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父母 教品德
2747600000015

第15章 修身敬业的品德(3)

爱是什么?爱是一个口袋,往里装,产生的是满足感;而往外掏,产生的是成就感。爱心表现为毫无保留的奉献,每个人都需要爱,同时每个人又都可以奉献爱。如果大家都拥有一颗爱心,那么所有人都可以给这个世界带来一份温暖、一份惊喜、一份和谐。

而现在的很多孩子自私、冷漠、缺乏爱心,不懂得回报。有的父母反映:“我的孩子什么都好,就是没有爱心。”这可能是大多数独生子女的通病,如果这种性格长期保持下去,不要说孩子不能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更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使他很难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所以,父母要培养孩子从小具备爱心,懂得关爱他人。

培养建议

建议一:在生活中给孩子树立爱心榜样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的行为受父母影响最大,如果想要孩子养成某个习惯,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对孩子言传身教,如父母给灾区捐款捐物,义务献血,捐助西部母亲水窖工程等,孩子自然会受到父母的影响。

所以,父母在平时要注意给孩子树立榜样,多多奉献爱心,用实际行动去感染孩子。

建议二:给孩子表达爱的机会

爱是一种感受,一个人在被他人需要时,才能感受到自己的生命价值;而一个孩子,在被父母需要时,才能感受到自己幼小的生命是多么的伟大。

张同今年上小学3年级,一天在品德课上,老师教育孩子们要感恩父母,并留了一份家庭作业,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向父母献爱心。

放学后,张同迫不及待地要在爸爸妈妈面前表现一番。爸爸下班回来了,张同马上从房间里跑出来,对爸爸说:“爸,我来帮你拿包。”爸爸却冷冰冰地说:“去,去,去,写作业去!别趁机跑出来玩儿啊!”

张同有点沮丧,于是跑到厨房,对妈妈说:“妈,我帮你干点什么?择菜?”妈妈说:“儿子,这里不用你,写作业去吧!把你的成绩提高了才是大事。”

像张同这样的故事在生活中十分常见,往往孩子心中刚刚萌发的爱心就这样被父母给回绝了。渐渐地,孩子明白,在父母眼里,其他的都不重要,重要的就是考高分。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考高分,有些孩子面对父母很高的期望,自己又没有能力达到,渐渐地,他就会变得心灰意冷、玩世不恭,不再关心父母,更不会关心他人了。

聪明的父母要适当在孩子面前表现得弱一点儿,给孩子表现爱心的机会。比如,和孩子一起过马路,一定要让孩子拉着自己的手,让孩子保护自己;孩子积极为分担家务时,父母也要及时表扬孩子。总之,父母要给孩子机会,让孩子在生活中表达出对父母的关爱。

建议三:给孩子养植物、动物的机会

调查表明,幼年曾饲养过小动物的孩子,感情比较细腻,心地比较善良。相反,从小没有接触过小动物的孩子感情比较冷漠。所以,当孩子有养小动物或植物的想法时,父母应尽可能支持他,并对他进行必要的指导,让孩子亲手去照顾,培养他的爱心。

段川今年8岁,最近家里养了只小狗叫贝贝。他喜欢训练贝贝用两条腿站立,一般他会拉着它的两只前脚往前走。有时,贝贝不听话了,段川还拍打它,严厉地说:“快点儿,怎么这么不听话。”妈妈看到儿子的行为,感叹儿子对小动物没有怜悯心。

一天,贝贝的脚受伤了,可把段川给急坏了,待妈妈给它包扎好伤口,段川轻轻地抚摸它的头,说:“贝贝,你怎么那么不小心啊!不过,别怕疼,很快就好了啊!”

以后的日子里,段川不像往常对待贝贝那样粗鲁了。每天放学后,第一件事就是喂贝贝喝水,然后拿好吃的给它吃,边喂它还边问:“好点了吗?”

