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萨科维奇主要从事军事题材的小说创作。但他所关心的并非只是敌我双方在战场上的冲杀,而主要是战斗者的思想活动和内心斗争。作者经常展示战争和革命如何影响普通战斗者的生活,如何改变他们的思想意识;战争、革命与人的命运及幸福有着怎样的关系。他笔下的人物不是粗线条的速写,而是思想感情细腻深厚,内心活动复杂多样,性格特征鲜明突出的艺术典型。描写革命战士的不朽业绩,讴歌他们宁死不屈的英雄主义精神,是伊萨科维奇小说的灵魂,但这一切都是通过多样化,多色彩的生活画面表现出来的。
小说集《伟大的孩子》通过9个生动感人的故事,塑造出一支游击队的英雄群像。这支队伍在波斯尼亚作战,经历了千辛万苦,同饥饿、严寒、疾病进行了英勇的搏斗,作出了重大牺牲。作品较为全面地描绘出民族解放斗争的悲壮画卷。
另一部小说集《蕨与火》同样以战争和游击队员的军旅生活为题材,不过作者笔下出现的不是浩浩荡荡的革命队伍,而是犹太人遭受凌辱、枪杀的可怕画面。集子里不少作品都真实地描写了1941年4月法西斯匪徒突然入侵而造成的混乱状况,以及纯洁无瑕的居民对侵略者的憎恨与反抗。
1969年问世的短篇小说集《空旷的河岸》在选材,表现形式和艺术风格方面,与前两部集子都有不少相同之处。
《瞬间》是作者近十年来创作的多卷本长篇小说。已经问世的三卷(1976,1982,1984),主人公都是作者本人。这位当年在烽火中征战南北的老游击队员,一边在萨瓦河畔钓鱼,一边向哑人切贝尔科讲述战争年代的种种经历。第一、二卷由钓鱼人讲给切贝尔科的10个故事组成。其中第十个故事单独构成一卷,着重讲述1948年国际情报局对南斯拉夫的决定,出版后获1977年度安德里奇奖。
伊萨科维奇是一个很会编织故事的作家。他的短篇小说情节动人,长篇小说也显示出作者在这方面的才华。朴素、含蓄、紧凑,构成了伊萨科维奇小说的独特风格。在语言上,他的作品句子简单凝练,用语尖刻并带有讽刺意味,问答形式的对话也运用自如。表面上看,他的作品中对人物和景物的描写都是平淡无奇的,但实际上蕴意十分丰富。
英奇·威廉
(1913~1973)美国剧作家。1913年5月3日出生于堪萨斯州独立城,1973年6月10日逝世于洛杉矶。他先就读于堪萨斯大学,1935年毕业;翌年在皮波迪教师学院获硕士学位;1940年夏天又曾在耶鲁大学就读。1937~1938年在堪萨斯州野伦布高中执教,1938年~1943年在密苏里州哥伦比亚斯蒂芬斯学院执教,1943~1946年在圣路易斯城当艺术评论家,后来还曾在华盛顿大学(1946~1949)、北卡罗来纳大学(1969)和加利福尼亚大学(1970)执教。
英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15年期间写了不少剧本,其中有四部佳作。《回来吧,小谢巴》(1950)是他的成名作,先在韦斯波特上演,后进入纽约百老汇,为作者赢得乔治·琼·内森奖和戏剧时代奖。该剧写醉汉多克·迪莱尼的婚姻悲剧。性压抑,禁忌和挫折造成他跟妻子洛拉思想上的隔阂,迪莱尼家中笼罩着悲观绝望的气氛,但他们对未来还是怀抱着希望,盼望着生活转机的到来。《野餐》(1953)的演出成功使英奇荣膺1953年普利策戏剧奖,纽约戏剧评论界奖和唐纳森奖,它细腻地描写了一场野餐的经过,令人信服地揭示了普通人心中的欲望、沮丧、恐惧和欢乐。《公共汽车站》(1955)塑造了困在汽车站上的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物以及他们对爱情的不同态度。《楼梯顶上的黑暗》(1957)一剧早在1947年就以《离天十万八千里》的名称公演过,但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它主要讨论婚姻问题、种族歧视问题和父母跟孩子们之间的关系问题。
60年代英奇也写过一些比较好的剧本,如喜剧《爸爸在哪儿?》(1966)写一对年轻夫妇寻觅价值的故事。英奇还写过长篇小说,《祝你走运,威科夫小姐》(1970)写堪萨斯小城镇上一位中学教师跟一个黑人大学生运动员之间感情上的纠葛。另一部长篇小说《我儿子是个出色的驾驶员》(1971)写30年代堪萨斯一个男青年的故事。
札雷金·谢尔盖·帕甫洛维奇
(1913~)前苏联俄罗斯作家。1913年12月6日生于乌拉尔地区的图拉索夫卡。
他出生在农村。1939年毕业于鄂木斯克农业学院水利土壤系,长期在西伯利亚从事农田水利和土壤改良工作,当过水利工程人员、水文学家和教师,后来转向学术研究,成为技术科学副博士。他熟悉西伯利亚农村生活和农村的复杂变化,对西伯利亚的地理构造和自然资源情况也了如指掌。这一切都为他后来的文学写作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1929年,札雷金16岁时开始写作,但一直是个业余作家。1941年出版第一本《小说集》。
卫国战争期间,札雷金在鄂毕河上游水文气象站任工程师,领导水文地理勘察工作,这个阶段的生活体验使他写成了第二本短篇小说集《北方的故事集》(1947)。
