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天命的真相:刘邦帝王之路
2694000000051

第51章

鸟尽弓藏——“兴汉三雄”的覆灭

熟悉西汉历史的人都知道,韩信、彭越与黥布三人,乃是刘邦军事上的所谓“兴汉三雄”,他们分别被册封为楚王、梁王和淮南王。尽管刘邦是在一个特殊背景下,才不得不对这三位超级军阀实施分封,但最初也还不乏一些主观上的真诚,认为天下既然是大家打下来的,那么,大家共享天下亦是情理之中的事。

然而,一旦兵戈暂息、天下初定之后,躺在皇宫温暖帷幄中的刘邦,忆苦思甜地去一想,心中竟然不由自主地生出了一份忧虑:自己眼下的这个天下共主身份,就是靠武力从西楚霸王项羽那里争夺来的。既然自己能够如此,韩信、黥布、彭越等人也一定会有类似的想法,若欲使刘汉江山传承百代,就只有想办法搬掉这些人!

一、楚王韩信的灭亡之路

项楚灭亡,天下初定,照情理来说,刘邦那颗悬了数年的心也该放下了。可是事实并非如此,刘邦的卧榻之侧还有几位堪称枭雄级的人物,令他夜不安寝,食不甘味。这几位新成长起来的军阀分别是韩信、黥布和彭越,其中,最令刘邦放心不下的要数功劳最大、军事才能最高的楚王韩信。

陈平献计擒韩信

刘邦称帝之后不久,便暗中实行削藩政策,剪除异性诸侯王。第一个被扳倒的是燕王臧荼,第二个就是楚王韩信。

事情还得追溯到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秋冬时节,当时,刘邦亲自率军平息燕王臧荼的叛乱,从北疆回到陪都洛阳,还未来得及歇一下脚,有关韩信谋反的举报信却又呈上了他的御案。

关于韩信的近况,这里略说几句。韩信自定陶被皇帝刘邦收回兵权、改封楚王以后,便回到楚地就国。像许多衣锦还乡的游子一样,韩信一回到楚地,就迫不及待地在父老乡亲面前显摆——带着全副武装的卫队巡抚诸县,并令人把当年寄食的南昌亭长、河边赐食的漂母以及令他钻裤裆的“屠中少年”等人悉数找来,分别给予不同的待遇:先是赏赐漂母千金,报答其当年的一饭之恩;接着扔给南昌亭长百钱,以示羞辱,并当面讥讽数落他是个有始无终的小人;对于那位无端令自己蒙受胯下之辱的屠中混混,韩信反倒授予他中尉官职,留用军中。见人们对此不解,韩信解释说:“这位也算是一个壮士,他当年侮辱寡人时,难道寡人就不能杀死他吗?故而他挑衅寡人也是冒着生命危险的!寡人当时认为杀死他毫无意义,小可不忍则乱大谋,所以寡人忍耐下来,才有了今天。”诸将齐声表示钦佩。

可是,好景不长。正当韩信在楚国衣锦故里、享受着虚荣心的极大满足之时,危险却一步步地向他逼近。事情的导火索乃出在汉帝国的通缉犯钟离昧身上。

钟离昧是楚国伊庐(今江苏灌云县东南)人氏,乃项羽麾下一员得力猛将。韩信供职于楚军时,他是韩信的上级,对韩信颇多关照,两人关系素来不错。垓下之战,项羽败亡之后,韩信悄悄收留了钟离昧,并严守秘密。

刘邦定陶称帝之后,下诏“网漏吞舟之鱼”。由于钟离昧是楚人,故刘邦特意命令楚王韩信在楚国境内重点缉拿钟离昧。韩信接诏之后却装聋卖傻,阳奉阴违。刘邦起初也只是猜测钟离昧可能已经潜回楚国,但因为缺乏证据,所以也就拿韩信没有办法。如今,举报韩信窝藏钟离昧的文书言之凿凿,刘邦岂能不怒!

