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启迪智慧的金钥匙:逻辑思维方法纵横谈
2668600000030

第30章 谬误与反驳(上)(1)

——歧义谬误和论据不足谬误

一、谬误的概念与分类

1.洗澡

在一次逻辑学课上,两个学生问老师:“老师,请问什么是诡辩?”

老师稍稍考虑了一下,说:“有两个人到我这里来做客,一个人很干净,另一个很脏,我请这两个人去洗澡。你们想想,他们两个人中谁会去洗呢?”

学生:“那还用说,当然是那个脏人。”

老师:“不对,是干净人。因为他养成了洗澡的习惯,脏人认为没什么好洗的。再想想看,是谁洗澡了呢?”

学生:“干净人。”

老师:“不对,是脏人。因为他需要洗澡.而干净人身上干干净净的,不需要洗澡。如此看来,我的客人中谁洗澡了呢?”

学生:“脏人。”

老师:“又错了,当然是两个人都洗了。干净人有洗澡习惯,而脏人需要洗澡。怎么样?他们两人后来到底谁洗澡了呢?”

学生:“看来,两个人都洗了。”

老师:“不对。两个人谁都没洗。因为脏人没有洗的习惯,干净人又不需要洗澡。”

学生:“有道理。但是我们究竟该怎样理解呢?您讲的每次都不一样,而又总是对的!”

老师:“正是如此。你们看,这就是诡辩。”

逻辑分析 这位老师只用了一个通俗的例子,就一针见血地揭露了诡辩的实质。诡辩是一种歪曲的论证方法,是似是而非的推理和论断。诡辩者在论证某种“道理”时,总是要拿出一大堆动听的“根据”和“理由”,很容易使人上当受骗,接受其谬见。可是,只有冷静地分析一下,不难发现其立论的“根据”和“理由”的片面性,甚至虚假性。请读者结合上例仔细体会。

理论探讨 诡辩是谬误的极端表现。这里我们主要讨论谬误的根源、实质、类型以及谬误的识别与拒斥。这里所谓的谬误,不是指一般的虚假、错误、荒谬的认识,而是错误的论证,是论证过程中所犯的各种逻辑错误。一个论证包括目标(欲被确立的论题)、根据与理由(明确陈述的前提及隐含的假设)以及推理形式三个部分,而谬误可能在这三个部分的每一个中出现。

迄今,已发现和命名的谬误超过百种。按照不同的标准,它们被分为若干类。比较通行的是把谬误分为形式的和非形式的两种。形式谬误是违反推理的逻辑规则而导致的无效论证。通过检查论证的逻辑形式或结构就可以将其识别出来。形式逻辑的每一分支都有许多特殊的形式谬误,如本书第五章中的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肯定后件式和否定前件式,三段论中项不周延等等,本章不再一一阐述,仅举一个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前件式的典型的形式谬误的案例,请读者朋友体会一下。

2.如果我有1000万

如果我有1000万元,我就能拥有一栋别墅。我有1000万元吗?没有。所以我仍然没有房子。如果我有翅膀,我就能飞。我有翅膀吗?没有。所以我也没办法飞。如果把全部海水都用光,也浇不熄我对你的爱情之火。海水能全部用完吗?不行。可见,我并不爱你。

逻辑分析 难道没有1000万,假如999万就一定不能拥有一栋别墅吗?难道没有翅膀就一定不能飞吗?难道不能乘坐飞机飞翔吗?难道用部分海水就能浇灭爱情之火吗?

理论探讨 非形式谬误是指与推理或论证的内容、实质有关的谬误,它通常与感情、态度、信念等心理因素以及日常语言表达功能的多样性等因素相关。由于非形式谬误不出现在推理、论证的逻辑形式结构中,而是借助于心理、语言等因素来表现自己,所以我们通过分析它的内容及其语境可以将其识别出来。一般把非形式谬误分为歧义谬误、相关谬误和论据不足谬误三类。

歧义谬误与歧义不同,歧义是语言现象的一种客观存在,歧义谬误是人为的主观错误。有歧义的语词或有歧义的语句若出现在同一个论证过程中,其意义应当是确定的;否则,若它们的意义发生改变使得所要论证的结论不能有效地确立,则出现歧义谬误。具体说来,歧义谬误有以下几种:一语(语词、语句、甚至语音)多义的谬误,曲解、窜改词义的谬误,含混笼统的谬误,错置重音的谬误,合举的谬误和分举的谬误等。

