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不要苦劳要功劳
2792600000017

第17章 用对方法做对事——功劳源于你的智慧(1)

日常工作中,“每天都很忙,可却是忙而无功”、“平时没有一刻空闲,但到总结工时却说不出完成的成果”、“早已身心疲惫,但觉得一无所获”的人很多,他们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关键在于只做不想,做得无头无绪。

一个人要想增加自己的“功”、减少自己的“苦”,那就应该学会聪明地工作而不是努力地工作。这里的“聪明”并不与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背道而驰,而是以巧妙的方法应对繁琐的问题,在轻松的状态下避免重复劳动。这种工作方法不仅受到员工们的欢迎,而且也会得到老板的赏识。

过劳是悲哀的,没有功劳是不行的

2006年5月28日,年仅25岁的华为固网产品线硬件工程师胡新字,因长期加班导致健康受损,得了急性脑炎,抢救无效去世。

胡新宇不是第一例过劳死的案例,但他的去世,引发了人们对一系列加班现象的热烈讨论,也引发了人们对白领生存状态的无限担忧。这起事件给我们更多的思考:如何劳逸结合,如何调节好生理和心理状态,在合理范围内愉快工作愉快生活。这些问题也是目前各行业面临的共同问题,是在高压力的工作环境下如何更好地工作,把身心健康调整好的首要问题。

现在,太多人在底层为生存为前途拼了命地打拼,疲于奔命。由于工作时间过长、劳动强度加重、心理压力过大,从而导致精疲力竭,甚至引起身体潜藏的疾病急速恶化,继而出现致命的症状,这样就潜伏着“过劳死”的危险。

小刘是从事产品营销的。上班时她一丝不苟地做事,下了班还要到夜校进修营销学。近来她整日忧心忡忡,担心会在更强大的竞争对手面前败下阵来,所以她决心做出全公司第一名的业绩来稳住自己的饭碗。

白天,小刘奔忙于各客户之间;晚上,她还要别出心裁地安排一些活动,以加深自己在客户心目中的印象。最后,她竟然发展到见人就推销自己的产品,以致原先一些与她关系很好的朋友都渐渐疏远了她。于是工作成了她生活中唯一的内容,以致到了忙完工作以后稍有闲暇,她就不知道该如何打发时间的地步,她已经成了典型的“工作狂”。

我们要工作,更要健康。胡新宇事件发生以后,曾经在华为担任副总的李玉琢在访谈时说:“年轻人参加工作不久,缺乏工作经验和生活积累,为了提高业务,做出成绩,工作上肯定要付出,但绝对不能极端到以损害健康甚至是死亡作为代价。企业也应在潜移默化中营造一种人文关怀,对年轻人的生活给予适当关注。对于某些不会休息的工作狂,甚至要逼着他去休息。”

李玉琢告诫职场人士:对于个人来说,应该把工作当成快乐而不是一种负担,自己一定要学会区分工作和生活的界限;很多年轻人有理想,有追求,并非都是为钱而工作的;另一方面年轻人也是成年人,应当理性对待工作方面的问题。

过劳是悲哀的,没有成绩是不行的。努力工作只是成功的前提,聪明工作才是成功的关键。

创造性地工作,可以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无论是高层主管还是员工,若能在一天规定的八小时工作时间内将预定工作做完,就是一个有效率的人j我们常看到有些人,要在下班铃响后,才开始紧张忙碌地工作。如果有这样的员工,必定也有这样的主管,因为他的低效,双方才能臭味相投。若是一个主管认识到员工如此工作是没有效率的,相信员工就不会这样做。

许多勤奋的人在工作中过分忙碌是因为他们养成了贪多的习惯,这使他们觉得永远有做不完的事情。如果你发现自己被许多事情绊住,忙完一件又一件,做完一件又一件,想要使所有人高兴,就像刚腾空一个容器,又得把容器装满,那就需要反思自己并想一些办法解决这种难题了。

这种情况和出去度假前把衣箱装得太满是一样的道理,衣箱不能超量装载,工作分配同样也不能超过负荷。应该问一下自己在指定时间内所做的工作,是否能发挥最大效益?或者徒劳无功?

有的人虽然做出了很多工作成果,但是并不觉得工作很累,因为他们不加班工作也取得很好的成绩。他们合理运用时间来达到目标,而不是光从工作本身得到乐趣。他们不让工作干扰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事情,诸如会见朋友、与家人团聚、钓鱼等等。

一般来讲,有些人工作过劳有以下原因:没有能力控制工作,没有有效地运用时间,没有科学的工作方法,拖延,不爱动脑思考等等。避免这些因素正是避免过劳死的方法。

我们每做一项工作前,都应当充分地考虑如何用最简单的方法去获得最佳的成效,拟定一个周密的计划,再着手去做。若只是因一时的兴起而从事工作,不但事倍功半,而且也不易成功。一个工作有计划爱思考的人,是不会那么忙碌的。

老板不再需要“电脑员工”