究竟该怎么对付韩信呢?刘邦为此事颇费踌躇。最初,他曾召集诸将商议,诸将皆言“坑杀韩信竖子”,主张发兵攻打。刘邦考虑到韩信善于用兵,并非臧荼之辈,发兵攻打的话,风险实在太大,一时犹豫不决。后经吕雉提醒,刘邦问计于陈平。

陈平先是反问皇帝:“楚王韩信被人密告谋反之事,他自己是否知情?”刘邦道:“韩信不知。”陈平心中有了主意,再接着反问:“陛下自忖您的军队能与楚王的军队相比吗?陛下的将领中,有谁用兵能超过韩信的?”刘邦老老实实地回答:“这两方面都不如韩信。”

于是,陈平便提出自己的看法:“既然陛下的军队不如楚军,而将领们又不如韩信会用兵,那么,对楚王韩信就只能智取,而不能强攻。如何智取呢?可以效法古代天子巡狩召会诸侯的传统做法,以巡狩为名出游云梦,遍召诸侯会于陈地。陈地在楚国西界,韩信见陛下无事之际巡游打猎,必定不会过于戒备。如此,待其前来拜谒时,陛下只需一位力士便可将其擒拿,何必大动干戈?”刘邦听后觉得此计可行,于是着手实施。

楚王韩信接诏,心中犹豫不决。这也难怪,他曾经两次稀里糊涂地被刘邦夺去兵权,何况眼下皇帝缉拿的要犯尚在自己的庇护之下,二者联系起来,韩信完全有理由怀疑皇帝此间巡狩是一种阴谋。但是,如若抗诏不去,便是公然与皇帝对抗,实在是进退两难。

就在韩信犹豫不决之际,一位智谋平庸的下属出了个馊点子:“大王您本无过失,大概是收留钟离昧之事已被皇帝知晓。依属下之见,不如杀了钟离昧,然后持其首级去见皇帝。皇帝见钟离昧首级,必然高兴,如此,大王也就没有忧患了。”

这位韩信,他在军事方面堪称天才,而在政治方面却极其幼稚,竟然认为这个家伙的馊点子是个好主意,有心采纳,却又于心不忍。于是找来钟离昧商量,并动员他随同自己一起去见皇帝,期望能像季布那样得到皇帝的特赦。

钟离昧听后十分气愤,当面指出韩信思想上的幼稚,说:“刘邦忌惮你已经很久了,之所以没有发兵击楚,是因为我在这里助你的缘故;你若擒我去讨好刘邦,今日我死,明日你也将随之灭亡!”

钟离昧说这番话,目的是指望韩信能幡然悔悟,然后共同反汉。可是,钟离昧等了良久,见韩信始终沉默不语,知其铁了心不想叛汉。于是,长叹一声说道:“足下不是一个值得敬重的人!”言讫,拔剑自刎。

钟离昧自杀,韩信再次失去了一次反汉自立的机遇,接下来就只能一条道上走到黑。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0年)十二月,韩信携带着钟离昧的首级来到陈地谒见刘邦。刘邦笑纳了钟离昧的人头,却并未因此而放弃这个铲除韩信的绝佳时机,当场喝令武士将韩信捆绑起来。

在这种皇帝召会诸侯的大会上,韩信作为楚王,并且还背负着卖友求荣的骂名来谒见皇帝,不但没能得到皇帝的一句褒奖,反倒被当场捆绑,其内心深处的耻辱和气愤之情可想而知。回想起当初武涉、蒯通及钟离昧等人的金玉良言,万千悔恨一齐涌上心头。为了给自己挽回一点诸侯王的面子,他长叹一声说道:“唉,果然正如人们常说的那样‘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如今天下已定,我活该被烹!”

这是一个诸侯聚会的场所,淮南王黥布、梁王彭越等等,许多诸侯王都在现场,细细品味韩信这番话,其中颇有挑唆的味道。刘邦当然也感觉到了这点,于是令人将那份举报材料拿出来,对韩信说:“有人告你谋反!”尔后,令人将韩信押上囚车,随同自己暂回陪都洛阳。

刘邦此次“巡狩”,竟然捕获了被皇帝自己称为“兴汉三杰”之一的楚王韩信,这可真是一个超级猎物!既然“巡狩”的目的已经达到,就没有必要继续把戏演下去,于是刘邦颁诏诸侯:“楚王韩信谋反被擒,皇帝无暇继续巡狩,未到达陈地的诸侯各自返国。”下完这道诏书以后,刘邦趁着高兴,再颁一道诏书:大赦天下。

