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抛开感性 保持理性
2668400000010

第10章 感性享受,理性超脱

人生最美好的只有现在

昨天,是张作废的支票;明天,是尚未兑现的期票;只有今天,才是现金,是有流通性的价值之物。我们所能拥有的只有今天,只有当下,所能把握的只是现在,对昨天的追悔和明天的忧虑,只会错过今天的快乐。

曾有一个年轻的国王,金银珠宝,应有尽有,物质生活对他来说,那是相当丰富了。可是,他并不快乐,因为他一直被两个问题所困扰,他经常夜不能寐,不断地问扪心自问:谁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何时是最重要的时刻?

他始终无法找到答案。一天,他颁布了一道圣旨:如果有人可以圆满地回答出这两个问题,他愿意将所有的金银珠宝拿出来与其分享。人们争先恐后从四面八方赶来了,但他们的答案却没有一个能让国王满意。

这时有人告诉国王说,在大雪山的另一边住着一位非常有智慧的老人,如果能够找到他,也许就可以找到答案。

于是,国王历尽千辛万苦,爬过雪山终于到达那个智慧老人居住的地方。为了演示自己的身份,国王装扮成了一个农民的模样。

他来到智慧老人住的简陋的小屋前,发现老人手里拿着铲子蹲在地上,正在挖着什么。“听说你是个很有智慧的人,能回答所有问题,”国王说,“你能否告诉我,我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光是什么时候?一生中最重要的人是谁?”

“小伙子,快来帮我挖点土豆,”老人说,“然后把它们拿到河边洗干净。我烧些水,做一个可口的土豆汤,你可以和我一起喝。”

国王先是一怔,然后就照老人说的做了。因为他以为这些劳动是老人对他的考验。

可是令国王没有想到的是,他和老人一起呆了几天,一直困惑着自己的问题,却没有得到老人的回答。他很失望。

最后,国王终于忍受不住了,他觉得自己不但没有得到满意的答案,而且还和这个人一起浪费了好几天时间。于是,他大发脾气,拿出自己的国王玉玺,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对老人大喊大叫,并宣布老人是个骗子,还要把他抓起来。

老人平静地说:“年轻人,当我们第一天相遇时,我就回答了你的问题,但你没明白我的答案。”

“第一天相遇就回答了我的问题?”国王问。

“是的。当你来找我的时候,我没有把你拒之门外,而是向你表示欢迎,和我一起劳动,并让你住在我家里。”

老人接着说,“要知道,时光一去不复返。过去的都已经过去,将来的还未来临——你生命中最重要的时刻就是现在,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就是现在和你呆在一起的人,因为正是他和你分享并体验着生活啊。”

昨天已成为了过去,明天还未来到,在自己手中牢牢掌握的只有现在。把握现在,活在当下,全心全力做好身边的每一件事,才是真正的人生。

有个小和尚,每天早上负责清扫寺院里的落叶。

清晨起床扫落叶实在是一件苦差事,尤其在秋冬之际,每一次起风时,树叶总随风飞舞。每天早上都需要花费许多时间才能清扫完树叶,这让小和尚头痛不已。他一直想要找个好办法让自己轻松些。

后来,有个和尚跟他说:“你在明天打扫之前先用力摇树,把落叶统统摇下来,后天就可以不用扫落叶了。”小和尚觉得这是个好办法,于是隔天他起了个大早,使劲地猛摇树,这样他就可以把今天跟明天的落叶一次扫干净了。一整天小和尚都非常开心。

第二天,小和尚到院子里一看,他不禁傻眼了。院子里如往日一样满地落叶。

老和尚走了过来,对小和尚说:“傻孩子,无论你今天怎么用力,明天的落叶还是会飘下来。”小和尚终于明白了,世上有很多事是无法提前的,唯有认真地活在当下,才是最真实的人生态度。

活在当下,就是活在没有过去与未来的牵绊之中,就是全身投入人生的一种生活方式。当你活在当下,而没有过去拖在你后面,也没有未来拉着你往前时,你全部的能量都集中在这一时刻。

然而,在生活中,我们会发觉许多人都活在过去或未来中。一部分人天天在追忆往昔的生活,或为生命中某个阶段失去的幸福而悲叹,或为过去崎岖的际遇而愤愤不平……另一部份人生活在想像的未来中,他们担心自己年老后的生活问题,甚至担心还未成年儿女到老时代的生活问题等等。而无论是活在过去或担心未来的人,他们共有一通病——失去了当下,不能愉快的、自在的享受当下。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在一座荒废了很久的城池里,有一座“双面神”石雕像。一天,一位哲学家路过这里,他没有见过“双面神”,所以就奇怪地问:“你为什么会有两副面孔呢?”

双面神回答说:“有了两副面孔,我才能一面追忆过去,吸取曾经的教训;另一面又可以瞻望未来,憧憬美好的明天啊。”

哲学家说:“过去的已经逝去,你无法留住,而未来又还没有发生,你也无法得到。只有现在,才是你能把握住的。但为什么你却不把现在放在眼里,即使你能对过去了如指掌,对未来洞察先知,又有什么具体的实在的意义呢?”

听了哲学家的话,双面神不由得痛哭起来,他说:“先生啊,听了你的话,我才明白,为什么我会落得今天如此的下场。”

哲学家问:“为什么?”

