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启迪智慧的金钥匙:逻辑思维方法纵横谈
2668600000011

第11章 概念要明确(2)

理论探讨 那么,什么是“包含于”关系呢?设有任意两个概念s、P,它们外延之间所有可能的关系共有五种。第一种关系叫“包含于’’关系:如果所有的S都是P,但有的P不是S,则S和P是包含于关系。如“白马”和“马”之间就是这种关系。第二种关系是“包含’’关系:如果S和P是包含于关系,则P和S就是包含关系,如“马’’和“白马”,“马”囊括了天下所有的“白马”。第三种关系是交叉关系:若有的S是P,有的S不是P,并且有的P不是S,则S和P就是交叉关系,如“白马”和“千里马”、“干部”和“党员”就是这种关系。第四种关系是同一关系:如果所有的S都是P,并且所有的P都是S,则S和P是同一关系,如“商品”和“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就是同一关系,如图一所示。(图略)

具有同一关系的概念尽管彼此可有不同的内涵,但是它们都有相同的所指,所指的外延对象是同一的。反过来说,利用同一关系的概念可以多方面揭示同一对象的多维属性。当然,这些属性在具体条件下不可能同时出现,只能让某一属性凸现出来。请看下一则《维多利亚女王》的故事。

9.维多利亚女王

有一天晚上,皇宫里举行盛大宴会,女王维多利亚忙于接见王孙贵族,却把她的丈夫冷落在一边。丈夫很生气,就悄悄地回到了卧室。不一会有人敲门,屋里的人冷静地问道:“谁?”敲门人昂然回答:“我是女王!”门没有开。敲门人又敲了几下,屋里人又问:“谁?”这回敲门人和气地答道:“维多利亚。”可是,门依然紧闭。维多利亚气极了,想不到以英国女王之尊,竟然敲不开一扇门。她带着悻悻的心情回去了。可是走了一半,想想还是回去。于是又重新敲门,屋里的人仍然很冷静地问:“谁?”她心平气和地说:“你的妻子。”这一次,门终于开了。

逻辑分析 这里,“女王”、“维多利亚”、“你的妻子”三者虽有相同的所指,但有不同的舍义。但是,在婚姻生活中,只能让“妻子”(或丈夫)的角色彰现出来,其他角色应当隐退,因为夫妻双方不应有身份、地位的不同。

五、概念间的关系(下)——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

10.生死签

从前,在某个国家里有这样一种习俗,每个被判处死刑的犯人,在处死前要抽一次签,这是他起死回生的最后一次希望。这种习俗是这样规定的:在一个小匣子里放着两张纸签,一张纸签上写着“生”,另一张上写着“死”。如果犯人抽出的是写着“生”的纸签,那么他就获得了赦免;如果他抽出的是写着“死”的纸签,那他就倒霉,被立即处死。

这个国家的国王手下有两个大臣:一个好,一个坏。坏大臣为了独自掌权,总想把好大臣害死。于是他经常在国王面前讲好大臣的坏话。国王偏听偏信,决定第二天用抽签的办法来处理好大臣。坏大臣一不做,二不休,决定彻底堵死好大臣的最后一条生路。

在抽签的前一天夜里,坏大臣逼着做签的人,要他把两张签都写成“死”字,这样,好大臣无论抽到哪一张,都难免一死。坏大臣以为这样定计万无一失。坏大臣走后,做签的人偷偷地给好大臣送了信,告诉他这一情况,请好大臣自己想办法。好大臣听后。沉思一会,要求做签人严守秘密,一定要把坏大臣所逼做的两张“死”签原封不动地保护好,请做签人放心,到时他必将获救。

第二天早上,当国王命令好大臣抽签时,好大臣毫不犹豫地抽出一签,马上就把纸签吞下去。国王不知道他吞下的是什么签,只好从匣子里取出剩下的那张签来推断好大臣吞下的是什么签。结果发现剩下的那个签上面写着“死”,国王想:既然一张“生”,一张“死”,剩下的一个是“死”,那么吞下去的那张一定是“生”了。于是国王只好让好大臣活下去了。坏大臣本来要使好大臣必死的,结果事与愿违,帮助好大臣逃脱了死亡。