孩子要求饲养小动物可能开始是出于好玩儿、好奇,可是日子久了,通过对它的细心照顾,他会慢慢生出爱心来。如果家里不适宜养动物,父母还可以让孩子养植物,通过让他对植物的细心照料来培养孩子的爱心。

建议四:肯定孩子的爱心行为

当孩子做了好事,热心帮助周围的人,父母不应该打消孩子的积极性,应该对孩子的行为进行积极的肯定。

宇航今年4年级,平时不爱学习,家庭作业也总不能按时完成。

最近,住在同一个小区的同学李微因为发烧不得不在家休息,因为宇航和李微家住得最近,所以宇航承担起向李微传达家庭作业的任务。可是爸爸却打击他说:“就你还帮人家记作业呢?你能把你自己的事记清楚了就不错了。”

这时,妈妈使了一个眼色,说:“我们儿子说了要帮李微记作业,说明他热心帮助同学,他一定会对自己的爱心负责,肯定会把作业记准确了再告诉人家李微的,你就放心吧!”

听了爸爸妈妈的话,宇航心想我一定要做给爸爸看,证明我能做到,也不辜负妈妈对我的信任。最后,宇航做到了,连续5天都送作业条给李微,并且内容准确无误。

最后,妈妈表扬他不仅有爱心,还是个有责任感的孩子。

孩子积极热心地帮助同学时,父母要肯定孩子的爱心行为,这样,孩子就会更加愿意奉献自己的爱心。比如,鼓励孩子为灾区、希望工程捐款,表扬孩子在公交车上让座的行为等。赏识和肯定会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是个有爱心的人,从而他才会更积极主动地去爱别人。

建议五:家庭成员要互相关心

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关心,特别是父母之间的相互恩爱和体贴,这对于培养孩子的爱心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如果父母经常争吵甚至打闹,孩子经常处在这种恐惧、仇视的环境里,又怎么能生出爱心去关爱他人呢?所以,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关心,这种关心带给孩子的力量是无穷的。比如,在餐桌上,互相夹菜体现和谐氛围;出门前,叮嘱爱人和孩子注意安全;一起散步,父母互相牵着孩子手。

生活中可以处处体现关心,关键是父母要付出真心,而不是虚伪地做给孩子看。

金玉良言

孩子的爱心是通过自然而然的模仿、潜移默化的渗透而逐渐形成的。要先培养孩子爱父母,爱身边的人,才能进一步让他爱学校、爱社会、爱祖国。父母是孩子第一个表达的对象,父母要学会接受孩子的爱,给孩子表达的机会。同时,父母应该让孩子参与到家庭生活当中,让他感受生活的不易,这样,孩子才会更有爱心。

心地善良:与善为伴,孩子的成长一路凯歌

在一切道德品质之中,善良的本性在世界上是最需要的。

——(英国)罗素

善良的行为有一种好处,就是使人的灵魂变得高尚了,并且使它可以做出更美好的行为。 ——(法国)卢梭

曹波13岁,学习成绩非常好。最近老师给他推荐了一本书——《爱的教育》,他读过之后,主动向老师提出要求,要和班上一名成绩差的同学坐一起。当老师问及原因时,他真诚地说:“那样上课时,我可以提醒他认真听讲;他有不会的题时,可以直接问我;放学后,我还能给他补习功课。”老师听了非常感动,答应了他的要求。从此以后,曹波成了同桌的小老师,每天放学后,总能看见他们一起学习的身影。

最初,妈妈对曹波的爱心有些担心,怕他耽误学习。后来,妈妈主动找他聊天,肯定了他的爱心,也说出了心中的疑虑。曹波为此和妈妈保证,绝不会耽误学习,妈妈这才放心地让他去帮助同桌。

妈妈通过谈话的方式,肯定了曹波的爱心,也让他在学习和爱心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这种鼓励孩子关心同学的态度值得父母学习。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东汉时期许慎的《说文解字》说:“教者,上所施,下所效。育是教子使作善也。”可见,教育的本质是以身作则,教孩子能够做一个善人。而现在父母在教孩子什么,是自私自利,送他上学的目的是什么?赚钱,享受。这一点与古代人有很大的差别,古人读书志在圣贤,为百姓谋福利。

