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西部大开发系列丛书:西部生态环境
2667800000019

第19章 改善西部生态环境的思路与对策(1)

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是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和切入点,建设和保护以绿洲为中心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再造秀美山川”的真正含义和关键所在。提高绿洲的森林覆盖率,在统一规划下开发和建设;建立环境资源补偿金制度;严禁在长江、黄河源头上游和塔里木河进行森林砍伐,对坡度25度以上地带坚决实行退耕还草还林;国家财政专设大江大河源头及上游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专项基金,专用于水土保持、植树种草、退耕还草还林等生态建设,采取以工代赈的方式,使当地老百姓尽快摆脱贫困;将我国最大内陆河——塔里木河列入国家重点河流治理工程;采取严厉措施治理西北城市大气污染;以“大扫除”方式关闭一批污染严重企业;取消对煤炭生产、运输、消费的各类补贴。

西部地区的整治和开发,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实质上是自然生态环境的重建问题。长期以来,在人们的观念中,西部的广大国土和自然资源似乎具有无限的性质,似乎可以任意开采,无需限制,也不需补偿。人们对西部资源的长期掠夺,在环境保护上又缺乏自律,使西部的土地早已不堪重负,西部的生态环境实际已处于崩溃边缘。现在的困境,实际上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

【第一节】改善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思路与对策

一、南水西北调工程

西北地区自然生态环境危机的直接原因,是西北水环境的危机。水,是一切生命现象最基本的条件;没有水,任何地方将会是一片死寂和荒芜;没有足够的、适量的水,任何地方都不可能有充分的开发和发展条件。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西北地区因水环境恶化而引发的自然生态环境危机,严重影响着开发的进程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解决西北开发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恶化的矛盾是西北进一步改革开放的必由之路。否则,若干年后,西北大地是否将是不毛之地?养育了西北地区人民几千年的许多绿洲是否会衰退甚至会永久性地消失?!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北缘的尉犁县等地,30多年来出现了最高气温增高,绝对最低气温变低,无霜期缩短的趋势。古往今来的著名坎儿井水量减少甚至干枯,乌鲁木齐市安宁渠地区,70年代地下水位就比50年代下降了12米之多。为此,在西北各地的一些工农业生产建设项目只得易地而建。水的严重匮乏也极大地制约着西北地区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的勘探、开采和利用,影响和制约着整个西北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

近年来,在西北地区生活的人们明显地感觉到和水密切相关的自然生态环境的较严重的恶化。大多数地区河流流量减少,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水质恶化。有些地区地下水矿化度为每升5克左右,严重的地区甚至高达每升18克以上,不仅人畜不能饮用,连灌溉也不可能。

清代诗人任万年笔下“巨浪滔天大石浮,龙形滚滚向古流”的黑河水,曾养育过蒙古高原汉代边关的几万名将士和辛勤耕耘在这块土地上的各族人民。其下游的古居延海面积有720平方公里,宋代形成的新居延海面积亦有300多平方公里。本世纪50年代黑河水仍是四季长流灌溉田地,60年代~70年代年均泄水量还有11.2亿立方米;进入80年代后,黑河水告急,下泄量减少到5亿立方米。到了1992年,黑河下游地区再也没有流下去一滴水,东西居延海彻底干涸了,沿“海”沿河牧区的1549眼井中的1018眼干枯了,人民的生产、生活用水出现了严重的危机。

近十几年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圈地运动”悄然兴起,圈地规模远远超出水资源允许和近期开发能力。特别是在自然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塔里木河流域滥垦荒地,造成河流主干缩短266公里,下游生态植被、生产草场严重退化衰败;尉犁县与若羌县之间唯一阻隔塔克拉玛干沙漠与库鲁克沙漠合拢的千里“绿色走廊”中的81万亩胡扬林锐减至25万亩;新疆建设兵团农二师五个农垦团场旱灾频频,近年有10多万亩良田被迫弃耕继而沙化了。塔里木河告急,新疆570条河流难以设防,无度拓荒正在自毁家园。

西北地区正处于世界范围的生态脆弱地区之中,而水资源对气候变化最敏感的地区是西北干旱及半干旱地区。在这里,若气温上升0.5℃,且稳定10年~20年,西北西南地区将有5%的永久性冻土和冰川积雪发生消融退化;若气温上升2℃,且有10年~20年的持续期,将有40%~50%的永久性冻土和冰川积雪融化消失。那时,我国将再也没有大片连续的永久性冻土和冰川积雪的分布,高原山地冻土区、冰川积雪区也将发生不可避免的沙漠化或荒漠化现象。