相关谬误是指诉诸于感情、情绪、态度、信念等心理因素的错误论证。任何正确的论证都应当达到让人“心服口服”的论证效果,达到这一效果的主要手段应当是在逻辑上诉诸于客观事实和客观真理,依靠逻辑的力量来服人,而不能仰仗于情感、信念等心理因素,不能以心理代替逻辑和理性,尽管心理因素在论证活动中可以有重要的作用。相关谬误的实质是论证的论据与论题在心理上相关,但在逻辑上不相关。在这样的论证中,论据的真难以确立论题的真。相关谬误主要有以下几种:诉诸于强力的谬误、诉诸于人身的谬误、诉诸于无知的谬误、诉诸于感情的谬误、诉诸于怜悯的谬误、诉诸于公众的谬误、诉诸于权威的谬误、诉诸于感觉经验的谬误、诉诸于中庸的谬误和诉诸于私心的谬误等。

论据不足的谬误是这样一种错误论证:其前提(论据)与所要达到的结论(论题)在逻辑上是相关的,但是由于在论证过程中暗含种种不当甚至错误的假定,使得结论难以成立。主要有:虚假理由的谬误、预期理由的谬误、复杂问语的谬误、机械类比的谬误、以偏概全的谬误、绝对判断的谬误、因果倒置的谬误、以先后为因果的谬误、自相矛盾的谬误、片面真理的谬误、“非白即黑”的谬误和“滑坡”的谬误等,其中有些谬误在前面有关章节已经得到充分阐述,这里不再赘述。

二、歧义谬误

(一)一语多义的谬误

3.猫头鹰和它的孩子

猫到林中捕鸟,碰到一只猫头鹰。

猫头鹰问猫:“亲爱的大哥,你到哪儿去呀?”

“我去林子里捕鸟吃。”猫答道。

“猫大哥,可千万别伤害我的小孩子啊!”

“你的孩子长得什么样?这个你可得让我知道。”

“我的孩子呀,长得最漂亮。”

“知道啦!”猫认真地回答,猫头鹰放心地飞走了。

猫在矮树丛中找来找去,鸟巢里净是些美丽的小鸟,猫都怕是猫头鹰的孩子而没有下口,最后,发现一群长得非常难看的小鸟,于是猫放心地饱餐了一顿。猫回家的路上,又碰到猫头鹰。

猫说:“你放心吧,我吃的是最丑的鸟。”

猫头鹰回来一看,它的“漂亮”孩子一个都不见了,窝里留着几根猫的胡须。

逻辑分析 语言作为交际的工具,人们对其含义应当有一个标准的、确定的理解,才能起到沟通思想的作用,否则,会导致思想混乱甚至有害。猫头鹰妈妈的“漂亮”孩子遭殃就是血的教训。她根据自己的偏好来给“漂亮”规定一个主观的意义,违背了“漂亮”的约定俗成的标准意义,犯了“一语多义”的错误。

4.看门

一富翁请了一位临时帮工做门卫。这天,镇上搭台唱戏,富翁便携全家老小去看戏。临走时对帮工说:“我们都去看戏了,你在家一定要把门看好!”帮工连连点头说:“主人请放心,我是看门的,当然要把门看好。”

不一会儿,镇上传来了锣鼓声。这帮工也是个戏迷,随着锣鼓声不时传来,他再也坐不住了,于是便把两扇大门卸下来,扛到戏场津津有味地看起戏来。戏一散场,他又把大门扛回去安上。

富翁回家一看,家里的财产被小偷盗窃一空,便责骂帮工说:“你是怎么看的门?”

帮工装作不解的样子,愣着眼说:“主人,你叫我把门看好,现在这两扇大门不都还在吗?”

逻辑分析 富翁让帮工“把门看好”,在这里“把门看好”其含义是十分明确的,即看好家,别丢了东西。这一点帮工也是清楚的,但他经不住唱戏的诱惑,扛着门去看戏,造成了被盗的事件,却又故意装聋卖傻,予以曲解。这在逻辑上属于典型的以曲解词义的方式进行的诡辩。

5.化敌为友

美国总统林肯对政敌的态度引起了一位官员的不满。他批评林肯不应该试图跟那些人做朋友,而应该消灭他们。“当他们变成我的朋友时”,林肯十分温和地说,“难道我不是在消灭我的敌人吗?”

