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天命的真相:刘邦帝王之路
2694000000033

第33章

刘邦开门见山地问韩信:“丞相数次向我举荐将军,将军有什么高明的计策见教于寡人呢?”韩信谦逊一番,反问道:“如今大王欲东向争霸天下,对手难道不是项王吗?”刘邦回答:“当然!”

韩信再问:“那么,大王自己估量一下,在勇猛、仁义以及兵力等方面,您与项王相比如何呢?”刘邦沉默半晌,好半天才灰头灰脸地说:“这些寡人都不如他啊!”

韩信点点头,表示赞同,说:“臣也这样认为。不过,臣曾经侍奉过项王,现在请允许臣为您分析一下项王的为人吧:项王勇猛过人,喑哑叱咤,千人皆废。可是,他不能任用贤能的将领,他的勇只不过是匹夫之勇!项王平素待人恭敬慈爱,言语温和,遇有生病的将士,他充满同情,流着眼泪将自己的饭食分赠给人家。可是,当麾下的将领因军功应当封爵时,他握着刻好的印章在手中把玩,直到印章被磨光棱角,仍舍不得授予人家,他的仁其实就是妇人之仁!此外,项王虽然称霸天下,臣服诸侯,却不居住形势优越的关中,而以彭城为都;项王违背“怀王之约”,分封自己亲近喜爱的人为王,使天下诸侯感到不公;项王迁逐义帝至江南,诸侯也都起而效仿,纷纷驱逐国君,占据好的地方自立为王;项王大军所过之处无不摧灭,天下百姓无不怨声载道,只不过是在强势的威压之下暂时屈服而已!综上所言,项王名为霸主,实则已失去天下人心,所以说,项王的强大是表面上的,这种强大很容易转变为弱小!

“如今,大王若能反其道而行之:任用天下勇武之士,那么,还有什么对手能不被诛灭?以天下的城邑封赏功臣,那么,还有哪个诸侯能不心悦诚服?顺应将士东归的情绪挥师东征,那么,天下有什么样的敌人能不被击溃?何况三秦之王皆为秦之降将,他们曾统率关中子弟数年,伤亡者不计其数,后来又欺骗士卒投降诸侯联军,结果在抵达新安之后,二十万士卒悉数被项王设计坑杀,唯独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人得以脱身,秦地百姓对此三人恨之如骨,项王依靠强势封其为王,然而,秦地百姓并不拥戴他们!

“大王自进入武关以来,对百姓秋毫无犯。废除秦朝苛刻法令,约法三章,秦地百姓无不希望大王能够称王关中。况且,按照‘怀王之约’,大王也理当称王关中,这是关中人民都知道的事情。大王失去关中而被迁徙汉中,秦地百姓无不怨恨。如今大王若发兵东征,只需一道檄文,三秦之地便可轻松平定!”

听了韩信这番滔滔宏论,刘邦大喜过望,只恨拜韩信为大将军太迟!于是,当下采纳韩信建议,令其赶紧着手制订麾下诸将各自攻击的目标。

在具体实施“还定三秦”战略阶段,韩信采用了一个策略:安排人马大张旗鼓地前去修复先前被焚毁的栈道,以迷惑挡住栈道出口的雍王章邯。章邯获得汉军正在修复栈道的情报后,果然牢牢盯住栈道,布署重兵高度防范。

孰料此乃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计。正当章邯将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栈道这边之际,汉高帝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按照韩信的计策,汉军大部人马由汉王刘邦亲自统率,沿着故道县(今陕西省凤县东北)一条人迹罕至的山间小道迂回行进,然后突然从陈仓(今陕西省宝鸡市东部)杀出。

一门心思盯紧栈道的雍王章邯,万没料到汉军会来这么一手,仓促回军陈仓迎敌,结果被打得大败。章邯率领残兵败退到好峙(今陕西省乾县东),与追赶而来的汉军再战,又败。章邯逃回到国都废丘,被追赶而至的汉军团团围住,时间长达近一年之久,直到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六月,因等不到项羽的援兵,城破,章邯自杀。其弟章平,早先已于汉高帝二年正月兵败被汉军俘虏。

