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天命的注定·朱元璋帝王之路
2781800000044

第44章 北疆之患 —— 难以击垮的北元政权(1)

朱元璋将元朝皇帝赶出大都,建立了大明帝国,可是,元朝的统治并未就此结束。蒙元统治者在撤退到沙漠之后,仍旧挂牌开张,统治着纵横数千里的漠北疆域,在边境陈兵数十万。此外,元朝名将王保保(即扩廓帖木儿)以及李思齐、张良弼、孔兴、脱列伯等元朝将领在晋甘陕宁地区仍保留着数十万的军队,辽东地区屯驻着元朝开元王纳哈出的二十万大军以及也先不花、洪保保、高家奴等元军武装,今新疆的天山南北地区则由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建立的王国所控制……这一切,对新生的大明王朝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清除这个北疆之患,朱元璋在百废未兴的艰难境况下,毅然决定兴兵北伐,经过两次大规模的讨伐,北朝的军队终于将蒙元统治者赶到漠北深处,为大明帝国的休养生息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

§§§第一节 首伐北元

第八章讲过,洪武元年(1368年)闰七月二十八日半夜三更时分,元惠宗妥欢帖木儿带着后妃、太子等皇室人员,出大都(今北京)建德门经居庸关向北方大漠逃遁。八月初二,明朝中书右相国兼征虏大将军徐达率军攻克大都,徐达令参政傅友德、右丞薛显等人率军两度追击元惠宗未果,只好作罢。

读者知道,元朝疆域空前庞大,元惠宗虽被明军逐出大都,然而他并没有彻底失国,只是失去对中原的统治权而已,大漠辽阔的草原是其祖先辉煌事业的发祥地,也是他重新恢复中原统治的希望所在。因此,出塞之后妥欢帖木儿没有选择直接逃回旧都和林,而是奔向距中原相对较近的上都开平,以图卷土重来。

开平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的正蓝旗境内,它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即位之地,曾一度作为蒙元王朝的国都,元中统四年(1263年)六月,忽必烈下诏将开平改称上都。元至元四年(1267年),忽必烈迁都到大都(北京),改上都为陪都,作为王朝夏日避暑的行宫。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十二月,关铎、潘诚、冯长舅等人率领的红巾军,攻破上都,烧杀抢掠七天而去。

目睹凄凉荒夷的故都,回想这些年来自己家国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故,荒淫昏庸的元惠宗蓦然惊醒,痛定思痛,决心励精图治,恢复中原。在残破的宫阙中,妥欢帖木儿召会群臣,共商“恢复之计”,他诏封中书省右丞相也速为梁王;改封远在晋陕甘宁前线的原河南王王保保为齐王,不久之后又让他接替也速的中书省右丞相之职,用以收买其心。因中书省左丞相失列门刚刚病逝,任命辽阳行省左丞相也先不花继任这一职务,另任命纳哈出为辽阳行省左丞相……元惠宗煞费苦心地重新构建了政权体系,继续沿用元朝国号,史料称之为北元。

北元政权机构草草恢复之后,元惠宗即令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率军驻守红罗山(今辽宁锦州市境内),令中书右丞也速驻守全宁(今内蒙古翁牛特旗)。此外,加上盘踞在晋陕甘宁地区的王保保等将领,如此一来,东自辽东,西迄西域,元军几股势力互为犄角,构成一道漫长的防线,共同拱卫位居中央的上都开平。元惠宗希望藉此保全北方疆域,再寻机南下,恢复江山。

朱元璋在京师应天接到捷报,于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二十五日第二次驾临开封,亲自部署前线地区的作战和防御事宜:命令常遇春、傅友德、冯胜、汤和、杨璟等人,按照至正二十七年(吴元年,1367年)十月十七日所制定的“既克其都,鼓行而西”的战略方针,作为先头部队西取晋甘陕地区;下诏改大都为北平府,设置六个卫所,共计三万军队,令都督孙兴祖、佥事华云龙负责戍守;令徐达、薛显等人暂时留守北平,等这个新攻克的北方根据地巩固之后再率军西进,与常遇春等人会师。

