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学的新解说
2667100000009

第9章 主客体相互作用决定行为(4)

具体来说,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大格局中,主客体各自都有着无数的内容和多样的形态,在实际活动中,彼此相关的主客体配对也是极其多样甚至是无限的,但是,从主客体的功能关系上来说,无论这些具体的关系配对都是什么,数量有多少,都可以归结为相符、一致、顺应、协调,以及冲突、对抗、违背、相逆这两大类型或范畴,我们也将把无数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具体形式纳入到上述范畴,并依据两种范畴所产生的具体效应做出统一的梳理和解释。现实中,任何一个客体都是各种特征与属性的综合,而相应的主体结构也有着复杂的内涵,两者相遇自会产生复杂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其中,客体的有些属性和内涵与主体结构中的动力成分相关,有些属性和内涵与主体结构中的能力部分相关。一般来说,我们把动力、倾向上的相关称作顺应、迎合或违背、相逆,把能力、结构上的相关称为符合、一致或不符合、有差距,但是,两者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许多情况下我们也常混用。总的说来,在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中,主客体之间的关系(相符或相背)决定了将会在主体身上发生什么事件、产生怎样的行为:或产生反应或不产生反应,或趋或避,或愉快或痛苦,或艰难或容易等等。并且,主客体之间越相符合、越彼此顺应,行为的发生与运行就越容易。其中,结构上的相互符合,会使主体在操作技术上更加容易,而倾向、意义上的相互顺应,会使主体自然、自动地趋向目标,呈现出动力上的容易;反之,主客体的差异越大,相背和对抗的程度越大,越会不利于行为的进行。

总之,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产生于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在相互作用中,客体的特征、属性就会与主体在动力倾向上和能力结构上发生特定的关联,于是就出现了所谓的相符、顺应,或相背、相逆等关系,进而产生一系列的效应和反应。当客体符合、顺应主体的结构倾向时,会产生一系列有利于活动的态势和效应,这种态势和效应可以从下列词汇中得到某种表现:容易、顺畅、自然、自动、主动、趋向、追求、自觉、自愿、自发、乐意、喜欢、高兴、愉快、舒适、快乐等;而当客体违背主体的结构倾向时,则会出现诸如困难、艰难、勉强、被迫、强制、痛苦、厌恶、惧怕、回避等,而这些效应又可以分别体现在认知、情感等行为的各个方面或它们的综合上,我们在谈主客体的功能关系对行为的意义和影响也将从上述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三)主客体功能关系的存在与表现形式

主客体之间在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会呈现出两种类型或作用范式,这就是所谓的相符、顺应和相逆、相背。那么,怎样理解这两种关系范式呢?下面,我们就结合现实中的例子来加以具体阐释。

我们知道,主体和客体是彼此独立但又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两大范畴,其中,主体是自我的身心结构和内在组织,客体是现实存在的各种客观事物。虽然从总的方面来说,主体与客体存在着与生俱来的不间断的相互作用,但是,现实中,主体不可能在任何方面和任何时候与所有的客体对象都进行相互作用,具体的相互作用是非常特异和特殊的,是在特定的条件和情况下,主体的具体内容与客体的具体内容的相互接触和相互作用,从而表现出彼此特殊的关系。也就是说,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主客体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是非常具体的,是主体的不同方面与客体的不同对象所进行的具体的相互作用,因而使得两者的功能关系表现出鲜明的特殊性,也表现出纷繁多样的具体态势。我们研究二者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也应该是非常具体的,也应该是针对不同的主客体所形成的特殊关系来谈的,而且根据我们面临的问题性质,对这种关系可以有针对性地从两个方面来加以探讨,这便是,客体相对于主体的关系和主体相对于客体的关系,具体选择哪种方式和角度,要看问题解决的具体需要。