双面神说:“很久以前,我驻守这座城时,自诩能够一面察看过去,一面又能瞻望未来,却唯独没有好好地把握住现在,结果,这座城池被敌人攻陷了,美丽的辉煌却都成为了过眼云烟,我也被人们唾弃而弃于废墟中了。”

人生短暂,瞬间即过,太多的东西不在我们掌握之中,过去已成过去,未来也不一定是我们想像之中,只有当下——现在的这一秒钟才是实实在在地掌握在我们手中的。

活在当下意味着无忧无悔。对未来会发生什么不去作无谓的想象与担心,所以无忧;对过去已发生的事也不作无谓的思维与计较得失,所以无悔。人能无忧无悔地活在当下,可谓是一种人生的境界。

快乐的心情由你自己决定

生活中到处充满了选择。有人说过:“快乐是自己选的,烦恼是自己找的。”所以说只要你愿意选择快乐,那你就一定是快乐的。

人生如梦,岁月无情,人活着是为了一种心情,穷也好,富也好,得也好,失也好,只要心情好,一切都好!所以说,快乐是一种心情,它并不因为人们财富的多寡、地位的高低而增减,全部的奥秘只在内心,那就是快乐。

快乐的心情是简单的。快乐不需要太多的诠释和想象。真正的快乐,就是来自内心深处的一种持久的安详和喜悦。

很久以前,有个人因为他常常闷闷不乐,所以一年四季都在找快乐。他到处问别人:“请问,到哪里才能找到快乐?”但被问的人总是摇摇头说不知道。他愈找不到快乐就愈不快乐。于是,他下定决心,不找到快乐决不罢休。因此他收拾了行李远离家乡,到了人烟稀少的深山、海边去寻觅,然而依然找不到,最后他准备放弃了。他告诉自己:“算了。我为什么一定要找到快乐呢?只要我好好做事、好好生活,没有快乐又能怎样?我若能找到快乐更好,找不到也不是世界末日啊!我还是回去过我的日子吧!”他对自己说了这一番话后,便兴高采烈地回家了。一路上,他哼着歌、吹着口哨,这时候他惊讶地发现自己已经找到了快乐。

其实,快乐是不需要刻意去寻找的,它往往就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常常忽视了它的存在,却总是喜欢将目光茫然的投得更远,总想在欣赏远处风景中寻找渺茫的快乐。

人人都希望人生快乐,也都在努力编织快乐人生。快乐是一种心情,是一种感觉,它需要我们去感知,去捕捉,去发现。如果我们能够认真地过好自己的每一天,用心地去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就能寻求快乐的所在,生活也一定会更加快乐充实。

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是单身汉的时候,和几个朋友在一起,住在一间只有七八平方米的房间,他一天到晚总是乐呵呵的。有人问他:“那么多人挤在一起,连转个身都难,有什么可乐的?”苏格拉底说:“朋友们在一起,随时都可以交换思想,交流感情,这难道不值得高兴吗?”

过了一段时间,朋友都成了家,一个个先后搬出去了,屋子里只剩下苏格拉底一个人。每天,他依然开心。那人又问:“你一个人孤孤单单,有什么好高兴的?”苏格拉底说:“我有很多书啊,一本书就是一个老师。和这么多老师在一起,时时刻刻都可以向老师请教,这怎么不令人高兴呢?”

几年后,苏格拉底也成了家,搬进了一座楼里,这座楼有六层,他家住一楼。一楼不安静,不安全,也不卫生,上面老乱扔东西下来。可他还是一副喜气洋洋的样子。那人又问他:“你住这样的地方,也感到高兴吗?”苏格拉底说:“你不知道住一楼多少妙处啊,比如进门就是家,不用爬楼;搬东西方便,不用花大力气;朋友来访,不用四处打听这……些妙处啊,简直没法说。”

过了一年,苏格拉底把一楼让给了一位腿脚不方便的朋友,自己住到了六楼。六楼又晒又冷,爬起来还累,但他依然快快活活。那人不解地问:“住顶楼有什么好处?”苏格拉底说:“好处多哩。如每天下楼可以锻炼身体,看书时光线好……”

后来,那个人又问苏格拉底:“你总是那么快乐,可我却感觉到你每次所处的环境并不那么好啊?”

苏格拉底说:“决定自己心情的,不在于环境,而在于心境。”

快乐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生活习惯。快乐的生活需要快乐的心情,而快乐的心情是需要自己营造的,快乐的心情从哪里来呢?快乐的心情从我们的生活中来。生活需要快乐的心情,快乐心情又来自生活,就是这样的互相离不开。

心理学博士凯伦·撒尔玛索恩女士说:“我们的生活有太多不确定的因素,你随时可能会被突如其来的变化扰乱心情。与其随波逐流,不如有意识地培养一些让你快乐的习惯,随时帮助自己调整心情。”快乐并非取决于你是什么人,或你拥有什么,它完全来自于你的思想,你心中注满希望、自信、真爱与成功的想法,就是快乐了。假如你下决心使自己快乐,你就能够使自己快乐!快乐无需理由,它本身就是理由!所以,生活中别忘了时时享受快乐,拥有了快乐就拥有了幸福。

懂得知足的人才能快乐

“知足者常乐”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人生哲学,它是说一个人对自己的现状感到满意,不苛求那些自己得不到的东西,也不强迫自己做那些办不到的事,而是能够用知足、快乐的心态来面对生活。在这个物欲横流、竞争异常激烈的社会,虽然人人都明白这个道理,但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地体会到“知足者常乐”的意境呢?

生活中,我们常常为种种烦恼所困扰,觉得失意、失落或气馁,感到活得很累,很苦,很烦,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其原因就是缺乏一种知足常乐的心态与心境。

一位年轻人总是不停地抱怨自己时运不济,发不了财,整日愁眉苦脸。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位老人,老人看见年轻人这种愁容,就问到:“年轻人,你为什么愁眉苦脸?难道你不快乐吗?”