按照皇帝的部署,常遇春、傅友德于九月初率所部军队自北平出发,沿途攻克保定、中山(今河北定州)、真定等城池。十月上旬,朱元璋返回应天,驻防开封的征虏右副将军冯胜与解运粮草到达开封的御史大夫汤和,率所部军队已攻占了泽州、潞州(今山西长治)等地,与常遇春、傅友德部形成对山西的两路夹击之势。到了十一月,北平根据地逐渐巩固,徐达、薛显兵发北平,与河北真定与常遇春、傅友德部会师,兵锋直指山西。

早在八月上旬,元惠宗于北逃途中,曾遣使诏令屯驻太原的王保保出兵夺回上都。保保接诏后,率军出雁门关,准备由保安州(今河北涿鹿)经居庸关龚击北平。

明军获知这一情报,部分将领主张往援北平,大将军徐达则认为:北平有孙兴祖、华云龙三万军队据守,短期内足以拒敌。应当趁太原空虚之际,一举捣毁王保保的老巢,使其进退失据;倘若王保保回救太原,则又是疲于奔命,进退失利。对诸将厘清形势之后,徐达即命大军经井陉、平定,向太原进发。

果不出徐达所言,王保保行至保安,接到明军大举进攻太原的报告,急忙回军太原。由于明军已将太原团团围定,王保保无法进城,只得在城外扎营,压着明军布阵,气势甚锐。眼见敌人立足未稳,常遇春向徐达建议说:“我骑兵虽集而步兵未至,未可与战,莫若遣精兵夜袭其营,其众可乱,主将可缚也。”

恰好此时,王保保的部将豁鼻马悄悄派心腹前来约降,请为内应。于是,徐达采纳常遇春的建议,令郭英率精骑乘夜袭营,常遇春率军继后,豁鼻马于城内接应,时间定在十二月初一日。

这天晚上,王保保坐在中军大帐,在两名童子的侍伴下秉烛读书,忽闻军中鼓噪喧哗。王保保情知不妙,匆忙间只来得及穿上一只鞋,转出帐后,跨上一匹骣马,带着十八名卫兵向大同方向逃去。次日,徐达在太原城西郊外举行受降仪式,豁鼻马父子以四万军队归降,太原落入明军之手。徐达乘胜分兵攻略山西未下州县,令常遇春率轻骑追击王保保。

常遇春率师来到大同,王保保与大同守将竹贞各自逃遁:王保保走忻州,竹贞奔河东。再追至忻州,王保保又逃往甘肃,常遇春在此解救了先前被王保保扣留的使臣汪河,然后回师太原。稍后,山西各州县被陆续平定。

山西既定,按原定战略,明军接下来的目标就是攻略甘、陕、宁等地。洪武二年(1369年)正月,朱元璋写了一道洋洋洒洒的敕书,遣使至太原勉励和晓喻诸将,大意是说,朕与诸位取得今天的成功,实乃上天眷佑的结果——“尔之功天授,尔之生亦天也”,天道昭然,要敬畏上天,不骄不躁,留芳名于后世,朕与国家将记住你们的功劳!诏令御史大夫汤和与平章杨璟均为征虏偏将军,并把诸将之间的职务关系厘定清楚,“今定右副将军冯宗异(即冯胜)居遇春之下,偏将军汤和居宗异之下,偏将军杨璟居和之下”,令他们“协力同心,剪除余虏”。

徐达接到敕书,派千户刘通海前往陕州、潼,向其守将都督同知康茂才、都督佥事郭兴等人传达皇帝的旨意,并告诫他们:“陕州、潼关,三秦门户,二将军扼而守之。李思齐、张思道(即张良弼)如穴中鼠耳,可坐而制;若其来寇,慎勿与争锋。盖军旅多虞,胜负难必,但厉兵积粮,严为守备,俟大军至日,当戮力取之。”

二月,徐达令常遇春、冯胜等人率先头部队进军陕西。三月,徐达亲统大军经栎阳(今潼关以北)、鹿台(今西安以北)抵达奉元(今西安)。当初,元朝陕西行省平章李思齐屯驻凤翔,副将许国英、穆薛飞驻守关中,张良弼、孔兴、脱列伯、金牌张、龙济民等将驻守鹿台,共同拱卫奉元。获悉徐达大军入关,张良弼等将提前三日弃城退守庆阳。