国学启蒙经典《三字经》言:“人之初,性本善……苟不教,性乃迁。”人出生之时,天性是善良的,但如果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的话,善良的本性很容易丧失了。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善”的教育,教人心存善良、与人为善、乐善好施。可是,现在人认为现在社会提倡竞争,担心孩子太善良会被其他人欺负。其实,父母杞人忧天了,《易经》说:“方以类聚,人以群分。”善良的人一定会和善良的人在一起,相反,恶的人一定会结交一些酒肉朋友。如果孩子本性善良,一定会吸引善良的人,懂得分辨好坏,懂得取舍,纵然遇到坏朋友,也会敬而远之。所以,父母与其担心孩子长大了会遇到坏朋友,不如把他善的根基扎牢,让他善恶分明,懂得做人的分寸。

培养建议

建议一:唾弃暴力,不要教孩子“以牙还牙”

一些父母认为孩子被欺负了,认为应该“以牙还牙,以血还血”,“从小不吃亏”才能更好地保护好自己。其实,武力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相反只会激化矛盾,使孩子越来越有暴力倾向。

李楠上小学2年级。一天快放学时,同桌和李楠借铅笔,可是李楠以收拾书包为由没有借给他。结果同桌很生气,推了李楠一下,还说她是“小气鬼”。

回到家,李楠很委屈,对妈妈说了这件事的经过。妈妈听了,很生气,对她说:“记住了,以后被人欺负了,不许哭,谁打了你,你就以同样的方式打回去。”

孩子之间发生矛盾是很正常的事儿,李楠的妈妈的教育方式实在不值得提倡,这种情况下,父母要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比如,当孩子被欺负时,如果发生在学校,父母就应该鼓励他找老师来解决。如果在校外,父母先要和孩子沟通,了解事情的真相,如果错误主要在孩子身上,父母要鼓励孩子主动和同学道歉;如果错误在对方身上,父母可以和对方的父母沟通,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

建议二:与孩子一起参加爱心公益活动

现在的孩子物质生活充裕,他认为所拥有的一切都是与生俱来、理所应当的。那是因为他不知道一些贫困山区的孩子上不起学,甚至吃不饱、穿不暖,孤儿院的孩子从小失去父母的关爱。而一些社会公益活动正是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父母可以多带孩子参加这种活动,改变他自私自利的性格,让他奉献自己的爱心。

12岁的于文是家里的独生子,从小在4个老人和父母的关爱下长大,养成了自私的性格。可是自从妈妈带他参加儿童捐赠、义卖等公益活动,他改变了很多。

一年夏天,妈妈带他去儿童村当志愿者。于文主动地捐出了自己的零花钱,参加劳动时也是积极主动。临走前,于文身上只剩下3.5元了,可听说一位患白化病的姐姐想吃煎饼,他毫不犹豫地花2.5元给姐姐买了煎饼,然后用剩下了1元买了两根冰棍,妈妈一根,自己一根。妈妈接过冰棍,很高兴,说:“以前他吃东西从来想不到别人,如今吃着儿子买的冰棍,惬意极了。”

于文通过参加爱心活动变得有爱心了,也懂得替妈妈着想了。可见,爱心活动可以让孩子找回那颗丢失的善心,也可以让他懂得感恩父母。因此,父母要多带孩子参加类似的活动。此外,在参加义卖、志愿者、捐助等活动之前,父母一定要让孩子了解活动的意义。

建议三:告诉孩子行善是不求回报的

俗话说:“善有善报。”做了好事就相当于播下一粒善的种子,这粒种子在缘分时机成熟之时,一定会结出善的果实。但人做了好事后,不能总是记挂着这粒种子什么时候生根发芽,这样只会给自己徒增烦恼。