逻辑分析 好大臣死里逃生的办法,从逻辑上讲就是利用了“生”签和“死”签的矛盾关系。国王根据从匣子里取出来的那张“死”签,能够推断吞下去的那张签写的是“生”,从而使好大臣得救。这体现了好大臣的智慧和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11.马·门

一天,王爷骑马出门,路过阿凡提家门口。阿凡提刚好坐在门口和邻居聊天,看见王爷过来,就起身行礼说:“王爷,您好!”谁知王爷坏眼珠子骨碌一转,想刁难刁难阿凡提。只见王爷在马上把身子向上一伸,两只脚踩着马镫直挺挺地站在马上,朝着阿凡提问道:“你说我是上马,还是下马?”阿凡提早已看透了王爷的坏主意,他不慌不忙地一只脚踩在门外面,一只脚踩在门坎上,问王爷:“您说我是进门还是出门?”王爷干瞪着眼答不上来,只好在一片笑声中灰溜溜地放马跑了。

逻辑分析 这里“上马”和“下马”是反对关系的两个概念。王爷除了“上马”或“下马”外,还有第三种情况:继续踩着马镫站在马上,既不上马也不下马。阿凡提“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同样运用概念外延间的“反对关系”回敬王爷——阿凡提一只脚踩在门外面,一只脚踩在门坎上,问王爷:“您说我是进门还是出门?”这个问题同样不好回答!

理论探讨 “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有一共性:他们都是全异关系。所谓全异关系,是指:如果所有的S都不是P,则S和P之间就是全异关系。全异关系又进一步分为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设有概念U,使得S、P与U都是包含于关系,并且S和P是全异关系:若S和P外延之和等于U,则S和P就是矛盾关系;若S和P外延之和小于U,则S和P是反对关系,如图二所示。例如,“生”和“死”相对于生命体的存在状态来说是矛盾关系,因为没有既非“生”也非“死”的生命体的存在状态。“进”门和“出”门相对于直线位移的方向来说是反对关系,因为存在既非“进”门也非“出”门的第三种状态:原地不动。(图略)

12.容纳

人们讲述了越战结束后一个士兵的故事——

他打完仗回到国内,从旧金山给父母打了一个电话。“爸爸,妈妈,我要回家了!但我想请你们帮我一个忙,我要带我的一位朋友回来。”

“当然可以。”父母回答道,“我们见到他会很高兴的。”

“有些事必须告诉你们,”儿子继续说。“他在战斗中受了重伤,他踩着一个地雷,失去了一只胳膊和一条腿。他无处可去,我希望他能来我们家和我们一起生活。”

“我很遗憾地听到这件事,孩子,也许我们可以帮他另找一个地方住下。”

“不,我希望他和我们住在一起。”儿子坚持着。

“孩子,”父亲说。“你不知道你在说些什么,这样一个残疾人将会给我们带来沉重的负担,我们不能让这种事干扰我们的生活。我想你还是赶快回家来,把这个人给忘掉,他自己会找到活路的。”就在这个时候,儿子挂断了电话。父母再也没有得到他们儿子的消息。

几天后,他们接到旧金山警察局打来的一个电话,被告知,他们的儿子从高楼上坠地而亡,警察局认为是自杀。悲痛欲绝的父母飞往旧金山。在陈尸间里,他们惊愕地发现,他们的儿子只有一只胳膊和一条腿。

逻辑分析 父母的错误导致失去了儿子的痛苦。从逻辑上看,父母错误地把“儿子”和“残疾人”当作不相容的反对关系——(我们的)儿子不是残疾人,残疾人不是(我们的)儿子——以为不要残疾人并不等于不要儿子。可是在儿子眼里,“儿子”和“残疾人”是包含于关系,而且事实上也是这样,那么当父母拒绝了残疾人时也就拒绝了儿子。