刘邦大赦天下,目的在于用此办法来平息韩信被擒事件的负面影响,邀买天下人心。这时,大夫田肯借祝贺为名向皇帝进言:“陛下擒得韩信,统治关中。关中那是什么地方?地雄河岳,乃形胜之国。若占据这里对峙其它诸侯,犹如高屋建瓴,一旦用兵,能以一挡百。而三齐之地,东有琅邪、即墨之富饶,西有黄河之阻隔,南有泰山之险固,北有渤海之便利,同样也是以一挡百的雄踞之国。这两个地方就是所谓的东西二秦啊!陛下自都关中,而三齐之地,若非亲生子弟,不能授封齐王。”

田肯这番话,表面听起来披肝沥胆,颇有处处为皇帝着想的味道,刘邦龙颜大悦,厚赏田肯黄金(黄铜)五百斤。事后,刘邦再仔细品味田肯之言,觉得其中似乎含有替韩信求赦的意思。想想倒也是,这所谓“东西二秦”的获得,还有楚汉相争时期那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垓下之战”,哪一次离得开韩信的汗马功劳?仅仅因为一个莫须有的罪名,就将偌大的楚王韩信下狱论刑,甭说天下人会有非议,就是他刘邦自己一时间也感到问心有愧!不过,若放虎归山,则又恐生后患。思来想去,于是决定暂将韩信降封为淮阴侯,让他住在京都,时时接受朝廷的监督,以观后效。

从情理上讲,刘邦擒获韩信的这个所谓谋反罪名,其本身确有值得推敲之处:既然韩信是被别人举报,那么,这样重大的一个案件,举报人又是谁呢?所谓燕王臧荼谋反,其举报人温疥尚被刘邦封为徇侯;而笔者查遍史料,也未发现有关楚王韩信谋反案举报人的蛛丝马迹。这就让人不得不怀疑,那封所谓举报信乃系刘邦授意手下人伪造!

此外,以陈平的智力及其对韩信为人的了解,他应当能够轻易识别所谓楚王韩信谋反的破绽。但是,为了逢迎皇帝,陈平竟然毫无原则地充当帮凶,阴谋害人。殊不知,凡事都具有两面性:陈平不顾正义与公道去为皇帝解忧,固然能一时讨得主上欢心,可是同时也在皇帝心中留下一个“此人心术不正”的负面印象,以至于刘邦临终之际还特意留下“陈平智术有余,但难以独当重任”的遗言,这恐怕是陈平当初所未能料想到的。

淮阴侯韩信之死

楚王韩信在被刘邦等设计擒获之后,被贬为淮阴侯,在京城过起了寓公生活。在京城长安这几年,由于韩信知道皇帝忌惮自己的才能,就以生病为由,很少上朝;又因为他自持曾有过齐王、楚王身份,所以也耻于与周勃、灌婴、樊哙之流交往。朋友少,社交圈子就小,韩信的日子过得相当郁闷。

某一天,韩信偶然经过舞阳侯府第,恰被樊哙看见。樊哙赶忙跪拜施礼,十分惊喜地说道:“大王竟肯光临臣舍!”随即盛情邀请韩信进府中坐坐。韩信来到樊哙府上小坐片刻,出门后竟然自嘲道:“没想到我韩信竟然沦落到与樊哙为伍的地步!”细品这句话,它折射出韩信内心深处的一种虚妄心态,表明他是一个情商不高的人。

尽管韩信经常称病不朝,但皇帝刘邦却时常会主动想起他,偶尔还召他到宫中来拉拉家常,评点一些时政和人物。一次,刘邦在与韩信闲聊时问他:“你看我能指挥多少军队?”韩信说:“陛下最多不过能指挥十万军队。”刘邦又问:“那么你呢?”韩信回答:“臣是多多益善,再多都行!”刘邦乐了:“既如此,那你为何被我所擒?”韩信说:“陛下不能带兵,却善于使用将才,这就是我为陛下所擒的原因。况且,陛下乃天命神授,不是人力可以改变的。”奉承之意溢于言表,刘邦听后哈哈大笑。

转眼之间,韩信已在京城长安寓居了四年。汉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初,受阳夏侯陈豨叛乱事件的牵连,韩信再次以“谋反罪”被留守京城的皇后吕雉诛杀,成为“兴汉三雄”中最早陨命的一个人物。

