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召唤内心的巨人
2789300000011

第11章 克服固执的心理(2)

除了心理的偏执,除了季节变换使他容易患黄疽和伤风之外,除了胃溃疡使他严守饮食制度外,还有什么病能使他的行为和有幻觉的人一样呢?

其实,他一直患有一种性病——梅毒。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那时候,他正在阿尔卑斯山猎步兵中服役,是和拉赛尔·吉蒂同居的很久以前。他和她最终的结婚是在1925年。当他从师范学校毕业当小学教师的时候,他似乎已经在请人治病了。此后不久,因为鼓吹社会主义的活动被通缉,于是躲到瑞士,在那儿临时当了泥水匠,直到980年。在日内瓦的皮肤医学院的联合诊所里,有他治性病的档案。

在青霉素发现之前,治疗梅毒需要很长时间,并且效果没有把握。所以此病一直伴随着他,成为他心理偏执的一个推动力。

希特勒对他的冒险事业的伙伴的身体是否有病表示担忧。他让自己的医生去证实。

这一对心理偏执狂者,真是惺惺相惜。

偏执狂希特勒在1939年这一年忙乎所以。虽然希特勒知道有引起全面战争的危险,他还是决定突袭波兰。他并非不知道波兰和两个强大的盟国,法国和英国,保持着友谊,甚至法波之间还有一个互助条约。

进攻波兰,希特勒使英国和法国被迫参战。

他与爱娃·布劳恩所保持的近于柏拉图的关系外表看来对他很合适。他们在死之前几小时才正式结婚。

1942年以后,他接连不断地头痛,记忆力丧失。这种症状的产生与当时他在东方前线上遭受的严重挫折相呼应,东方战线是他唯一关心的战场。那时候,每当他离开柏林,几乎总是到他东方前线的司令部去。1941年以后,他对德国军队最高指挥部的决定有重大的影响。

起初他想占领莫斯科,随后他莫名其妙地改变了主意,又命令他的部队扑向南方的高加索。他拼命拉长他的战线,到了几乎难以联系的程度,他的部队虽然不断深入,他的后方地没有真正的安全感,苏联游击队不断地进行袭击。

他命令占领列宁格勒,结果列宁格勒被包围。其实这个城市没有任何战略意义,他只是反感它的名字。出于同一原因,苏联人在那儿进行了抵抗,决心不把它交给敌人。同时,希特勒加强了对斯大林格勒的威胁,这次有战略上的原因:这个城市挡住了东去之路。斯大林格勒之战使德国军队丧失其最精锐的力量,它在此地的失败,标志着它全面崩溃的开始。

以上这些指挥,真是灾难性的。

希特勒之所以做出这些不理智的决定,是因为那个时候,他的偏执狂发作了。

从1943年秋开始,他从精神和肉体上对他的士兵在俄国土地上的失败感到痛苦。这之后,他表现出智力僵化的迹象,痛苦的优柔寡断、咄咄逼人和经常发火是他的过度疲劳和与世隔绝状态的特点。过去,他总是不须费力便可以作出决定,现在,他总为此大伤脑筋。

1944年,他右眼染病,玻璃体出血,但是视网膜没有受到影响,这表明他的血压虽然不断增高,却没有形成恶性。同年9月,他患了一次黄疽性肝炎,身体更加削弱。医生给他作了一次心电图。心电图表明,他的心脏左心室过于疲劳,其体积大为增加,似乎心脏肌肉要竭尽全力才能将血液送至血管。

1945年2月,他已经全身发抖,不能再集中精神了。他的记忆力也消失了,所有的问题都必须重复两遍。他的癫痫不时发作。那年他56岁。

他迈着小步走路,拖着双腿,经常要坐着。他嘴里分泌大量唾液,直流到嘴角上来。他的身体在愈来愈急剧地走向衰弱,这种衰弱对他毫不留情。很快他就将要走到这一地步,只要身体出现一点偶然的事故,就足以夺去他的生命。

他的偏执狂使他终于未老先衰。也是他的偏执,最初让他选择一条通向地狱之路,最终又使他走进了地狱,永远的地狱。

但是,他的偏执带来的灾难绝对不仅仅是他个人的灾难,而是波及全世界、使全世界数千万无辜的人失去生命。

他的偏执,也不仅仅对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构成灾难,而且对于人类的历史、对人类的整体命运,都造成了灾难。

所以,对于一种信仰的偏执,对于所谓“真理”的偏执,何其可怕!