六、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上)——概念的限制与概括

13.小气鬼做帽子

有一个小气鬼拿了一块布去请裁缝做一顶帽子。裁缝量了布说够做。小气鬼疑心裁缝赚他的布,就问裁缝够不够做两顶帽子。裁缝早已看透了小气鬼的心思,就回答够做。小气鬼又问够不够做三顶,裁缝也说够。可小气鬼仍不满足,添了一顶又一顶,一直加到十顶,裁缝还是说够做。这时小气鬼才心满意足地走了。取帽子时,才知上了大当。原来这十顶帽子只能套在十个手指头上。两人争吵起来,官司打到总督那里,一个要对方赔布,一个要讨回工钱。总督想了想说:“裁缝不准要回钱,小气鬼也不准要布,做好的帽子充公。”

逻辑分析 从逻辑上来说,小气鬼所使用的“帽子”这个概念的外延太大了,太笼统了:十顶多大的帽子呢?合戴的还是不合戴的?小气鬼没有说。也就是说,小气鬼没有对帽子进行必要的限制,才让裁缝钻了空子,小气鬼因此才上了当。

理论探讨 这个问题涉及概念的限制。那么,什么是概念的限制呢?所谓概念的限制,就是通过增加概念的内涵以缩小概念外延来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是从外延较大的概念过渡到外延较小的概念的逻辑方法,而且外延大的概念和外延小的概念之间要有“包含”关系。在本例中,小气鬼正确的做法应当是给“帽子”增加一个内涵:“合戴”,进而把“帽子”限制为:合戴的帽子。

14.麻雀蛋

有一次,皇后想吃鸡蛋,皇帝便出告示:“京城百姓每户要交四个蛋,第一个送来的有赏。”阿凡提连忙摸了四个麻雀蛋,第一个交去请赏。皇帝一看,勃然大怒:“阿凡提!你好大的胆子!我要你们送的是四个大鸡蛋。你为什么送来了四个小鸟蛋?你捉弄皇帝,该判死罪!”

“且慢,我的陛下!”阿凡提不慌不忙地说:“你的告示上分明写着要百姓送来四个蛋,难道我送来的不是蛋?鸟蛋也是蛋,你要是说话不算数,不给我奖赏,往后百姓们谁还会相信你的告示呢?”皇帝理屈词穷,无话可说,只好如数付给了赏钱。

逻辑分析 皇帝在告示中只说要人送蛋,没有将蛋限制为“鸡蛋”,这就使概念的外延太大,没有准确地表达他的意思。聪明机智的阿凡提就抓住皇帝在布告中的这个逻辑缺陷,故意送去四个鸟蛋,却不违反逻辑,这实际上是对皇帝布告的一种嘲弄。

15.牛·牛尾巴·牛尾巴上的毛

1948年,郭沫若在香港与茅盾聚谈时,说起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句诗。郭沫若说:“鲁迅愿做一头为人民服务的‘牛’。我呢?我愿做这头‘牛’的‘尾巴’,为人民服务的‘牛尾巴’。”茅盾接着笑了笑说:“那我就做‘牛尾巴’上的‘毛’吧!它可以帮助‘牛’把吸血的大头苍蝇和蚊子扫掉。”

逻辑分析 乍一看,从“牛”到“牛尾巴”,再到“牛尾巴上的毛”,似乎是限制,其实不然。原因是它们在外延上没有包含关系。此外,单独概念(相当于“专有名词”)的外延是独一无二的,在外延上再没有比它小的概念,所以不能再作限制。故像从“赖昌星”到“逃亡到加拿大的赖昌星”也不是概念的限制,只是突出了赖氏的一个方面属性而已。

16.求职信的学问

每个人都想找一份理想的工作,求职信是寻求工作最常见的方式和途径。

小王大学快毕业了,找工作成了当务之急。他跟着同学东跑西奔去了几个单位,效果很不理想,不是专业不对口,就是人家单位根本不需要进人。小王心想:与其自己毫无目标地乱跑,还不如多发几封求职信,把自己的情况及求职要求写清楚,让所需单位来与自己联系。于是,小王起草了一封求职信。对于求职单位,他提出了如下要求:

(1)国际跨国公司;

(2)提供出国培训机会;

(3)提供住所;

(4)交通方便,工作环境良好;