关于韩信的二度“谋反”,《史记》中的说法是这样的:当年阳夏侯陈豨以代相身份赴巨鹿任职,总督北疆军政。临行之际前来向老首长韩信告别,对汉室心怀不满的韩信对其曾有所点拨,详情已在前文“陈豨叛乱”章节中作过介绍。汉高帝十年(公元前197年),陈豨果真反叛,皇帝刘邦御驾亲征,韩信一方面托病不往;别一方面则私下遣人致书陈豨:“足下就放心起兵吧,我在这边配合协助足下”。为了策应陈豨,韩信与家臣密谋,准备在某个夜晚假托皇帝诏书,将京城监狱里的囚徒武装起来,袭击吕后和太子。

计划倒是不错,但也许是命中注定,这个计划还在酝酿之中就砸了锅。原因是韩信府上有个姓乐的舍人犯事,被韩信关了起来,准备杀掉。这位乐姓舍人有个弟弟叫乐说,大概也是在韩信府中当差,知道韩信的一些事情。为了营救哥哥,乐说便去向吕后告密,揭发韩信图谋不轨之事。

吕后得到这个情报,大吃一惊,准备召见韩信就地擒获,又担心即使控制了韩信,他的那些余党也仍旧会发难,便找来相国萧何商量。萧何一者是汉帝国首辅大臣,再者韩信当年就是他萧丞相极力举荐上来的人,一旦谋反属实,他萧何的罪责也不小!于是,萧何便积极为吕后谋划,他并想出一条计策:令人诈称皇帝派回了报捷使者,言陈豨兵败被诛,叛乱已经平息;然后请吕后、太子在长乐宫接受群臣的祝贺;营造好这种氛围之后,便可顺理成章地宣韩信上朝。

计议停当,萧何亲自上门劝说托病在家的韩信:“公即使有病,也一定要勉强前往祝贺,以免把双方关系弄得太僵!”韩信一是因为实在拗不过这位有恩于自己的相国,再加上此人处事素有首鼠两端的心理,凡事都尽可能给自己留条后路,于是便跟随萧何前往长乐宫。

吕后那边早已令人在长乐宫布置下天罗地网,只等韩信来投。韩信刚走进去,就被武士用绳索捆了个结实,然后押到长乐宫钟室。这位吕后不愧是个刚毅果断的妇人,面对偌大名头的韩信,她连“审讯”这个最起码的程序都省略了,当场下令斩首,并且亲自监斩。

可怜韩信——这位在政治上相当白痴的军事天才,死到临头才幡然悔悟,慨然叹道:“我真后悔当初没能采纳蒯通之计,以至死于妇人之手,岂非天意!”这是发生在汉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一月的事情。

韩信发迹于萧何的举荐,最后却又死于萧何的圈套,这就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成语典故的来历。吕后在诛杀韩信之后,又立即下令将其夷灭三族,他的那些门客余党也都悉数被杀。“兴汉之杰”韩信就这样在历史上黯然落下了其人生帷幕。

韩信既然是以谋反罪被诛,朝廷当然就得对举报者有个交待,于是,乐说被封为慎阳侯,食邑二千户。丞相萧何也在此案中立有大功,事后被皇帝加封五千户,并为其配备一支五百人的私人卫队,由一位都尉统领。不过,萧何由于听了广陵人召平的提醒,将这次加封给辞谢掉了。

关于韩信之死,数千年来多有为其鸣不平者,究其原因,主要是吕后的斩杀过于草率。笔者亦持同样态度:既然已经将其擒拿,为何不经过相关司法部门的正规审判程序?单凭举报者一家之言就草率斩杀一位功劳赫赫的开国元勋,实在难以服众!这一点,就连当事者刘邦亦有同感,《史记》记载,说刘邦平叛归来,听了关于韩信谋反被杀事件的汇报,是“即喜且怜之”。喜是一定的——老婆替自己解决了一个可能会威胁刘氏江山的将才人物,怎能不喜?可是,为何又“怜之”呢?个中隐情刘邦心中十分清楚。

一番五味陈杂之后,刘邦问吕后:“韩信临死时说过什么话?”吕后便把韩信的那番感慨说与他听。刘邦道:“哦,我知道这个蒯通,他是齐国辩士。”于是诏令齐国捕捉。

蒯通被缉拿押送到长安,刘邦亲自审问他:“听说你曾经教唆淮阴侯谋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