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子的生命智慧
2792200000055

第55章 后记

当本书编排告竣,我亲校最后校样的时候,为了慎重,除了自己浏览一过,还请老妻长文就着原稿逐字对勘了一遍。在对勘过程中,她当然不免随时有感想发表。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你真是写得清楚明白,老妪都解。”

我这样说绝无自矜之意,而是想点出一般人对《老子》的一个刻板印象,就是总以为它很玄、很难懂。其实《老子》既然是专探究生命底蕴的生命哲学,而生命存在又本来是每一个人的自家事,理当无比亲切,又怎么会玄奥难懂呢?都因《老子》书是两千好几百年前的文字,不免于现代人有隔,再加上人心被俗世经验污染蒙蔽,认不得自己,所以才会有此错觉的罢了!

所以,只要我们使用现代语言,贴近现代人的经验,去一方面说解《老子》原文,一方面也顺便剥落人心上常有的成见,《老子》的意思应该就像日常生活般明白晓畅才对的。

这就是我写本书的用心、态度所在。不止是因为它原在报纸副刊上逐周连载,不能写得很学术;更是因为我根本就不想用学术文字的框框,把本已不免的文字障隔又加上一重遮蔽。我只想写给普通人看,想印证一下我心底的想望,就是:任何人都可以看得懂《老子》。我真乐意看到你给我欣然同意地猛点头。

当然,也就因为这个缘故,本书选来说解的原文,比较少去碰那些正好在学术上被认为比较隆重的形而上学语句,像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三十四章:“大道泛兮,其可左右……”,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日夷……”,等等,真会让人读了头大。其实这些章句正因为在学术上重要,所以就生命体验的角度看反而是比较疏离人生的言语假象。这些假象并非不重要,而是得先有真切的人生体验才能准确解读,而不致流为胡说瞎猜的文字游戏。所以本书仅仅详说了不可回避的第一章和第二章,其他就多偏就日常的生活经验作指点,寄望读者先回归自己,待心下有点明白了,再自行去试读那些形而上学语句,也许就不那么难了。

另外,本书写作时虽没有整体性的计划,而只是顺着一周一周的催稿随缘写下来,但思路其实也就自然形成了它自己的脉络。所以本书还是适合从头看下来的,这样读者的思路可能也比较容易自然打通。而且还可以顺便回顾一下本书各篇连载期间(2001年6月到次年7月),我们经历的社会生活的一鳞半爪哩!如美国纽约“9·11”事件,如璩美凤光盘事件等,都曾被我取作材料,印证《老子》的道理,这也算是一种古今相映吧!

最后,本书在正文之后,附录了《老子》八十一章全文(大体依王弼注本),用意一在于各篇所引以说解的《老子》原文,常只是原章中的一或数句,读者若想到要对照全章,可以就近翻查。二在于我私心很盼望读者能在看过本书之后,引发出去读老子原书的欲望,就近附录在此,不是可以打铁趁热吗?三在于附录了《老子》全文,使得本书在某种程度上或某种机缘下,可以被方便采用为班级上课用书。若作为教本,其方便处我个人认为是:第一,本书的五十余篇正文其实可视为对《老子》原典的导读,或学生自修的补充。第二,《老子》原文不附各家注解,解除了可能的诠释束缚,反而方便教授者的自由发挥。第三,所附录的《老子》原文,刻意字大行疏,多留空地,以方便学生听课或阅读时自行注记。原来对《老子》义理的最重要批注,不是历代各名家的注解,而是每一位读者自己的心得、领悟、感想啊!所以我向来认为好的《老子》版本,就是天地宽阔,行次疏朗,不但看起来舒服,恐怕也才暗合道家空、虚、明、白之义。

当然,生命之学既然终要靠每个人自行体悟,所有别人说的话都仅供参考,所以,本书所说也不例外,这一篇后记也就更该到此适可而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