徐达占领鹿台后,令郭兴率轻骑直捣奉元,自己亲统大军殿后。陕西行省平章哈麻图、平章歪头及西台治书侍御史王武等人见势不妙,弃城而走。逃亡途中,哈麻图为民所杀,歪头、王五走投无路之际投降明军,被斩首示众。奉元城内的父老开城迎降,徐达兵临城下,令左丞周凯入城抚谕百姓。次日,徐达整师入城,奏请朱元璋后,改奉元路为西安府,任命夏德润为知府,并开仓赈济关中百姓。

值得一提的是,奉元失陷之后,元朝西台御史桑哥失里退守关家洞,遭到明军的围攻,穷途末路之际,桑哥失里誓死不屈,携妻子投崖殉国。

北伐军在西安略作休整之后,徐达令都督耿炳文镇守西安,自己亲统大军移师凤翔。李思齐弃城而走,率所部十余万人马退守临洮。

洪武二年(1369年)四月初,明军进驻凤翔之后,徐达召集诸将商量下一步的军事行动。众人都认为张良弼的军事才能不如李思齐,主张先由豳州(今陕西彬县)攻打庆阳,然后再从陇西攻打临洮。徐达力排众议,分析说,庆阳城险而兵悍,急切之间难以攻克;而临洮西通蕃夷,北临黄河、湟水,若将其攻克,其人足以备战斗,其土地所产足以供军储;如今,我以大军进逼临洮,李思齐不是西走胡地,就是束手就降;一旦攻克临洮,其他州县则不难攻破。诸将赞同这个观点,于是,徐达令汤和戍守营垒辎重,令金兴旺、余思明镇守凤翔,自己亲统大军准备经陇州(今陕西陇县)攻打临洮。

大军出发之际,军中接到皇帝要求副将军常遇春率部进赴北平的命令。原来,早在二月时分,已经喘过气来的元惠宗见徐达率明军主力转攻晋陕甘宁,北平守备空虚,觉得有机可乘,便令中书右丞相也速率万余骑兵南下,攻袭北平。元军扎营于通州白河北岸,当时,北平守兵单寡,通州城中亦不满千人。通州守将平章曹良臣认为元军乃“屡挫之兵,可以计破”,遂巧布疑阵,密令在每条艘战船上各插红旗三面,沿河绵延十余里,并让将士击鼓之声壮威。也速不知虚实,惊骇之余,拔营而走。曹良臣却令骑兵渡河追击,一直把元军赶到蓟州以北,才收兵而还。元军南下的情报传到京师,朱元璋运筹帷幄,决定对元惠宗釜底抽薪,遂令常遇春回师北平,另派外甥李文忠为偏将军,令他们会师北平,攻打上都开平。

五月,北元中书右丞相也速再次率军入寇,常遇春、李文忠等采取朱元璋事先制定的围魏救赵的战略,率骑兵一万、步兵八万,自北平出发,直取开平。沿途先后在锦川击败元将江文清,在全宁击败也速,在大兴州击败并俘虏元将脱火赤,于六月初三攻克开平。元惠宗提前北奔,明军追击数百里,俘杀了元朝宗王庆生及平章鼎住等人,另外还俘获元军万余人、车万辆、马三千匹、牛五万头,蓟北一举平定。

常遇春、李文忠大获全胜,班师南下。洪武二年(1369年)七月七日,大军行至柳河川(今河北宣化北部),常遇春突然暴病身亡,事前没有任何先兆。朱元璋闻报十分感伤,在迎接常遇春的灵柩时,他亲笔写下祭文致祭,追述其一生所建立的卓越功勋,称其是自己的“长城之将”, 哀叹“将军在时,朕实所倚;将军既往,将谁与谋?”言辞极悲恸。

常遇春自至正十五年(1355年)四月追随朱元璋以来,在长达十五年的征伐生涯中,他身经百役,忠勇善战,深为朱元璋倚重,是战功仅次于徐达的开国元勋。诚如朱元璋所言,常遇春的一生,仿佛就是为了协助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而生。将军戎马一生,刚俟大明帝国建立,便猝然离去,享年仅四十岁。常遇春曾于翦灭张士诚之际被封为鄂国公,死后,他又被朱元璋追封为开平忠武王。

