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名家教子书:父亲的榜样(中国篇)
2757800000011

第11章 丰一吟之父丰子恺:潜移默化地影响

如果父母能够做到始终如一地严于律己,凡事率先垂范,就会给孩子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就会赢得孩子的信赖与尊敬,因为父母本身的言行就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巨大的教育力量。这一点,丰子恺做了很好的榜样。

丰一吟,1929年5月生于浙江省石门镇(今属桐乡市),著名学者、画家、翻译家。1943~1948年就读于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应用美术系,1985年先后担任上海佛教协会理事、常务理事,1986年加入上海翻译家协会,1994~1996年分别赴新加坡、菲律宾、马尼拉、马来西亚槟城,为佛教做慈善事并举行个人书画义展。1996年任浙江省金华县丰子恺研究会名誉会长,主要从事丰子恺研究工作,并参加一些社会活动。

丰子恺(1898~1975),原名丰润、丰仁,我国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上海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等职。他的漫画作品风格独特,内涵深刻,耐人寻味,深受人们的喜爱。他的散文,在我国新文学史上也有较大的影响。

凡事率先垂范

所谓率先垂范,就是说父母要带头规范自己的行为、语言,为孩子做出表率,树立模仿的良好榜样。丰子恺非常懂得凡事率先垂范的道理,并且也一直在实践着。他不但要求孩子做任何事都要认认真真,而且对自己更是要求严格。

他写的稿子字字工整端正,从来都不会敷衍了事,涂改掉的地方就涂成一片,而不是随手一抹。他从来不让孩子随便乱放东西,他要求,东西用完后,必须放回原处。他是这样要求孩子的,而自己更是给孩子做出了榜样。所以,在他的房中,每样东西都一直放在固定的地方,想要找什么东西,很容易就能找到。后来,丰一吟也体会到了“物归原处”的好处,也渐渐养成了习惯,并以此来教育自己的孩子。

丰一吟在《回忆我的父亲丰子恺》中这样写道:

失去父亲后,我好比失去了一棵庇护自己的大树,从此必须自己另栽树苗。于是,与外界打交道的机会越来越多了。只有在这时候,我才体味到父亲对我潜移默化的影响,才认识到父亲的许多优点,才理解到我们从他身上受了哪些教育。

丰子恺凡事都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在率先垂范的同时,也把做人处事的道理都传输给了孩子。

马克思曾说:“你可以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去影响孩子,可最好的方式还是你的行动。”孔子也曾说:“欲教子先正其身。”孩子生下来时就像一张白纸,他身边最亲近的人的一举一动,都会在他的脑海留下深深的印记。无论举动是好是坏,都会给孩子一种示范作用,好举动好示范,坏举动坏示范,正所谓“习于善则善,习于恶则恶”。

日本著名教育家井深大认为,父母的言行是子女最好的教材,一流的父母造就一流的孩子;要让孩子进“一流”幼儿园和“一流”学校,但更重要的是必须要使孩子在“一流”家庭里接受熏陶。孩子天性好模仿,这就要求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要懂得并做到率先垂范,让孩子在父母的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教育。

教子点睛:

对孩子来说,父母本身是一种教育因素,这种因素对孩子的影响往往是在无意之中发挥的,但这种影响作用也是最直接、最深刻、最持久的。所以,要想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最为重要的事就是父母要做到率先垂范。从某种意义上说,父母的率先垂范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艺术,是最重要、最高超的教育艺术。

重视言传身教

丰子恺曾说:“孩子的心灵是最纯洁的,他们是身心全部公开的人,好的教育和坏的教育都很容易接受。父亲是孩子们的第一任老师,因此父亲对孩子们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在生活中,他时时处处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影响,努力使孩子健康成长。

丰子恺非常好客,家里常常是高朋满座,名人不断,正所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大人们在一起谈书论画,商谈国事……这时候,只要孩子们有兴致,他就让孩子们在一边静静地听。不但如此,有时候,他还让孩子们发表他们的看法。

