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孩子一定要去的50个地方(中国篇)
2766500000032

第32章 “人民艺术家”的家——老舍故居

【必去理由】

北京老舍纪念馆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丰富胡同19号,老舍先生于1950年购置,并在此生活了16年,写下了许多不朽之作。

纪念馆是一座普通三合小院,房前两棵高大的柿子树为老舍先生亲手栽种,至今仍格外茁壮,年年硕果累累。北房三间和两侧耳房作原状陈列,向人们展现老舍先生当年的生活原貌。

先睹为快

老舍,生于1899年,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1918年师范毕业后,曾任北京十七小学校长、天津南开中学语文教员。

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并进行文学创作。1929年离英回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1937年,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问世,被译成十几种文字,产生较大的国际影响。

抗战爆发后,开始从事抗战文学活动。解放后写了20多个剧本,被誉为文艺队伍中的劳动模范。1966年去世,终年67岁。现有《老舍文集》行世。

北京老舍故居位于东城区灯市口西街丰富胡同19号,也叫做“老舍纪念馆”。1950年老舍先生在经历了山东岁月和美国风雨后应周总理之邀回国并购买了这处房子,在这里度过了生命中的最后16年,写下了建国后的全部作品。

1954年春天,老舍先生在这个小院中亲手栽下了两棵柿树,每到秋天树上坠满沉甸甸的柿子,老舍夫人胡絜青女士美其名曰:“丹柿小院”。

小院是典型的北京二进三合院风格,大门坐西朝东。一进二门有一块很少见的五彩小木影壁。院中正房(北房)三间,明间和西次间为客厅,东次间是胡絜青女士的卧室兼画室。西耳房是老舍自己选的卧室兼书房,他说这是全院儿中最静的地方。其实,这个故居就是个“闹中取静”的地方。

1999年2月老舍纪念馆开馆,不到5年时间观众留言足有40厘米厚,不到一个月一本。在故居的陈列室里,游客能看到《四世同堂》在国内外的各种版本、1936年《骆驼祥子》的手写稿,还能看到北京市人民政府1950年颁发给老舍先生“人民艺术家”的奖状,是繁体字、竖排版。

1950年,老舍的女儿舒济还在上高中时,就跟随全家人一起搬进了这个“三合院”,离开时已经1997年,是全家生活在“丹柿小院”时间最长的人。老舍先生爱花,但统计过整个三合院里包括墙根儿和房粱上叫不上来名的花花草草的只有舒济,她说有100多种。每当说起那些花,舒济的脸上总是带着一副骄傲和留恋的表情。

母亲和弟弟妹妹们早在1988年前后相继离开小院,1999年父亲的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这期间近10年时间里,舒济和自己的小家依然在这个小院里生活,直到1997年11月才搬走。尽管已经是全家最后一个离开的人,她还是舍不得,总是念叨着“这里有很多故事和情景在,我舍不得”。

丹柿小院太小,老舍先生的很多作品还不能完全在这里摆放得下。故居原来的陈设更是如此,舒济只能把家里上世纪50年代的生活用品放在琉璃河的一个仓库里,她觉得东西(瓦盆、腌菜缸等等)再破也不能丢,她说:“我们和父亲当年的生活就是这样,这是原原本本的东西,一个也不能丢啊。”

院内东、西厢房,现辟为纪念性展室,通过大量珍贵的图书馆、照片、手稿及生前遗物等,从六个方面展示了老舍先生的童年和创作历程,老舍先生各个时期不同版本和各类文字的作品荟萃期间,仅《骆驼祥子》就有30多种译本,虽然展览规模不大,但也足以让人领略到老舍先生一生的创作成就,进一步感受到他作品的独特魅力,及对后人的影响。纪念馆现有图书、字画、木质家具及其他生活用品数千件,对外开放以来,已有国内外上万人前来瞻仰。

相关导览

●青岛老舍故居

八关山北坡,一条小巷内,坐落着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老舍的故居,原为黄县路6号,现为12号,小巷的对面就是青岛市博物馆。1934年到1937年,老舍先生在国立山东大学中文系任教期间曾在此居住。

现代著名作家臧克家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说:“小门东前,一进门小院极幽静。一进楼门,壁上挂满了刀矛棍棒,老舍为了锻炼身体,天天练武。小楼不高,望不见大海,夜静更阑时,可以听到大海的呼吸。”庭院中的石板甬路、冬青树至今仍在。

黄宗江、黄宗洛、黄宗英等黄氏兄妹曾住于楼上,楼下住着老舍。屋内面东的一间是书斋,朝南的是客厅及老舍夫人和孩子们的居室。在这里,老舍创作了已译为12国文字、20个国家出版过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以及《文博士》、创作经验集《破牛破车》和一批散文、小品等。

1984年,青岛人民政府为纪念这位建国后被中央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光荣称号的唯一作家,决定将老舍旧居作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后,前来缅怀的游人及国内外文学研究者数以万计。

