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天命的真相:刘邦帝王之路
2694000000023

第23章

时值冬雨天气,士兵们无端在这荒蛮之地停留了一个多月,又饥又寒,皆满腹怨言。项羽见时机已至,便私下对一些将领提前打招呼,大意是说,眼下本是楚军全力攻秦的大好时机,部队却久驻不行。如今岁饥年荒,百姓贫困,军中已无余粮,将士们空着肚皮,而主帅却为其子大摆酒宴!不率军渡河去与赵军合力攻秦,食用赵地的粮食,却说什么“以逸待劳”!主帅也不想想,强大的秦军去攻打新建立的赵国,势必定要拿下赵国,而一旦拿下了赵国,秦军则势必更加强大,哪里还有“疲惫”可供我军利用?况且,楚军新近刚被秦军战败过,楚王食不甘味,卧不安席,将倾国之兵交由宋将军指挥,国家的安危在此一举!如今,他不体恤将士,反而以权谋私,哪里还配做国家的栋梁之臣!

不惟将领们拥护,项羽的这番言论也委实雄辩,正如他所分析的那样,赵国若无外援,强大的秦军早晚必将拿下赵国。秦军一旦拿下赵国,兵员物资都会得到补充,士气将更加旺盛,哪里还有什么“疲惫”可供楚军利用?倘如此,唇亡齿寒,楚军的彻底败亡也将为期不远!

项羽见自己的观点得到众将领的赞同和拥护,心中便吃下一颗定心丸。第二天清晨,项羽来到宋义的军帐,寻机斩下他的首级,然后手提头颅走出大帐,号令众将说:“宋义与齐国密谋反叛楚国,楚王已密令我将他诛杀!”

楚军将领见状无不畏惧,异口同声道:“第一个拥立楚王的就是项将军家族,现在将军所杀的是乱臣贼子,宋义理当伏诛!”于是,众将一致拥戴项羽为代理上将军。仪式完毕,又有人自告奋勇去追杀宋义之子。可叹宋襄,他连一天的相国瘾都没过上就成了刀下之鬼,被人杀死在齐国境内通往国都的路上。

与此同时,项羽派老将桓楚回彭城向楚怀王汇报此事。楚怀王眼见项羽军权在握,木已成舟,为避免与项氏再添新仇,只得顺水推舟,诏令项羽为上将军,黥布、蒲将军等部属皆归项羽统领。可笑楚怀王,机关算尽,最终还是让项羽得逞。怀王芈心若早知会有今日,倒不如当初直接就任命项羽为上将军,还省得与这位战神结下仇怨。

巨鹿之战

项羽在援赵的关键时刻,斩杀了坐山观虎斗的“卿子冠军”宋义,这符合抗秦盟军的共同利益,因而一时之间威震楚国,名播诸侯。从此,项羽登上最高权力的舞台,开始演绎他那光照宇宙、永垂史册的壮丽人生。这一年,项羽年仅二十五岁。

项羽在历史上素有“战神”的美誉,不仅自己在战场上勇猛无敌,而且学过兵法,擅长战术技巧,善于鼓舞将士的士气。有了这位果敢神勇的青年统帅做军队的主心骨,楚军士气大振,在与秦军交战之前,已具先声夺人之势。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十二月,当楚军抵达巨鹿近郊之际,秦军攻城正急。项羽先令黥布、蒲将军率领两万人马渡过漳河,与围城秦军交战。这是一次试探性的进攻,目的在于摸清秦军的底细。

两军交战,楚军小胜,项羽已掂量出了巨鹿城外秦军的斤两。这时,赵国大将军陈馀派人前来请求项羽出兵,于是,项羽下令楚军全部渡过漳河。过河之后,他又下令凿沉所有船只,砸烂锅甑,焚毁营帐,让每位将士携带三日的干粮。以此方式昭示全军:此番决战楚军已无退路,唯有与秦军殊死搏斗,直至取得胜利,才有生还之希望!

