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名家教子书:母亲的榜样(中国篇)
2758200000028

第28章 吴纯之母吴章鸿:每天进步一点点(1)

一个没有音乐细胞的离婚女人一月靠300元工资,打五份工,将儿子培养成为没有心灵阴影,而且非常阳光的双博士学位钢琴家。他们的成功在于这份浓浓的亲情,母亲对儿子的爱就像春雨那样,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中,儿子领悟到了这种博大而无私的爱。

吴章鸿,1956年3月生,湖北省武汉市人。原华中科技大学校办工厂工人,现任该校资料室管理员。著名家庭教育专家,全国家庭教育讲师团成员,少先队全国工作委员会特聘“志愿辅导员”。2002年5月作为“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入选教育部、全国妇联、共青团中央“全国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报告会”主讲成员,并于5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做首场报告,反响强烈。随后奔赴全国近20个省市数十个城市巡回演讲达数百场,其发人深省而又感人至深的家庭教育报告,深受各地广大听众的欢迎和好评。著有自述体报告文学《母子同奏激扬琴声》及教子专著多部。

吴纯,1982年生。4岁学琴,16岁受到乌克兰钢琴家波波娃的赞赏,直接赴乌克兰奥德萨音乐学院本硕连读。2002年11月21日,吴纯在乌克兰首都基辅举办的“李森科国际钢琴决赛”中,一人囊括了四项大奖。在2001年吉利尔斯国际青年钢琴大赛决赛中,他最后以较大优势摘取冠军,2003年,年仅21岁即担任“李赫特青少年国际钢琴比赛”评委。2004年6月,成为德国汉诺威音乐学院钢琴系博士生。

让孩子体会生活的艰辛

1993年,对于吴章鸿是痛苦之后获得重生的一年。在又一次遭到丈夫粗暴的打骂,口鼻流血之后,吴章鸿毅然选择了离婚。

当吴章鸿终于从婚姻的樊笼里走出来,她和儿子所有的财产就只剩下一台旧钢琴和各自换洗的衣服,连桌椅、板凳、床都没有,真正的家徒四壁。当夜,吴章鸿只得向邻居借了张竹床,母子俩过了一夜。

后来,没想到那台旧钢琴也被抬走了。面对空荡荡的家,她首先添置的不是吃饭的桌子、睡觉的床,而是写着“自立”、“坚毅”的两张条幅,与儿子共勉。

家庭的破裂对一个孩子来说,无疑是不幸的,但是对酷爱音乐的吴纯来说,他最担心能否继续学琴。妈妈当然知道儿子的心思,她做出了让儿子吃惊的选择——让儿子继续学琴。她对儿子说:“妈妈并不奢望你能成为一个钢琴演奏家,我只是看到你那么喜欢钢琴,又那么有天分,不想因为大人的缘故,剥夺了你也许一生都不会丢下的乐趣。”

离婚以后,吴纯成了吴章鸿生命中的全部和唯一,可她并不因此而溺爱孩子,而是有意识的把年仅11岁的儿子当成家庭的主人看待,家里有事找他商量,重大决策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感到在这个家庭里有他的地位、责任、义务和权利。

她对孩子一贯奉行实话实说的原则,对所处的真实困境从不隐瞒和欺骗。由于离婚后白手起家,需要花钱的地方太多,没有经济能力马上买电视机。她对儿子明说:“现在是非常时期,如果不吃饭,我们活不下去;如果不上学,你就不能进步,唯一的办法只有放弃看电视,来保证基本生活的必需开支。”

儿子平时学习、弹钢琴非常辛苦,唯一的爱好就是看看动画片,没有电视机对一个十多岁的孩子来说,的确是件很痛苦的事,但儿子表示:“妈妈,没关系,不看电视我能够接受。”就这样没有电视看的日子,她们整整过了3年。

为培养儿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和体会生活的艰辛,吴章鸿决定让11岁的儿子掌管生活费,把一个月的饭菜票都交到吴纯手里,任由他支配,但是平均每天不能超过10元钱。

学琴需要一笔很大的费用。为了赚钱,除了在单位里正常上班以外,她做过缝纫、家教,送过外卖,当过餐厅服务员、营业员等等。儿子很懂事,心疼母亲为他做的一切。每天放学回家,他会利用吃饭的一点空隙时间,借邻居家的钢琴练琴。

练完琴,做完作业,就帮母亲做工。看到吴纯用那双弹钢琴的手帮她做工,她也心疼,但却并不阻止。她深知,只有经历过才会懂得,她不叫苦不说累,但要让孩子走进自己的生活。

她常常把儿子带到她打工的现场,让他目睹自己辛苦劳动的场面,知道妈妈是怎样凭着自己的一双手和拼命顽强的精神,在为他提供生活费和学费。

8月是武汉最热的时候,在高温40摄氏度的天气里,她利用暑假带着儿子一起挤上公共汽车,乘车两三个小时后才到达市区,再辗转几个商店购买打工所需的材料和配件,几十公斤重的铜线和有机玻璃棒,全靠她和儿子肩扛手提。中午的时候,她和儿子则蹲在马路边吃最便宜的盒饭,饭后又带着儿子继续工作。

一天下来,儿子感慨地对她说:“妈妈,我今天终于能够理解为什么当年离婚的时候,会有那么多的伯伯阿姨劝妈妈不要我,放弃对我的抚养。因为培养一个孩子,需要妈妈付出太多的心血!”

