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领导当众讲话艺术
2781400000006

第6章 领导当众讲话之语言技巧艺术——提高讲话的质量(2)

站姿,能显示领导的风度。一般地说,讲话者的身体要挺胸立腰、端正庄重,才能显示出一种伟岸的形象,所谓“站如松、坐如钟”就是这个姿态。讲话者在台上,应该有一个基本的立足点,并且根据讲话内容的需要,可以前后左右地进行一些小范围的移动。一般地说,向前移动表示积极性的含义,如号召、赞同、进取等;向后移动表示消极性的含义,如歉意。否定、退让等;向左右移动则表示对某一侧听众特别关照等。但千万不能在使用默语时移动身体,因为这时候的移动会造成游离性的多余动作,影响听众的视觉接收效果,破坏讲话的和谐统一。

高尔基赞扬列宁的讲话时说:“他的演说的和谐、完整、明快和强劲,他站在讲台上的整个形象——简直就像一件古典艺术作品:什么都有,然而没有丝毫多余,没有任何装饰,即使有的话,也看不出来,正如脸上的两只眼睛,手上的五个指头那样天生不可缺少似的。”

讲话中的手势,不仅能强调或解释讲话讲话的信息内容,而且能生动地表达演讲语言所无法表达的内容,使讲话生动形象,为听众看得见摸得着。

手势在讲话中的作用和类型有:第一是用来表达讲话者的情感,使之形象化、具体化,即所谓“情意手势”;第二是用来指示具体对象的,即“指示手势”;第三是用来模拟状物,比划大小的,即“象形手势”。在哪种情况下用哪类手势都应视演讲内容而定。因此在手势运用上必须注意:一要简洁易懂;二要协调合拍;三要富于变化;四不要无节制地频繁使用。手势是演讲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体态语,手势也是最富于表现力的。有的学者就:“为了强调某个重要的观点,手势能缩短你和听众之间的距离。”一提到手势,我们马上就想起列宁地身体前倾,右手极有力的一挥;想卢邱吉尔胜利的V字形手势。手势有多种复杂的含义。手向上、向前、向内,往往表达希望、成功、肯定等积极的内容,例如当讲到“从这里,我们又将踏上新的征途,去收获另一个金秋”这一类情绪的演讲词时,你可以单手手心向上,从胸前缓缓向前方偏上的角度伸出。手向上、向后、向外,往往表达批判、蔑视、否定等消极意义的内容。当你讲到类似“神州大地一片苍茫”时,便可以右手向下,从胸前慢慢地把手划向右边,但肘部动作幅度不能太大。空中劈掌表示坚决果断,手指微摇表示蔑视或无所谓,双手握拳表示愤怒与决心。

手势语言的传情达意是非常丰富的,有些专家还设计总结了几十种方式。当然,你没有必要将它们完全掌握,因为手势可以依照你自己的习惯灵活运用,只要自然即可。卡耐基说得好:“一个出于你内心自发的姿势,实在比一千条死的法则还要有价值得多。”手势是内在情感的自然表露,而不是生硬地做作。手势一定要显得自然大方,有些演讲者手势做得尽量避免,以免影响整体演讲效果。

手势要与讲话恰当配合,与身体、表情协调,最忌脱节。手势脱节便让仍觉得别扭了,有不如无。

手势还应该有变化,切忌太死板,有的演讲老喜欢重复相同的手势,也给听众造成不好的印象。打手势贵在通盘考虑,不要前紧后松或前松后紧,都集中在一起。有说服力的手势是根据讲话中带有情感的声音而定的,如果讲话者一开始便频繁地运用手势,那么到了最后就无路可走了,只有简单地重复或傻站着。

讲话手势要尽量简明凝练,不要滥用。经验表明,手势运用要注意适当得体,不要喧宾夺主,削弱有声音语言的主体地位;不要毫无意义的手忙脚乱,让人觉得滑稽;不要多次重复,使讲话手势失去吸引力。所以说,虽然讲话时肢体语言有助于自己更好的诠释内容,让听众更容易受到感染,但也必须用得其所,这样才能发挥肢体语言的协助效果和自身的优势。