不管是对人的偏执、对时代的偏执、对事物的偏执,还是对一个主义或所谓“真理”的偏执,都是于人于已不利的。因为,偏执容易顽固,不容易接受新事物。偏执的人,是独断专行的人、不民主的人、不灵活的人。

在这个全球一体化的时代、知识经济的时代、民主平等思想影响每个人的时代,偏执的人是没有市场的。

当然,我们前面所说的偏执,乃是一种极端的偏执,是一种在前提错误的情形下的偏执。而如果有人能够以清醒的头脑、智慧的明眸,把这种偏执用到正确的地方,那么,这种偏执不但无害,反而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哩!

因为,如果你对一个正确的目标、有利的目标执着不放,而且到了偏执的地步的话,那么,不用说,这种偏执不但不会把你引入歧途,反而会让你走向成功。

所以,对于偏执,我们不是一概地排斥,而是应该合理地改造。即把引向一个错误方向的偏执,引导到一个正确的方向上。

在正确的方向之下,偏执会成为一种可贵的品质。

美国有一个数字时代的英雄,著名的计算机专家,他就写过一本书,叫做《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在这本书中,他认为,在现代社会,一个人只有怀着极端偏执的心理意识,才会在某种事业上拼命进取,最终在困难重重的条件下,取得自己想取得而别人得不到的成功。

他在这里所说的偏执,当然和希特勒、墨索里尼的偏执是一样的。但是,分明是一样的偏执,又为何一个是应该倡导的,一个是极端错误的呢?在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区别,也是关键的区别。这就是:前一个偏执,方向是正确的;后一个偏执,方向是极端错误的。

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错误在于,他们偏执于一种极端错误的信念,一种极端有罪的主义。他们的主义,就是法西斯主义。在法西斯主义的指引之下,他们越是偏执,在错误的犯罪的道路上就越走越远。

所以,对于我们来说,面对偏执,不是一味地排斥,不能因为希特勒他们曾是偏执狂而对偏执一概排斥,而是应该反思这种偏执的来由。如果这种偏执来自一种不对头的目标或信念,还是尽快地改掉这种偏执为好;而如果这种偏执不是来自错误的信念或目标,而是来自一个正确的思想或理想,那么,还是应该保留这种偏执。

无论如何,当你怀了偏执这种心理的时候,请你相信:认清它、鉴别它,剔除不好的,保留并且发挥好的,这绝对是必要的。如果你是个渴望在事业或爱情上成功的人,尤其应该牢记这一点。

二、聪明反被聪明误

“聪明”是人们渴求的评价,它表明具有这种评价的人,要比其他人智商高出一截。但是有些自作聪明的人,却会反被聪明误。例如自以为是、听不进别人的意见、总喜欢对别人说“不”等习惯,都是这些人常犯的错误。自作聪明的人表面上在智商上比别人有优势,实则他的危机却是非常明显的,即以自我为中心,去处理人际关系。这种人的挫败随时都会发生,给这种人的忠告就是:请尊重每一个人!

不久以前,一位以色列观光的美国聪明大师,用那根曾经指点过世界许多名胜的手指,在一群以色列孩子中指点了一下,于是三个孩子:一个10岁的女孩,一个7岁的男孩和一个大约5岁的女孩,站到了这位美国聪明大师的面前。

美国聪明大师拿出一只玻璃瓶子,瓶肚很大,瓶口很小。三只刚能通过瓶口的小球正躺在瓶底。小球上各系一根丝绳,像青藤一样从瓶口爬出来,攥在这个美国聪明大师的手里。

美国聪明大师狡黠自负地笑了一下,对一旁的以色列主人说,都说以色列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现在我要试一试。

三个以色列孩子露出紧张惶恐的神色。

他宣布游戏规则:这三个小球分别代表你们三个人;这个瓶子代表一口干井,你们正在井里玩,突然,干井冒出水来,水涨得很快,你们必须赶快逃命。记住,我数七下,也就是只有七秒钟,如果你们谁还没有逃出来,谁就会被淹死在井里了。

