,孩子,别人的钱再多跟咱没关系,我们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丢掉良心啊。

哥哥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我,我去向老师承认错误,要回那张假钱。父亲的脸上皱纹舒展开了,这个时候,他把灯油添得满满的,挑起灯芯,顿时把屋里变得通亮。父亲仔细端详了那张我家里的人都很熟悉的假钱,然后把它撕掉了……

我和哥哥现在都大学毕业走进了大都市,但我们还是经常提起那件事,提起那个现在已经获得多次奖励的老师,也越来越感觉到,父亲把灯油添满,撕掉假钱的时候,就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

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别人把罪恶的手掌伸到了我们身上,可我们不能再以同样的方式伸到别人的口袋里,因为,这样做违背我们的良心。有些事,你不要认为做的天衣无缝,不要认为神不知鬼不觉,正如上面文中的父亲所说:“你知道,我知道,你弟弟知道,你妈妈知道,我们都知道!”有些事,你可以躲避开别人鄙夷的眼睛,可你逃不掉良心的谴责。“良心”到底是什么?19世纪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说得生动形象:“良心是自己审判自己的法官。”用书面语言来说,“良心”是指个人内心深处对自我行为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对社会要求(情感、责任)自觉而积极的反应,即道德信念、自律意识。它作为内在精神力量,在个人行为的动机检查、过程监督和后果评价时起着巨大作用。记得有一句话:良心是一个温柔的枕头,枕着这个温柔的枕头,无论窗外有什么样的响动,我们都可以安然入眠。

在物欲横流,士风日下,金钱万能的今天,世间人谁会在乎良心、道德、公理,又有谁会去讲公平和正义?然而这些人都是在良心背叛、泯灭下的道德放任。法律只是外在的因素,而良心才是最公平的裁判!当所有的浮躁成为一种常态,人性的卑琐也便清晰可见,良知也只能向隅而泣。当我们做事的时候,扪心自问,是否敢面对自己的良心,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能经得住良心的检阅?愿那些行尸走肉者能找回失去的灵魂,希望我们的时空、我们的世界里充满美丽和鲜花,同时更期待每个人都有真正的“良心”!我们无需用道德去审判别人,而应该常用它来审判自己。

道德情操,人性中看不见的手

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要受道德观念约束,不要去伤害别人,而是要帮助别人,这种道德情操永远种植在人的心灵里。人既要“利己”也要“利他”,唯有此,人类才能永恒。正是这种“情操旗杆”或“道德向导”,引导人们穿越昏暗的私欲“丛林”,小心地呵护心中的道德烛光。

“情操”这个词,在汉语中多用来指高尚的道德情感,而道德情操是指一个在本能上是自私的人克制私利的能力。无论一个人在我们眼中是如何自私,他总是会对别人的命运感兴趣,会去关心别人的幸福;虽然他什么也得不到,只是为别人感到高兴。当我们亲眼目睹或是设身处地地想象到他人的不幸时,我们的心中就会产生同情或怜悯。我们常常为别人的痛苦而痛苦,这是无须证明的事实。像人性中所有与生俱来的感情一样,这种情感决不是专属于良善君子,尽管他们可能对此最为敏感。即使一个无赖罪大恶极,无视一切社会规范,他也不会完全丧失同情心。这是人的天性中的一些根深蒂固的东西。

有个叫沈平的女人,一天晚上独自在家,他把汤料调好,放在炉子上熬起来,然后到卫生间洗衣服。浑然不觉中,她晕倒在卫生间冰凉的地板上,甚至来不及打一个求救电话。

那个时间,根本不可能有人打开她的家门,女儿远在北京,老公也被女儿接过去长住。等待她的只有死亡。

幸运的是,她没有死。睁开眼,发现自己躺在四壁雪白的医院里,医生说。“你煤气中毒,幸亏你儿子及时把你送来。再迟几分钟,可能就没命了。”

是谁救了她?值班护士说,送她来的是一个小伙子,当时非常着急,是抱着她一路跑进来的。抢救工作做了两个多小时,他就一直在门外等了两个多小时,直到确定她安然无恙,他才长长地舒了口气。护士忍不住问:“她是你母亲?”他说:“是的。”至于他什么时候离开的,倒是没人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