这就是“破釜沉舟”成语典故的来历。由此可以看出,项羽其实还是一位出色的心理激励专家。作为军事统帅,他清楚,在敌众我寡的条件下,只有采取某种极端方式,才能断绝士兵们惯有的那种“即使战败也可逃生”的侥幸念头,将战士们求生的潜能彻底激发出来,唯其如此,才可以达到最佳的作战状态。

经过这番安排之后,果然正如项羽所预想的那样:楚军将士个个斗志昂扬,如猛虎下山般冲击秦军阵营,先是截断秦军运送粮草的甬道,接着,又与秦军经过九次恶战。这场战役的结果是:秦朝“长城军”大将苏角阵亡,王离被楚军俘虏,涉间拒不降楚,投火自焚,秦朝的三十余万“长城军”被项羽所率领的五六万楚军彻底击溃,巨鹿之围由此得解。

说到这里,可能有读者会问:在楚军到达之前,巨鹿城外已先期聚集了各国前来援赵的军队。那么,当楚、秦两军恶战之际,这些军队在做些什么呢?原来,援赵的各路诸侯,包括被救国家——赵国的大将军陈馀在内,他们都在壁垒上观看两军厮杀!这又是另一个成语——“作壁上观”的来历。

在这里,读者朋友们不要去指责各路诸侯的“作壁上观”,要怪就去怪项羽指挥的这场战斗过于惨烈。《史记·项羽本纪》以生动的笔触记述了当时那个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

在这次战役中,楚军将士不啻于一群行为艺术表演家,只不过其行为艺术过于残酷——将成千上万的秦军士兵瞬间变成遍地死尸!那些名义上前来助战的各路诸侯军,他们早已被这种血腥场面吓呆了,如何还能奢望他们上阵去助楚军一臂之力?

巨鹿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它以自身的传奇永载史册。在这场大战之前,秦军在数量、训练、装备、后勤补给以及士气等所有方面,都要远远优于起义军,致使各路诸侯畏敌如虎,不敢出战。在这种形势下,如果没有奇迹出现,各路反秦诸侯的失败几乎是不可避免的。然而,上苍最终将奇迹赋予中国的历史——二十五岁的青年英雄项羽,以他卓越的军事才华和视强敌如草芥的大无畏气概,扶大厦于将倾,挽狂澜于既倒,率领弱小的起义军,击败了强大于自己十倍的秦军主力,扭转了抗秦局势,从而改写了中国古代历史。

在击溃巨鹿城下的秦军之后,项羽召见前来巨鹿援赵的各路诸侯军将领。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述,这些将领在进入项羽军营的辕门后,“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所有将领都跪着用膝盖挪着进入项羽的中军大帐!从此,项羽当之无愧地成了各路诸侯联盟阵营的上将军,所有诸侯将领皆俯首听命。

这里顺便交待一下,在巨鹿之围解除以后,赵相张耳陪同赵王歇出城答谢各路诸侯。张耳当场责问陈馀在巨鹿危急时刻为何按兵不动?并询问张黡、陈泽二人下落。陈馀备言当时险恶的战场形势,称张、陈二人已被秦军所杀。张耳不信,怀疑二人为陈馀所杀。陈馀大怒,当场将大将军印绶交与张耳,然后带着手下百余人弃官而走。两位曾经的莫逆之交,从此分道扬镳,结下了很深的仇怨。

秦大将章邯降楚

楚军在巨鹿城下大破秦朝的“长城军”期间,秦朝大将章邯所率领的另一支秦军主力部队正驻扎在巨鹿之南的棘原。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一月,项羽率各路诸侯军攻击章邯,于汗水(河北临漳县西部的一条河流)再破秦军。此后,战争进入相持状态,项羽大军驻扎在漳水南岸,章邯大军驻扎于漳水北岸,两军相持数月未战。

秦军连番失利,秦二世胡亥派来使者责问章邯。章邯心中恐惧,委托长史司马欣回国都咸阳,藉述职之名打探朝廷的态度。司马欣回到咸阳后,在司马门(皇宫外门)外一连逗留三天,权臣赵高始终不予召见。

其时,李斯已被朝廷诛杀,秦二世成了傀儡,朝政皆由丞相赵高把持。赵高不予召见,就意味着国家已经不再信任章邯。司马欣预感到情况不妙,心中害怕,慌忙逃回军中。为防不测,他不敢从原路返回,而是改走偏辟小道。不出司马欣所料,赵高果然事后生悔,派人追杀。因为改道的缘故,司马欣逃脱了赵高的谋害,捡得一条性命。

司马欣回到巨鹿军中,心有余悸地向章邯报告了咸阳之行所发生的事情,然后和章邯探讨当前局势,说道:“宦官赵高当权于朝廷,其他人不可能有所作为。而今,就算即使侥幸能够作战获胜,赵高也定然会忌妒我们的功劳;倘若不能获胜,则死罪难逃。希望将军慎重考虑眼下的处境!”

