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天命的注定·朱元璋帝王之路
2781800000081

第81章 烈士暮年 —— 苦心谋划难敌天意定数(4)

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勤奋学习,朱元璋的文化水平已然达到很高水准。《高皇帝御制文集》收录了他的一百多首诗,读来颇具个性色彩和文学底蕴。例如,他的诗作《野卧》:“天为罗账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间不敢长伸脚,恐踏山河社稷穿!”另一首《咏菊花》: 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这两首诗作于早期,虽稍显直白和浅露,但却又流露出一种唯我独尊的狂放之气,十分符合朱元璋的个性。另一首诗《咏雪竹》:“雪压竹枝低,虽低不着泥。明朝红日出,依旧与云齐。”此诗不仅依旧表达了朱元璋惯有的那种唯我独尊、舍我其谁的豪迈气概,而且在创作技巧上也更加趋于圆润纯熟。

另外,朱元璋对辞赋也颇有研究,《高皇帝御制文集》收录了他写的《莺啭皇州赋》、《画眉赋》、《四渎潦水赋》、《秋水辞》、《江流赋》等五篇辞赋,这些辞赋写得颇见功力,限于篇幅,这里不再收录。

中老年之后的朱元璋虽然具备了较高的文学素养,但却不像普通儒生那样,有意无意地把这门学问当作卖弄的资本。在治学方面,朱元璋仍旧抱持实用主义,他主张为文要“通道术,明世务”,“无深怪险僻之语”,“务在典雅”,“无事浮饰”。在朱元璋的带动之下,高启、宋濂、刘基等明初著名文人,一改元末时期文坛流行的纤弱缛丽之风,创作出一大批豪迈雄浑的诗文作品,为明朝文坛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气象。从这个意义上讲,朱元璋功不可没。

朱元璋治学的勤奋还体现在对经史兵法的深入研究上,作为一名开国帝王,朱元璋凭借铁血武略打下了大明江山,故终其一生,他都兴致勃勃地研读兵书。在诸多古代兵书中,朱元璋研习最精深的当推《黄石公三略》和《孙子兵法》,他不仅精深了解,而且活学活用。翻开《明太祖实录》等编年史,读者会发现朱元璋将古代兵法智慧运用到实际战争中的情况数不胜数,鉴于篇幅,这里不再列举具体案例。

鉴于中国古代的兵法理论多与星占天象关联,故朱元璋在研习兵法时,特别注意将天象星占与之结合在一起。前面刚刚说过,朱元璋终其一生都保持着仰观天象的习惯,追溯起来,这个习惯在他初掌兵权时就已开始养成。有史料为证:洪武十年(1377年)三月,朱元璋曾对群臣回忆说:“朕自起兵以来,与善推步者(精通术数占星者)仰观天象,二十有三年矣。”他观天象时间跨度长,态度虔诚专心,“每夕膳后,自于禁中露坐,玩索天象,有达旦不寐者”。长期对天象观测揣摩,加之身边有刘基、陈遇、月庭和尚等术数星占大家指导教授,后来,朱元璋自己俨然也成了一位星占专家,在天象变化的冥冥指导下,他不仅用兵治国如有神助,而且还令翰林学士刘三吾等人

将自己观测日月五星的心得,编辑成一本书,取名为《书传会选》。朱元璋在兵法和星占领域的造诣,由此可见一斑。

对朱元璋而言,儒家思想是他建国治国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作为一名封建帝王,四书五经他不得不读。早在起义之初,朱元璋就开始令麾下的儒生向自己指授四书五经。至正十八年(1358年),朱元璋攻下婺州,征召儒士范祖干、许存仁、叶瓒玉等十余人“会食省中,日令二人进讲经史,敷陈治道”,其中,令范祖干讲授《大学》,令许存仁讲授《尚书·洪范》。宋濂加盟之后,朱元璋又令他讲授《春秋左氏传》。长期虚心刻苦的学习,使得朱元璋对四书五经烂熟于心,讲话拟诏,每每总能引经据典,宏论滔滔。

