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有暇,参禅悟道。
阅禅书成堆,然不得顿悟。
何谓禅?
说得清楚的,似乎不是;说不清楚的,似乎亦不是。
寻禅于迷宫,百转千回无路。
于是,走出去……
不久前,有朋友说江西有一幽静去处,堪比世外桃源。问之“何地”,答曰“云居山”。
选一清凉的早晨,我们同行出发。
到达九江已是傍晚。未急上山,先住下,好好休息一夜。
天光微明,正是东方欲晓、晨曦初露的时刻。山野寂静。我们静静地沿着蜿蜒盘旋的嵩云公路上行,迎轻风、踏晶露,偶听得几声鸟鸣,便做深呼吸,呼吸着山野清香,谁都不敢作声。
走了一会儿,晨光熹微,东方泛白,山林复苏,大地呢喃,整个云居山仿佛听见我们的喘息而苏醒过来。只见群山巍峨,峰峦高耸,森林茂密,古木参天,奇花异卉芳香馥郁,莺啼燕啭飞禽和鸣,恰是“山林并苏戏云雾,春景撩人好风光。”
漫步竹海幽径,翠竹挺拔优雅地伸展向天空,清秀的碧叶在空中随清风摇曳,日影浮动于繁枝茂叶之间,光影迷离,如临仙境,令人陶醉。我真想顺着那优雅的竹竿爬上竹尖去,轻卧在竹海上飘荡……
穿出茂密的竹海,视线豁然开朗。天空高远、澄静、畅亮,山石静默、多姿、清凉。
放眼望去,山上山下到处都是早起的僧人们劳作的场景。他们肩背草筐、手持镰刀、光着脚丫,踏着长满青草的软绒绒的田埂,忙碌在田间。
熟悉僧人生活的人都知道:僧人们天未亮就起来诵经,白天有时去田间劳作,夜晚听钟声,餐素食、居陋室、睡硬床,生活简单朴素。云居山最富盛名的就是“农禅”生活,即一边劳作,一边参禅。农禅不仅仅是从事农业劳动和修禅打坐那么简单,而是一种精神,就是把禅法融入于世间,在劳作中实践和巩固禅法。用一诚大和尚的话说就是“农禅并重,重在自养和动中参禅。”农禅之风源自百丈怀海禅师,其“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公案至今为禅门所乐道。其后南岳怀让、马祖道一、百丈怀海都心心相印、灯灯相传,“一日不作,一日不食”遂成为后代丛林农禅生活的直接依据。这些僧人远离世俗,藏身幽谷,但求宁静,宁静地享受阳光、雨露、风霜,宁静地体悟、修性、参禅,山田之间,处处是道场。
都市里的人们或许是无法体味这种虚无恬淡的。
拾阶而上,来到真如禅寺。宽敞的坪院里绿树掩映,花草芬芳,香炉鼎立,檀烟缭绕。
清早,来寺內烧香拜佛的人还不多。寺内的僧人和男女居士三三两两,往来有序,有的打坐,有的诵经,有的净扫。梵钟悠扬、木鱼阵阵、经声佛号、檀香袭人,呈现出一派肃静的气氛。
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进寺内,面对此情此境,心绪变得格外安静,似乎走过了一路风雨、缷去了一身疲惫、忘却了世事爭端、远离了红尘煩恼,凝结成对生命单纯的注视,像树根般朴纳,似古城墙般浑然,无所谓智慧与诡柔,只有慈祥与虔诚,因崇敬而向往,因宁静而辽阔,因淡薄而悠远。
站在殿外静静地呆了好一阵子,仿佛尘心受到了洗涤,思想归于安宁,似乎尘世的一切喧嚣、犹愁和烦恼都已随风而去,只留下宁静、安康和幸福,世界恍然间变成了一片净土。此时无雨,此时无茶,但我分明享受到了“清风古刹听细雨,竹海梵音品禅茶”的精妙,显然已经告别“回首处竟烟霭纷纷恍如一瞬,触摸处竟伤痕累累苍夷满目。”的苦难,更无“想天地何极、生命何短、人生又何其多艰?”的苦恼。