首先,我们先从主观的角度,审查一下客体相对于主体的关系。这是人们考察和分析问题的常规视角,人们在探讨主客体的相互关系时,许多都需要从这个角度来入手。

现实存在的各种客观事物,无论是各种自然存在,还是各种社会存在,都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决不会仅为迎合人的主体结构而存在,于是,当它们与主体发生相互作用时,既可能符合和顺应主体的某些结构倾向,给主体带来某种奖赏和便利,又不可避免地会违背主体的某些结构倾向,给主体带来某种伤害和麻烦。因此,客体相对于主体的关系,一般来说,可大致分为两类,即客体符合、顺应主体,或客体不符合、违背主体。

而这种相符或相背又可以从技术结构和动力倾向两个方面来分析。让我们先看一看所谓的技术结构上的相符,以及意义倾向上的顺应究竟是怎样一回事。

所谓的技术结构上符合主体结构,是指客体的结构属性和客观要求,与主体结构存在着某种程度的一致或吻合。如果它是某种知觉对象,那么它就在主体感知功能的范围内,主体可以感知到它;如果它是某种技术要求和标准,那么主体便能够达到它的标准和要求;如果它是某种工作或职业,主体便能够胜任它;如果它是某种任务或活动,主体便能够完成它等等。当然这种相符也是相对的,有的特别相符,高度一致;有的勉强够格。高度相符的,主体能够轻松容易地从事与客体同构的各项操作,顺利地达到客观要求;而勉强够格,则需要花费大的努力和代价才能够如愿。例如,对于某种客体任务或工作而言,若它比较符合a的主体结构,那么a就能够轻松容易地胜任并完成它,若它不太适宜b的主体结构,b完成它就会比较困难和吃力。

但是,当我们考察主客体技术结构上的关系时,一般不从这个角度来看,而主要从主体相对于客体的关系,这样,才符合常理或常规的说法。

所谓的意义倾向上顺应、符合主体结构,是指某种客体的直接属性或间接意义,迎合或顺应主体的心理倾向,能够给主体带来某种利益和好处。如某种事物、活动或客体,迎合主体的审美情趣,便会给主体带来美的享受;迎合主体的价值取向,便能够给主体带来成就和尊严;符合主体的本能欲望,便能够给主体带来肉体上的快感。更具体地来说,获得某种称号,可以给主体带来荣誉;加入某一组织或群体,可以给主体带来安全;与某人相处,可以使主体解除空虚和寂寞;旅游观光可以使主体获得览奇猎胜的心理满足等等。当然,这种顺应与迎合也是相对的,也是有标准、程度和级别的,既有极端顺应的,也有略微顺应的,从顺应到不顺应是逐渐过渡的。特别顺应的,能够给主体带来大的满足和奖赏,使主体体验到强烈的快感;反之,主体只能得到小的和少的利益,体验到的快感也是微弱的。另外,当这种顺应只是一种预期结果,只是一种目标诱惑时,那么,它的效应将是引起主体的某种动机:当客体极端顺应主体,具有大的诱惑和价值时,可以诱发出主体高的动机强度,使主体投入相对多的精力和能量去追求它,反之,主体相应的动机强度就会降低和减弱。

总之,客体与主体技术结构上的相符,可以使主体在操作上,在建构技术上,在工作量上更加的容易;而客体与主体在倾向意义上的相符,可以使主体获得更多的力的辅佐和能量支持,表现为动力上的容易。具体来说,某一客观事物与主体的关系一般会呈现出下述四种情况。

(1)意义倾向上顺应主体,结构上也符合主体。这方面的例子是很多的,例如,优秀的教师讲的课程,既引人入胜,又深入浅出,既爱听,又容易理解;某一工作、职业既符合我们的爱好、兴趣,又符合我们的性格能力,既爱好也擅长;某一个人有着良好的个人魅力,我们很愿意与之交往,现实中我们又在一起工作,有着便利的交往机会和条件;某一项目既能挣钱,又符合我们的个人条件、不费劲。

(2)意义倾向上顺应主体,但结构上不符合主体。这方面的例子最多,许多事情都是我们所愿意、所企盼的,但是由于客体不适合我们的结构,我们无法胜任,无法实现,我们的人力、物力不能完成我们所希望的事情。例如,虽然出国深造是我们的期盼,但出国的条件和要求太高,我们的能力根本达不到;我们特别喜欢某一学科,但我们不擅长;我们特别希望当一名主持人,但我们个人条件或机会都不允许等等。