早在章邯初败之际,刘邦已派属下诸将四下攻略。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本为投机分子,见悍将章邯尚被打败,谓大势已去,慌忙向汉王献地投降。因此,自汉军兵出陈仓东征开始,不足一月之内,三秦之地,除了章邯占据的废丘孤城之外,关中之地尽归刘邦所有,韩信制订的“还定三秦”战略目标业已实现。

三、汉军“还定三秦”期间项王的作为

远在巴蜀之地的汉王刘邦,由于实施了韩信的“还定三秦”战略,得以成功冲出巴蜀,重据关中。

面对老对手这么大的一个军事动作,作为盟主的西楚霸王项羽,他为何没有采取军事行动,以致于让刘邦得逞呢?我们来看看汉军“还定三秦”期间项王的作为。

项羽齐地平叛

“还定三秦”战略目标的基本实现,为刘邦军事集团冲出巴蜀、重进中原打下了坚实基础,其战略意义十分重大。

此次战略之所以能够轻易实现,究其原因有三点:其一,有赖于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韬略;其二,有赖于萧何镇守巴蜀,“给军粮草”的后勤保障;其三,有赖于张良“假传信息”的惑敌之计。前二者刚才已经讲过,下面来说说第三点。

戏亭分封之后,张良跟随韩王成在项羽的监管下来到楚都彭城。当韩王成被项羽杀死之后,张良便在楚地神秘失踪。这期间,张良其实是在潜往关中、投奔刘邦的路上。在听到刘邦奇袭三秦的消息之后,惯用诡计的张良立即给项王修书一封,备言汉王本意只在履行“怀王之约”,欲取关中,绝无东还之意云云,并添油加醋地陈述了田荣自立齐王谋反之事,用以混淆项羽视听。

此刻的西楚霸王项羽,回到国都彭城以后,椅子还没坐热,就面临着到底是该先回师关中剿灭刘邦,还是先赴山东清除田荣的战略选择。假若项王首先回师关中,以其军队非凡的战斗力,加上固守废丘的章邯的策应,趁汉军立足未稳而击之,刘邦败亡将成定局。尔后,再挟胜利之师的余威,兼率章邯等部,号令诸侯,挥师东进,田荣、陈馀等叛逆将被一举平定。可惜,项王在这个大是大非的战略问题上,受到张良等人虚假信息的误导,犯下了严重错误:他诏令黥布等人出兵配合,首先全力收拾田荣!正是这一错误决策,为汉军立足关中赢得了宝贵时间,致使刘邦军事集团在难得的机遇中快速成长。人谋乎?天意乎?不得而知。

汉高帝元年十二月(公元前205年1月),项羽亲率大军前往齐地平定叛乱。齐王田荣虽为一世枭雄,可是,当他的对手转换成为西楚霸王项羽时,则又变得不堪一击。双方交战于城阳(今山东省鄄城),齐军几乎全军覆没,齐王田荣在败走平原(今山东省平原县西南)时,被齐地百姓所杀。西楚霸王项羽再度以盟主的身份,将先前遭田荣驱赶而投靠项梁的旧齐王田假重新扶立为齐王,然后班师赶回彭城。

项羽前脚刚走,岂料风云却又突变。原来,楚军恼恨齐人的反复无常,故于剿灭田荣之后,在齐地又搞出一些诸如坑杀降卒、虏掠妇女财物之类的报复行动。如此一来,齐人被激怒——齐地百姓原本是拥戴田假而反对田荣的,可是如今,由于楚军的暴虐,齐人开始视田假为楚国之傀儡,便反过来拥戴田荣之弟田横。田横见民愤可用,俟楚军刚刚离开,便发兵逐走田假,重新夺取了城阳,并立田荣之子为齐王,田横自任齐相,再次向楚军叫板。