弗雷德是美国的一位邮差,每当有新业主进入弗雷德管辖的小区时,他都会上门介绍:“先生,上午好,我是弗雷德,这里的邮递员,对您的到来我表示欢迎,我希望对您能有所了解。”在工作中,他会根据业主的要求将包裹进行保管或投递;也会根据业主的职业特点,提供适当的邮政服务。

在一项默默无闻、简单枯燥的工作中,弗雷德改变了全国许多邮差对工作的认识和看法,他的故事在美国家喻户晓。在各行各业,他已经成为创新服务和增值服务的代名词。而且企业每年都有“弗雷德奖”,以鼓励那些在工作上具有同样精神的员工。

运用智慧、不再墨守成规当“电脑员工”,是21世纪员工想有所成就并脱颖而出的一条必经之路。其实,无论什么时候运用智慧都是一件好事。

一个旅行者骑着马赶路,天上下起大雨,他又湿又冷。后来他找到一家小客店,想马上烤干衣服和吃上热乎乎的饭菜。可是客店里面已经挤满了人,他根本就没有办法走近炉火。

于是他叫老板说:“拿点鱼去喂喂我的马。”

老板说:“马是不吃鱼的啊!”

旅行者说:“按我说的去做就行了。”

于是大家都跑出去看马吃鱼,客店里就只剩下旅行者一人,他在火旁边坐下来把衣服烤干。一会儿老板和一群看马吃鱼的人回来了。

老板说:“你的马根本不吃鱼。”

旅行者说:“没关系,把鱼放在桌子上,等我衣服干了自己吃吧。”

工作中也是一样,你必须运用自己的智慧,因为老板们已经不再需要一个口令一个动作的“电脑员工”。记住不管是多么普通的工作,只要开动自己的脑筋就可以做出令人吃惊的成绩。千万别让自己的脑袋放久了、生锈了,否则老板是不会看重你的。

上海有家手帕厂专门生产白锦缎手帕,质量好,做工精细。但随着各种面纸的出现,手帕厂出现了20多万条的库存积压,这让厂长整天发愁。

有一位销售人员想,大家都认为手帕是用来擦手、擦汗的,但是除了这几种实用功能之外,手帕还可以刚来美化生活。于是他跑遍市场,发现没有一家手帕厂生产以美化功能为主的手帕。这个发现让他欣喜不已,回厂后他马上向厂长反映这个情况,并和技术部门连夜设计出新手帕的样式及各种图案,他们把原本质量很好的滞销手帕印上各种图案,然后配上说明书重新投放市场,结果大受消费者欢迎。20万条库存手帕重新加工后成了市场上的畅销品,一售而空。

大多数员工在工作中都是按照习惯性的思维来做事,而结果都是大同小异的,如果长期下去,这会成为按部就班的“电脑员工”。企业想要发展,离不开一批有创新意识的员工,而老板们也在寻找能为企业带来创新源泉的优秀员工。在某种意义上说,不管是企业、员工还是老板,有创新才有进步,实质上也就是不要限制自己的思维,在工作中要突破常规和打破思维定势。

拿业绩还得靠智慧

要想取得好的成绩,就必须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书本上的要学,实践中的更要学。只有常怀一颗上进心,工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绩,才能实现更完美的目标。

曾在一家大型跨国公司担任销售经理的张文涛,三年来一直忙于日常事务,在与形形色色的客户的应酬中度过每一天。现在,他的下属——也是我的一位朋友,通过自学拿到了管理硕士学位,学历比他高,能力比他强,在数年的商战中获得了丰富的经验,羽翼日渐丰满,

销售业绩惊人。在公司最近的外贸洽谈会上,他以出色的表现,令一位眼光很高、很挑剔的大客户赞叹不已,也赢得了总裁的青睐,委以经理重任,而张文涛却惨遭淘汰。

这些都是好学者成功的例子,他们在开始时也都干着一些普通的工作,没有人注意他们,更没有人会认为他们是自己的竞争对手。可是他们并没有放弃,坚持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上帝总是偏爱那些刻苦勤奋的人,不断地努力付出总是会有回报的。

你一定听过把梳子卖给和尚的故事:

众所周知,梳子是用来梳头发的,而和尚没有头发,怎么会买梳子呢?很多推销梳子的人都会被这个思维定势困住,都打了退堂鼓,一把梳子也没有卖出去。可甲、乙、丙三位先生却都有了自己的销售业绩。甲仅卖出了一把,乙则卖出了10把,而丙先生竟然卖出了1000把。他们(尤其是丙先生)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

甲先生说,他一连跑了六座寺院,受到了无数和尚的臭骂和追打,但仍然不屈不挠,终于感动了一个小和尚,买了一把梳子。

乙先生说,他去了一座名山古寺,由于山高风大,把前来进香的善男信女的头发都吹乱了。乙先生便找到住持,说:“蓬头对佛祖是不敬的,应在每座香案前摆一把木梳,供善男信女来梳头。”住持认为有理。那庙里共有10座香案,于是住持买下10把梳。