年轻人说:“我不明白我为什么总是这样穷?”

“穷?我看你很富有嘛!”老人由衷地说。

“为什么你会这样说?”年轻人问。

老人没有正面回答,反问道:“假如今天我折断你的一根手指头,给你1000元,你愿不愿意?”

“不愿意。”

“假如斩断你的一只手,给你1万元,你愿不愿意?”

“不愿意。”

“假如让你马上变成80岁的老翁,给你100万,你愿不愿意?”

“不愿意。”

“假如让你马上死掉,给你1000万,你愿不愿意?”

“不愿意。”

“这就对了,你身上的钱已经超过了100万了呀。”老人说完就笑吟吟地走了。

看着老人离去的背影,年轻人恍然大悟,学会知足才会让自己更快乐。

生活中,如果我们得不到我们希望拥有的东西,最好不要让忧虑和悔恨来苦恼我们的生活。让我们把一切都看得平淡些,看得轻松些,不要期望太高,也不要过分地求全苛刻。罗马政治家及哲学家塞尼加曾说:“如果你一直觉得不满,那么即使你拥有了整个世界,也会觉得伤心。”让我们记住,即使我们拥有整个世界,我们一天也只能吃三餐,一次也只能睡一张床,即使是一个挖水沟的工人也可以得到这种享受,而且他们可能比世界首富吃得更津津有味,睡得更安稳。

有一个人想得到一块土地,地主就对他说,清早,你从这里往外跑,跑一段就插个旗杆,只要你在太阳山前赶回来,插上旗杆的地都归你。那个人就不要命地跑,太阳偏西了还不知足。太阳落山前,他是跑回来了,但已经精疲力竭了,摔个跟头就再也没有起来。于是有人就挖了个坑,就地埋了他。牧师在给这个人做祈祷的时候说:“一个人要多少土地呢?就这么大。”

人生最大的苦恼,不在于自己拥有的太少,而在于自己向往的太多。向往本身不是坏事,但向往的太多,而自己的能力又不能达到,就会构成长久的失望与不满。托尔斯泰就说过:“欲望越小,人生就越幸福。”凡事适可而止,才能把握好自己的人生方向。如果你什么都想要,就会活得很累;该放就放,你才会轻松快乐。

从前,有一个富商,生意做得很大,生活非常富裕,而且雇了许多用人伺候他们。但是日子过的并不怎么快乐。紧挨他家高墙的外面,住着一户穷人,夫妻俩以捡破烂为生,虽说清贫辛苦,却有说有笑,快快乐乐。富商想不明白:“为什么家里锦衣玉食,自己还不如隔壁捡破烂的穷夫妻,他们虽然穷,可他们的快乐值千金!”

于是,富商去请教附近寺庙里的老和尚。为了让富商弄清原因,老和尚给富商出来一个主意。富商听完后便依计行事。到了半夜,他悄悄地来到院墙边,把一块金元宝扔到了隔壁的穷人家里。

第二天早晨,穷苦夫妻在院子里发现了金元宝,这个贫穷的家庭顿时变得紧张起来。他们不明不白地扔着一只金元宝,心情大变,揣测这钱的来路,又琢磨能否再弄到更多的钱。商量来商量去,夫妻俩说发财了,不想再捡破烂了,干点什么呢?可一日暴富,又担心被左右邻居误以为偷窃了钱财。如此这般,他们三天三夜茶饭不思,寝席不宁。自此,富商再也听不到他们的歌声和欢笑了。这时,富人才恍然大悟:“原来我不快活的原因,就是这些银钱啊!”

古人说:“贫贱是苦事,能善处者自乐;富贵是乐境,不善处者是苦。”贫贱自有贫贱的乐道,富贵也有富贵的苦衷。人生在世,应该知足,承认和满足现状不失为一种自我解脱的方式。学会知足,我们才能用一种超然的心态对待眼前的一切;学会知足,我们才能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执著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学会知足,我们才能让生活多一些光亮,多一份感觉,学会知足,我们才会更快乐……

得之淡然,失之泰然

得之淡然,失之泰然,顺其自然,争其必然。人生总是有得有失,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但如何正确对待个人得失,却是我们应该深思和慎重对待的。有道是:避苦求乐是人性的自然,多苦少乐是人生的必然,能苦会乐是凡人的坦然,化苦为乐是智者的超然。一个人有了海阔天空的心境和虚怀若谷的胸怀就能自信达观地笑对人生的种种苦难与逆境。视世间的千般烦恼,万种忧愁如过眼烟云,不为功名利禄所缚,不为得失荣辱所累,就能从苦境或困惑中解脱出来。以宽宏大量和豁达大度去容忍别人和容纳自己,遇事想得开,看得透,拿得起,放得下;得之淡然,失之泰然。

战国时期,靠近北部边城,住着一个老人,名叫塞翁。一次,他养的一匹好马突然失踪了。邻居和亲友们听说后,都跑来安慰他。老人并不焦急,他笑了笑说:“马虽然丢了,怎么知道这就不是一件好事呢?”邻居听了老人的话,心里觉得很好笑。马丢了,明明是件坏事,他却认为也许是好事,显然是自我安慰而已。

过了几天,丢失的马不仅自动返回家,还意外地带回一匹匈奴的骏马。这事轰动了全村,人们纷纷向老人祝贺。塞翁听了邻人的祝贺,反而一点高兴的样子都没有,忧虑地说:“白白得了一匹好马,不一定是什么福气,也许惹出什么麻烦来。”

