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穷小子的翻身日记
2789200000022

第22章 未来道路我选择(2)

我有一位朋友,他当初是个很有理想、天资聪颖的男孩。在十八岁去他乡当兵,回来之后本以为他会在家乡大展宏图做点什么,但现实是他家里拿钱为他找了一份不错的工作,俗称铁饭碗。工作倒是十分清闲,不过薪水也谈不上高,一个月二千出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因为家里的前期投入过多,所以导致他即使很厌烦那份工作但又开不了口,大好的青春耗费在每天看报、喝茶水上,回家之后只能在网络游戏中宣泄自己的愤怒与热情,度日如年。他的QQ签名上写着一段让人无奈的话:“曾经,我有过理想。”

是的,这是一个让人唏嘘的真实故事,但这就是生活,残酷无情。而这也是,笔者一直强调的选择的重要性。当你马虎大意的棋错一步时,未来的道路便改变了,如同蝴蝶效应一般,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细节。

有时候,你要大声的将内心所想喊出来,让家人知道你的真实想法,而不是默默忍让。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人,即使是生你养你的父母,他也没有资格支配你的人生,因为这是你的人生。

卓越人生:

坦白说,穷二代是惧怕跌倒的,因为我们的家底不厚。实话就是怕输,也输不起。所以往往我们在择业方面都会选择当今的热门行业,这是为了让日后生活条件可以更好。但就如同主流变成非主流,如今的热门在日后也会逐渐温度下降为冷门,而日后的冷门也有一天变成热门。

以电视剧来说,当初红到发紫的琼瑶剧已经逐渐从荧屏中谢幕,而诸如军旅、谍战、悬疑、伦理已经开始从非主流到主流的转变,这已经很好的说明一个问题,花无百日红。

同样是经历大时代变迁,你追随今日的主流必然你只能是跟随者。就以IT行业为例,真正靠网络发家致富的往往是第一批接触电脑的人,诸如李想、马云、马化腾、陈天桥、史玉柱、张朝阳、柳传志。罗列的这七位亿万富翁,有的是从小就对“铁盒子”有兴趣,有的是正好赶上新时代的来临看准商机。

可以看出,他们的眼光都十分独到,并且算是当初的“非主流”。如果没说错的话,当初那个时代并不看好这个有些厚重的“铁盒子”,很多人对此持质疑、观望态度。但如今的事实早已证明,网络时代来临了!

经验总结:

择业是个难题,所学专业是未来方向的一个衡量标准,但绝非全部。个人觉得更加该看重的是兴趣、天赋、人脉以及行业发展潜力、职位发展潜力。

比如说:木匠。年轻时称呼他为小木匠,等他老时我们称呼他为老木匠。这种职位的发展潜力很短,基本看做两点一线的,当然我们不否认鲁班这种大师级,不过难度系数十颗星!

我的另一位朋友的经验值得借鉴,小姑娘也是正经名牌大学毕业,学的是网络编程,带着梦想来到北京,待到真正工作之后才发现,自己的所学专业是如此的无聊,每天就是设计各种程序编码。最终她实在忍受不了这种枯燥的氛围,毅然选择辞职。

她在家宅了很久,终于想清楚未来的方向,会计。她给出的理由很简单,她喜欢摆弄钱。自己的钱不多,那就先摆弄别人的钱。从助理开始一直到如今的会计,一步步走来只用了短短两年时间。由于工作努力,工资从当初到现在已经涨幅65%,公司为了挽留人才为她配商务车,以希望她可以继续留守。

所以说,选择十分重要,这将影响你的一生。做一份自己热爱、适合于自己的工作远比做一份让你心生厌倦、枯燥乏味的工作要快乐的多,两者是截然不同的心态以及未来。

如果你的工作是自己喜欢并快乐的,那么还有什么问题能打倒你?

当代人的“老农”思想

理论精读:

所谓的老农思想不是对农民的一个贬低,而是说的一种现象。我们都知道农民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也是依靠“老天爷”来存活的一个大众群体。他们春种、秋收,可以说是非常忙碌的一群人,既朴实肯干又乐于助人。但我们为什么不去提倡这种思想呢?

这是因为社会的进步是需要一部分人带动的,如果大家都依靠“老天爷”的话,那我们的社会还会进步吗?那只能还是封建社会。

所以现在的年轻人要摆脱这种依赖于自然的思想,学会创新!一个泱泱大国到处都是山寨,这本来就不是正常现象!我们不需要模仿规律而是要去创造规律,只有这样的年轻人才能为我们的祖国创造出新的一片天地。

过于依赖别人的话,只能让自己更加的平庸,毫无思想建设,这不是我们所高兴看见的,我们都希望我们的朋友、亲人是有思想有抱负的大好青年。所以,我们要摆脱“老农”思想,让世界知道我们是龙的传人而不是“东亚病夫”!

