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林徽因—人淡如茵
2675200000001

第1章 那一天你要看到零乱的花影

“一生至少该有一次,为了某个人而忘了自己,不求有结果,不求同行,不求曾经拥有,甚至不求你爱我,只求在我最美的年华里,遇到你。”

——徐志摩

1955年3月31日,北平,同仁医院。

夜未央。

三月的夜清冷而宁静,结着几分令人窒息的凄楚。这个夜,星光、灯光交替沐浴着这个世界,披着黑色长袍的死神缓缓地穿过走廊,医院的走廊安静到可以听到针落在地上时的清脆声音,白炽灯的光亮静静地铺在地上,织成了一条白色的地毯。

死神停下,于她的窗前。重病的林徽因缓缓地睁开了眼睛。

窗外,世界被黑色包裹着。她记得窗前曾有一树梅,可此刻,那梅却已消融在黑夜与死神编织的网中。

“有没有人?请问,有没有人?”她轻声地唤着,干巴巴的喉咙让声音都变得沙哑。

“吱嘎……”门推开,病房的灯亮了。白衣护士走了进来。有时候,穿白衣的不是天使,也许是白无常。

“麻烦你,我现在想见见我先生。”林徽因说。

护士看着躺在病床上的这个女人,疾病夺走了她的健康和身上多余的脂肪,浑身上下只剩了皮肤包着骨头。由于消瘦,她的眼睛显得更大了。过去圆润的脸颊早已塌陷,高高的颧骨像是两座小山。这哪里还是别人口中盛传的美人?她到底有什么魅力,能迷倒那么多的男人?此刻,她也不过是个可怜的病人罢了。

护士抬手看了看手表。“对不起,林先生,这个时间可能不太方便。”跟她在一起久了,连护士的性格都变得像她一样温柔。

她垂下了眼睛,有些失望。

“请您放心,明早我会向梁先生转达您的意思。”护士说。她点了点头,努力地挤出了一丝微笑。而后,她便闭上了眼睛。她这一睡下去,就再也没有醒来。

1955年4月1日清晨,51岁的林徽因走完了她人生中的最后一分钟。

别了春秋,别了光晕,别了风花雪月、似水流年。告别了每一个平凡的一天,她随着空气向阳光飞升。阳光温暖,她的灵魂微笑着俯视大地。

没有人能够知道她想对梁思成最后说的那几句话是什么,有人猜,她要告诉他,这一生她始终爱着他。也有人说,她想告诉他,她心里藏着的那个人始终都是徐志摩。可终归只是猜测,她想要说的话最终没能说出来,成了一个谜。

一世繁华,落幕于初春的晨。

风轻轻吹,吹起了樱花四散。浅粉色的花瓣飘过纪念碑,飘过天安门上的国徽,浅粉色的花瓣落在了她的窗前。

窗内,人走楼空。岁月静好,韶光沧桑。如花美眷,却抵不过似水流年。

回忆,是一本纷繁复杂的书。那些最精彩的故事没有留在照片里,而是深深刻在回忆这本书里。任凭着,韶华的老去;任凭着,岁月的侵蚀。

是很久了,有关于他的过往,在这无言的岁月里慢慢地清晰。是很久了,有关于他的微笑,在清晨的懵懂中不断复习。是很久了,久到老、久到死,又是否能记起,多年前的偶然相遇,成了彼此世界里最珍贵的一页过去。

1920年,伦敦,夜。

“滴答……滴答……滴滴答答……”雨声急促而恼人,雨滴从一排排古老、厚重的屋檐上落下。一辆马车急促地穿过,挤在房屋之间的石子路上,小路蜿蜒伸向远方,谁又能知道这里是否走出过罗密欧、朱丽叶或者是那个被仇恨逼疯的哈姆莱特?街上满是雨后泥土的腥气,说不定,还能碰到福尔摩斯与华生在寻找线索。爱情里,每一个人都是福尔摩斯,仅凭着维纳斯留下的蛛丝马迹,仅凭着月老的一根红线,在人海茫茫中寻找失散的另一半生命。

“吱。”马车在一栋房子前停下了。

这房子和其他的房子一样古老,二楼上一盏孤灯的光芒落在窗外。16岁的女孩坐在窗前,灯光昏暗,映照着她的影。她梳着两条辫子,穿一条西式的裙子。她坐在一张高高的椅子上,两条腿无法着地,对着一盘子饭边吃边哭。父亲又去开会了,去了瑞士。父亲林长民总是忙碌的,自从她跟着父亲从故乡来到欧洲后,她常常一个人在家面对孤独。炸牛腰与咸肉的味道从楼下传来,房东太太开始做饭了。

许多年后,她在写给胡适的信中还提到了这个难熬的夜晚。信中,她毫不避讳地说,那一天,她十分期盼有点浪漫的事情发生。想有个人能够叩门进来同她聊天,或者陪她坐在路边,讲她没有听说过的故事。上帝满足了她的愿望。

“噔噔噔……”楼梯间里传来了上楼的声音。

“咚咚……”两声轻轻的叩门声传来。

是谁?不会是父亲。林长民的会议需要几天,一定不会这么早回来。

“咚咚……”叩门声轻而有节奏。她立即跳下椅子擦干泪去开门。

“吱嘎……”门开了。昏黄的灯光下,她看到了他,他看到了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