目前,首要的是南水北调的西线工程和南水西北调工程的尽快规划和实施。若不能解决这一关键问题,开发和发展我国西北部地区将没有任何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西北开发和发展的任何战略、规划、方针、政策都不可能有效地实施。要彻底改变西北地区的水环境危机和自然生态环境危机,从根本上真正解决我国西北地区严重缺水的状况,从而彻底解决西北地区水环境危机和自然生态环境危机的现状,有效地调整西北地区与东南沿海地区水资源的严重不平衡状况,必须进行大规模的,跨流域的南水北调和西北调工程。

我国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和南水西北调工程的基本思路是:从整个西北地区考虑,使甘肃、青海、新疆、内蒙古西部、宁夏等省区直接受益。其具体步骤是:

(1)建立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提高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等长江上游江河的水位,用开凿大型隧洞等方法,引江河水倒灌进入黄河上游,大量增加黄河上游的水量;为再引水进入西北提供可靠的水源和充足的水量。

此做法的可行性科学考察和论证已由我国原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林一山先生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做了大量工作,找到了工程的点和线,即修建一条东西向运河连接长江五大支流,以我国地形西高东低的特征克服北高南低的另一个特征,然后在四川省黑水县境内巴颜喀拉山东端与邛崃山的鹧鸪岭结合部位,开凿一个五六千米的干流隧道,通过川西北草原南端的黄河支流黑白水,引水进入黄河。至此,可获得至少1200亿立方米的引水量,获得2000余米的能源利用落差,得到4000亿度以上的水力发电量。

(2)在黄河上游的龙羊峡和刘家峡之间选择合适地点,建立西北水利枢纽工程,使江河水倒灌进入甘、青两省交界的大通河。

(3)提高大通河水位,开挖大通河上游河道,使其源头附近和邻近的石羊河水系(已有相通的大秦工程)、黑河水系(相距30多万米)、北大河水系(相距40多万米)、疏勒河水系(相距20多万米)上游接通,实现其江河水的自流而下。

至此,在不改变原有灌溉系统的情况下,可直接解决青海省和甘肃省的工农业生产用水与林牧渔业及生活用水,扩大耕地面积和植被面积,补给地下水,形成自然和人为的草牧场基地和林果基地,建立甘青两省的良好自然生态环境。

(4)在水量稳定和可能的情况下,在甘青两省自然生态环境很快改变的条件下,利用西北地区原有的内陆内流河,改建扩建水利设施,进一步引南水西北调的长江、黄河水进入新疆、内蒙古、宁夏等地区或部分地区。

这样,可使我国和周边国家北纬37°~47°东经74°~110°的广大范围内逐渐形成自身的天气系统和良性水循环及水量平衡系统。从而实现长江、黄河水资源利用的综合效益,为大规模全方位开发和发展西北地区奠定良好的水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基础。

水是一切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能够正常运行的生理要求,水汽是降水的基本条件。跨流域的大量江河水进入西北地区后,可以大范围地扩大西北内陆的蒸发和植物的蒸腾,从而进一步引起近地面大气中的热量和水汽发生变化,形成西北地区特有的较稳定的水汽条件,产生地形峰面降水。

西北地区地形网状明显,高原大山分别形成众多特有的沙漠、盆地和绿洲等相对高湿、高温、低气压地区,致使暖湿水汽上升,形成降水。这种新的水汽条件可逐步形成人为的西北地区区域性水汽圈和特定的动植物圈。

在西北地区的植被和水面扩大后,随着水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变,将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产生积极的影响,甚至可以影响全球的大气环流,减少或消除北半球的各种气候、气象灾害。

就西北地区自身而言,可以逐步形成良好的降水、地面水、地下水的正常的内陆循环系统,保土、蓄水实现西北地区总体的水量平衡。从而使西北内陆各地形成新的动植物分布,形成自身的良性自然生态系统,使西北荒漠沙漠地区的自然生态面貌发生根本性的彻底改变,影响我国北方地区甚至可能影响中亚、西亚、欧洲及至整个世界形成良性的自然生态的新环境。

西北地区良性自然生态环境的形成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直接经济效益和重大社会效益是十分明显的。

