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名家教子书:母亲的榜样(中国篇)
2758200000025

第25章 张蒙蒙之母张世君:培养天才小作家(2)

一位教育专家曾说:“记得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我就形成了记笔记的习惯,到现在为止,这种笔记本挥起来已经有一人那么高了。当对某一个问题陷进思维困境的时候,我就会找出那些在我看来几乎和生命一样重要的‘灵感资源库’,随便翻翻通常就可以豁然开朗。”

英国著名政治家丘吉尔即使打仗的时候,也注意随手记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正是这种随手笔记的良好习惯,使他不仅成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而且使他成为一个著名的作家,他的巨著《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就是这样写成的。

随手能做一些笔记,无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只要是值得记下来的,事后必定会有收获。培养孩子做一个勤做笔记的有心人,无论观察到什么,还是读到什么,或者是想到什么,哪怕是一句话,一个字,都随手记在本子上,日久天长,孩子一定能从这些笔记中收获很多的惊喜,体会到勤做笔记的好处。

教子点睛:

做笔记虽然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特别是对于精力难以集中的孩子来说更是如此。作为父母,我们要督促孩子养成做笔记的习惯,要给他讲述做笔记的好处。等到养成习惯以后,勤做笔记带来的一系列好处,孩子自然就能体会,也就不再需要大人督促了,自觉做好笔记了。

用“知识搬家”来丰富知识量

张世君认为:提高孩子的知识量是孩子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基础。为了增加女儿蒙蒙的词汇量,在蒙蒙阅读课外书时,张世君要她每看一篇故事,从中找出3个到5个成语或者好的词语,在写日记的时候,尽量把这些词语用到日记里去。

张世君对女儿说:“你玩搬家的游戏,把玩具搬来搬去,现在你大了,再玩这种简单的游戏,没有多大的意思。我现在让你玩词语搬家的智力游戏,把书上的词语搬到日记里去。既玩了游戏,又长了知识,多好呀!”

蒙蒙一听说是玩游戏,做起来就很有兴趣,一篇故事可以反反复复读几遍,为的是能够准确地找出好的词语。这样,她看故事看得很仔细,记得牢靠。在她的日记里,有时候有成串的成语,就是这么“搬家”来的。词语搬多了,她就开始“搬句子”,把书上好的句子改一改,用到日记里。比如她写了以下几段日记:

写纪念外婆:

“外婆已从人间摆脱出来,飞向了天堂,变成了一颗永远发光的星星,在天上望着我们,盼着我快快长大”。(此句就是从《彼得·潘》里演化来的。)

写老师:

“王老师也很美丽,就像十四晚上的月儿那样美丽,我们像繁星一般地围绕着她。”(此句就是读《一千零一夜》得来的收获。)

写同学生日:

“多美的小红花呀,中间是金黄金黄的花心,外面还围着火红火红的花瓣……”(这一句是从《金银岛》学来的。)

写黄龙美景:

“周围的奇景让我惊呼连连。黄龙真乃人间瑶池也。”(此句是从《西游记》里学来的。)

写在鸟笼公园喂鸟:

“我把碎饼干抛在半空中,在树上的小鸟来了个空中接龙,噢的一下就把饼干劫走了。”(这个“空中接龙”是从电脑玩的扑克牌游戏中搬来的。)

为了说明故事书对于她的帮助,她还写过一篇《故事书是我的老师》,发表在《现代家长报》上,讲述了自己玩“词语搬家”积累知识的过程。

不过,一开始蒙蒙在知识搬家的时候总会觉得自己在抄别人的东西,她问妈妈:“妈妈,我这样写,算不算抄的呢?”张世君跟她说,“不算,这是模仿,你能够学了就用,这就是你的能力。”

到后来,蒙蒙对知识搬家就比较自如了,不再是单纯的模仿,而是一种理解后的运用。比如写《岳阳楼》的段落:

东吴大都督周瑜死在巴丘,他是被诸葛亮气死的。但是,他的墓不在岳阳楼,而是他的夫人,小乔的墓坐落在这里。在一个大土坡下,有一块刻着小乔墓的石碑,墓地十分的幽静,周围是树木。不过,三国离我们太久远了,这里真是小乔墓吗?恐怕不见得吧。但是这也是一个旅游景点啊。(这段话来自从参观中得来的知识加上看《三国演义》的理解。)

张世君说,阅读课外书不仅对蒙蒙日记的用词用句有影响,而且,对她的写作的表达方式也有影响。蒙蒙日记中的连载日记借鉴了《西游记》和《三国演义》等中国章回小说开端结尾的叙述方式。

蒙蒙在其中的一篇日记《茂密丛林》的结尾写:“要知下站到哪?玩得开心吗?请看下集:《攀登高峰》。”在《攀登高峰》开端写:“上集说到,我冲向了另一个码头,……”