父母也应该告诉孩子,帮助别人一定要真心实意,不能虚伪假装,不要求回报,否则很可能会有一些不好的结果发生,或者给自己带来烦恼。

建议四:当孩子“好心办了坏事”,也要肯定他的好心

孩子由于能力和认知的不足,往往出发点是好的,却带来不好的结果,或者给别人帮了倒忙。这个时候,父母不能只专注于结果,一定要听一听孩子的理由,肯定他的好心。

明哲上小学3年级,在老师眼里是个淘气的孩子。一次,老师向妈妈反映,明哲用脚把隔壁班同学的脚踩掉了皮,还用铅笔打别人的脸,当询问原因时,他只是说了一句“不小心的”,这令老师很头疼。

回到家后,妈妈向明哲询问原因才知道,原来明哲踩别人的脚是因为一只蜈蚣爬上了同学的脚,他认为蜈蚣有毒,所以用脚狠狠地踩死了那只蜈蚣,也把同学的脚踩破了皮;关于老师描述的他用铅笔打别人的脸,是他好心地帮同学捡铅笔,扔给同学时,正好打在了同学的脸上。

当妈妈询问他为什么不给老师解释清楚时,明哲说:“老师一听我说不小心的,就开始训斥我了。真不知道你们大人怎么想的,光让我们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了,可是你们谁站在我的角度想了?其实我真没想做坏事。”

明哲的话值得父母深思,孩子本性是善良的,可是当他们的善心做了错事时,有谁肯听一听他的辩解。父母往往不顾三七二十一,就是一顿训斥,那么下次他还会愿意去帮助别人吗?遇到这种情况,父母先要了解孩子的出发点,肯定他的“好心”,然后帮他总结“好心办坏事”的经历,让他以后再做好事之前,注意做事的方法。

金玉良言

善良不是软弱、怯懦,实际上是让孩子具备正确的是非观念,懂得善恶的标准,做人做事不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也要替别人着想。教孩子善,父母可以让他从小立下“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人”的远大志向,鞭策自己做一个善人。

自我反省:让孩子每天进步一点点的法宝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中国)曾子

能够反躬自省的人,就一定不是庸俗的人。

——(英国)布朗宁

夏朝的时候,有一个背叛国家的诸侯有扈氏率兵入侵,想要倾覆王朝。夏禹便派他的儿子伯启率兵抵抗。然而遗憾的是,在有扈氏第一次进攻之时,伯启竟然输掉了这场战争,导致国家的几块封地被占。

伯启的部下很不服气,他们纷纷对伯启说:“我们有足够的兵力与粮草,完全可以与之再战,一定能拿下此贼。”

然而伯启想了想,摆手说道:“你们说的没错,我们的兵力比他们强,我们的粮草也比他们富足,而且,我所占有的封地也比他要大。但是,我们依然被他打败了。我想,这一定是因为我个人的德行不如他,我的带兵技术不如他。所以,从今日起,我一定要努力改正。”

从那以后,伯启每天很早起床,先是锻炼身体,接着便开始工作。尽管日日粗茶淡饭,但他依旧对治下细心管理,照顾百姓,操练军队,任用有才干的人,尊重有德行的人。

一年后,伯启正准备向父亲夏禹请求再战,但夏朝却意外地收到了有扈氏的降书。降书上说:“像伯启这样的人,能时时检讨自身的不足并将之改正,那么他的军队必然也会在他的领导下变得更为强大,已经不是我所能抵抗的了。”

一场战争因为伯启的自省而避免,不得不说是个奇迹。

伯启的故事告诉我们,在遇到挫折或失败的时候,如果能多翻回去自我反省,查找自身的不足并予以改正,那么最终的成功必将到来。一个有追求的人在他的事业发展过程中,出现问题或者犯错误都是正常现象。但是,若是他在这些问题面前有逃避、漠视或者干脆不予承认的态度,那这种态度将会对这个人未来的发展产生很大的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