(1)充分挖掘和利用长江、黄河的水资源生产潜力,提高了长江、黄河的水资源利用率,产生了长江水系、黄河水系、西北水系的综合生产、生态效益。并可以调节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水量供给,减少或基本控制这些地区因水而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同时,配套建设大、中、小型水电工程,彻底解决西北地区严重缺电的问题,为西北的全面开发发展奠定能源基础。

(2)可以给西北部地区造成一个良好的农业生产环境,大规模地开发西北大面积的土地资源,治理荒漠,大范围、大面积地改造沙漠,从而缓解我国耕地面积比重小,人均耕地占有少的矛盾;可以大量吸引和迁移东南部人口,解决我国人口分布严重不平衡的矛盾。

(3)利用西北地区沙荒地大面积植树造林,种植牧草。在维护和发展天山、祁连山等山地、平原、盆地地带水源涵养林区的同时,大力发展林业、牧业、渔业生产,使西北地区成为我国最大的木材、肉食、奶制品、水产品基地。

(4)一个崭新的西北地区自然生态环境的建立,可以大规模调整我国工农业生产布局,缓解我国人口出生高峰及人口东南过密西北过稀的矛盾,使我国东部人口高密区剩余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大量西移。缓解我国经济转轨时期就业和再就业的压力,利用西北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统一协调地发展国民经济,消除和缓解我国东西部生产力发展严重不平衡的矛盾,提高我国整体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5)重振古“丝绸之路”之雄风,真正有效地全面发挥欧亚大陆桥的作用,使我国的西北边疆具备更好的开发和发展,使西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使边疆巩固繁荣、民族团结进步。同时,也使我国同欧洲、西亚、中亚、东南亚国家的政治、经济交往具备更加有利的发展条件,促进国际间经济交往和合作,真正实现我国对外开放交往的西北全方位。

(6)可以更好地开发和利用西北各省区现有的各种旅游资源,使西北特有的各项旅游事业在新的世纪里有更大的发展,促进边疆与内地及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

二、采用科技工程措施加强自然生态环境建设

西北地区五省区共同制定的《中国西北山川秀美科技行动计划项目建议书》,即“978行动计划”的十大类科技工程,已为改善和保护西北地区自然生态环境作了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并提出了可行性措施。

1.西北地区自然生态环境复查补查及信息科技工程。

西北地区辽阔广大,尽管在本区不同地域进行过综合考察和区域调查等工作,但从自然生态环境角度开展调查较少,底子不够清,资料欠齐全。因此,为顺利实施山川秀美工程,有必要对西北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进行全面考察,建立起较为完整的生态环境信息系统,以便“978”计划工程的准确实施和动态追踪。本工程将开展应用三S系统等新技术完成对西北地区自然生态环境进行基本调查、建立西北地区自然生态环境信息库等7项研究工作。

2.黄土高原节水保土造田绿坡碧水科技工程。

黄土高原在陕、甘、宁、青均有分布。黄土高原区地貌类型复杂,地面支离破碎,植被稀疏,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干旱频繁发生。解放后国家和有关省区政府组织力量、整地修田、植树造林、绿化荒坡、推进水土保持,取得了很大成绩。尤其是80年代以来开展的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已取得成套经验。但是,从宏观上看问题,水土流失尚未得到有效控制,仍应列入“978”计划。该项科技工程将设置建立林果、草牧、粮经生态农(牧)业实体模式研究、强化水土保持宏观效应的对策及措施研究等9大研究项目;建立16个扩大的试验示范基地,组织推广小流域综合治理和农业技术等成功经验。

3.塔里木、柴达木盆地和河西走廊治沙改土绿洲农业科技工程。

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河西走廊等地区有着自身的生态特征:降雨稀少,地面水贫乏,河流多为内陆河流,水量常受冰川雪水控制,蒸发强烈,表现出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域特征。这里分布着辽阔的沙漠戈壁,使周边土地长期遭受沙漠侵袭和沙漠化的威胁,并出现河流萎缩,湖水咸化、干涸,天然森林衰败,土地沙化,草场退化,土壤盐渍化和风沙浮尘天气增加等严重的自然生态环境问题。这里也存在一些优势,储存着较为丰富的地下水和一些绿洲,光热资源和土地资源十分丰富,富含石油、天然气等矿产。因此,面临着大规模开发的光辉前景。针对本项工程,设置了土地沙化防治及沙漠化地区综合治理开发研究、开发沙产业研究等6大课题,建立9个试验示范基地。

4.榆(林)、盐(池)滩式防沙造田建设生态农业科技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