朱元璋的历史知识也极为深厚,上自三皇五帝,下止宋元时代,其重要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他都如数家珍,并且能够从前代的治乱得失中产生感悟。比如,他在与翰林待制王祎等侍臣评论汉高祖刘邦与唐太宗李世民二位帝王时,曾经说道:“汉高豁达大度,世咸知之,然其记丘嫂之怨而封其子为羹颉侯,内多猜忌,诛夷功臣,顾度量亦未弘远。太宗规摹虽不及高祖,然能驾驭群臣,卒皆保全,此则太宗又为优矣。”在论及前秦符坚和后赵石勒二者谁更胜一筹时,起居注詹同认为符坚穷兵黩武,不自量力发动淝水之战,以致败亡;而石勒虽出身奴隶,目不识丁,但通达世故,晓于人情,治军治国,举无遗策,因而石勒要比符坚更优。朱元璋道:“不然,石勒当晋室初乱,不逢劲敌,故易以成功;符坚当天下争战日久,智勇相角,故难以为力。夫亲履行阵,战胜攻克,坚固不如勒;量能容物,不杀降附,勒亦不如坚。然坚聪察有余而果断不足,故养成慕容氏父子之乱;勒聪敏不足而宽厚有余,故驯致石季龙(石虎)之祸。俱未再世而族类夷灭,所谓匹夫之勇,妇人之仁也。”朱元璋对南北朝时期这两位著名君王的评价,可谓一语中的。

朱元璋对那些为发展和巩固华夏中国成为一个多民族国家而作出卓越贡献的伟大帝王,也抱持着英雄相惜、赞赏推崇的态度。例如,他对中书省臣评价汉武帝刘彻时说道:“胡人为中国患,自古有之,以汉高祖之威,总三十万众,犹困于白登;文景守成,因置而不较,虽数被侵扰,但逐之而已。及至武帝,以雄才大略,欲雪白登之耻,发兵致讨,威服边陲,凡五出塞而后匈奴始服,虽疲劳中国而匈奴自此弱而不振,其功亦岂少哉?”又例如,他曾在给元主的信中,高度赞扬成吉思汗铁木真和元世祖忽必烈开疆拓土的丰功伟绩,说:“古者帝王混一,止乎中原,四夷不治,惟殿下之祖宗,四海内外,殊方异类,尽为土疆,亘古所无!”历代以来,总有那么一些人专爱批评历史上那些开疆拓土的帝王穷兵黩武,可是另一方面,他们却又以疆域辽阔的华夏中国引而为荣。这类人颇有必要从朱元璋的历史观中得到启迪,开阔一下思路。

作为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开国帝王,今人该怎样评价他的历史功过呢?

毫无疑问,朱元璋对中华民族的贡献首先在于他赶走了蒙元外族统治者,恢复了中华正朔,削平了各地的割据势力,实现和巩固了多民族中国的再度统一。

众所周知,南宋时期,故中国之地多国并立,蒙古人入主中原,建立元朝,统一全国,基本上奠定了中国的疆域,并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这是蒙元王朝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贡献。然而,相对于以汉人为主体的华夏族群来说,异族主宰中国终究是巨大的民族耻辱,况且,在蒙古人入侵中国的过程中,汉人被大量屠杀,家园被破坏,元朝建立之后,外族统治者又实行野蛮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汉人被划为社会的最低阶层,饱受异族统治者的剥削和奴役。此外,华夏民族的传统文化、道德习俗乃至服饰礼仪都被蒙元统治者搅和得面目全非,令汉人中的有识之士深感忧虑。到了元朝末期,朝政日益腐朽,天灾和瘟疫纷至沓来,被断绝活路的广大人民揭竿而起,由是暴发红巾军大起义,一些地主豪强趁势崛起,割据一方,成为新兴军阀,偌大的中国再度陷入四分五裂的状态。

在这种历史背景之下,朱元璋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及“复汉官之威仪”为思想宗旨,一举将蒙元统治者赶回大漠深处,被外族统治者奴役百年的民族耻辱一朝得雪,汉族人民终于能够自己当家作主,这个历史功绩的份量不言而喻。在此前后,朱元璋还以各种方式,一一消灭了陈友谅、张士诚、明玉珍、方国珍、小明王等等新兴崛起的军阀势力,这些历史功绩也不容小觑,不然,历史上动乱黑暗至极的五代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很可能在历史上再度重演。

朱元璋的历史功绩其次体现在他实行政治体制改革,加强中央集权,调整生产关系,严厉整肃吏治,减轻人民负担,切实恢复和发展国家经济方面。

通过阅读本书,读者知道,朱元璋虽然百战功成,取得天下,然而,他接手的却是一个残破不堪的烂摊子:全国各地田园荒芜,榛莽丛生,哀鸿遍野,群盗满山,人民失业破产,政府税源枯竭;官吏信仰缺失,贪赃枉法,竭泽而渔。此时的国家犹如一艘偏离航道而在暗礁密布的水域停滞盘旋的航船,险象环生,前景堪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