几天之后,老人的独生子骑着那匹好马玩,这匹马不熟悉它的新主人,乱跑乱窜,将小伙子摔下来,把腿摔瘸了。

人们听说后,又跑来安慰老人。可是老人仍然不急地说:“没什么,腿摔断了却保住性命,或许是福气呢!”邻居们觉得他又在胡言乱语。他们想不出,摔断腿会带来什么福气。

不久,边境上发生了战争,很多青年人被应征入伍,上了前线,伤亡了十之八九,只有老头儿的儿子因为身体残废,留在家里,才侥幸活了下来。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生活中的得与失或许左右你生活的过程。塞上老翁这种透过长远时空、利弊并重的思考问题的方式,自然产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顺其自然的平常心。顺其自然不等于逆来顺受,而是随着环境变化而调整心态,乐观积极地面对。顺其自然是种与世无争的悠闲,得之淡然,失之坦然。

清朝名臣谢济世,他一生四次被诬告,三次入狱,两次被罢官,一次充军,一次刑场陪斩,经历不可谓不坎坷。雍正四年(1726年),谢济世任浙江道监察御史。上任不到十天,上疏弹劾河南巡抚田文镜营私负国,贪虐不法,列举田文镜十大罪状。因田文镜深获雍正倚重、宠信,谢济世的弹劾引起雍正不快,谢济世不看皇帝脸色行事,仍然坚持弹劾。雍正认定谢济世是“听人指使,颠倒是非,扰乱国政,为国法所不容”,免去谢济世官职,下令大学士、九卿、科道会审。严刑拷打之下,虽然没有拿到证据,但仍然以“要结朋党”的罪名,拟定斩首。后改为削官谪戍边陲阿尔泰。

经过漫长艰难的跋涉,谢济世与一同流放的姚三辰、陈学海终于到达陀罗海振武营,他们商量着准备去拜见将军。有人告诉他们:戍卒见将军,一跪三叩首。姚三辰、陈学海听后很是凄然,为自己一个读书人要向人行下跪磕头的大礼而难过。唯独谢济世倒像是没事似的,心情轻松,不以为意。他对自己的两个同伴说:“这是戍卒见将军,又不是我见将军。”等见到将军,将军对这几个读书人很是敬重,免去了大礼,还尊称他们为先生,又是赐座,又是赏茶。出来的时候,姚三辰、陈学海很是高兴,脸上露出得意神色,谢济世倒是一脸平静。他说:“这是将军对待被罢免的官员,不是将军对待我,没什么好高兴的。”两个同伴问他:“那么,你是谁呀?”谢济世回答说:“我自有我在。”

在谢济世眼里,没有得意,没有失意,有的是对自我的肯定,淡淡地来,淡淡地去,换来灵性的清净,对人生、对社会的宽容和不苛求,得到的是自己内心的宁静和有条不紊。

“得之淡然,失之泰然”是一种心境,是面对一切的不计较,无论是金钱、名利、地位;坦然,是面对现实的一种从容不惊,一种泰然。人生之路并不都是充满阳光鲜花的大道,有时也会有沟沟坎坎、磕磕绊绊,许多的成败得失,并不都是我们能预料到,也不是我们都能够承担起的,但只要我们努力去做,求得一份付出后的坦然,得到的也会是一种快乐。

学会“得之淡然,失之泰然”,才能真正做到心态平衡,经受住成功和失败的种种考验,才是真正的人。

一切顺其自然

“荣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这个是《菜根谭》里面的一句话,说的大气又潇洒,这才是真正的大自在。实际上,就是我们常说的顺其自然。

三伏天,禅院的草地枯黄了一片。

“快撒点草籽吧!好难看哪!”小和尚说。

“等天凉了。”师父指挥着说,“随时。”

中秋,师父买了包草籽,叫小和尚去播种。

秋风起,草籽边撒边飘。

“不好了,好多草籽被风吹走了。”小和尚喊。

“没关系,吹走的多半是空的,撒下去也发不了芽。”师父说,“随性!”

撒完草籽,跟着就飞来几只小鸟啄食。

“要命了,草籽都被鸟吃了。”小和尚急得跳脚。

“没关系,草籽多,吃不完。”师父说,“随遇!”

半夜一阵骤雨,一大早小和尚冲进禅房:“师父,这下真完了!好多草籽被雨冲走了!”

“冲到哪儿,就在哪儿发芽!”师父说,“随缘!”

半个多月过去了。

原来光秃秃的地面,居然长出许多青绿的草苗,一些原来没播种的角落,也泛出了绿意。

生命中的许多东西是不可以强求的,某些刻意强求的东西或许我们终生都得不到,而我们不曾期待的灿烂往往会在我们的淡泊从容中不期而至。我们常想悟出真理,却反而为了这种执著而迷惑、困扰。只要恢复直率之心,彻底地顺从自然,道理就随手可得了。

有个僧侣问洞山良价禅师:“如何回避寒暑?”洞山答道:“何不向无寒暑处?”僧侣又问:“如何是无寒暑处?”洞山又答:“寒时寒杀阇黎,热时热杀阇黎。”(阇黎:梵语音译,指高僧。)

洞山禅师最后的一句话的意思是:“寒冷时彻底与寒冷打成一片,炎热时彻底与炎热浑然合一。”猛一听这话,觉得很玄孚,细究之下,明白一点其实就是“顺其自然”。

人生之旅,不知要过多少个寒暑,其实天气的寒暑易过,真正难过的倒是我们事业、生活、感情、学业等等方面的“寒暑”。并且上天之造物弄人,注定每个人往往不可能终其一生都是一马平川,一生坦途的,这种情况之下,我们要真正的认识生命,认识人生,作出最大的对策,那就是用洞山禅师所悟的理——“顺其自然。”

