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挫折教育:孩子成长不可或缺的爱
2761600000040

第40章 让孩子体验成功的感觉(1)

聪明的父母总是能够抓住孩子的优点,给予孩子鼓励,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快乐。珍惜孩子的第一次成功,父母要善于发现孩子的每一个进步,及时赞扬和鼓励孩子,让孩子在不断的鼓励中,不断进步,获得更大的成功。

成功的体验是一个人的心理财富,具备这种财富的人会自信而坚毅。成功的体验,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也是每个孩子都非常渴望的。就像运动员,每一个细小的进步,都需要观众的喝彩与掌声,孩子的成长道路也是这样。孩子只有把每一次小的成功累积起来,才能慢慢铺就他的大成功之路。

不要对孩子太过挑剔

父母过多地挑剔孩子,只能让孩子失去信心,感觉自己很笨,增长自卑感,不利于身心的健康发展。

对孩子的言行举止过分挑剔是大多数父母常犯的错误。这些父母时刻地盯着孩子,当他有些事做得不好或者不对时,就去急切地纠正孩子,直到他完全没有错误才肯罢休。当然,父母对孩子进行的这种严格要求和训练是希望的孩子的行为举止完美无缺。

其实,只要静下心来仔细思考,就不难理解,孩子犯错误是难免的。如果父母们多关心孩子表现优秀的一面,并不断地给予他鼓励,那么孩子犯的错误一定会越来越少。相反,父母如果老是挑剔孩子,不仅会让孩子对自己常犯的错存有印象,还会使孩子对犯错产生恐惧感,这种恐惧能够导致孩子拒绝做事,会让孩子变得无能、愚笨。

5岁的楠楠正在愉快地唱歌,今天可能有什么让她高兴的事儿。可是,每当她刚开口唱了没几句,妈妈和爸爸就挑起了毛病:“唱得跑掉了!”“声音这么差!”

结果,楠楠立刻就撅起了小嘴,不再继续唱了。任凭爸爸妈妈再怎么引导她唱下去,楠楠就是不开口了。

其实,处在上幼儿园年龄段的孩子,几乎可以说都是音盲,极少能像成人那样,音调纯正,节拍准确。可是,这些对孩子来说,都无关紧要,只要能唱就好,因为孩子的心情是轻松愉快的。

作为父母,应该认识到,这其中重要的问题就在于培养孩子的“音乐情操”,而不在于培养孩子的音乐水平。而且,父母还应考虑到,绝大多数幼儿根本就不清楚自己在什么地方走了调。所以,在儿童的发音器官未充分发育时,父母就用大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是没有道理的,太过苛刻。这样,就会破坏孩子舒畅的心情。实际上,父母应该高高兴兴地听孩子唱,如果可能,也可以用标准的音调与孩子一起唱,这也是对孩子的一种鼓励。

4岁的吉姆斯站在厨房柜子前的椅子上,自己正动手做花生酱三明治,第二天他要把它带到幼儿园去。吉姆斯的父亲站在他的身后看着。

过了一会儿,父亲忍不住地说:“不,不是这样的,你得把花生酱涂到刀上去,不要把手指伸进花生酱的瓶子里去,你看,衣服上都弄脏了。来,让我帮你做!”

这位父亲是否太挑剔孩子了呢?虽然他并没有发脾气,也没有说让孩子泄气的话,他只是想帮孩子——至少他自己认为是在帮助孩子。但是,他的行动却在传递给孩子一个他没有意识到的信息:“你太小了,会把事情搞得一团糟。如果没有我帮忙,你是不会做成这件事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他对孩子是太挑剔了。

事实上,这种挑剔往往会延长孩子不愉快的心理,从而白白浪费宝贵的时间。比如,上面这个例子,吉姆斯的父亲就不得不为做花生酱三明治花额外的20分钟,因为吉姆斯一门心思地要证明他的能力。结果,做花生酱三明变成了父子间的争执与较量。

为人父母者可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会挑剔孩子?有时自己是有意地批评孩子,可能是因为想纠正孩子的某些行为,也可能仅仅因为自己心情不好……