因为丰子恺知道,让孩子们出来见客人,一方面是让他们从耳濡目染中学会待客的方法,丰富他们的礼仪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通过大人们的谈话,学到一些在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获得更多的更新鲜的社会信息,并让他们在谛听中开拓思路,激活思维。另外,也可以让他们在勇于发言、参与讨论中,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

丰一吟认为,父亲的言传身教中给他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勤奋。她说,父亲一天不画就感到难受,很多人写信向他求画,他是逢信必回。即使是陌生人求画,父亲也是尽力在一个星期内回信、赠画。父亲一生淡泊名利,解放后几乎每天在家,上午翻译、写文章,下午就画画。父亲喜欢喝绍兴黄酒,每次喝点酒,画起画来一气呵成。

丰子恺睡觉有打鼾的习惯,早晨或中午休息时,只要鼾声一停,他就马上起床。有一次丰一吟问他:“爸爸为什么不在床上多躺一会儿,休息休息再起来?”他说:“该睡觉就睡觉,清醒了就起来做事。睁着眼睛躺在床上不是白白浪费时间吗?”别人请丰子恺做的工作,他从来不会耽误约期,总是提前完成。他工作的速度极快,而且从不马虎了事。他不仅勤奋,而且还特别好学。

丰子恺有一颗仁爱的心,他教孩子要爱世间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首先是要爱人。丰一吟小的时候,丰子恺就把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一书作为课本让孩子们读。因为丰一吟还小,姐姐读完后,就把书里的故事讲给她听,她至今还记得书里那些热爱祖国、敬重师长、助人为乐、平等待人的生动情节。而在这方面,父亲也给她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

有一个保姆在丰子恺家做了20年。丰子恺一直把她当自己的家人一样看待。她患高血压病,天天要午睡,有时候甚至要睡到下午3点多钟。丰子恺不仅没嫌弃她,还给她付所有的医药费。因此,保姆每次回乡下去,总对乡亲们说:“丰先生待我这样好,我是今生今世也难忘的。”

在十年浩劫中,那位保姆因中风去世了。那时丰子恺已成了上海全市的批斗对象,原来每月200余元的工资,也被缩减成每月只剩60元的生活费,但丰子恺还是让孩子们腾出了半个大厅给老保姆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当时,丰子恺自己也正在生病住院。

丰子恺的一举一动都给孩子以深远的影响,他所做的很多方面都是值得今天的父母借鉴的。作为父母,一定要重视言传身教。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父母自身的行为对孩子有重大的影响。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同孩子谈话和教导孩子、吩咐孩子的时候,才是在教育孩子。在你们生活的每一瞬间,甚至当你们不在家的时候,都是在教育孩子。你们怎样穿衣,怎样跟别人说话,怎样表示欢欣和不快,怎样对待朋友和仇敌,怎样笑,怎样读报……所有这一切,对孩子都有很大的教育意义。”

可以说,父母的言传身教,家庭生活的方式以及家庭氛围,都对孩子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公开或潜移默化的熏陶,父母正在自觉不自觉地用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一切的所作所为培养孩子、塑造孩子,所以,孩子的行为表现正是“父母意识”的集中反映。

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如果父母注意时时、事事、处处以身作则,重视言传身教,其一言一行就会成为孩子的榜样。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和树立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另一方面以可以让父母牢牢地把握住教育管理孩子的主动权。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和效仿的榜样,父母的起到的示范作用是应该是全方位、立体化的。

教子点睛: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孩子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孩子的年龄越小,榜样的感染力就越大。孩子出生以后,首先接触的就是父母,其最初形成的行为习惯几乎都是从模仿父母而来的。所以,父母要特别重视榜样对孩子的影响作用,时时处处给他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