禅师说要与炎热、严寒浑然一体,要“顺其自然”,也即炎热时享受炎热的乐趣,寒冷时享受寒冷的乐趣,人生之旅,成功时就分享成功的喜悦,失败时就享受失败的乐趣(此种乐则要看你是否有宽广的胸怀,有包容的心理,有淡然的欲望),摒弃病痛与绝望,时常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与活力,保持一种恬淡快乐的心情,保持一种无欲无求,无拘无束,无挂无碍的上好心境,成也是成,败也是败,做自己愿意做的事,吃自己爱吃的饭。如此心境,如一的境界,何等洒脱,何等自在。

炎热日子里,有的人暴躁不安,浑身不自在,我们对他说:“顺其自然,心静自然凉。”失败的日子,有的人消沉秃废,以为世上再无阳光,我们对他说:“顺其自然,做最真实的你!”人生的日子里,不管成败,我们都要对大家说:“顺其自然,不要苛求,欲望虽然会带来收益,但欲望也是带来罪孽的源泉。无所欲也无所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你就会活得自然!”

有三只毛毛虫想要过河去采花蜜。一只说,我们必须先找到桥,然后从桥上爬过去。一只说,我们还是造一条船,从水上漂过去吧。一只说,我们走了那么多的路,已经疲惫不堪了,现在应该静下来休息两天。另外两只很诧异:休息?简直是笑话!没看对岸花丛中的蜜都快被喝光了吗?说着,那两只毛毛虫就各自忙碌起来。剩下的一只爬上最高的一棵树,找了片叶子躺下来了。

不知过了多久,一觉醒来,它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美丽的蝴蝶。它仅扇动了几下,就飞过了河。此时,对岸的花开的正艳,每个花苞里都有香甜的蜜。它很想找到那两个伙伴,可是飞遍了所有的花丛都没找到,因为它的伙伴一个累死在了路上,另一个被河水淹没了。

我们正日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辛苦打拼的时候,常常累得疲惫不堪、遍体鳞伤。其实,顺其自然是一种生存方式,而且是最为美好的。

当然,顺其自然并非是消极地等待,顺其自然并非是听从命运的摆布,更正确地说,顺其自然是寻求生命的平衡。谁能达到这种境界,谁的生活就美好,谁的生命就有质量。

不如让一切顺其自然,你会发现你的内心会渐渐清朗,思想也会减轻许多负担。

淡泊从容,不惊荣辱

淡泊是一种不计得失、不惊荣辱的态度,一种修养,一种品质,一种德行,是一种为人者所能达到的极高思想境界。淡泊,不是没有欲望。属于我的,当仁不让,不属于我的,千金难动其心,这就是一种淡泊。

东晋陶渊明因为淡泊,辞官归故里,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三国诸葛孔明因为淡泊,在《诫子书》中谆谆告诫子弟,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可谓淡泊之极。

淡泊是一种从容,是对人生和世界深彻感悟的一种超越,人生在世,会被太多的事情所羁绊,很难达到心静的意境。

常言道:“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大凡人恐怕都想给别人,给后人留下一个好名声,古往今来也确实有不少人,以自己的切实行动赢得生前身后名,流芳百世,英名长存。

求名,重名,无可厚非,名正言顺。孔子就很重视“名”,他说:“名不正则言不顺。”名义不正当,道理就讲不通,说话就没有分量。但是现实生活中不少人却把“名”弄歪了,追名逐利,不择手段。凡是把名利看得很重的人,必将被名缰利锁所困扰。

乾隆皇帝下江南时,他曾来到江苏镇江的金山寺,看到山脚下大江东去,百舸争流,不禁兴致大发,随口问一个老和尚:“你在这里住了几十年,可知道每天来来往往多少船?”老和尚回答说:“我只看到两只船。一只为名,一只为利。”一语道破天机。清代纪晓岚也曾指着千帆相竞的江面说:“这江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追名的人,一种是逐利的人。”

由此看来,“名利”是人生活在世界上,无论贫穷富贵,穷达逆顺,都免不了与名利打交道。虽然世人都知道名利只是身外之物,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够躲过名利的陷阱,一生都在为名利所劳累、甚至为名利而生存。

1898~1902年间,居里夫妇经过几万次的提炼,处理了几十吨矿石残渣,终于得到0.l克的镭盐,测定出了它的原子量是225。从此,镭宣告诞生了!居里夫妇证实了镭元素的存在,使全世界都开始关注放射性现象。此后,世界各地纷纷来信希望了解提炼的方法。居里先生平静地说:“我们必须在两种决定中选择一种。第一种选择是我们以镭的所有者和发明者自居,但是我们必须先取得提炼铀沥青矿技术的专利执照,并且确定我们在世界各地造镭业上应有的权利。第二种悬着是毫无保留的说明我们的研究成果,包括提炼方法在内。”居里夫人坚定地说:“我赞同第二种选择。我们决不能据为己有,如果这样子做,就违背了我们原来从事科学研究的初衷。镭既是济世救人的仁慈物质,这东西就应该是属于世界的。” 由此可见,居里夫妇所具有的无私、宽阔的胸怀,他们把自己的科研成果看作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就这样,居里夫妇轻而易举的放弃了垂手可得的名利。取得专利代表着他们能因此获得巨额的金钱、舒适的生活,还可以传给子女一大笔遗产。但是他们没有那样做,如此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使人们不得不钦佩他们不平凡的气度。