章邯听了司马欣的这番话,默然不语。此间,正巧赵国大将陈馀也派人送来一封书信,其大意如下:

“昔日秦国大将白起,曾南征楚国国都鄢郢,北坑赵国马服君赵括四十万降卒,所略城池,数不胜数,最终却被赐死;蒙恬身为秦国大将,北逐匈奴,在榆中开地数千里,最后却被斩于阳周(今陕西子长县以北)。这是何故?因为功劳太大,秦廷无法封赏!所以,找个借口将其诛杀。

“如今,将军您做秦国大将已近三年,所损失的士卒以十万计。况且,各路诸侯日益蜂起,而赵高靠阿谀奉承讨好皇帝已经很长时间了,现在情况特殊,他害怕秦二世会诛杀他,所以很可能设法诛杀您来搪塞责任,然后派人替代将军您,以解脱他自己的灾祸。

“将军您久居军中,朝廷内部矛盾重重,有功无功都可能难逃一死!况且,上天将要灭亡秦国,这是人所共知的事情。而今,将军于内无法直谏于皇帝,在外是败军之将,孤独一人还想长存于世,岂不可悲!将军何不倒戈相向,联合诸侯伐秦,共分秦地而南面称王?这样总比身遭斧钺、妻儿被杀要好吧?”

陈馀的这封信如刀似剑,句句都刺疼着章邯的神经,再联想到司马欣回国都的这场惊险遭遇,章邯效忠秦廷的信念开始动摇。然而,倒戈反秦,章邯也是顾虑重重。因为在镇压农民起义军的过程中,他与各路诸侯结怨太深,别的不说,各路反秦诸侯总指挥项羽的叔父项梁,就是死在他章邯之手!杀叔之仇,项羽岂能轻易勾销?

万般无奈之下,章邯决定先试探着与项羽接触一下。他派属下侯始成前往楚军大营求见项羽,项羽果然因为章邯击杀叔父项梁之故,将侯始成痛骂一番之后轰出大营。

赶走了章邯的使者之后,项羽令部将蒲将军率兵渡过三户津(今河北临漳县漳河上的一个渡口),屯兵于漳河之北。两军交战,再度击败秦军。与此同时,项羽亲率麾下全部兵马从汗水附近攻击秦军,再度大破秦军。

战不能胜,退无归路,降不准降!正当章邯走投无路之际,都尉董翳进言道:“长史司马欣曾对项氏叔侄有救命之恩,可遣他为使,定能使项羽受降。”

董翳所说司马欣搭救项氏叔侄之事,在本书第六章中曾有过交待,当初项梁叔侄犯案被关进监狱,在栎阳监狱当狱掾的司马欣受人之托,设法将项梁营救出来。哪里料想,世事无常,当年小小的狱掾司马欣,此间已经当上了秦朝军队的长史!更令人没想到的是,当年被司马欣所营救的罪犯,此间竟然成了天下各路反秦诸侯的总指挥!真正是: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人间之事,殊难预料。

章邯采纳了董翳的建议,派长史司马欣出使楚营。项羽见救命恩人亲自为秦军投降一事而来,不禁动了几分感情,便召集属下开会商议。此间,秦军虽屡遭败绩,剩下的大军却仍旧有二十万人之众,其战斗力不容小视。与此同时,楚军也面临粮草短缺,士卒疲乏的困境。鉴于此,众将一致认为接受章邯投降乃上策之选。于是,项羽与司马欣约定双方在洹水之南的殷墟会谈受降事宜。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九月,双方会谈的日子到了。章邯一见到项羽,便声泪俱下地诉说自己身为秦将,却屡受权臣赵高所制的种种无奈。项羽是个服软不服硬的汉子,他眼见着这位名震天下的秦朝大将军在自己面前如此示弱,顿时软下心来,不仅将杀叔之仇一笔勾销,而且还立章邯为雍王,暂时安置在楚军之中听命。对于恩公司马欣,项羽自然也不会亏待,令他担任上将军,统领投降过来的秦军原部人马。至此,秦廷用来镇压起义军的主力部队,已经全部土崩瓦解。

项羽收降章邯不久,从西线传来了刘邦攻入关中的战报文书。作为牵制秦军主力的诸侯军统帅,我们可以想象得到项羽心中那种被人抢摘胜利果实的郁闷和窝火。他即刻命令司马欣率本部二十万人马为先锋,向咸阳进发;自己则亲率各路诸侯军共四十余万人紧随其后,浩浩荡荡向函谷关奔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