逻辑分析 “消灭”有歧义但不存在谬误。林肯和某位官员对“消灭”有不同层次的理解。敌人之所以是敌人不在于其肉体而在于其思想,因此对敌人的最好“消灭”就是化敌为友(从哲学上讲就是辩证的否定),而不是从肉体上终结其生命。

6.气煞吝啬老财主

从前,山西运城有个大财主,虽然家财万贯,但非常吝啬,待人刻薄狠毒。财主开了一酒店,常常在酒中掺水。他待帮工也十分狠毒,帮工一年忙到头,财主故意找茬儿,将帮工的钱七扣八扣,扣得一文不剩方才罢休。帮工们气愤万分,但有理无处讲,巴望着有一天能出口冤气。

财主请了个穷秀才教他儿子读书,讲好一年给十两银子。年底结账,财主只给了秀才买几斤肉的钱。秀才又气又恨,打起行李正准备回家,却被财主叫住了。原来,财主要他为酒店写副对联,吩咐着:“对联气魄要大,要用比喻,比如养猪大如牛之类,还要写酒店里干净卫生,没有老鼠。一句话,总之要写得好。”穷秀才听了,心中暗笑。他想:这个吝啬鬼,我今天定要戏弄你一番。于是,穷秀才满口答应,提起笔来便写道:

养猪大如山老鼠头头死

酿酒缸缸好造醋坛坛酸

横批:人多病少财富

穷秀才写好后大声念道:“养猪大如山,老鼠头头死;酿酒缸缸好,造醋坛坛酸。横批:人多、病少、财富。”

财主听了十分满意,立即让人贴在门上。穷秀才趁财主不注意,用手指蘸上墨汁,来到门前,偷偷地把对联断开,成为:

养猪大如山老鼠,头头死

酿酒缸缸好造醋,坛坛酸

横批:人多病,少财富

不一会儿,门前来了许多人看对联,一个个捧腹大笑。财主以为门外出了什么事,走出去一看,原来如此,气得他脸苍白,嘴发青,浑身上下直打颤。

逻辑分析 显然,对联是有歧义的,这是客观的语言现象。而穷秀才却利用这个现象来戏耍老财主,从逻辑上说穷秀才犯了“语句歧义”的谬误。这个例子也说明,谬误并不是绝对要不得的,根据时间、地点、场合的不同,适当地用一用还是可以的。

7.钱袋

有位名叫张三的旅客夜间投宿。他举着一只袋子交给店主人,说:“这是钱袋,请代为保存,明天还我。”店主人答应了,就在登记簿上注明:收到张三钱袋一件。又给他写上收据:凭券付给钱袋一件。这是各旅店的通行规矩。当时进出的旅客很多,众目睽睽,大家都看到了这件事的经过。待旅客们都入睡后,店主人偷偷地打开这只钱袋。原来是一袋银子,他与妻子一合计,就用铜钱把银子换了下来。

第二天清早,张三凭收据取回那只袋子,打开一看,里面全是一串串的铜钱。他失声叫道:“要我的命了!本来是一袋银子,怎么变成了铜钱?”便慌忙去和店主讲理。然而登记簿上写的是钱袋,收据上写的也是钱袋,昨天在场的旅客也都说:“他交给店主人的是一个钱袋。”旅客辩论不过,向官府控诉。

县官传唤店主人到县衙。审问时,店主人呈上登记簿和收据,登记簿和收据上写的都是钱袋。传在场的旅客们来作证,也都说:“我们听到他说‘这是钱袋,请代为保存,明天来取’的话。”县官骂了张三一通,把他赶了出来。张三整天坐立不安,再次向官府控诉。县官发起火来,打了他顿板子,再次把他赶了出来。

张三本是某店的伙计,从外县收账回来,当时因投宿的人太多,恐有偷盗之人混杂其中,所以把银袋说成是钱袋,现在银子变成了铜钱,官司又打不赢,觉得无脸见主人,于是夜间便跳河寻死。