云居山顶有九座苍翠的山峰合抱环围,中间田舍点缀,依水托拱出一座静谧的莲花城,真如禅寺便是那迷人的花蕊。
离开真如禅寺时已近傍晚,到达山顶时已是夕阳西下。
朦胧的山影之间,依稀几许灯光,散落。
比起白天,更多了几起随意。
这也许就是我该享受的那份自然。
远处是苍莽的山影,巨龙一般地扭动着,起起伏伏,绵延而去,仿佛有了生命的活力。烟影迷离之间,意象变幻,心情也随之悄然,带着些许清凉,在静谧中弥散开去。
微风习习,天空洁净如洗。远处是绵延的山梁,近处是一片开着紫色小花的灌木丛。满山遍野的各色野花散发出阵阵芳香,野草随风微动。美景引发了我的喜悦,我叫着、喊着、蹦着、跳着,像个初识世界的少年一样,采撷着各种美丽的野花,装点着我年轻起来的心情。
登临山顶,美景尽收,黛山如烟,清溪如带。闭眼聆听,风声、涛声不绝于耳,不由得令人想席地而卧,小住几日,拾得一番清净。
人过中年,拼搏告一段落,喧嚣逐渐散去。心境和生活都在渐渐好转。现在,站在云居山上,渺如芥子的我体会到空间的博大,感受到世界的安宁,想起远远近近的事情,都让山水消融了。
沉醉如风,飘来荡去,忽一起,忽一去。偶尔带上鸟语,偶尔带上溪潺。仿佛是追随梦中幽深的魅影,醒来后却发现忘了归途,迷了心路。向百年不灭的香火许个心愿吧,幻灭或重生,交付一个于我,让我惶惑的灵魂找到了断的因果。
云居山给了我灵悟,当我突破自我的束缚,有一种羽化成蝶的感应,摆脱了无奈和桎梏,与自然达到高度的和谐,与生命达到高度的融洽,人生这样活着,真的似仙似梦,没有一点压力,灵魂可以瞬间飘至山顶漫游,可以栖息在月亮上吟诗,也可以融化在残云上惋惜。
景好,心情就好;心情好,景就更好。原来人可以这样活着,活出各种各样的好:如山,静默、泰然;如水,流淌、快活;如风,飘散、轻灵;如树,生长、盎然。
一切由心。
心是一个明器,向内照亮自己。
心是禅院,生活着思维之树。
禅,让人在烦嚣的尘世中找到一片心灵上的绿洲、精神上的净土。正如陶渊明所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样的虚无恬淡是一种何等样的生活境界?只有虚无,只有恬淡,才能对人生作最深入、最细微、最独到、最宁静的品味。
禅,超越了人世间的五欲六尘,与大自然同在,和我一体,任我取用,物我全一,相入无碍。
禅,启发思想。人生的种种痛苦是盲目追求“虚幻”的结果,破除虚幻,就可达到真正的快乐。
禅,是一种心态,是自然的心态。顺其自然,绝不等于甘于平庸,而在于心态的平淡超然。努力做好手边的事情,成功了,可喜;失败了,亦不悲。
禅,就在身边,人生处处有禅机,有缘无缘皆释然。修禅并非一定要去做和尚,若有烦恼欲解,难道就非要遁入空门不可?如果人人都遁入了空门,谁又来创造这个世界?谁又来推动世界的发展?做好自己,便已悟有所得了。
禅,是一种境界。深居山里,有真隐,亦有假隐。置身红尘,有俗人,也有高士。有位禅师对我说:你经历了那么多,看到很多东西,但你要保持你内心纯净的种子不被污染。
禅在心里。
大隐隐在心里,就在那颗纯净的种子上。
云居山上凉风习习,却是暖人心的。
真如禅寺钟声长鸣,是唤醒觉悟的。
古山古寺是回望古心之地。
今禅真谛在于今人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