§§§第5节敞开心灵之窗——巧用眼神交流

领导者当众讲话时,将自己的眼神利用好也会为你的讲话增添可欣赏的色彩。

在整个讲话中,眼神的表情达意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善于讲话的领导者总是恰当地巧妙地运用自己的眼睛,表达出丰富而多变的思想感情,以影响和感染听众,加强讲话效果。苏格拉底曾谈到眼睛能准确而鲜明地表达出人的各种思想感情。意大利著名艺术大师达?芬奇有一句名言:“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人们常说“眼睛会说话”,它能够表达出一些用语言难以表达的极其微妙的思想感情。

一个站在讲台上进行讲话的人,几乎在整个讲话过程中,他的眼睛都把他的思想感情、心理变化、品德、学识、情操。性格、趣味和审美观等,毫不掩饰地展现给听众;而听众也总是要通过讲话者的眼神窥探他的内心世界,展开广阔联想,接受思想,受到启迪和教育。讲话者的眼神是多种多样的,一般说来,不同的眼神表现着不同的思想感情。眼神明澈、坦荡,表现其为人正直,心F博大;眼神狡黠、阴暗,表现其为人虚伪、心胸狭窄;眼光执著,表现其志怀高远;眼光浮动,表现其为人轻薄浅陋;眼光坚毅,表现其为人坚强、自信。

凡是听过具有高超讲话艺术的领导者讲话的,无不被他们那刚毅、睿智的眼神所吸引,从中得到激励;为他们那英灼、敏锐的眼神所慑服,从中受到鼓舞。

从实践中捍讲话者的眼神变化不外乎有以下五种方法:

1.前视法演讲者的视线要平直向前流转,统摄全场听众。一般来说,视线落点应放在最后一排听众的头顶部位。演讲者除了特殊需要外,眼睛应保持平直向前,注视所有听众。这样的视线,可以使听众感到“他是在向我演讲”,引起注意;也有利于演讲者保持端正美好的身姿,观察听众的情绪和变化。

有些缺少经验的演讲者,在演讲时,或每每仰望天花板,或时而俯视地板,或忽而左右环顾,或引目张望门窗以外,这些都是不应有的动作。

2.环视法即有节奏或周期性地把视线从会场的左方扫到右方,再从右方扫到左方;从前排扫到后排,再从后排扫到前排,不断地观察会场,与所有听众保持眼睛接触,增强相互间的感情联系。运用环视法不宜太频繁,反对“眼睛滴溜溜地转”,这样会使听众不知所以而感到滑稽可笑。

3.虚视法这是演讲者观察时运用的一种转换性的目光,就是演讲者的眼睛好像看着什么地方、什么听众,但实际上什么也没看。应视尽管什么也没有看在眼里,但它是良好的观察力的一种过渡。这种眼神可克服演讲者分神、紧张的毛病,显示出彬彬有礼、端庄大方的神态来,又可以把思想和精力集中到演讲的内容上来。

4.闭目法这是视线变化的特殊表现,是一种无方向的视线,无视线的视线。闭目法有它特定的意义和作用。比如,当演讲的内容使演讲者和听众的情绪极度高涨,情感难以控制的时刻,或讲到某位杰出人物激起人们极大的敬佩的时刻,演讲者可以短暂地闭一下眼睛,以表示某种特殊的感情,此时的“无视线”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5.点视法就是重点地观察,注视不安静处或不注意听讲的听众。一般听众发现了演讲者的目光,就会触目知错,停止骚动、私语。

随着讲话者的思想感情的千变万化,眼神的变化必定是多种多样的,有待于讲话者细心体察和匠心处理,不好机械地作出事前规定。但有几点值得注意:

神的变化要有一定目的。无目的、不必要的眼神变化就会乱意坏情。要力戒那种故弄玄虚、神秘莫测的眼神,因为这种眼神会造成听众的迷惑和疑惑。

不能有过多的凝视,这样会对听众形成压力。要避免一凝视的副作用,可以时时采取应视,这样既不失礼貌,也可使双方感到自然,而演讲者也不会因为视线过分集中而分散对演讲本身的注意。

眼神要同演讲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同步产生和终止。思想感情表达完毕,相应的眼神也要恢复正常。

要和有声语言形式、手势、身姿等密切配合,协同动作,以求收到更大的效果。孤立的眼神会显得单调无力,不能充分实现传神达意的作用。

§§§第6节演讲的成功基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般场合讲话没有稿、重要场合有稿不念稿,是连战、宋楚瑜访问大陆行给人们最深的一个印象:无论是长篇大论,还是简短讲话;不管是正式会谈,还是个别交谈;或是大庭广众的慷慨陈词,或是机场、宴会、参观的即兴致辞,都是娓娓道来,侃侃而谈。在听众听来就像是在欣赏一场个人诗朗诵。尤其是连、宋先后在北大、清华发表的主旨讲演各显特色,各有千秋。

连战在北京大学发表的为时35分钟的讲演,全程片纸未展,挥洒自如,表现出惊人的记忆力。讲演中,他表情丰富,时而庄重,时而幽默,时而握拳,时而挥手,充满激情又理性坦率,整个讲演精彩纷呈,高潮迭起,引起了师生们的强烈共鸣,35分钟的讲演被10多次热烈的掌声所打断。连战还像相声演员那样善于通过抖“包袱”调动听众的情绪,听众发出的大笑不下5次。如,连战开玩笑地说,要对“坚持和平、走向双赢”的基础“坦白从宽”;还说“大实话”,表示要两岸合作共同赚世界的钱;更让人惊喜的是,他尊重地提到邓小平改革开放路线时,竟惟妙惟肖地用四川话模仿“动摇不得”。听连战的讲演简直是一种艺术享受。

宋楚瑜在清华大学的讲演中,则展示了他的天赋,语言丰富,精练生动,讲演结合,声情并茂。在45分钟的讲演中,绝大部分使用了普通话,但其中也适当地夹杂了一些闽南话、客家话和英文。比如闽南话:“罗汉咯”,即罗汉脚,指孤身客死他乡的居民。客家话:“唐山过台湾,无半点钱”,意思是唐山人到台湾,身上没有半点钱。英文:China’scentury(中国的世纪)。AskmenotwhatamsayinghereInBeliing,askonlywhatwearedohgback1nTa「wan(不要光看我在大陆说了什么,要看我们回台湾后做了什么)。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出口成章,非一日之功。

连战、宋楚瑜有着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可以说是“满腹经纶”。他们的每次讲演中都不忘老祖宗,不忘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典籍,引用古诗、古词、古语简直是信手拈来,脱口而出,使每次讲演都妙语连珠,出新见奇,不同凡响。

在江苏省委举行的宴会上,宋楚瑜感慨地说:“小时候常听到江苏前辈范仲淹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有华夏子弟的传承,就是要了解,必须站得高、看得远、看得深”。在出席陕西省委举行的宴会上,宋楚瑜用唐诗“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形容海峡两岸走向和平统一势不可挡。在清华大学讲演中,他还引用李白的《行路难》:“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说明“两岸从和解到再生的过程;绝对不会是短暂的,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宋楚瑜在圆满结束大陆访问,发表临别感言时,他引用王之焕的诗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们要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宏观地看两岸的问题,就要站得高、看得远、看得深,就要拿出魄力。

概括是人们进行抽象思维的一种基本能力。它是认识真理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也是使语言表达更加精确的一种技巧和艺术。连、宋这次大陆行的许多讲演中,使用了一些高度概括、十分凝练的语言,提纲挚领地把问题的本质特征表达出来,达到了“片言以居要,一目能传神”的效果。