这时,恰好邻县某知县乘船路过此地,发现有人投河寻死,便使唤船夫把他救了上来。问他为何寻短见,张三将事情的经过向知县讲述了一通。知县说:“这没关系,明天你拿状子来,我为你伸冤。”旅客道谢而去。

第二天,张三送来了状子。那位知县就到当地县署陈述这件事。当地县官说:“这人是个白痴,证据确凿地说明确实是袋铜钱,他还要一再告状。我已打了他一顿板子,让他回去了。”

知县说:“不,这人一定是冤枉的。否则,何至于要因此投河寻死呢?请允许我暂借贵处公堂一用,我当为他昭雪。”

当地县官见他如此认真,就答应了他的要求。知县传讯旅店所有有关的人到公堂候审。

知县向差役问道:“旅店里的人都在这里了吗?”

差役答:“店主人的妻子还留在店里。因与家属无关,没把她传来。”

知县说:快给我把她传来!”

差役走后,知县就对这些候审的人说:“那客人交给店主人的确实是一袋银子,以钱换银的就是你们其中的一个。是谁换的,我不知道,但我有法术识破他。”

于是命令他们各伸出一只手来,用毛笔在每人的手掌上各写一“银”字,然后吩咐他们跪到院中酷烈的阳光下,伸着手掌曝晒。

知县说:“偷换银子的手掌中的‘银’字一定会被太阳摄去。”

过一会儿,知县高声问店主人:“你的‘银’字还在吗?”

答:“在!”

过一会又问他:“你的‘银’字还在吗?”

又答:“还在!”

这时,差役把店主人妻子带到了公堂上,知县问她:“你和丈夫合谋用铜钱换了客人的银子,是真的吗?”

妇人回答说:“没有这回事!”

“你的丈夫自己已经承认了,怎能说没有?”

妇人依旧狡赖。知县就高声问道:“店主,你的‘银’字还在吗?”

店主人高声急应道:“还在!”

知县看着妇人说:“怎么样?你丈夫已经承认银子在了,你若再狡赖,将给你上刑哟!”

店主人的妻子以为她的丈夫果真承认了,就吐露了全部实情,张三的冤屈方得以洗雪。

逻辑分析 “银子”与“‘银’字”因发音相同而产生了歧义。知县根据这种歧义现象巧破了此案。不过,从逻辑的角度看,知县有犯“一语多义”的谬误之嫌。对店主人,县官问:“你的‘银’字还在吗?”同样的话,县官却有意让妇人理解为:“家里偷换下来的‘银子’还在吗?”所以,当店主人回答“在”时,妇人怀疑丈夫已作了交代,其防线不攻自破,从而吐露了全部实情。

(二)含混笼统的谬误

8.新面孔

上海一美容霜生产厂家的广告说,用了他们的防皱美容霜,第二天就会有一副新面孔。希望自己面孔更漂亮的女顾客小梅,为这一广告词所可能具有的美好含义所吸引,使用了这种美容霜,脸上却长出了脓包,她不愿意再照镜子看这样的“新面孔”。

逻辑分析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某种意义上每人每天都会有一副新面孔。显然,广告中的“新面孔”没有明确的、确定的意思,因而是含混笼统的。生产厂家故意利用这一点来诱使顾客上当受骗。

理论探讨 含混笼统的谬误,是使用者利用语言的意义与所指的模糊隐蔽性,来达到其目的或贩卖其谬论的逻辑错误。这种错误在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如遍布街头巷尾、屡禁不止的所谓专治性病的非法小广告,常有“一次见效”、“无效退款”等含混笼统之词。其实,“效”有好坏大小的不同。用语含混笼统,便于随意诡辩。

9.水深危险

某海湾的峭壁上写着:“水深危险”。周山看后猜想:(1)“水深危险’’的意思是不是说“因为水深,所以危险?”他水性很好,水深对他并不构成危险;反之,水浅的地方在跳水时反而是危险的。(2)可是,“水深危险”又可意谓:“既水深且危险”,也即“除水深外,还有漩涡和水流湍急等”。周山徘徊于(1)、(2)之间,颇费心思。再者,“深”一词很含混,多少尺才算深呢?

逻辑分析 “水深危险”含混笼统,使人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比较理想的做法,就是在峭壁旁竖立一把标尺指示“深度”以供泳者自行判断。

10.獐耶?鹿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