经典案例:

任何事情都需要自己的努力才能获得成功。哪怕是一件在小的事情也是如此。

2005年对张淑珍来说绝对不是一个好年头,因为在那年她下岗了,下岗后的张女士只能闲在家里。她苦苦地寻找再就业的门路,可是却一直没有头绪。

一次在街上闲逛,张淑珍看到一家粽子厂火爆的生意场面后,顿时,她感觉到这小小的粽子就是自己朝思暮想的赚钱良机。

于是,张淑珍以低廉的价格租下了一间民房,又雇了3个工人加工起粽子来。可当她到市场上销售粽子时才发现,一切并不是她想象中的那样简单。当时,那里已经有三四十家粽子厂,彼此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

但是,张淑珍和工人们并没有气馁,而是开始了不舍昼夜地辛勤劳作,每天天不亮就开着面包车将热气腾腾的粽子送到各个早餐店、小摊位和附近的各大高校。但由于销售的都是散装粽子,尽管十分辛苦,但利润却很低。端午节将至,张淑珍心想,一定要抓住这个特殊时机把粽子卖出个好价钱来。经过一番周折,张淑珍最终找到了一家意欲合作的粽子工厂,得到了做20万元的贴牌产品的机会。

张淑珍带领工人热火朝天地干起活来。一个月过后,张淑珍将货送了过去,对方承诺,端午节一过就全额付款。

可是,端午节过去很长时间了,货款的事竟然杳无音讯。张淑珍着急了,赶忙打电话询问,那家粽子厂的老板却以没有书面合同为由拒付货款,并且退回了5万元的粽子。最后,张淑珍只要回了部分货款,而那批退回的粽子因为销售不出去只好送给了养猪厂。结果,本来想大赚一笔的张淑珍却因此欠下了6万元的债。

经过仔细思索,张淑珍认为,要想扭转经营状况,就必须将自己的品牌打出去。所以,她贷款了几万元购买了200多个加热箱,写上了自己企业的名字分给经销商。有了加热箱,经销商的粽子生意越做越大,顾客吃上了热乎乎的粽子,一时间,张淑珍的粽子销量大增。

正当张淑珍的生意做得刚有进展之际,周围又多了几家个人开的粽子加工厂,抢走了她的部分生意。后来经过一番考虑,张淑珍决定到周边城市开拓市场。仅三个月的时间,她跑遍了上海、南京等地,与当地的食品加工厂取得了联系,并将粽子提供给对方试销,然后又根据实际销售情况给对方提成。很快,一些大城市的销售市场被张淑珍顺利打开了。

目前,张淑珍已经建立起了1000平方米的新厂房,又雇佣了很多工人,年收入已经达到了80万元,成为了当地著名的“粽子皇后”。对此,张淑珍并不满足,她还有更远大的理想,那就是打开国际市场,将自己工厂里的粽子远销海外,将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传播到五湖四海。

深度点评:

老农思想可以说是保守派的体现,这类人不会去创新,他们只能守着自己家的那一块田地,常年以往的耕作。这从我们现在的市场中就可以看出,如此多的仿制品和山寨货都是当代人老农思想的表现。

如果把心思放到了复制上面,只能永远的跟着别人的脚步去走,重复别人的错误,社会也不会得到根本性的改善,所以聪明人都在寻找新的概念让自己能够以最快速度崛起,这也是为什么会出现一些新兴行业的原因。

其实就我个人来说,我更喜欢那些有创新意识的人,因为不管是成功与否,他们不是走在别人的阴影中,而相对于现在年轻人的接受力来说,新兴行业的价值也在一天天的升高,所以我们也要迎来了创新时代!如果你还在走复制的道路,那么就会被别人抛在后面。

心理科学:

老农思想的保守和固定的思维模式是不可要的,年轻人更应该学会创新。我们应该破除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保守思想,树立大胆创新、敢闯敢试的进取意识。只有把思想统一到加快发展这个主题上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时时争先,处处争优,始终保持一种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拼搏精神,在实践中大胆探索,不断创造新业绩。

我们不能让小富即安的思想左右我们的行动,应该树立个人创业与合作共赢的发展意识。要站在更广的开放层面看发展,站在更高的层次看未来,在更大范围和更广领域参与国际国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真正实现合作共赢。

卓越人生:

摒弃老农思想不是说说就能做到的,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变自我。创新不是随便就能做到的,这是从个人的思想上的根本改变,是用科学手段才能摆脱的。

要想摆脱老农思想就要学习先进的思想,多接触新的事物,让自己的达到真正的灵活。但这不是说我们要丢弃我们原有的文化,我们五千年的文化是我们特有的资产,是不能丢弃的,无论是我们在创业还是在工作都是不能丢弃我们所拥有的真正文化,只有这样的创新才是我们独有的,是别人所不能模仿的。

经验总结:

老农是一个勤恳而又朴实的群体,就现在来说,农场已经实现了机械化,本来应该是农业生产改革是最后完成的,但在国内却恰恰相反,这让我们不得不去深思,连农业都可以走到商业的前面是不是一种悲哀呢?