(3)意义倾向上违背主体,但结构上符合主体。技术条件上能达到,但动力倾向上与我们相背而不干的事情太多了。有些事情我们能干但是不想干;直接的感知条件上符合,能听到、看到,但不想听也不想看;直接具备产生的条件,但主体不想让其发生;某件事情很容易做到,但违反我们做人的原则;某一工作职业我们十分胜任称职,但我们不喜欢等等。也就是说,从技术上充分具备发生或胜任的条件,表现为某种直接的顺应,但间接意义违背主体的倾向。

(4)意义倾向上违背主体,结构上也不符合主体。客体在意义上违背主体,在能力结构上也违背主体,这种情况在现实中也很常见,对此主体通常都是回避或厌弃。例如,某一活动既困难,也没有多大意义;某一工作主体既不喜欢,也不擅长;某一个人,没有什么本事,没有多大的利用价值,又挺难相处等等。

当然,现实生活中,客观事物和主体的结构倾向都是极其复杂的,使得某一具体事物与主体结构往往会从多种层次和角度发生关联,从而使客体相对于主体呈现出极为复杂的顺逆关系。仅从倾向和意义的角度看就包含多层次的因素,例如,在客体的各种特征和属性中,特征a迎合主体,特征b则可能违背主体,特征c则可能适中。另外,客体迎合主体的倾向甲,却违背主体的倾向乙等等。所以,说意义上迎合或违背主体往往都是偏重某方面或特指某一方面,也可能是从综合效应的角度来看的,如果再加上结构上的相符与相背,则更增添了一些变数和复杂性。因此,在实际分析解决问题时,往往需要全方位考虑客体的综合特征、属性与主体的关系,才能解释具体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实例。

另一方面,主客体的相互关系,还可以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来审视,这时我们关注的是主体相对于客体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客体具有主导和支配地位,能够决定主体在这种格局中,是高质量的生存还是被淘汰出局,而主体则处于被动的从属地位,一切都要根据客观的规定和要求为自我行为的指南,为客体的马首是瞻。这也是研究和考察许多问题的一个视角。

有机体是自然界的产物,虽然经过了长期的进化,使得有机体的结构功能与客观环境保持了某种适应性,但是,这种适应是相对的,不可能达到完善和完美,因而现实存在的各种生物都是有局限和缺陷的,不可能在任何条件下生存,也不可能全方位地适应环境。对于我们人类而言,无论我们有着多么优越的天分,都不可能是全知全能、完美无缺的,都不可能在各个方面全面适应客体环境,无论这种适应是生物性的,还是社会性的。所以,主体相对于客体的关系,必然存在着符合、适应的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不符合、不适应的方面。当主体符合、适应客体时,会使客体接受和容纳主体,会使主体相应的结构倾向获得实现和展开,会给主体带来相应的利益和好处;当主体不符合、不适应客体时,会使客体拒绝或淘汰主体,会使主体相应的结构倾向受到阻抑和打压,会给主体带来相应的痛苦和伤害。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当主体面对千变万化的客体对象和客观情境时,主体的有关方面便会与相关的客体发生相互作用,使得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表现出符合、顺应客体,或主体不符合、违背客体两种大的格局。而这种相符和相背的关系,更确切地说,体现出两者的差异、距离,其中,差异小、距离近对应的是相符,差异大、距离远对应的是相背。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主体相对于客体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都有哪些表现。

关于主体是否适应、符合客体及其相应的客观要求时,就需要首先确定具体的客体是什么,都对主体提出了哪些方面的客观要求,然后才能看主体结构的有关方面是否符合或迎合相应的客观要求。例如,这些客体及其所蕴含的客观要求包括:一般的社会规范的要求,某种社会角色的要求,一个社团、公司等社会组织的要求,某种学科、工作、职业的要求,某项具体活动或任务的要求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