进行礼仪教育

丰子恺特别重视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和训练。每逢家里有客人来,他总是跟孩子们强调:给客人倒茶、添饭,一定要双手捧上。他打比方说:“如果用一只手给客人倒茶、添饭,就好像是皇上对臣子的赏赐,或者像主人对乞丐的施舍。”他还告诉孩子们:“客人送你什么东西,你们要躬身双手去接。躬身表示谢意,双手表示敬意。”

有一次,丰子恺在饭店里宴请一位朋友,把他几个十来岁的孩子都带去作陪。筵席刚散,有的孩子就想先回家,丰子恺立即悄悄制止。

事后,他对孩子们说:“我们家请客,全家人都是主人,你们也是主人。主人比客人先走,那是对客人不敬,以后可不许这样做。”

丰子恺对孩子进行的这些教育和训练,看起来好像都是一些“小事”,其实对孩子一生的成长来说,非常重要,恰恰是大事。

一个懂得礼仪的孩子,会随时以一种“有教养”、“有风度”、“有涵养”等等姿态出现在人们面前,这样的孩子受关注的程度显然比一般的孩子要强很多,当然也就会有人缘。这样,无形中就给孩子在与人沟通、社会交往方面增加了一个砝码。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确实可以经常看到有一些在公共场合不知所措的孩子。这些孩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他们没有掌握一点社交礼仪方面的知识,甚至可以说有的孩子根本就不懂礼貌。

比如,在公共场合,有的孩子大声喧哗或大声的打电话接听电话,根本就不注意周围人的眼光,只顾自己一人喋喋不休,不考虑别人的感受。有的孩子喜欢追根究底地打探别人的隐私或大谈别人的隐私。有的孩子在严肃庄重的场合,衣服鞋帽穿戴得随随便便……

当孩子在社交场合出现上面的种种情况时,常常会破坏整个气氛,使别人尴尬窘迫。人们会感觉与这样的孩子打交道就像受折磨。当然,人们更会笑话孩子的父母,会认为他们没有尽到教育孩子的责,甚至会直接认为他们也没有礼貌,不懂社交礼仪。

有一位母亲,她在外地工作。她的孩子4岁以前一直在老家,由爷爷奶奶照看。等把孩子接到身边后,这位母亲就发现孩子特别不懂礼貌,不喜欢叫人,连爸爸、妈妈都很少叫,家里来个客人,要让他招呼一声“叔叔”“阿姨”简直太难了。至于“请”“谢谢”这些字眼,孩子好像就不知道,倒是骂人、说脏话挺顺溜,一说话就带脏字。还有很多不礼貌的举动:往沙发上一坐,袜子一脱,就把腿放到茶几上;吃饭时,大人还没就座,他已经把菜翻得一塌糊涂;跟小朋友在一起玩,喜欢人家的玩具,抢了就走……

这是典型的没有礼貌的孩子,更不用谈社交礼仪了。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呢?要对孩子进行礼貌、社交礼仪的强化训练。

礼仪是社会交往中的行为规范,也是人们个人修养的显现。没有礼仪,一个人会让别人视为缺乏修养而被排斥,甚至惹出不愉快的事情来,自己也得不到丝毫好处。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一个人仅仅因为疏忽一个礼仪细节,就会丧失一个十分有利的合作;相反,一个懂礼仪的人很容易就会被别人认可、接受,这样既可以给别人带来温暖,也会使自己变得十分愉快。

所以,父母不能只盯着孩子的学习成绩,还要培养孩子良好的礼仪技能,要让孩子做一个懂礼仪的人,即是知礼、行礼,以礼相待。

教子点睛:

父母一定要尽早让孩子学会基本礼仪。儿童心理专家建议,学习礼仪必须从小抓起。一是父母以身作则,给孩子以熏陶濡染;二是耳提面命给孩子立规矩,这个规矩也就是较自觉地掌握好某个场合、某个时间、某个人的身份的言语及身体言语的分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