没有人贬低农民,他们可以说是社会稳定的奠基石,但老农的思想确实应该得到改变了,过于保守的老农在商业方面没有创新意识,没有富国强民的思想,这样的思想是不可要的。也是创业者最大的阻碍。所以想要创业的人一定要摆脱这样的想法,学会创新,抛开山寨才能真正的长久的站在商业的顶端。

创新教育要求我们首先应该具有创新的思想,而创新的思想有时来自于瞬间的想法。但是我们应该知道,一个想法只不过是旧成分的新组合,这个世界上没有新的成分,只有新的组合,我们的头脑会因为一个新的想法、新的思想而拓展,在新的层面上它会继续向前,而不会后退。

这正如哲学家查提尔说过:“当你只有一个点子时,这个点子就再危险不过了。”没有创新的意识和思想,人们永远只会墨守成规,千篇一律。

二十五岁不定项、三十岁不择业

理论精读:

年轻人有激情有热力,看见什么好的行业都想去试试,但没有干一段时间发现自己在这个行业里似乎并不是很吃香,于是果断的跳槽了!这样的现象我想在咱们周围应该有很多,这个时候我们没有必要去批评那些年轻人,让他们多走走多看看不一定是坏事,毕竟每到一个新的环境他们都需要学习新的知识,这也是一种收获。

但等你三十岁的时候,就不能再像小伙子一样了,整天去换工作,那样你会“死”的很惨,毕竟没有那个公司喜欢要老一辈的“领导”他们更需要的是年轻人的那种干劲,领导阶层的应聘永远都是少数的,而且应聘者都是有真才实学的,和他们去挣这个饭碗貌似很不明智啊。但此时已经而立之年的你该怎么做呢?这个时候,很多人都开始了自己创业。

没错,如果到了三十以后,你的工作没有了,那么就应该果断的创业了,挑选一个自己拿手的行业,开上一家公司或是小店,就可以了。

这也不是在劝导那些还工作的中年人去辞掉自己的工作,然后去创业。毕竟创业不是开玩笑,是需要金钱和人力投入的,而且还要承担足够的风险。当然,如果你真的看中了一个行业,并且这个行业有利可图,那么也不放去试试。

经典案例:

传奇人物的身上都有很多亮点,也许其中的一些亮点不合适你,那么总能找到其中一个亮点吧,那就要抓住它,然后复制到自己的身上,这样的积累,你也可以成为一名突出的人才。

“联想是我的命,需要我的时候我出来,是我义不容辞的事情。”柳传志这样的呼喊了出来,尽管说老人家已经65岁了,但激情不减当年。完全可以说是老将出马——一个顶两。

在1980年初,计算机革命就已经在全球兴起,当时的硅谷也成为中国的技术研究者们的热门话题。中科院内部的科技人员早已经禁不住诱惑,不断走出高墙深院创立公司。时任计算所所长的曾茂朝也一直在私下里鼓励手下创立公司。

当时的柳传志已经40多岁了,就在这样的年龄下,他竟然还是主动提出了要创业!“我40岁的时候是因为前面没有路可走,所以选择了创业。”当年10月,中科院计算所新技术发展公司 “授命成立”,王树和、柳传志、张祖祥组成三人核心成员,柳担任副总经理。曾茂朝将计算所的传达室交给柳传志使用,又给了20万元开办经费,还给予了很多不成文的支持:不受限制的招纳本所人员,可以使用所里的技术成果,员工可以使用自己原先在计算所里的办公室、电话以及所有资源等。虽然支持很多,但是从1984年冬天到1985年春天的几个月里,公司里最令人头疼的是不知道去干什么。柳传志后来回忆,“当时实在是不知道要干什么好了,所以能干什么就先干着,哪怕挣点儿钱发工资也好。”于是,包括柳在内的所有员工都当过“倒爷”、“板爷”,在中关村拉平板车去卖运动服装、电子表、旱冰鞋、电冰箱。后来因为听说倒买一台彩电能赚1000块,联想也跟着去做。

当时有说法“骗子比彩电还多”,尽管柳传志小心谨慎的叮嘱要看到电视才付款,他们也的确看到了电视,不过等钱汇过去,对方却消失了,联想一下被骗去14万元。公司一下子更加艰难。到了1985年,所有可能为公司带来收入的各种业务几乎试了一个遍。其中最重要的事情是将计算所倪光南主导开发的“汉字系统”带到了公司,成果产品化后就是后来知名的“汉卡”。

当时电脑大部分靠进口,全是英文系统,必须装上汉卡,每台电脑经过改装后利润高达一、两万元。联想在6个月内至少销售出了100套,为公司带来了约40万元毛利润。曾茂朝的妻子,计算所研究员胡锡兰就在1985年的夏天从自家楼上看到了一个难忘的场景:烈日炎炎下,柳传志和李勤(现任联想控股常务副总裁)等人正在人拉肩扛,将一堆微机从大院门口搬进来,柳传志满头大汗,衣服湿透,而李勤把裤子卷到了大腿上,气喘吁吁。 回想当日情景,柳传志后来表示,“我们第一桶金就是靠出卖技术劳力赚的。”

深度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