很多父母经常这样说:“我辛辛苦苦地赚钱养家,还不是为了孩子,这个没良心的,每次考试都考不好,我说他几句他就跟我急。”“为了孩子,让我做什么我都愿意,但孩子就是不领这个情!也不听话!太伤我的心了!”……

对此,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说:“父母们夸大了子女的不正当行为给他们带来的苦恼,总认为一切过错都是由于子女的不良行为所致,而与他们自己的行为无关。但是我们稍作公正的自我分析之后,可以发现父母发出的强制性指令,主要是为了自己的方便行事,而不是为了矫正错误。”

事实上,教育孩子是一个互动的过程,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同时,自己也在获得快乐,获得成长。很多父母在孩子的身上找到了童年的快乐,心态变得更加乐观、豁达。所以,父母如果能多从自身找问题,对孩子的教育就会简单很多。

美国著名成功学家戴尔·卡耐基曾带着复杂的心情给儿子写下这样一段话:

儿子,我对你太暴戾了。当你穿衣服上学时,我责骂你,因为你没洗脸,只是用毛巾随便擦了一下。为了你没有把鞋子擦干净,我又斥责你。当你把东西随便扔在地上,我又生气地呵斥你。吃早饭时,我又挑你的毛病:你把东西洒在桌上,你吃东西狼吞虎咽,你把手肘放在桌子上,你的面包涂了太厚的黄油。当你去玩,我去赶火车的时候,你转过身来,摆着你的手说:“爸爸,再见!”而我却皱起眉头回答说:“挺起胸来,两肩向后张!”然后,下午又是如此。

当我走回来,看到你跪在地上玩弹子时,长裤子破了好几个洞。我押着你走在我前面,和我一起回家,使你在朋友面前丢脸。裤子很贵的,如果你自己花钱去买,你就会小心了!儿子,你想,这竟是做父亲的人所说的话!你还记不记得,过后当我在书房里阅读文件,你走进来的样子很怯懦,眼中带着委屈。我抬头看到你,对于你的干扰,觉得非常不耐烦,而你在门口犹豫着。“你要干什么?”我大声责问道。

你什么也没说,只是很快地跑了过来,抱着我的脖子,亲了我一下,而你的小胳膊,带着藏在你心中的热情,紧紧地搂着我,而这种热情,即使没有受到注意,也不会枯萎。然后你就走开了,蹬蹬蹬地上楼去了。

儿子,就在你走开之后,我手中的文件掉了下去,全身浸在一种非常难过的恐惧中,我怎么被这种习惯弄成这样子?那种挑毛病和申斥你的习惯——竟然当你还是一个小男孩的时候,我给你的期望太高了。我是以我这种年龄的尺度来衡量你。当你疲倦地蜷缩在你的小床里,我看出你还是一个小婴儿,就好像昨天还在母亲的臂弯里。我对你的要求真是太过分了、太过分了!

卡耐基的儿子很幸运,因为他有一位虽然不是十分完美,但是却能够随时检讨自己、反省自己行为的好父亲。而在生活中,很多父母因为对孩子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从而操之过急。在学校总想让孩子考第一,在艺术特长课上想让孩子成为最好的,当发现孩子有表现不好的地方就大发雷霆,父母缺少足够的耐心,总希望自己的孩子一夜之间突然变得完美。其实,父母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孩子的能力培养不是一蹴而就,不是朝夕就能完成的事情。父母过多地挑剔孩子,只能让孩子失去信心,感觉自己很笨,增长自卑感,不利于身心的健康发展。这样,体验到痛苦的不只是孩子,还有父母。其实,父母只要善于自我反省,孩子也会向父母学习反省精神,如果双方都从自己的身上找缺点,那么,孩子一定会健康成长,父母也一定会很省心。

总之,过分挑剔是有害无益的。一味地指责、挑剔孩子如何不对,只会导致孩子不断地犯错误。

挫折教育建议:

1.正确对待孩子的错误。

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能而能改,善莫大焉。”父母应该认识到,正确的东西都是从不断地总结错误中得到的。孩子也是一样,只有不断地从错误中总结学习,他才能获得真正的成长。如果父母能正确对待孩子的错误,正确引导孩子减少犯错误的次数,孩子就将永葆学习的勇气。父母应该从这句话中得到启发:一次犯错并不能否定下次成功。

2.对孩子要把握一个尺度。

对待孩子,父母应该把握一个尺度,这个尺度要求父母不能过分挑剔孩子。父母要看到孩子今天比昨天有进步,或这一个星期比上一个星期有进步,只要发现孩子的点滴进步,就应该给予孩子鼓励。父母应该知道,孩子不可能一下子就把事情做好。有智慧的父母可以在一个阶段内要求孩子做好一件事,或做好一件事的某个方面就好。

3.学会将心比心。

父母可以试着问自己:“如果别人这样对待我,我会怎么想?”“如果别人不断地纠正我,调整我所做的一切,我会有什么感觉?”“如果有人告诉我,我每天做的事有一半都错了,我会怎么想?”可能会对那个人抱有敌意,可能会感觉自己很无能。其实,当你挑剔孩子的时候,孩子对你的感觉也是这样。更为糟糕的是,孩子的自我感觉会变得很坏,这可能会导致很多问题发生:有的孩子会过分地依赖父母,有的孩子会反抗父母,也有孩子会不相信自己的能力而变得自卑、畏首畏尾。

一位母亲曾说:“我以前常常想帮儿子做家庭作业,有时候我会从他手中抢过铅笔,擦去他的书写错误,想想看,还有什么其他方法能够更有效地打击他的自信心呢?”所以,面对孩子,要学会将心比心,这样对孩子就会少一些挑剔。

4.学会使用正向思维。

有这样一位母亲,她的词汇中很少有“不要”两个字,她总是告诉孩子要做什么,而不是不要做什么,如果孩子在沙发上跳个不停,她会说:“你想不想到外面去跳一阵子或者跑一阵子啊?”这种思维方式不是一下子能形成的,开始时,可能要在事后才想起来,比如,刚才应该问问孩子是不是想在纸上画画,而不是告诉他不要在桌上画画,但是,一旦养成了这个习惯,每天与孩子交往的基调就从否定变成了肯定,而每个人都会感到愉快得多。这就是正向思维。

5.不要对孩子一味赞赏。

有的父母会走极端,为了鼓励孩子,事无巨细都大加赞赏,有时候反而会弄巧成拙。有教育专说,习惯于受父母称赞的孩子,做事往往不是为了让自己满意,而是为了博得他人的赞赏。这些孩子即使做日常家务,也期望别人的称赞,没有人赞赏似乎就难以把事情做好。另外,赞赏多了就容易增长孩子的傲慢心,也显得父母很虚伪。所以,对孩子的评价要实事求是,既不要夸大其词,也不要指责挑剔。

告诉孩子,你能行

教育孩子的奥秘就在于父母心灵深处是坚信孩子“行”还是“不行”,如果坚信孩子“行”,哪怕孩子智商低,身体有残疾,也不会觉得没有出路!

在人的一生中,谁能保证不会遇到挫折呢?成人在生活、工作、事业中都会遇到挫折,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也会遇到失败。失败是孩子的权利,每个人都是在失败中成长的,由不完美走向完美,从不成熟走向成熟。

父母只有对孩子真正放手,孩子才能获得更多实践体验的机会。因为,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智慧的引导,而绝不是无原则的溺爱。引导孩子面对解决困难的方法吧,告诉孩子:“你能行。”不要总是替孩子解决困难。

事实上,教育孩子的奥秘就在于父母心灵深处是坚信孩子“行”还是“不行”,如果坚信孩子“行”,哪怕孩子智商低,身体有残疾,也不会觉得没有出路!