居里夫人的一生获得大大小小的奖章数十个,每一个大奖都足于改变常人的生活轨迹。但她没有躺在荣誉上停滞不前,而是自始至终的爬向科学的高峰。她把获得的奖金大量的赠送给他人,甚至把获得的荣誉奖章给她的女儿当作玩具玩耍。有一天,一位朋友来她家做客,忽然看见其小女儿正在玩英国皇家学会刚刚颁发的一枚金质奖章,大惊道:“居里夫人,现在能得到一枚英国皇家学会的奖章是极高的荣誉,你怎么能给孩子玩呢?”居里夫人笑了笑说:“我是想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己,绝不能永远守着它,否则就将一事无成。”居里夫人对待荣誉的态度,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她的非凡气度为拼命追求名利的世人留下了一面明亮的镜子。

淡泊名利是人生所为的一种态度,是人生的一种哲学,更是一种境界,而追逐名利却是一种贪欲。当今社会真正淡泊名利的很少,追逐名利的很多。从古至今,有多少人挣扎在名利场上,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能有多少人又能真正做到淡泊名利、笑看人生呢?

鲁迅先生是一位脚踏实地,品德高尚的人。他在厦门给友人的一封信上说:“我对于名声,地位,什么都不要。”

有一次,接到北京朋友来信说,有位瑞典的学者,准备通过刘半农等人,提名鲁迅先生为诺贝尔文学奖金的候选人。鲁迅谦虚地谢绝了,说:“还是照旧的没有名誉而穷之为好罢。”

1936年春,《作家》编缉部要在邗物目录上端印一排世界著名文学家头像。为此来人征求鲁迅先生的意见,并建议把他的头像也印在上面,也被鲁迅谢绝了。

想得到名声,就要像鲁迅先生那样真正做到实至名归。有道是“善不由外来兮,名不可以虚作”。如果一个人热衷追求虚名,无疑是在饮鸩止渴,对个人成长、事业发展都会留下祸患,那就会应了那句人们熟知的俗语——“图虚名,得实祸”。

人生在世,对于名利一般人都是难以免俗的。今天的社会是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充溢着各种各样炫人耳目的名利诱惑,要做到淡泊名利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邹韬奋曾说过:“一个人光溜溜地到这个世界上来,最后光溜溜地离开这个世界,彻底想起来,名利是身外之物,只有尽一个人的心力,使社会上的人多得他工作的裨益,才是人生最愉快的事。”

所以说,人生在世不为名利所累,就是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道德、有智慧、有勇气的人。这样的人总能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理智和从容的态度对待名和利,固守着人的尊严和人格。

大千世界,万种诱惑,什么都想要,会累死你,该放就放,你会轻松快乐一生。一个人要以清醒的心智和从容的步履走过岁月,他的精神中不能缺少淡泊。否则,他不是活得太忧郁,就是活得太无聊。如果我们都能以淡泊的心态去看世上的一切,不计得失,不惊荣辱,我们就会活得轻松,活得精彩,活得有滋味!

生命只属于一个人的一生,也只有一次,那么就让我们珍惜这一次宝贵的生命,在大自然恬静优雅的交响乐中,淡泊名利,超脱凡尘,在平淡的人生中活出一份洒脱,活出一份恬淡,活出一份自然,活出一份精彩,为了生命的美丽,轻轻松松过好每一天吧!

功成身退,天下之道

所谓“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宝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其含义为,过分自满,不如适可而止;锋芒不露,势难保长久;金玉满堂,往往无法永远拥有;宝贵而骄奢,必定自取灭亡。而功成名就,急流勇退,将一切名利都抛开,这样才合乎自然法则。因为无论名或利,在达到顶峰之后,都会走向其反面。

急流勇退,是哲人欣赏的一种明智的选择,古人把这种勇退称为“撤手悬崖”。刘伯温为朱元璋平天下,治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功成之后,多次上书请求告老还乡。1371年,朱元璋授予刘伯温弘文馆学士,封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诚意伯。刘伯温为了免遭朝廷官场斗争的不测之祸,随即上书明太祖,要求辞仕过隐居生活。原因有二:一是少年立下的报国志得以实现,位至开国功臣之列。二是他生就这豪爽刚正、嫉恶如仇的思想性格,在为朱元璋出谋划策时曾得罪过不少人,像宰相李善长、胡唯庸等人,就是对明太祖朱元璋,他也常常直谏不讳。因此,他想尽早从官场的旋涡中抽出身来,急流勇退。洪武四年二月,刘伯温回到浙江青田南田山(今浙江省文成县)故里,在乡间每日读书吟诗,饮酒下棋,谢绝同一切官府来往,静心修养,乐哉快哉。

无独有偶。清代名臣曾国藩可谓深知官场沉浮的人,也是做官人的典范。他进士出身,在剿杀太平天国的战争中成为清廷的“中兴名臣”。曾奉旨署湖北巡府赏戴花翎,奉署两江总督,兼钦差大臣,功名达到顶峰。曾国藩常吟咏的格言是:“盛时常作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时”,追求的境界是:“花未全开月未圆”。55岁时,战乱已弥,曾国藩受到加官晋爵的嘉奖,一时权倾朝野,他却请求解除本兼各职,注销爵位,甘当平民百姓。

可见,当退则退,这是一种明智之举。居高思危、当退则退是哲人推崇备至的处世之道。它需要你认清时势,不要为了逞一时之能,把事情做到极至。如果真做到那样,就不只是犯个过错而已,恐怕极有可能给自己招来灭顶之祸。

