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让孩子吃点苦的30个建议
2764300000021

第21章 让孩子自己走路(3)

有一位母亲说她的儿子本来很乖,可是自从上了初中以后,每天放学回到家,他就径直钻进自己的小屋,门口还挂着一块小牌:“请勿打扰,谢谢合作!”这位母亲很生气,她始终想不明白,为什么她对儿子那么关心,儿子还把她拒之门外。后来,这位母亲承认,孩子一离开她的视线,她就很不放心。

其实,这是一个因干涉孩子过多而产生的负面结果的典型的案例。这种现象极为普遍,因干涉孩子过多,父母与孩子在交流方面的冲突日渐突出。

儿童行为与心理专家曾做过调查:那些被父母干涉太多的孩子总是不如别的孩子聪明。当然,对孩子进行适度的干涉是有必要的,但是如果孩子在保证完成既定任务的前提下,再从事其他对身心健康有意义的活动时,父母就不要再过多干涉了。与其对孩子过分干涉,不如早日放开孩子的手,让孩子的心智和个性在广泛的交往和沟通中得到最大的发展。

其实,父母只要肯放手,尊重孩子的独立意识,就会惊奇地发现,孩子的潜力是巨大的,父母看起来他不能做的事其实他都能做,只是因为父母的过度保护和过度干涉剥夺了他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2. 教孩子学会与人交往

美国著名成功学大师戴尔·卡耐基曾说:“一个成功者,专业知识所起的作用是15%,而交际能力却占85%。人际关系的和谐,交往本领的高强,是未来社会判断成功者的重要标准。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不与他人打交道是不可能的。就算是整日搞科研的科技人员,也需要与他人交往。”由此可见与人交往的重要性。

善于与人交往的孩子在上学后,不仅能够从容地和同龄人交往,而且能够从容地与老师等成年人交往。良好的人际交往是一个人适应社会的表现。孩子是否善于同他人打交道,在人群中人缘如何,对他以后的学习和人生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一句话,善于和人交往事孩子的生存需要。因此,父母要教孩子学会与人交往。

父母应该教育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让他融入到集体生活中,在集体活动中做一些自己能做的事情,加强与同学的交往,增加同学对自己的好感和信任。教育孩子在集体活动中尊重别人,当别人遇到困难时,主动帮助别人,这样能赢得更多的朋友。父母还应鼓励孩子参加各种体育活动。体育活动不但需要智慧和力量,也需要胆量。这胆量,正是人际交往所必需的一种要素。孩子一旦爱上体育,就会主动寻找对手,这种寻找,就是交际;合适的对手,往往就是具有深厚友谊的伙伴,多与之交往有利于提高交际能力。

另外,父母也应该教给孩子一些交往技巧。比如,教孩子使用礼貌用语,如,“谢谢”、“再见”、“对不起”、“没关系”等,不对别人说粗话,不做不礼貌的动作;主动与老师和同学打招呼问好;在与人交往中,懂得宽容他人的缺点和过错,不斤斤计较;真诚待人,讲信用;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和长处,多赞美他人,同时不炫耀自己……?这些交往技巧能有效帮孩子在交往中获得他人的好感。

3. 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动手能力是孩子生存成长的基础,是孩子手与脑结合、身心和谐发展的过程。父母应该给孩子一个动手实践的机会。苏联作家巴甫连柯说:“在任何一个成功的后面都有着15年到20年的生活经验,都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要是没有这些经验,任何才思敏捷恐怕也不会有,而且在这里,恐怕任何天才也都无济于事。”

古波斯学者萨迪说:“有知识的人不实践,等于一只蜜蜂不酿蜜。”其实,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不能全盘依靠书本的知识,一定要学会动手实践,从实践中获得真知,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所以,父母要让孩子把书本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告诉孩子,只读书本那是死读书,只有懂得把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书本知识才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父母要让孩子在做事中成长。所谓做事,就是让孩子动手解决他生活中自己能解决,也是他应该解决的事情。这里强调两点:一是生活中的、孩子自身需要的事情;二是孩子亲自动手,经过自身努力就可以解决的事情。强调孩子生活的自身需要,这是孩子动手解决问题的内在动力,强调孩子亲自动手,就是让孩子通过自己的付出、自己的行为满足自身的需要。

另外,父母也应该让孩子做一些家务劳动。孩子的生活本应是丰富多彩的,学习书本知识只是孩子生活的一部分,是孩子学校生活的主要内容。回到家,孩子还需要丰富的家庭生活,所以父母应该让他做一些所能及的事情,特别是让他干一些不太费力气的细活,如,剥洋葱皮、去豆角筋、洗菜等简单的家务活儿。父母要知道,这种劳动可以运动孩子的手指,从而刺激他大脑的成长发育。