丙先生来到一座颇负盛名、香火极旺的深山宝刹,对那里的方丈说:“凡来进香者,都有一虔诚之心,宝刹应有回赠,保佑他们平安吉祥,鼓励他们多行善事。我有一批梳子,您的书法超群,可刻上‘积善梳’三字,然后作为赠品。’’方丈听罢大喜,立刻买下1000把梳子。

在这个故事中,甲先生的执著固然令人感动,但丙先生的智慧更令人敬佩。出色地完成任务不仅仅需要锲而不舍的精神,更需要创新的思维。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不断提高工作能力。

因此,要想成为公司最杰出的员工,最重要的一个要素就是你必须时刻为提升个人业绩努力。没有一个公司喜欢墨守成规、不思进取的员工。惟有求变和创新才能实现工作效率和工作业绩质的飞跃。

只要保持对创新的热衷,很快就能成为最受老板青睐的人,好的机会也就会随之而来。值得注意的是,创新应该随时随地进行。很多人认为创新是一种“极端”的手段,只有在“极端”的情况出现时才有必要使用。事实上,正是这种对创新的误解,才使他们被贴上了因循守旧的标签,并注定了平凡的命运。创新不是什么“极端”的手段,也不是非要等到情况不可收拾时才进行。创新就是寻找新的方法,改进现有工作方式中的不足和缺陷,所以应该是随时随地进行的。

员工必须用“以变求胜”的态度去关心企业,这其实就是一种变革思维。安逸的生活方式会让人失去追求新生活的热情,也无法跟上社会变革的步伐,改良或发展将会停滞不前。

笔者在给一家科技公司做培训时了解到:该公司有一位员工,年年工作量都名列前茅,可是两次晋升的机会都没有他。先后提升的两个同事资历没他深,工作量也比他少,不用说他心里当然不服,其他同事也为他愤愤不平。

笔者就问公司经理原因在哪里?经理说:这位员工虽然工作态度很好,踏实肯干,但是从无创意。在市场变化环境中,只有踏实肯干是不够的,思想古板只会使市场停滞不前,这样最终只会被淘汰出局。

作为员工,不要把创新认为是与自己无关的高深莫测的、困难的事情。人人都能做到创新,只要我们把所学的知识不断用于工作中,就一定能进行技术创新、服务创新或管理创新等。

海尔洗衣机事业部2001届大学生肖金亭,在车间实习时发现,生产全塑一体滚桶洗衣机安装轴承座上的滚筒时效率非常低。原来,在轴承座压装夹具上有三道支撑桶体的固定板,这种桶体只能刚刚卡住边儿。操作工在放桶体时需要非常小心、慢慢地放,有时候甚至还需要调整两三次,极大制约了生产效率的提高。

经过观察测量,肖金亭向分厂提出了建议:改进压装夹具,把支撑桶体的固定板加宽。这条建议一递上去,便得到了技术部门的认可:此建议可行。建议采纳后,极大地提高了操作速度和质量。

可见,创新不难,关键要有一颗创新之心。只要在工作中有一双“问题眼”,认真体会研究,就一定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创新方法。

作为员工,你应当记住:公司所渴求的人才不只是一个具有专业知识的、埋头苦干的人,而更需要的是积极主动、充满热情、灵活自信的人。一个合格的员工不只是被动地等待别人告诉应该做什么,而是立足本职主动去了解自己要做什么,并且认真地规划它们,然后全力以赴地去完成,用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企业的发展。

要聪明,不要拼命

战国时,齐国的田忌很喜欢与王公大臣玩赛马,却因自己的马不如别人的而经常输。原来,田忌的马上中下三等都比对手的马差一些,若对等相比,田忌肯定全输。

田忌手下有一名员工叫孙膑,他对田忌说:“田总既然这样喜欢玩赛马,我可以设法让咱们赢过对方。”田忌一听非常高兴,也非常相信孙膑,就与齐王和诸公子大臣下千金赌注来比赛马。

待到开始比赛时,孙膑就对田忌说:“田总,先用我们公司的下等马与对方的上等马比,再用我们公司的上等马与对方的中等马比,最后用我们公司的中等马与对方的下等马比,肯定能胜。”田忌就遵照孙膑之言而行,三局比赛下来,结果田忌以一负二胜赢得了对方。

在马匹、技术、骑手等条件均无改变的情况下,孙膑只是巧妙地改变出场次序,结果在整体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却取得了胜利:这正印证了那句话:“拼命干不如巧干。”

不要只卖力地工作,而是要更聪明地工作。这个道理也许大家都懂,却很少有人会去实践。因为大部分的人仍旧认为,在工作量与成功之间存在着一种直接的联系,即一个人所投入的人力、物力和精力越多,他获得的成功就越多。

但现在,这种观念需要改变了。

一位知名的物理学教授睡到半夜醒来,发现他的实验室里灯火通明。他开门一看,他门下的一名学生正在实验台前忙碌着。

教授关心地问:“你这么晚还没休息,你现在做实验,那么白天做些什么呢?”

“我白天也都在做实验啊。”

教授稍微停顿了一下,说:“勤学固然很好,只是我十分好奇,你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做实验上,那么你用什么时间来思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