历史上,不乏因居功自傲或不甘寂寞招来杀身之祸的名将、名臣。春秋末期,勾践灭吴之后,其谋士范蠡曾劝文种离开越王,否则必有杀身之祸,后又写信给文种说:“我听说天有四时,春生而冬伐;人有盛衰,泰极而否来。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道,大概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吧!蠡虽才能低下,还能明白进退之道。高鸟已尽,良弓当藏;狡兔已死,良犬当烹。您如不忍离去,必为所害!”但文种始终不信越王会加害于己,没有离去。勾践大业已成,对功臣们态度逐渐冷淡起来,并且越来越疏远他们。文种因此而心中郁闷不乐,忧心忡忡,并且多日称病不朝。于是有人向越王诬告文种说:文种自以为是他才使君王有今天,但不见给他加官封地,心怀怨恨,故不来朝见。勾践开始对文种产生恶感。公元前427年的一天,越王召见文种说道:“你有阴谋兵法,克敌制胜的九术之策,今用其三,即已灭吴,还有六术在你那里,望你能用其余的六术辅助我前王于地下,以灭吴之前人。”于是,文种仰天叹道:“可悲呀!我悔不听范蠡之言,而终为越王所杀!”随即,勾践赐剑,文种自刎而死。

历史和现实生活告诉我们:避免祸端,必须学会放弃!放弃是为了更好地拥有。急流勇退就是一种放弃,但急流勇退并不是舍弃生活主流,急流勇退更非不食人间烟火的脱俗,而是呼唤一种率直的生活理念,一种近乎平淡却真挚的人生态度。

人的一生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是无穷尽的,选择在恰当的时机做出或进或退的决策至关重要,尤其是处在激流的人生时,能够做到勇退,确实需要惊人的勇气和智慧。

幸福就在你身边

幸福是每个人都向往的一种生活,但又有多少人能感觉到自己的幸福。幸福不是凭空得来的,也不要觉得幸福是顺其自然就可能得到的,唯有紧抓住幸福,把握现在,才是真正的幸福。

美国教育家杜朗曾叙述过他如何寻找幸福。他先从知识里找幸福,得到的只是幻灭;从旅行里找,得到的只是疲倦;从财富里找,得到的只是争斗与忧愁;从写作中找,得到的只是劳累。直到有一天,他在火车站看见一辆小汽车里坐着一位年轻妇女,怀里抱着一个熟睡的婴儿。一位中年男子从火车上下来,径直走到汽车旁边。他吻了一下妻子,又轻轻地吻了婴儿——生怕把他惊醒。然后,这一家人就开车离去了。这时杜朗才惊奇地发现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他高兴地松了口气,从此懂得:生活的每一平常活动都带有某种幸福。

人们总是在渴望幸福、追求幸福,却从来不晓得幸福就在身边,近到可以触手可及的地方。有时,我们感觉到不幸福,只是我们得到的太多,反而让它们从我们身边轻易地溜走,继而感觉不到幸福,开始抱怨起身边的一切。

有一个天使来到凡间,希望能感受到幸福的味道。

有一天,天使遇见一个农夫,农夫的样子非常烦恼,他向天使诉说:“我家的水牛刚死了,没它帮忙犁田,那我怎能下田工作呢?”于是,天使赐给他一只健壮的水牛,农夫很高兴,天使在他身上感受到幸福的味道。

又有一天,天使遇见一个男人,男人非常沮丧,他向天使诉说:“我的钱都被骗光了,没有盘缠回乡。”于是,天使送给他银两做路费,男人很高兴,天使在他身上感受到幸福的味道。

又一日,天使遇见一个诗人,诗人年青、英俊、有才华而且富有,妻子貌美又温柔,但他却过得不快乐。天使问他:“你不快乐吗?我能帮你吗?”诗人对天使说:“我什么也有,只欠一样东西,你能够给我吗?”天使回答说:“可以。你要什么我也可以给你。”诗人直直的望着天使:“我想要的是幸福。”

这次把天使难倒了,天使想了想,说:“我明白了。”然后把诗人所拥有的都拿走。

天使拿走诗人的才华,毁去他的容貌,夺去他的财产,和他妻子的性命,天使做完这些事后,便离去了。

一个月后,天使再回到诗人的身边,他那时饿得半死,衣衫褴褛地在躺在地上挣扎。于是,天使把他的一切还给他,然后,又离去了。

半个月后,天使再去看看诗人。这次,诗人搂着妻子,不住向天使道谢,因为,他得到幸福了。

幸福就是这样,当我们苦苦地追求时,往往却遭遇到痛苦。然而,当我们轻松愉快地活着时,却发现幸福时刻围绕在我们身边。其实,幸福可以很简单,简单到我们都忽略了它的存在!只要能够把握住你现在拥有的,便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很久以前,有个年轻勇士出海航行,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旅途中看到一个海岛,岛上有座雄伟的城堡,于是他下船来到岛上。城堡里有着数之不尽的财宝,还住着一位美丽的公主,如果勇士肯留下来定居,公主就嫁给他。但这位勇士没有留下,他相信前方的旅途中会有更大的幸福在等着他。

又经过长久的航行,他来到了第二个海岛,岛上的城堡比上一个海岛的城堡更大,更加富丽堂皇。城堡的国王热情地邀请勇士留下,愿意把自己的无数的宝藏和公主全交给他。看着比上一海岛的更多的财富和更美丽动人的公主,勇士有些心动,但是他还是没有留下,他坚信前方会有更好的。

