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名家教子书:父亲的榜样(中国篇)
2757800000019

第19章 王乃庆之父王则敏:培养超级神童(1)

一个没有受过多少教育的普通父亲,却以自己对教育孩子的独到见解,以自己的独特方式,把孩子培养成了超级神童,这必然有其内在的原因。对此,这位父亲只是淡淡地说,孩子不是他教出来的,他只是顺着孩子的天赋,让孩子自由发展而已。

王乃庆,1976年生于台湾省。3岁开始读报,4岁开始学习英语,6岁时的智力已经达到15岁孩子的水平,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擅长天文、物理、动物及植物等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7岁时经过台湾大学儿童心理卫生中心鉴定,智商在160以上,是迄今为止,台湾智商最高的儿童。台湾省及海外媒体曾对其进行过广泛的报道。

王则敏,台湾省人,家庭教育专家。中学毕业后曾去欧洲打工,1976年回台湾后摆过地摊,开过小餐馆,现为普通商人。尽管商业经营并不太好,但在教育孩子方面却十分出众,他把儿子培养成了台湾省智商最高的超级神童。在培养孩子方面,他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不忽视孩子的智慧

有关研究表明,孩子在刚出生时,大脑容量大约是400克,由0~1岁是800克,1~6岁是1200克,6岁到老死是1200克。也就是说,孩子的大脑在1~6岁这个阶段,成熟度已经接近大人的80%,但遗憾的是,很多人还认为“小孩子不懂事”!这种观念简直太愚蠢了!

当王乃庆智力超常被台湾的媒体广泛报道的时候,很多朋友就问王则敏:“老王!你们家孩子是怎么教出来的?”王则敏总是告诉他们:“孩子不是我教出来的,我只是顺着他的天赋,让他自由发展而已。”

王则敏认为,他教育孩子的观念,决不是“怎样培养智力超常的孩子”,甚至也不是“什么是正确的培养观念”,因为他觉得他可能还不够资格谈这些问题。王则敏只是希望根据自己的实际体验,告诉父母们一些观念,这些观念如果有了偏差,在培养孩子的方式上就会出毛病。

他举了个实例,一般父母常对孩子说:“小孩不能玩这个东西。”“这个问题不是小孩问的!”这些父母纯粹以大人的主观想法来决定孩子的能力,并且据以限定孩子的言行范围。之所以这样,就是“小孩子不懂事”这个错误的观念在作怪。

其实根据今天的研究,1~6岁的孩子的大脑已经接近成人,所以很多教育专家都非常重视学龄前的教育,主张尽早教育孩子。德国有一位学者建议:“教育要从零岁起,要从大脑开始活动,就开始教育。”这一点,王则敏非常赞成。

不过,王则敏认为,这时候教育孩子的目的,并不是要孩子学会,所以千万不能逼迫他学,也不要给他任何课程,更不要给他任何范围,而只是让他去接触,让他留下一个印象,培养他的兴趣,他能接受多少算多少,能吸收多少是多少,这是他认为教育学龄前儿童的一种启智方法。

很早以前,王则敏曾经看过一篇报道,说纽约有一个台湾某大学毕业的女学生,以前读书的时候也是个才女,她很有一套。她大约从小孩三个月开始,就教女儿数字,同时让她听很多古典音乐。目的不是让孩子学习,只是让孩子去接受这些事物,因为她认为,人的大脑吸收力很强,成长也很快速,如果停顿不学,只管吃饭睡觉,则是一种脑力的浪费。

所以,王则敏认为,对于孩子,父母必须更正“小孩不懂,等他长大了就会知道”的错误观念,而应常给他充分的支持,为他提供学习的对象、学习的环境,使他对学习产生兴趣。

王则敏常常强调一个观念:孩子从母体出来不久就已经有情绪的表现了。无论多小的孩子,如果你时常去看他,一看到他就对他笑,给他一点东西,久而久之,他只要一看到你,就自然而然地会笑起来。相反,如果每次看到他,就表现出一副很凶的样子,甚至拧他一把,摆出很不喜欢他的脸色,过不了几次,小孩一定拒绝让你抱、让你哄,甚至一看到你就哭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孩子已经有了喜、怒、哀、乐的情绪,虽然他无法用言语表达,但却会用行动来表达,他的行动已经证明孩子的确有情绪的表现。

在王乃庆九个月大的时候,王则敏带他到百货公司去,面对各式各样的玩具,他丝毫不感兴趣,可是突然间他发现了一件他感兴趣的东西,马上就抱着不放,王则敏曾试着用其他的东西和他交换,他就是不肯,谁说孩子没有情绪的表现呢!

因此,王则敏得出结论:一定不能忽略孩子的智慧,认为他什么都不懂是错误的!