她把三根丝绳递给了三个以色列孩子。

空气突然凝滞了,好像死神在四周徘徊。美国聪明大师做出一个表示开始的手势。只见那个大约5岁的女孩很快从瓶里拉出了自己的球;接下来是那个7岁的男孩,他先是看了一眼比自己大的女孩,接着迅速地将自己的球拉出瓶口;最后是那个10岁的女孩,从容又轻捷。全部时间不到五秒。

美国聪明大师惊呆了,本来一场惊心动魄的游戏,竟这么平淡乏味地结束了。

他先问那个小男孩,你为什么不争先逃命?小男孩摆出一副很勇敢的劲头,手指着那个最小的女孩:“她最小,我应当让她呀!”他又问那个10岁的女孩,女孩说:“三个人里我最大。我是姐姐,应该最后离开。”聪明大师又问,那你就不怕自己被淹死?女孩答道:“淹死我,也不能淹死弟弟妹妹。”

泪水唰地一下就从美国聪明大师的眼里涌了出来。他说他在许多国家试过这种游戏,几乎没有一个国家的孩子能够这样完成它,他们争先恐后,互不相让……

聪明究竟是什么?也许当你考察别人是否聪明时,千万别以为自己比别人多长一颗脑袋,这是最聪明的做法。

有很多人想靠自作聪明来显示一下自己的优势,孰不知,此为拙劣之举。请不要自作聪明,以为自己比别人总多一点智慧,自以为是的人永远都会伤害别人的自尊心。谦虚一点,听听别人的意见,肯定会让对方感到满意,这样,你就有机会影响对方了。

有时候,我们在交际中虽然考虑到了很多技巧,但是操作起来仍是不尽如意,反而弄巧成拙,与谈话者陷入一种僵持不下的敌对场面,使气氛格外紧张。在这种氛围下谈话是使人感到伤脑筋的,谈话的双方都觉得自己与对方似乎有很深的隔阂(其实根本不存在隔阂,只是心理上的感觉罢了),不能进行深入的沟通,感到别扭、尴尬、不舒服,甚至恼怒。这是双方交际的失败,然而这种场面却屡屡在生活中出现。

究其原因,双方都对对方不满意。但是双方都不让步,不愿迎合对方。从一开始就进入了敌对状态,剑拔弩张,哪里还有余地沟通。分明是仇人相见,分外眼红了。

因此,如果我们在谈话的一开始就注意到这一点,让这次谈话有一个好的开端,让其在缓和愉快的气氛中展开,在融洽的气氛中结束,这对双方来说,都达到了目的,且增进了友谊。

特别是在我们知道这次谈话是无可避免地要与对方讨论一场的情况下,更应懂得这一迎合对手、使对方满意的技巧,它将使你和对方在愉快的心情中达成一致的协议。

所以,在一开始交谈的时候,我们就应该让对方说“是”。当然,这比较困难,但一想到以后的争执,就容易办得多了。首先,你在谈话前应该考虑好要说的东西。这些话所包含的内容应该是为对方所肯定的,而且也是你自己肯定的。例如,此次谈话是为了对你们的合同达成一致。你就先对对方说:“此次合作的目的,我们都是想让合作的项目成功,是不是?”对方肯定会说:“是的。”然后再说:“此次讨论的目的,双方都是想达成一致的协议,是不是?”对方肯定会再说:“是的。”有了这种铺垫后,双方缓和了敌对情绪。这样一来,对方会觉得你和他们之间相同的地方是很多的,而且利益是息息相关的,沟通的可能就变成了现实。

如果我们一开始谈话就提出一些意见相左的问题,或者提出双方都极敏感的话题,那只会激起对手心中的逆反情绪,而无其他任何好处。这样做,对手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对你说出“我不同意你的看法”之类的话。据生理学家研究,当一个人说“不”的时候,他全身的神经、肌肉系统都会处于紧张状态,随时准备采取抵制态度来反对别人的意见。而一个人说“是的”、“对的”的时候,这些系统却是处于松弛状态的,这时对方感到你的意见与他的意见不谋而合,自然心情舒畅了。把对方激入紧张状态中无异于无形中给自己树立了一个敌人,而且“不”这个答案是一个最难克服的障碍。一个人一旦说出了“不”字,就无异于走上了一条相反的道路。他就得为维护这个“不”字,也就是维护自己的自尊而付出代价。他需要很费力地为这个“不”字寻找根据以驳倒对方。这时想要说服他已很困难了,而这困难正是由于你自己的疏忽而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