终于他来到了一个更大的岛屿,城堡位于岛的中央,比前两个城堡都要高大。勇士激动的推开了城堡的大门。但迎接他的不是数不清的财宝和美丽的公主,而是一个邪恶丑陋的巫婆。巫婆用法术控制了他,强迫他做苦工,每天都过着苦不堪言的生活。他很后悔没有珍惜前面的幸福,可时光不会倒流。

在寻找幸福的路上,我们每个人都是百折不挠的勇士,但有时,却由于我们的过分执著和贪婪,使幸福一次一次地与我们擦肩而过。其实,幸福可以很简单,就在你我的身边,只是我们一直都身在福中不知福。要想一直过得幸福,就要学会感受幸福,不要让我们的感官麻痹了,失去对幸福的敏感。我们需要认真地、感激地、宽容地对待人生和品味生活。要知道,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只有那些善于抓住幸福的人才懂得什么是幸福,才知道如何去体味。

不要自寻烦恼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烦恼,我们也常被这些烦恼所困扰。其实,烦恼是不存在的,都是我们自己找的。保持一种乐观的心态,把一些事情看开些,不要想得太远,自然就不会有所谓的烦恼了

有信者问赵州从谂禅师:“佛陀有烦恼吗?”

赵州:“有!”

信者:“那怎么会呢?佛陀是解脱的人,怎么会有烦恼呢?”

赵州:“那是因为你还没有得度。”

信者:“假如我修行得度了以后,佛陀有烦恼吗?”

赵州:“有!”

信者:“我既已得度了,佛陀为什么还有烦恼呢?”

赵州:“因为还有一切众生!”

信者:“一切众生,当然无法度尽,那么佛陀永远都在烦恼之中而无法超越了?”

赵州:“已经超越,已无烦恼。”

信者:“众生既未度尽,佛陀为什么又不烦恼呢?”

赵州:“佛陀自性中的众生都已度尽。”

信者于言下似有所悟。

人生在世孰能无烦恼,纵使一时逃避了,最后仍要面对。所以不要抱怨生活对你不公平,让你饱受烦恼之苦,因为每个人都有烦恼,不过是内容不同罢了,没有程度的差别。

人生在世,忧虑与烦恼有时也会伴随着欢笑与快乐的。正如失败伴随着成功,如果一个人的脑子里整天胡思乱想,把没有价值的东西也记存在头脑中,那他或她总会感到前途渺茫,人生有很多的不如意。所以,我们很有必要对头脑中储存的东西,给予及时清理,把该保留的保留下来,把不该保留的予以抛弃。那些给人带来诸方面不利的因素,实在没有必要过了若干年还值得回味或耿耿于怀。这样,人才能过得快乐洒脱一点。

有一个老人非常喜欢留胡子,花白的胡子足有一尺长。老人以自己的胡子感到自豪,没事的时候就喜欢梳理自己的胡子。有一天,老人在门口晒太阳,过来一个小朋友歪着脑袋看了一会儿,问他:“老爷爷,你这么长的胡子,晚上睡觉的时候,胡子是放在被子里面呢?还是放在被子外面?”

老人一时答不上来。晚上睡觉的时候,老人就想起了小孩的问他的话。他先把胡子放到被子外面,觉得不舒服;他又把胡子放到被子里面仍然觉得难受。

这样老人一会儿把胡子拿出来,一会儿又把胡子放进去,一整夜他都没有睡,一直在想:以前睡觉的时候,胡子到底是怎么放的。过了几天,老人剃去了胡子。

人生是有许多烦恼的,这个不消细说。但还是有一种不得不说就是自寻烦恼。就如同故事里的老人,胡子因为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孩子的天真问题,竟被割去。忧从何来?忧从心来。胡子剃去了还会有别的烦恼。

其实,每个人都曾有过烦恼或正在经历烦恼,事实上,这些烦恼都是我们自找的。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

一次,几位同学去拜访大学时的老师。老师问他们生活得怎么样。一句话勾出了大家的满腹牢骚,大家纷纷诉说着生活的不如意:工作压力大呀,生活烦恼多呀……一时间,大家仿佛都成了上帝的弃儿。

老师笑而不语,从房间里拿出许许多多的杯子,摆在茶几上。这些杯子各式各样,有瓷器的,有玻璃的,有塑料的,有的杯子看起来高贵典雅,有的杯子看起来粗陋低廉……老师说:“都是我的学生,我就不把你们当客人看待了。你们要是渴了,自己倒水喝吧。”

同学们说得已经口干舌燥了,便纷纷拿了自己中意的杯子倒水喝。等他们手里都端了一杯水时,老师讲话了,他指着茶几上剩下的杯子说:“大家有没有发现,你们挑选去的杯子都是最好看最别致的杯子,而像这些塑料杯就没有人选中它。”他们并不觉得奇怪,谁都希望手里拿着的是一只好看的杯子。

老师说:“这就是你们烦恼的根源。大家需要的是水,而不是杯子,但我们有意无意地会去选用好的杯子。这就如我们的生活――如果生活是水的话,那么,工 作、金钱、地位这些东西就是杯子,它们只是我们用来盛起生活之水的工具。杯子的好坏,并不能影响水的质量,如果将心思花在杯子上,你哪有心情去品尝水的苦甜,这不是自寻烦恼吗?”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生活中,很多人往往会自寻烦恼,自己给自己套上枷锁,从而搞得自己疲惫不堪。我们应该学会解除这些束缚,给自己减压,从而让自己活得轻松,活得快乐。学会遗忘,用理智过滤去自己思想上的杂质,保留真诚的情感,它会教你陶冶情操。只有善于遗忘,才能更好地保留人生最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