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跑偏的帝国:大明王朝谁当家
2802900000004

第4章 换汤不换药的新时代(1)

中国历史每一次轰烈烈的农民起义闹腾过后,就会迎来一个换汤不换药的新时代。

为什么说它换汤不换药,因为相比于欧洲的农民起义,也许在规模上不如中国,但同样来得频繁,冲击力也更加强悍,更为重要的是对封建统治有着毁灭性的打击。待到事成之后,那些领头造反者却很少有人想着再去当皇帝。这主要是因为他们起义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消灭封建贵族,取消农奴制,建立土地公有的村社制。

但是在中国则是另外一番景象,在那些起义者的心目当中,他们扯旗造反的真正目的并不是为了去推翻一个旧体制,重新打造一个新体制。他们打倒皇帝,图的就是皇帝屁股底下的那张龙椅,要的就是自己能够取而代之,登上王者之巅。

“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这句话反映了封建时代民众的普遍心态及主流思想。

所以我们在翻阅历史时,才会一次又一次地为之扼腕叹息,叹息那些流血和阴谋怎会不厌其烦地重复上演。新建的政权统治不过是前朝的复制与翻版,而高高在上的永远是张家的皇帝李家的王,下面匍匐着的官僚就像是机器模子倒出来的产品,庞大的政治机构犹如一辆腐朽的破车运行在跑偏的历史轨道上,一次次翻车,又一次次发动点火。

不同的是经过一次摧枯拉朽的扫荡,帝国表面的污垢就会被暂时性地清除殆尽,新王朝的主人看起来较为英明,朝廷官员们也较为清正廉明,封建地主的剥削也趋于缓和。可是好日子总是如昙花般绚烂于一瞬间,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机器又会出现新的磨损,政治空气又会变得污浊不堪,权力集团的统治又会陷入前朝的同样困境之中,历史又得周而复始地来那么一次大规模的清污运动。所不同的是,在这场权力运动中的带头大哥获得了成功,最终登上了皇位。

历史的发展,就这样循环着往复不断。谈不上是进步,也谈不上是落后,就像黑格尔所概括的那样,彼时的中华帝国就是一个“停滞的帝国”。朱元璋建立的大明王朝也不例外。

以朱元璋的农民意识而言,他不仅难以挣脱这一模式,反而会加固其运行功能。

以元末纷乱的天下大势而言,如果没有出现一个朱元璋,肯定会有张元璋、李元璋挺身而出,以实现推翻蒙古元朝政权统治的目的。因此,朱元璋对中国历史的主要影响并非战争时期,而是他建立明朝登上皇位后的一系列的政治策略。

左手偏执,右手妥协

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封李善长、徐达、常茂、李文忠、冯胜、邓愈等六个人为公爵,另外二十八人为侯爵,并赐给了大量的土地,同时颁有免死铁券。如果本人或其子孙获罪,还可以免死数次。

让人感到讽刺的是,这道象征着荣誉和功勋的免死铁券日后看来,却仿佛成了一道道催命符。尤其是在洪武朝中后期掀起的那一场接一场的血腥屠杀中,那些像中六合彩一样得到铁券的家族几乎全部有幸卷入其中。

朱元璋在这场权力运动中还是费了一番苦心的,既要大封功臣,颁赐“免死铁券”,又要大开杀戒,诛戮功臣;既要消除皇权的潜在威胁,又要避免天下人言而无信之讥。

在朱元璋所颁发的“免死铁券”中,都刻有这样一句看似不经意的话语:“除逆谋不宥,其余若犯死罪,尔免二死,子免一死。”朱元璋在这里预先埋下了一个伏笔,那就是“逆谋不宥”——谋反罪不得免死。

有了这样一个事先埋下的伏笔,后来的大开杀戒也就有了随其自然的理由。

在这次受封人员中,李善长是唯一一个以文臣身份晋封公爵的。其他受封的公、侯则全部是来自于武将集团,由此可见李善长身份之特殊。

朱元璋为了将皇室与功臣的利益捆绑在一起,还通过联姻的手段夯实帝国的权力底盘。郭英之妹为朱元璋宁妃,徐达、冯胜、蓝玉之女皆为王妃。李善长、傅友德、胡海、张龙等勋贵之子皆尚公主,与朱元璋结成儿女亲家。

朱元璋这么做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希望能够通过这些方式确保那些开国功臣进入和平年代后的忠贞度不减,以巩固朱家王朝的统治,使大明江山能够传祚无穷。类似于我们今天的股份制公司,用股份将这些权力股东栓在帝国的裤腰带上。

然而没过几年,这段短暂而甜美的政治婚姻就宣告结束。“飞鸟尽,良弓藏。”皇帝与功臣始终难以摆脱这种权力困境,历史的活剧也如同盗梦空间的陀螺一直旋转下去。当权力运转进入到这样一个怪圈,作为局中之人挣扎得越厉害,没顶的几率也就越大。每个朝代的开国者都无可幸免地迎头撞上,朱元璋的朝代也同样不例外。

洪武五年(1372),朱元璋颁布《洪武青花执壶铁榜文》,对帝国文武官员要严加戒饬,并且在其中严厉指责部分有功之臣在新的时代里放松了个人世界观的改造,干下违法乱纪之事。这可以看作是朱元璋对骄傲放纵的功臣们发出的一种警告,同时也传递了君臣关系趋于紧张的一个信号。

在随后的几年时间里,朱元璋又先后炮制了《资世通训》和《臣戒录》等训诫性的制度。

在这些颁布的制度里,朱元璋逐步褪下温情的面纱。他警告那些曾经的战友,如今的帝国官员们。你们不要自恃功高就不把我这个皇帝放在眼里,如果你们对我不忠、逾越礼制,将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这些功臣们虽然嗅到了帝国的上空弥漫着不祥的气息,可他们也许并没有意识到,这时候朱元璋已经在心中将无形的屠刀缓缓地举起。从无形到有形,有时候缺的只是一个借口。

有人借用经济理论来形容朱元璋与那些功臣的关系,说他们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也就是说,朱元璋作为帝国的法人代表,他手里控制着帝国的产权,但他又分身乏术,抽不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亲力亲为,于是就委托一个或数个代理人来帮助他管理国家。

作为皇帝的朱元璋所能做的,就是派发高薪给功臣们,同时让他们在政治上享受高职位。朱元璋希望用这些现实的利益来换得功臣对皇权的一颗赤胆忠心。当然朱元璋这么做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在任何时候都要保证皇权独大,这些开国功臣们不要动不动就生出异心,更不要想去造反。

造反是一项高风险,但同时也是高收益的行业。对于任何一个皇帝来说,要让自己的江山千秋万世传下去,就要将功臣造反问题放在重中之重。在搞不清楚谁将会造反的时候,每一位功臣都有可能成为皇帝怀疑的对象。其实这是一种很致命的逻辑,因为这种完全靠内心推理来完成的命题,对于功臣来说,是非常不公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