此时,正值徐达围困庆阳久攻不克之际,朱元璋诏令李文忠为这支队伍的最高统帅,立即率兵西进,会同徐达共克庆阳。行至太原,闻报元军攻打大同正急。原来,元惠宗自上都开平逃到了应昌的屯盖里泊(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境内),复遣人驰令脱列伯、孔兴以重兵进攻大同,以图在西部打开局面。李

文忠当即与左丞赵庸等诸将商议,说我们受皇帝重托领兵在外,凡事有利于国者,可以独断专行。现今大同形势危急,若坐等皇帝命令,岂不丧失时机?诸将表示赞同。于是,遂挥师从代州(今山西代县)出雁门关,在马邑(故治在今山西朔州境内)大败元军骑兵,擒其平章刘帖木。未几,又在白杨门附近大破其主力部队,生擒脱列伯,俘获降卒万余人以及无数马匹、辎重。孔兴逃到绥德,部将将其擒杀首级前来请功。脱伯列、孔兴的败亡,对元惠宗的打击甚大,自此“无复南向矣”。

常遇春、李文忠率领的大军情况大抵如此。下面接着来讲徐达率领的这路大军。

四月,常遇春北上之后,徐达率军一路西进,轻易拿下陇州、秦州等地,在攻克巩昌之后,徐达遂分出两路人马:一路由右副将军冯胜率领,攻打临洮;一路由都督副使顾时、湖广参政戴德率领,攻打兰州。

早在李思齐屯兵凤翔之际,大明皇帝朱元璋就曾亲笔写信,从方方面面分析了李思齐面临的处境,劝其投降。信写得有理有节,十分精彩,此处录下,以飨读者:

前者,遣使通问,至今未还。岂所使非人,忤足下而留之欤,抑元使适至,足下不能隐而杀之欤?若然,亦事势之常,大丈夫当磊磊落落,岂以小嫌介意哉!夫坚甲利兵,深沟高垒,必欲极力抗我军,不知竟欲何为?

昔足下在秦中,人以兵众地险而从之,虽有张思道专尚诈力,孔兴等自为保守,扩廓帖木儿以兵出没其间,然皆非劲敌。足下当时不能图秦自王,已失此机。今中原全为我有,向与足下相为犄角者,皆披靡窜伏。足下以孤军相持,徒伤物命,终无所益,厚德者岂为是哉?

朕知足下不守凤翔,则必深入沙漠,以图后举。足下初入其地,胡或面从,然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据其地不足以为资,失其势适足以自殒,使兵威常强,尚云可也。倘中原相从之众以胡地荒凉,或不乐居,其心叵测,一旦变生肘腋,孑然孤弱,妻孥不能相保矣。且足下本汝南之英,祖宗坟墓所在,深思远虑,独不及此乎?

诚能以信相许,去夷就华,当以汉待窦融之礼相报,否则非朕所知也。

李思齐接到此信后,颇费踌躇,已有降意。加之此间,思齐的义子赵琦及其麾下亲信竭力劝他走奔西域吐蕃,这便是他弃凤翔而奔临洮的主要原因。没曾想到在抵达临洮之后,赵琦等人竟然私自窃取宝货妇女避匿于荒山野谷深处,李思齐愈发感到势穷力蹙。及至冯胜率军兵临城下,李思齐只得顺应时势,开城请降。同一天,顾时、戴德也攻克了兰州。

李思齐投降是件大事,冯胜遣人飞奔应天向朱元璋报捷。稍后,徐达又派指挥曹崇将李思齐送至京师,由皇帝亲自发落。朱元璋授予李思齐江西行省左丞之职,以示器重。此间,赵琦因无法适应荒山野谷的艰苦生活,自发出来向明军投降。考虑到北伐战线越来越长,眼下正处用人之际,于是,徐达便命令指挥韦正为主将,率降将赵琦、司马来兴、朵儿只吉等人镇守临洮;同时,命令指挥韩温率部驻守兰州。

明太祖朱元璋接到前线传来的捷报之后,立即遣使告谕徐达:“将军提师西征,所至克捷,今李思齐又纳降矣。但未知庆阳、宁夏攻取如何?张思道(张良弼)兄弟多谲诈,若其来降,宜审处之,勿堕其计也,军中之事,尤宜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