一个对超常儿童非常有研究的美国专家到一所学校去考察。一位班主任老师说:“先生,您能不能帮我把班里智力超常的学生挑出来?”专家爽快地答应了,然后自信地用手在学生中指点起来:“你,你,你……”

被指到的孩子眼睛一亮,发疯似地跑回家:“妈妈,妈妈,美国专家说我是神童!”母亲半信半疑地找到老师。“一点不错,的确是美国专家说的。”孩子的老师也这么说。母亲仿佛吃了一颗定心丸,不再焦虑,不再指责。

从此,这些孩子的环境变了,同学个个羡慕,老师备加关怀,家长逢人就夸,他们一下子都到了“行”的教育世界,一个个飞速地向前发展。

一年后,专家再次光临学校,询问:“那几个孩子的情况怎么样?”班主任回答:“好极了!”接着班主任又问道:“先生,我感到很惊讶,您来之前他们都只是普普通通的学生,可经您一指点,一个个都变了,请问您有什么诀窍,能够判断得如此准确?”

专家微笑着说:“没有任何诀窍,随便指指而已。”班主任顿时目瞪口呆。

这个故事给人一个深刻的启示:当大家都坚信一个人“行”的时候,他就真的能“行”。所以,即使天下所有的人都看不起你的孩子,做父母的也应该眼含热泪地欣赏他、拥抱他、赞美他,为他而自豪。这才是孩子成才的根本!

“信任孩子!”这是美国教育家对教育孩子的全部奥秘的概括。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告诫人们要“相信儿童,解放儿童”,其中也把“相信孩子”放在了首位。这里的“信任孩子”、“相信孩子”就是坚信孩子一定“行”。

有一个爱拉小提琴的男孩,每天吱吱喳喳地拉,每个人都忍受不了他的嘈杂的声音,甚至连他的家人都不愿多理会他。他觉得自己失败极了,于是,他只有跑到后山,面对着花花草草时,他才有继续拉的勇气。

有一天,出现了一个老人,安静地听他拉完后,开始为他鼓掌,小男孩兴奋极了。老人说:“我是聋子,但我能感受到你在用心拉,你拉得很好!”听到老人的话,男孩开心极了。

对孩子说一句“你能行”,表达了对孩子的认同、尊重、信任和赏识,这就能很好地满足孩子被认同、被尊重、被信任和被赏识的心理需求,孩子会因此而欢欣鼓舞,振奋精神,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同时,这句话也能帮孩子形成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让他不畏困难,勇于挑战。

自信是孩子成长与成功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心理品质。孩子自信心的树立是从幼儿时期就开始的。拥有自信心的孩子是幸运的,因为他有能力展翅飞向天边;而缺乏自信心的孩子则需要父母用心去鼓励,去启发,才能为他指出一条通往光明人生的大道!

告诉孩子:“你能行!”这是培养孩子自信心的一条有效途径。今天的孩子,大多都是动嘴行,动脑行,一旦动起手来就会一塌糊涂。原因很简单,父母包办得太多,孩子几乎没有动手实践的机会。所以,父母应该给孩子足够的动手操作的机会,同时也应该充分认识到孩子现有的能力,经常鼓励孩子“你能行!”久而久之,也就培养了孩子的自信心。

动画片《海底总动员》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对于唯一的孩子,慈爱的父亲马林一遍遍地和老师说:“我儿子鳍有伤,游泳技术不行。”一次次地叮嘱儿子:“尼莫,别去深海里,你有伤,你不行,你以为你行,其实你不行!”

相信很多观众都能理解马林的担心,他爱他的孩子,不想再失去唯一的孩子。但是,什么是真正的爱?真正的爱是要教会孩子如何生存,是告诉孩子:“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发生什么事情,无论在什么环境中,你行,你一定行!”可马林却一次次地间接或直接地告诉尼莫:“你不行,你有伤!”

告诉孩子“你能行”,这句话很简单,可是仔细想一下,作为父母,自己又做了什么?“让每个孩子有成功的体验!”这是很多父母所熟悉的一句话。可是,这样的话又在自己的大脑里转过几回?做父母的有没有仔细考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