50年代中期,札雷金完成了一组特写《今年的春天》(1954),通过一个拖拉机站的备耕工作及站长和几个机耕队长之间的矛盾,提出了发展农业的重大问题,受到评论界重视。1955年札雷金的另一本特写集《红三叶草》出版。它涉及党组织在农村的领导方法问题。不久,札雷金义推出中篇小说《见证人》(1956),对市侩知识分子进行了讽刺。
1959至1961年,札雷金埋头于创作《阿尔泰山的小路》。这是他的第一郎长篇小说,描写科学与科学家的故事,大约从这时起,札雷金已明确了自己今后的道路,决心放弃学术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文学事业中去。
1964年《新世界》上发表了札雷金的新作《在额尔齐斯河上》。小说通过一个农民的悲剧,暴露了前苏联农业中在20年代出现并一直未能解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到了50、60年代显得尤其突出,这就是个人的价值问题,专制与正义问题,对每个人的命运负责的问题,人道主义问题。
长篇小说《盐谷》(1967)表明札雷金在创作历史题材小说方面的才华。事先他在档案馆里埋头钻研了大量历史材料,写成了一部多层次的复调小说。作品取材于十月革命和国内战争时期在西伯利亚发生的真实事件,歌颂了人民游击战争与革命英雄梅雪里亚科大。当时,游击队里出现了一个争论尖锐的实际问题:以何种手段实现革命的最高目的?游击队司令梅雪里亚科夫相信革命的目的就是为了正义,为了真理,为了人,因此,处处要为广大劳动人民着想。在关键时刻,他总是把希望寄托在人民身上,相信人民不会错待他们。而他的参谋长勃鲁先科夫是个冷酷无情的家伙。此人对周围的人总是抱着怀疑的态度,最后自己背叛了革命。作者通过这两个人物的冲突,探讨了革命道德和革命人道主义问题。小说获1968年苏联国家奖。
札雷金在1973年发表《南美洲生活方式》,1975年又完成长篇小说《委员会》(1975),这是作者探讨人民的社会自我意识的继续。1983年发表短篇小说集《第一人称的故事》,除小说之外,札雷金还写过一些评论文章,如《我的诗人·论契诃夫的创作》(1971)、《文学琐谈》(1982)、《交谈》(1982)等等。1956年札雷金曾来我国访问,回国后出版特写集《在朋友的国度里》(1958)。
札雷金现任苏联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新世界》主编,曾获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
赵基天
(1913~1951)朝鲜诗人。1913年11月6日生于咸镜北道会宁郡,1951年7月31日牺牲。出身贫农家庭。自幼随父亲流亡苏联西伯利亚,毕业于高尔基师范大学,做过教育和研究工作。1930年在当地报纸《先锋》上发表过短诗。1945年朝鲜解放时回国,担任《朝鲜新闻》报的编辑工作,同时从事诗歌创作。1950年在祖国解放战争中作为随军作家奔赴前线。1951年被选为朝鲜文学艺术同盟副委员`长。
1946年3月发表回国后第一首抒情诗《图们江》,回顾祖国的历史,抒发人民欢庆解放的喜悦心情,此后创作了两部长篇叙事诗,五首抒情叙事诗和几十首抒情诗,抒情叙事诗《土地之歌》。长诗《生之歌》,抒情诗《秋千》、《口哨》、《垂柳》、《在河堤上》和组诗《战斗的丽水》,描写农民分得土地的欢乐、工人在劳动竞赛中忘我的劳动热情、人民的和平幸福生活和南朝鲜人民的斗争。在战争中,他的诗歌充分发挥了鼓舞斗志的作用,《朝鲜在战斗》、《在燃烧的街道上》、《让敌人死亡》、《我的高地》、《我们是朝鲜青年》,以凝炼、富有节奏感的语言,揭露美国侵略者的罪行,歌颂胡鲜人民反抗侵略、保卫祖国的献身精神。
代表作长诗《白头山》在朝鲜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长诗由序诗,尾声和七个诗章组成,以抒情和叙事相结合的手法歌颂金日成30年代在中国东北延边地区领导朝鲜人民进行抗日武装斗争的业绩。长诗还生动地刻画了政委哲浩和游击队员花粉以及通讯员英勇的形象。《白头山》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在反美卫国战争期间,以安州煤矿少年近卫军为首的许多少年游击队,就是在这部作品的影响下建立起来的。《白头山》是朝鲜现代诗歌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为长诗的创作开辟了道路。
赵基天被称为“战斗诗人”。他认为革命的诗歌应当是“燃烧在人民心中的熊熊烈火”,是“动员人民开赴战场的雷声”。他的诗歌有强烈的号召力,这不仅由于他的诗歌激昂慷慨、高亢有力,更主要的是由于诗人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完全融化到作品中的缘故。在卫国战争期间,不少人民军战士高喊着他的诗句杀向敌人。1951年荣获二级国旗勋章。他牺牲后,朝鲜先后出版了他的诗集《白头山》和《赵基天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