而做到这些的最基本的条件,便是拥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如果当真“胸无点墨”,又如何做到出口成章,如何能够轻易地引经据典、谈古论今呢?演讲本身就是一种表达思想与众交流的方式,只不过这种方式不仅仅需要讲话者口齿清晰,更需要用丰富的内涵加以灌注。演讲者站在台上侃侃而谈,是因为他所需要表达的观点具有共鸣性。如何能令人产生共鸣,并且为止信服,关键就在于演讲者本身的深厚功底。就好比一个老师在给他的学生上课时,首先自己就要有“一壶水”的知识,这样才能灌满学生手中的那“一杯水”。

§§§第7节掌握话语的主动权——扬长避短

对于领导者来说,时不时会和对手出现争锋相对的情形。这时,对手总是喜欢用自己的优势在你的面前取得言语上的胜利,也就是所谓的“赢气势”。而要避免气势上的弱势,就绝不能被人家牵着鼻子走。否则,当你陷入对手设计好的陷阱时,想要绝地反击就更加困难。所以说,无论是对手以什么样的形式攻击你,掌握主动权便显得至关重要。

在中国的武术中,太极拳可谓是另类。使用太极拳的高手,从不会硬碰硬的去和人较量,而是懂得先卸掉对手的力量,再进行反击。这是一种高明的手段,也是一种具有哲理的技巧。同样,说话时我们可以运用此种原理,扬长避短,“以己之长,攻彼之短”。

春秋时期,齐威王二十四年,魏惠王和齐武王在郊外打猎时不期而遇。这时两国间虽然没有战争,但仍旧面和心不和,特别是魏国不如齐国强大,魏惠王为了不甘示弱,千方百计地想要夸耀一下自己的力量,同时打击一下对方的威风。

魏惠王没话找话地说:“贵国地大物博,想必有不少奇珍异宝吧。”

齐威王如实地说:“一件也没有。”

惠王讽喻地说:“那真太遗憾了。想我魏国虽小,倒有十枚宝珠,这十枚宝珠硕大无比,和鸡蛋相仿,晶莹光滑,玲珑剔透,真可称为稀世珍宝。由此看来,国家的兴衰不在大小,倒要看看是否有什么镇国之宝,眼下我国国势日隆,恐怕与此有关吧,贵国……

没容惠王将话讲完,齐威王已接上话茬;“说起镇国之宝,我有一个名叫檩子的大臣,镇宋南城,-他忠于职守,使强悍的楚国不敢越雷池一步,因此我南疆固若金汤。我有个名叫盼子的大臣,在高唐为官,他严加防范,使赵国的百姓不敢在我国的河流里撒网捕鱼,为此我国渔业收人大增。我还有一个名叫黔夫的大臣,治理徐州,他文治武备,使燕赵两国的7000多家百姓,自动移来我国定居。我还有一个叫种首的大臣负责缉拿盗贼,他恩威并施,赏罚分明,造成了歹徒绝迹,盗贼自首,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太平盛世……”

魏惠王再也听不下去了,也打断了齐威王的话头说:“我说的是国宝,不是说人才。”

齐威王继续自己的话说:“这四位贤才就是我们的镇国法宝,现在我们都在说宝。

比宝,只不过你我之间对宝的认识不同罢了。”

可是,魏惠三虽然心中知道齐威王所说很对,但嘴上仍不肯服输,“我的10枚珍宝一到晚上就能放出奇光异彩,照亮前后12辆车子。”

齐威王仍旧照着自己的思路说:“而我这四位贤臣的业绩所放出的思想光芒,可以照耀到千里十,其价值哪是你仅能照亮12辆车子的10枚珍宝所能比拟的”

此时,魏惠兰已无言可辩,只得服输。他诚恳地说:“重珍宝,轻人才正是我的弊病,今蒙教诲,我当铭记在心,向贵国学习,重视人才,治理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