此时项羽已经率军到达北海(今山东昌乐附近),万没想到田假却又逃了回来,再一询问,方知城阳再次发生叛乱。项羽大怒,恨田假无能,当即下令将其斩首,然后回师猛攻城阳。城阳军民早已知晓项羽的暴虐,皆以必死之决心捍卫城阳,并且,齐地百姓也全民皆兵,他们各自集合起来,四处袭击楚军。楚军虽勇,急切之间却难以攻下城阳,一时陷入齐地“人民战争”的泥潭。

刘邦迎取家眷的计划落空

趁着西楚霸王项羽无暇西顾之际,关中的汉军加紧整顿军备,积蓄力量。在萧何等人的建议下,汉王刘邦将国都从南郑暂迁于栎阳,令丞相萧何将原翟、塞之地,划分为上郡、河上、渭南三郡,理政安民,积蓄力量,伺机东征。

做完上述工作,汉军已在三秦大地站稳脚跟。于是,刘邦下令“除秦社稷,更立汉社稷”。又令薛欧、王吸二将率兵出武关,入南阳,会同王陵之军,准备东进沛丰,伺机迎取眷属入关,以解决后顾之忧。

这位王陵,前面章节中有过交待,他早年曾是沛丰黑道上大哥级的人物,刘邦素来以兄礼事之,并时常得其庇护。天下大乱之后,刘邦奉楚“怀王之约”入关,途经南阳时,正值王陵率属下数千人来投,刘邦遂安排王陵留下,协助新归降的秦朝南阳郡守吕齮驻守南阳。

此间,薛欧、王吸二将路经南阳,奉刘邦之命邀王陵一同东进,迎取汉王家眷。恰好王陵之母亦在沛丰,王陵欲趁机接走老母,于是痛快地合兵一处。

汉军东进沛丰迎取家眷的动作,引起了项王的注意,他立即作出决定,封立郑昌为新韩王,以填补韩王成死后的空缺,并派兵阻击汉军,在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地段将王陵等人拦住。

这里有一段小插曲:王陵迎母被楚军阻拦,他曾派遣使者去阳夏楚军营中交涉,欲借道和平迎取家眷。使者到达阳夏之后,发现王陵老母已被楚军迎取到此,且享受着“东向”首座的待遇。当王陵所派使者离去之际,王母借送别之机对使者说:“请你替我转告王陵,汉王是位好人,要谨慎地侍奉汉王,别因我之故而分心,现在我就以死告别。”说罢,自刎而死。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陵母伏剑”典故,由此可见,混混出身的刘邦,在邀买天下人之心方面,确实很有一些手段。

薛欧、王吸、王陵等人被楚军阻挡于阳夏,刘邦闻报,令其原地驻扎待命。这是因为,于刘邦而言,他令属下将领东向沛丰搬取家眷,能搬来固然最好;实在无法搬来,关系也不大。纵观他的一生,在其心目中,所谓父子及夫妻之情,所占分量向来微不足道,显然无法达到对其人生目标构成障碍的地步。更何况在这期间,刘邦的主要心思还在于整肃三秦之地和积极备战这两个方面。

为此,汉王刘邦及其属下曾制订出了多项切实可行的政策,以引诱人们前来效命。比如规定:凡率卒万人前来投奔者,封万户侯;凡关中子弟参加汉军,全家免除一年租税;原秦朝的苑囿园池,听任无地的百姓耕种等等。这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在长养人民、安定社会、保障兵源等方面,都起到积极的作用,赢得了当地百姓的拥护。

随着天下大势的更迭,时机变得越来越有利于汉军。于关中之地磨刀霍霍的汉王刘邦,已然踌躇满志,准备择机向西楚霸王项羽叫板。楚汉相争的历史巨幕,接下来即将徐徐拉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