蒙蒙说,她最初模仿这些表达方式是出于好玩、兴趣,认为这是写日记的新发明,她称之为“连续剧”,模仿比较生硬。她写的连载日记一定都要在开端结尾标明“请看下集……”和“上集说到……”。

到后来,日记写多了,她的连载日记就没有开头结尾的这种套话了。比如。第二本书中的游记《九寨沟之旅》写了30多篇,每篇都是独立的文章,连起来又是一个游记系列,比最初的连载日记成熟了。

在最初写作的时候,模仿是必不可少的能力,孩子掌握了模仿的能力之后,就会慢慢对知识更加熟悉,久而久之,知识就成为自己的了。这是一个学习写作的过程,父母不妨试着培养孩子也对知识进行“搬家”,一定会有许多收获。

教子点睛:

任何知识和学问的积累都是从模仿开始的,要鼓励孩子多读书,学习“知识搬家”的方法,把别人的知识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来。时间久了,别人的知识经过自己的领悟和运用,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自己的知识。

学会与孩子交流

一般来说,父母和孩子难以沟通是一个普遍现象。父母常说:“孩子回到家,不爱给我们讲学校发生的事,感到和孩子的沟通很困难,也不知道孩子在班上的表现怎样。”但是,张世君和女儿蒙蒙的沟通很好,不存在难以沟通的事情。

很多了解张世君的朋友,都很惊奇地问张世君是怎么知道那么女儿班上发生的事情的。张世君认为,自己和其他父母的不同之处在于,她在与和孩子沟通方面是富有耐心的。张世君认为,父母和孩子难以沟通,很大原因在于父母和孩子交流时缺乏耐性和热情。

很多父母由于工作繁忙,回到家就很累了,一听到孩子叽叽喳喳说学校的事情就会觉得心烦。因为孩子的事情在大人看来都很小,小到他和哪个同学争位子,哪个同学又碰掉了他的书本等等。如果孩子不停地说着这些小事,父母就会不耐烦。要么教训孩子几句,要么干脆一挥手,不想再听下去了。

张世君说,其实,孩子都有想跟父母交流的愿望。但是,每次都会被浇冷水,以后他就不愿意给你讲了。最后,导致孩子连父母认为是大的事情也不会给父母讲了。这时,做父母的就会感叹和孩子难以沟通了。

张世君听女儿蒙蒙讲她学校的事是很有耐心的。她们的交流通常是在吃午饭的时候,边吃饭,边听女儿讲学校的事情。晚饭后的散步,也是和孩子交流的好时间。每天晚饭后,张世君就和孩子在校园里散步,听她讲故事,讲第二天准备写的日记,也讲她对自己的意见。

有时候,她们的关系也会很僵,这时,就必须寻找和解的机会,比如利用饭后散步,让她给自己提意见,达到双方的共识。那么母女俩的关系又和好如初。她就会说一句:“妈妈,我最爱你。”张世君也说:“蒙蒙,你是妈妈的最爱。”

与孩子交流,就是一个互相了解的过程。更多的时候,张世君和女儿的关系是非常亲密的,这得益于她和女儿的散步交流,母女俩总是不停地你一句我一句地辩论。

由于是单亲家庭,张世君很注意和孩子交流,每天和孩子在一起说话的时间都在两个小时以上,甚至更多。有时候张世君很累,她就只听女儿讲,做她的听众。即使是这样,孩子也感到很满足,因为妈妈很重视她所说的事情,她并不需要妈妈的回答,只要妈妈在听就行了。

张世君认为,和孩子缺乏交流,不仅对孩子的成长不利,就是在母亲的心里也会产生一种失败感。张世君听好几个孩子上中学的母亲说,她们的孩子嫌弃她们不入时,做的饭菜也不好吃,没有共同语言。张世君听后很吃惊。张世君不知道自己的女儿到上中学的时候是不是也嫌自己老了,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的。张世君想,只能尽可能地与女儿同行,通过交流来弥补母女俩的代沟和隔膜。

事实证明,张世君和女儿的沟通是成功的,她们之间就不存在因为沟通不畅而使母女关系产生隔阂的问题。所以,父母和孩子的交流、沟通是很重要的。如果父母很少和孩子沟通,把对孩子教育的事情都推给学校,孩子就有可能因为得不到父母的关心和帮助,造成心身发育某方面的缺陷和不足,这是做父母的都不想看到的情况。

每天和孩子用心交流,把他认为不得了的事情看得重要一点,父母就会赢得孩子的信任。孩子就会觉得,父母是可以交心的,这对孩子的健康的成长很有帮助。

教子点睛:

通过耐心地沟通,张世君和孩子成为了知心朋友。如果父母都能做到这一点,孩子就会告诉你他的很多事情,父母就会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及对事情的看法。对于孩子好的见解,父母加以肯定,对于一些错误,则可以随时纠正。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和孩子都会收获良多。孩子可以得到父母及时的帮助,父母也可以随时了解孩子的成长中的问题,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