四、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

一个有自制力的人,不易被人轻易打倒;能够控制自己的人,通常能做好分内的工作,不管是多么大的挑战皆能予以克服。

——(美国)拿破仑·希尔

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最大的敌人实际上并不是他多么缺少机会的眷顾,也不是他多么的青涩年幼。孩子成功的最大敌人,就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缺乏对自己情绪与行为的控制。

有人说,一个人不能没有热情,如果缺少了奋斗的热情,就会如一潭死水一样没有生气。然而,如果任由热情的驱使,他就会变成一匹脱缰的野马。

美国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对美国各监狱的数十万名成年犯人作过一项调查,他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这些男女犯人之所以沦落到监狱中,有90%的人竟是因为他缺乏必要的自制!因此,可以说,自制对一个人成败很关键,任何人都不能忽略它对自己的重要影响。

相信每一位父母都想让孩子做一个受人欢迎的人,这就要求孩子,既不能不思进取也不能飞扬跋扈,要做个“平衡”的人,也就是让孩子身上的热忱和自制必须相等而平衡。

不可否认,缺乏对情绪的控制是今天孩子最具普遍性的弱点之一。如果父母为了孩子的成长,说了几句他不希望听到的话,如果他缺乏自控能力的话,就会立即与父母针锋相对,用话语进行反击。虽然孩子可能知道,这样做的结果会使父母伤心,更增添了他自己的懊悔,可是在遇到类似情况时,他还是会选择放任自己的情绪,自制总是被留到未来的日子。

有一位脾气非常暴躁的男孩,常常无缘无故地发脾气。他的父亲为了帮助他控制情绪和行为,想出了一个办法。

这天,父亲把男孩叫到一面墙壁的面前,对男孩说:“孩子,爸爸知道你脾气不太好,这也不是你希望的。但是,骂人、脾气不好会影响到别人。这样吧,从今天开始,你感到自己要发火的时候,就在这面墙壁上按一个图钉。”然后,父亲给了小男孩一盒图钉。

就在当天,男孩竟然在墙壁上按下了30多个图钉……一星期后,墙壁上已经被男孩按上了许多图钉。一天晚上,父亲指着墙壁对男孩说:“孩子,你看到自己的坏脾气了吗?”男孩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父亲说:“从现在开始,每当你能够控制自己脾气的时候,你就把你按在墙上的那些图钉拔下一根。”

第一天,男孩坚持不住还是发了火。第二天,男孩居然真的没发火。这样,一天一天的又过去了,墙上的图钉越拔越少。最后,男孩告诉父亲,他终于把墙上所有的图钉都拔出来了。父亲听了孩子的话,拍着孩子的肩膀说:“好,孩子,你做得很好。来,你跟我来。”

接着,父亲又把孩子带到了墙壁前,对男孩说:“孩子,现在你已经学会了控制自己的脾气,这非常好。你看看,以前你发脾气的图钉虽然被你拔掉了,但是,被图钉扎的洞还在。这面墙永远也不可能恢复到从前的样子了,你发脾气时所说的那些话就像这些洞一样,给别人留下了疤痕。所以说,你每次发完脾气之后,不管是给他人还是给自己都将带来不可磨灭的伤害。其实,你只要学会控制一下自己,这些事情都是可以避免的啊!”

男孩惭愧地笑了笑。从此以后,男孩几乎不再发脾气了。

孩子都知道,当接近沸腾的血液在他的心中奔涌的时候,控制自己的言行,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尽管如此,作为父母,也应该让孩子更清楚地认识一点:如果一个人一旦成为情绪的奴隶,那将是多么的可悲!这就意味着他不再是自己的主人,自己无法完全控制和主宰自己,就像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曾说:“无论你怎样地表示愤怒,都不要做出任何无法挽回的事来。”

其实,对于任何人来讲,总是保持情绪上无坚不摧的状态,是一种完美且难以达到的。作为常人的孩子,也不可能一下就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这需要父母帮助他,让他主动地去学习,并通过一些行为来改进自己处理情绪的能力。

父母要让孩子明白,他一定要学会自制。自制是一个人内在的力量,也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强大的准则。一个能够控制自己的人,才能成就大事。要想让孩子在这个充满变数的社会中立足,就要让他勇敢地当好自己的卫兵,只有自己才能把好人生的大门。世界上最难攀越的山是自己,征服了自己,就征服了一切。

1. 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

在2004年8月举行的北京国际心理学大会上,澳大利亚专家莫尼卡·屈斯克利博士进行了测试一项儿童自制力的实验。屈斯克利博士在所有参加测试的孩子面前放了两盘巧克力,一盘多一盘少。如果孩子能够忍耐15分钟,他就可以吃到多的那盘,反之则只能得到少的那盘。结果,超过80%的孩子只忍耐了几分钟就按铃,呼唤实验人员要求得到巧克力。莫尼卡·屈斯克利博士说,通过这个实验,说明大部分孩子耐不住眼前的诱惑,自制力比较弱。