(5)月收入3000元以上。

爸爸妈妈看了以后说:“你提的要求是不是太多、太高了?”小王满不在乎地说:“我所学的专业比较热门,不愁找不到工作,条件当然要高、要多。”他一字也没有修改,就把这份求职信复印了100份,寄给了有关单位,同时又在网上发了电子邮件。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两个月过去了,他的求职没有任何反馈。眼见同学陆续收到面试通知,小王沉不住气了。看来,爸爸妈妈说得有道理,我的条件太多、太高了。于是,小王重新修改了自己的求职条件。他把(3)和(4)删掉,把(1)改为大公司,把(5)中的月收入调整为1500元左右,然后把修改后的求职信重新发了出去。一个月后,小王收到两家单位的来函。经过面试,没有达成协议。

这时,小王的同学大都已经找到了单位,小王心慌了。他来到系主任的办公室进行咨询。主任看了他修改后的求职信,连连摇头说:“你提的条件还是太多,要求还是太高。来,我替你修改一下。”主任拿起笔,把(1)删掉,把(2)改为提供培训机会,把(5)改为月收入800元左右。小王把主任修改过的求职信发了出去。不到两个星期,就有六家单位回了函。经过面试,小王很快就被某公司录用。

逻辑分析 小王没有找到工作,主要原因是条件太多,要求太高,使得选择的单位太少。相反,如果条件越少,选择的单位越多。现在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毕业生普遍减少择业条件,以换取更广泛的就业范围。在本例中,小王两次减少条件,降低要求,扩大了择业范围,从而找到了工作。从逻辑上说,是运用了概念的概括的方法。

理论探讨 所谓概念的概括,就是通过减少概念的内涵以扩大概念的外延来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是从外延较小的概念过渡到外延较大的概念的逻辑方法。当然,大概念和小概念之间要具有包含关系。像从“白马”到“马”,从“楚人”到“人”,从“日光灯”到“照明工具”等都是概念的概括。

七、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中)——概念的划分方法

17.天下第一

宋徽宗写得一手好字,总爱问大臣:“我的字怎么样?”大臣们无不夸口说:“陛下的字好,天下第一。”见大家赞不绝口,宋徽宗十分得意。

有一天,宋徽宗问米芾:“米爱卿,我的字怎么样?”米芾是大书法家,书法胜过徽宗。如果恭维皇帝第一,则委曲自己;如果实事求是说自己第一,又会使皇帝扫兴。显然,用通常的办法不好回答,但也不能不回答。只见米芾灵机一动,答道:“臣以为在皇帝中,您的字天下第一;在臣民中,则微臣的字天下第一。”宋徽宗听了心领神会,不得不称赞米芾的机智。

逻辑分析 在这里,米芾就用了划分的逻辑方法破解了这个难题。将人依其身份分为两类,一类是帝王,一类是臣民。这么一分,就避免了他与宋徽宗之间的直接比较,既赞扬了皇帝,也同时肯定了自己,使难题得到圆满的解决。

18.纪晓岚的妙答

一天,乾隆皇帝想难难聪明的大臣纪晓岚。他问纪晓岚:“宗师九门每天出去多少个人?进来多少个人?”

纪晓岚一伸两个手指头:“俩人儿!”

乾隆皇帝不解地问;“怎么只俩人儿?”

纪晓岚说:“万岁,我说的不是两个人,而是两种人:一是男人,一是女人,这不是俩人儿吗?”

乾隆皇帝又问:“你说一年生、死各多少?”

纪晓岚答道:“回奏万岁,全大清国,一年生一人,死十二人。”

乾隆皇帝说:“照此下去,岂不是没人了吗?”

纪晓岚说:“我是按属相说的。比方说,今年是‘马年’,无论生一千、一万、十万、百万,都属‘马’,故说一年只生一人。而一年当中,什么属相的都有死的,不管死多少,总离不开这十二个属相,所以我说一年死十二人。”

逻辑分析 聪明、机智的纪晓岚,运用逻辑划分的方法,把不能直接回答的问题给巧妙地解决了。细心的读者可能觉得纪晓岚的回答似乎有点问题。如果读者受过一些逻辑训练,马上会发现纪晓岚有“偷换概念”的嫌疑:皇帝问的是多少“个”人,纪晓岚却回答说有多少“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