教子点睛:

孩子虽小,但他却很有智慧,只是这一点被大多数父母忽略了。作为父母,一方面不应该忽略孩子的智慧,因为他并不是像父母想象的那样“不懂事”,另一方面还应该及时开启孩子的智慧,善于向孩子学习。

给孩子说“大人话”

跟自己的孩子说话,绝大多数父母都是说儿童语言,或者说是儿语,比如经常对孩子讲:“这是车车”、“那是狗狗”、“狗狗好可爱”、“抱抱”、“吃饭饭”、“宝贝儿乖乖”……

陈柏达先生翻译的《如何促进儿童的智能发展》一书里强调,父母跟孩子讲话一定不要说儿语,一定要把主词、述词讲清楚,并且指出外国人教小孩并不使用重叠语。

虽然王则敏并没有看过陈先生翻译的这本书,但是他的确是像书上说的那样做的,也是从来对孩子不讲儿语、不讲重叠语,都是直接用大人语言:“公共汽车”、“这是推土机”、“这是出租汽车”、“它叫哈巴狗”……只要王则敏知道,他就一定告诉孩子正确的名字,而不使用含糊笼统的重叠语。

为什么不使用重叠语呢?王则敏说,那是因为孩子学语言时都是在模仿大人的口气和声调。为什么孩子会叫“爸爸”、“妈妈”呢?因为从孩子出生以后,妈妈都会抱着孩子,不断地对他说:“叫妈妈!妈妈!妈妈!……”在孩子没叫妈妈之前,不知她已经叫过几千几百次了,孩子当然会叫妈妈了!

王则敏又说,为什么客家孩子讲的是客家话,台湾孩子讲的是台湾话,广东孩子讲的是粤语呢?事实非常明显,孩子几个月大就会模仿大人的嘴型、声调,而且模仿能力相当强!既然我们知道孩子会模仿,为什么不用“正确的语言”让他模仿,而要用儿语或重叠语让他模仿呢?

或许有人认为,儿语、重叠语孩子学起来容易,也学得快些。但王则敏却不这么认为,他说,就算儿语、重叠语孩子学得快些,那也没有什么用。因为等孩子到了一岁多、两岁多或者更大一点,他会清楚地讲话了,他必须再用头脑把那些重叠语抛弃,重新再学习一次。以“车车”为例,以前一视同仁的“车车”,现在突然间有了“公共汽车”、“脚踏车”、“机车”、“推土机”……等等的区别,他必须再重新学习起,也就是说以前所学的完全无效了!他问:这算是学得快吗?

所以,王则敏带王乃庆,从小就是这样,不管他懂不懂,他一定讲正确的语言,从不讲儿语。王乃庆上电视接受访问时,除非不开口,只要一开口,一定是一语惊人,讲出来的话都是大人的语言,如果光凭他的遣词用句,谁也不会料得到,这竟然出自六岁小孩之口!

研究表明,儿童语言的发展有自身的阶段性,一般都是经历单词句(即用一个词表达多种意义)、多词句(即用两个以上的词表达意思)和说出完整句子这几个阶段。父母对孩子说话或进行语言教育时,应该了解这一规律,但又不能迁就他,而应通过正确的教育,引导孩子的语言向较高水平发展。

作为父母,应该跟孩子说“大人话”,因为“儿语”限制了孩子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比如,有些父母认为,孩子只能听懂这些“儿语”,或者觉得孩子就应该说“儿语”,于是也用同样的语言和孩子讲话。如孩子见到小狗就说“汪汪”,而父母如果也用说“汪汪”来继续教或强化孩子,这样做就拖延了孩子过渡到说完整句子的时间。

教子点睛:

不管孩子说怎样的话,做父母的都应该用正确的语言,也就是“大人话”而非“儿语”来对答,用标准的说法来指导孩子的行为。如告诉他“那是一只小狗”、“大汽车开走了”等。这样,父母通过正确的语言示范、熏陶,孩子就会较早地说出完整的句子。

不阻碍孩子的自然成长

从王乃庆会走路的第一天开始,王则敏就把客厅所有危险的东西全部收起来,把容易碰伤的地方用棉花包起来,电插头用硬纸壳子盖住,浴室和厨房的门上加一道矮栏杆,用钉子钉死,高度正好大人可以跨越。因为根据统计,小孩容易受伤的地方,浴室厕所、厨房占了很大的比例。

王则敏之所以这么做,一方面是把危险降低到最低程度,再一方面就是给他充分的自由,也就是不阻碍孩子的自然成长,让他可以在屋子里到处转、到处跑、到处跳,他拿到的东西都可以玩。但是现在的很多父母,常常对孩子说,这个不许动,那个不许拿,孩子稍一跑、稍一跳就大声制止,以为这样是爱护孩子,其实是限制孩子,阻碍了孩子的自然成长。

王乃庆两岁时,王则敏就让他跟录音机一起玩,让他听儿歌或古典音乐等,王乃庆先后弄坏了三台录音机。王则敏让孩子玩录音机,跟其他人的做法不太一样,当时他只教孩子怎样放音、怎样倒带、怎样停止,然后测验他,看他会了之后,就把录音机和录音带完全移交给他,丝毫不干涉如何使用。

王则敏认为,假如因为孩子还很小,父母就告诉他“你要听什么,告诉爸爸妈妈,爸爸就会帮你放”,“你要听哪里?爸爸妈妈帮你调”……如果一切都是父母帮孩子代劳,孩子就会感觉到不愉快或是不能接受。所以父母千万不要把孩子看得太愚昧,以为他什么都不懂,就事事代劳,动辄约束他的行为,限制他的行动。所以,王则敏主张给孩子充分的自由。

就这件事,一位朋友曾经对王则敏说:“老王!你们家经济环境并不是很好,像你这样拿录音机给他玩,两三岁的孩子当然很快就会玩坏,你有多少录音机让他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