作为一个单亲家庭的妈妈,吴章鸿的头脑中常有一种危机感,害怕天灾人祸,担心自己没有办法陪伴儿子长大,尽早培养孩子自食其力的本领,成了她经常考虑的问题。

有一天,同事提出想请吴纯去做女儿的钢琴家教,她马上就意识到一个磨练儿子的好机会到了。在与儿子商量时,吴纯担心自己只是个初中生,害怕教不好,她认真地对儿子说:“有一天,妈妈会老,妈妈会死,妈妈也可能会有意外发生。如果妈妈一旦走在你还没有长大之前,你凭什么能力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如果你担心自己没有经验,害怕教不好,我们可以不要阿姨付报酬,先去大胆尝试,积累经验。”

就这样,年仅14岁的吴纯,勇敢地接下了他有生以来的第一个钢琴学生。为了准备好上课的内容,他把自己从小到大所有的钢琴笔记本找出来,仔细回忆、认真策划。平时住校的儿子利用每个周末,风雨无阻地按时去学生家上课。

当儿子拿到辛苦一个多月的收入100元人民币时,他跑步回家,按捺不住心头的喜悦拼命地拍门,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妈妈,您看儿子能挣钱了!相信我以后会带更多的学生,一定能让妈妈过上好日子。”此时的吴章鸿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滚滚热泪。

后来,吴纯又收下了两个学生,他不仅教小朋友弹钢琴,还勇敢地去做退休老教授的钢琴老师,月收入达到500元以上。他把所有的收入全交给妈妈来管理,从不随便花一分钱。

1998年,吴纯只用了3年半时间提前完成了初、高中学业,并以优异成绩考入了乌克兰奥德萨音乐学院,年仅16岁就踏上了异国求学之路。2003年,年仅21岁即担任“李赫特青少年国际钢琴比赛”评委。2004年6月,成为德国汉诺威音乐学院钢琴系博士生。

吴章鸿感慨地说,吴纯出国留学后能够自立、自强地学习和生活,可以说之前的种种磨练给他奠定了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吃苦、战胜困难、承担责任的经历,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无价之宝,有这些生活的磨练,可以让孩子拥有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子点睛:

作为父母,一定要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自我生存能力的锻炼,不要让孩子在父母过分的庇护下成长,要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和意志,让孩子“自立”、“坚毅”。真正爱孩子,就要多给他一些磨练,少一点娇惯,多进行竞争意识、生存危机的教育,少一点包办代替。

要与孩子及时沟通

吴章鸿说,当前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沟通问题:好多问题不说不行,说出来孩子又不爱听。这到底该怎么办?一般的家长只是告诉孩子做什么,却没有告诉孩子为什么这么做,这么做对谁有好处?这都是父母和子女之间沟通不顺畅导致的。

儿子出国后,吴章鸿心里空荡荡的,寝食难安。她担心年仅16岁的儿子在国外能否健康成长。为此,她从各种杂志书籍上选择好文章,特别是优秀人士成功的小故事,圈出重点,写下读书心得,以“每周一信”的方式寄给儿子。家书抵万金,吴章鸿耗尽心血选择的文字滋养着儿子在异国他乡慢慢成长。

为了加强与吴纯的联系,2001年,已经45岁的吴章鸿还学会了电脑,在网上和儿子交流。她和儿子结束了“每周一信”,开始在网上“每日一信”的交流。

为与儿子进行平等的交流,铲除所谓的代沟,达到母子共同成长的目的,吴章鸿真正是耗尽了心力。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身为母亲,吴章鸿觉得,她有责任把身边的最优秀的东西收集起来,展现在孩子面前,为他制定学习的计划和目标,树立同时代的楷模,让他学有志向,赶有目标。教育孩子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不论世界潮流如何变化,但人的优秀品质是永恒的。

2002年5月,吴章鸿被教育部、全国妇联、共青团中央评为全国“教子有方好家长”,入选全国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报告团,光荣地走进了人民大会堂,作了她人生中的第一场报告。至今她已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巡回演讲数百场,与家长们交流在培养教育孩子成长中的心得体会,现场解答家长们的困惑。

吴章鸿建议各位家长,不妨针对孩子的具体情况,从各种报刊杂志撷取那些大到爱国、事业,小到饮食及生活中的很多小节,这些具有强烈针对性和教育意义的小文章,附上父母自己的读后感,然后放在孩子的面前,这样不仅孩子受益自己受益,更重要的是孩子比较愿意接受。

这种方式不仅适用于远离自己身边的子女,同时也适用于生活在自己身边的子女教育。让孩子自觉不自觉地接受好的思想意识的熏陶,以完善他的品德和人格。

吴章鸿特别提到,在平时的交流中,父母要以诚恳、平等的口气与孩子及时沟通,不是把孩子当作孩子而是当作朋友,平等交流,用真情、爱、行动与孩子建立信任的基础。父母用行动去感动你的孩子、感染你的孩子,与孩子心贴心地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