对孩子的成长来说,能否控制自己的行为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孩子如果没有很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就会盲目行事,很难做好与自己的发展密切相关的事情。一名中学生本来成绩很好,但由于迷上了网络游戏,便整天泡在网吧玩游戏,一发不可收拾,从而耽误了功课,学习成绩每况愈下,最后每门功课都不及格,不得不留级。

要想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父母应该帮孩子建立“可”与“否”的观念,让孩子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让他事先在脑海中有一个判断是非好坏的标准,按照这个标准,孩子才能认识到自己行为是否正确,才能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

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可以试着通过制定一些规则来让家庭成员共同遵守。如,进入他人的房间前要先敲门;晚上不能太晚才回家;没有经过家人的允许不能在外留宿;说错话或做错事时一定要礼貌道歉;看电视时一定不要干扰别人;父母与孩子一律平等对待……这样的规则制定好后,家庭成员一定要认真执行,即使父母违规也要自觉受罚,让孩子懂得规则的严肃性。当然,父母在制定规则时,应该给孩子讲清楚这样做的原因,这样孩子会比较容易接受。

如果孩子不太情愿的话,父母可在平等的基础上与孩子签订协议,把父母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转化为孩子的内在要求和自觉行动,这有利于孩子自我约束意识的形成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使孩子更好地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总之,在管教孩子的过程当中,父母一定要注重把对孩子外在的约束力转化为他内心的自我控制的能力。

2. 教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控制自我情绪的能力,就是一种无论在怎样的情况下,都能够头脑清晰、语言流畅地表达自我的情感的能力。拥有这种能力的人,能够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并能敏感地回应别人的感觉,而不必担心情绪会失控。

一个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情绪的人,总是安详而快乐的,而不是像那些容易冲动和后悔的人,总是被自己的情绪所左右,控制不了自己的快乐。

对孩子来说,当他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或遭遇突发事件时,往往会表现出情绪不稳定,或者是大喜大悲,或者是做事不考虑后果,容易冲动发怒。所以,父母应该有责任让孩子知道情绪是怎么回事,情绪的体验是什么,应该怎样去正确释放自己的情绪等。

艾森豪威尔是美国第34任总统,在他10岁时,父母让他的两个哥哥在圣诞节前去远足,却坚决不同意他去。艾森豪威尔感到十分愤怒,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他冲到屋外,捏紧拳头在苹果树上猛击。他一面哭,一面打,双拳血肉模糊都没感觉到。最后,艾森豪威尔被父亲拖回家中,但是,父亲并没有呵斥他。

这时,母亲进来给他涂上止痛药,并给他扎上绷带,但是,母亲也没有安慰他。又愤恨又恼怒的艾森豪威尔倒在床上大哭了一个小时。直到他平静后,母亲才进来对他说:“能控制自己情绪的人要比能拿下一座城市的人更伟大。发怒是自我毁伤,是毫无用处的,需要好好克服。”

母亲的告诫深深地印在了艾森豪威尔的心中。在76岁时,艾森豪威尔写道:“我一直回想起那一次谈话,把它看做是我一生中最珍贵的时刻之一。”

可见,父母只有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他才能逐步纠正发火、冲动等不良习惯。当然,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需要父母帮助他找到适当的宣泄方法。如,鼓励孩子把不高兴、不愉快的事告诉父母或朋友,以缓解心中的压抑和不快;教孩子不要轻易流露自己的情绪,激动时应该默念“一、二、三”;鼓励孩子自我隔离来让自己心情平静下来;培养孩子乐观的性格和幽默感,等等。

3. 让孩子保持冷静宽容的心态

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说:“我们怎么对待生活,生活就怎么对待我们。”要解决遇事不能控制自己这一难题,最好的办法就是时刻保持冷静和宽容。当孩子被烦恼、愤怒和绝望等负面情绪包围时,要让他以一颗包容的心来看待问题,要多从自身寻找问题,检查自己是否在用消极和主观的态度评价所发生的事情。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免不了发怒。但是,发怒并不是人们的天性,它只是人们面对客观事物不满时产生的一种情绪反应。往往表现出来的是情绪激动、怒目相视,有的甚至还会破口大骂、打人、摔坏东西……

比如,有的孩子喜欢骂人,说脏话。虽然也他知道骂人、说脏话不对,每次骂人、说脏话以后也常常后悔,但是因为已经习以为常,所以总是无法控制住。对此,父母要教育孩子正确对待与他人的摩擦。许多孩子的骂人其实是对自己受到伤害的一种情感宣泄。如,东西被他人偷走,自己被他人踩了一脚,等等。父母应教育孩子以平和的心态看待与他人之间的摩擦,让孩子学会宽容他人的过失。

父母可以尝试与孩子达成一种协议,当孩子在气愤、想发泄的时候,父母用某种事先约定好的语言、目光暗示孩子,让孩子及时冷静地想一想,考虑如何文明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从而去掉不文明的语言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