●重庆老舍故居

重庆老舍故居是老舍先生于1943年至1946年的居所,位于重庆市北碚区。短短三年的时间,老舍先生在这里创作了大量抗战文学作品:有长篇小说《火葬》《四世同堂》一、二部等;短篇小说《一筒炮台烟》《贫血集》等;话剧《桃李春风》《王老虎》《张自忠》等,以及散文、杂文、诗歌、曲艺等共计100多万字的作品。

修复保护工程于2005年6月启动,得到国家文物局的拨款支持。旧居修复设计方案、布展设计方案征得老舍先生的子女认可,子女们将旧居原貌用绘画形式表现出来以作修复时参考,并向纪念馆赠送了部分实物。

延伸阅读

●老舍的六则小故事

第一则19岁当小学校长

老舍直到9岁才进入小学,全是靠一位富有而善良的人的资助。老舍的小学同窗、大学者罗常培形容他“一个小秃儿,天生洒脱、豪放、有劲,把力量蕴蓄在里面而不轻易表现出来,被老师打断了藤教鞭,疼得眼泪在眼睛里乱转也不肯掉一滴泪珠或讨半句饶。”老舍考入北京师范学校后,更是样样出色,成了校长最得意的弟子。所以他一毕业,才19岁便做了方家胡同市立小学的校长。

第二则“最伟大的字——饭”

老舍的生活一直不富裕,他曾说世界上“最伟大的一个字——‘饭’——给我时间与饭我能够写出较好的。”在抗战时的重庆更是如此,那时,老舍特别关心好友吴组缃先生家养的一口小花猪。小猪病了,老舍建议吃药、发汗,又专程探病,不过,那时养猪不是为了当宠物,而是希望到了冬天大家都能分上几斤腊肉。

老舍说那年月“猪比人还贵呀”!不过每逢有朋友来,老舍就不惜典当衣服买点酒菜。有一次卖了一套旧西装买了饭,碰巧遇上一个卖猫头鹰的,就顺便把猫头鹰也买回来了,一时传为笑谈。

第三则“写着玩”写出的大师

老舍的第一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是在伦敦东方学院教书时写的。闲着就写点,老舍说只是“写着玩”。完稿后念给同在伦敦的许地山听,许地山笑得一塌糊涂,建议老舍寄到国内去。两三个月后郑振铎编的《小说月报》连载刊出。后来老舍又写了《赵子曰》,念给宁恩承听,他也笑得把盐当糖放到了茶里。

第四则老舍如何写《四世同堂》

老舍在重庆北碚安家后,许多朋友前去看望,向胡絜青询问北平(今北京市)沦陷后的情景。一次,胡絜青又一次讲述了北平沦陷后人民的苦难,这些真实的细节为老舍酝酿新作提供了详细的背景材料。

1944年元旦,老舍开始写以沦陷了的北京为背景的百万字小说《四世同堂》。他说:“必须把它写成,成为从事抗战文艺的一个较大的纪念品。”

老舍的卧室兼客厅兼书房,夏天三面受阳光照射,到夜半热气还不肯散,老舍说:“墙上还可以烤面包。我睡不好,睡眠不足,当然头昏。”头昏和常患疟疾,到年底才写完第一部30万字的《惶惑》。

1945年老舍在《八方风雨》中写道:“三十四年,我的身体特别坏。这些病痛时常使我放下笔。本想用两年的功夫把《四世同堂》写完,可是到三十四年底,只写了三分之二。这简直不是写东西,而是玩命!”

第五则在美国上一当

1946年老舍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讲学,在美国呆了3年半。老舍初到纽约,有一天碰上一位亲切、殷勤的美国老人主动和他攀谈,并邀老舍一起散步,聊得颇为愉快。走到一家商店门前老人突然说要去取手表,手头不方便暂借50美金,回旅馆后立刻奉还。

老舍不疑有诈,接过老头儿递过来的一个沉甸甸的包裹就站在店门口苦等,过了好久不见老头儿出来,老舍心知不妙,冲进商店一看,老头儿早已从另一扇门溜走。打开包裹一看,里面是几层破报纸包着一块砖头。老舍活灵活现地给朋友们讲了这段上当的经历,逗得大伙儿哈哈大笑。

第六则“再见”

1966年8月23日,红卫兵将老舍从北京市文联办公室押往国子监,和30多位知名作家、艺术家一起被批斗。老舍遭毒打,血流满面,当场晕倒。他的难友们说他眼中闪烁着一点奇特的光,就像他的小说《四世同堂》中描写的钱太太自杀前那样。

《茶馆》里的王掌柜上吊前对小孙女说:“来,再叫爷爷看看!”“跟爷爷说再见!”老舍最后也对小孙女说了两个字:“再见!”

8月24日,老舍在太平湖边坐了一整天;25日清晨,人们发现他死在水里,衣服、手杖、眼镜都整齐地放在岸上。

小贴士:

●交通:

乘103、104、108、111路灯市西口站下车,向西,灯市口西街路北。

●门票:

门票价格:10元;学生、军人、残疾人、老年人:半价5元。

●开放时间:

9:0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