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武威通志-人物卷
2666800000009

第9章 本籍人物传略(3)

段达(生卒年不详),武威姑臧人。父段严,北周朔州刺史。达在3岁时,袭爵北周襄垣县公。杨坚任北周丞相时,以段达为大都督,领亲信兵,常置左右。杨坚即帝位后,以达为左直斋,后迁车骑将军,兼晋王参军。仁寿元年(601),任太子左卫副率。大业元年(605),拜左翊卫将军,征吐谷浑。后进位金紫光禄大夫。大业十二年(616)七月,隋炀帝出巡居江都宫(在今江苏扬州市),诏命段达等留守东都(隋改称洛阳为东都)。以军功迁左骁卫大将军。

大业十四年(618)三月,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等在江都杀了隋炀帝。段达与元文都等推越王杨侗为主。江都通守王世充废杨侗,僭即皇帝位,以段达为司徒。后秦王李世民破东都,王世充投降,段达被诛。(《北史·段达传》)

张琮

张琮(583~637),字文瑾。武威姑臧人。曾祖张谊,北魏骠骑将军、凉州刺史、黄门侍郎、散骑常侍、武威郡公。祖父张□,北周骠骑将军、郡太守。父张辩,隋上柱国、使持节秦州诸军事、秦州总管、潭州总管、左武卫大将军、河北郡开国公。

张琮初做官,任隋奋武尉,以军功授朝散大夫,不久任新郑县令。以政绩显著,迁颍川郡丞。唐高祖李渊时,张琮任骠骑将军,仍加上开府,后改授左卫中郎将。刘武周在马邑兴兵作乱,琮随李世民征讨,授琮左三总管。武周既平,授琮左卫长史。后以平定王世充、窦建德等军功授上柱国,封南安县开国侯,食邑七百户。贞观元年(627),授太子左卫率,又检校右武卫将军、左领军将军。贞观四年(630),授云麾将军。贞观十年(636),授银青光禄大夫、行睦州(治所在雉山,今浙江淳安县西南)刺史,贞观十一年(637)赴任,途中患病,卒于宋州(治所在睢阳,在今河南商丘县南)馆舍,终年55岁。(《凉州府志备考·张琮传》)

李轨

李轨(?~619),字处则,凉州姑臧(今武威市)人,系武威豪强大户,家财万贯。他机智多谋,能言善辩,乐善好施,救人急难,受到多方人士的拥护。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伴随着全国农民大起义,割据政权纷纷建立。大业十三年(617)四月,薛举割据陇西,在金城称秦帝,不断发展势力,争夺地盘。武威郡鹰扬府司马李轨认为:“薛举割据陇西,野心勃勃,必然来吞并河西。如今朝廷命官昏庸无能,面对群雄割据、动荡不安的局势,束手无策。我们只有同心协力,保卫河西,以观天下之变。”大家都很赞同李轨的见解,共推李轨为王,举旗起事。先后在昌松(今古浪县境内)打败了割据陇西的秦帝薛举,在张掖消灭了曹琼的势力,进而连克敦煌、西平、□罕等地,统一了整个河西地区,自称河西大凉王。

唐武德元年(618),李轨正式称帝,建都姑臧(今武威市凉州区),建元安乐,设置百官。

唐高祖李渊也想利用李轨暂时经营河西,于是派遣使者,安抚李轨,称李轨为从弟。李轨也派他的弟弟李懋到长安,受封为大将军。

李轨的情况传到长安,在长安供职的安修仁之兄安兴贵上书李渊,要求到凉州招抚李轨,得到李渊准许。安兴贵到凉州,联络附近少数民族部落,攻打李轨。李轨应战失利,部下纷纷反叛,大势已去。李轨被俘后,解送长安。于唐武德二年(619)五月,被杀。

契□何力

契□何力(?~677),父葛,隋末为莫贺咄特勒。何力九岁时丧父,继父位号大俟利发。唐太宗贞观六年(632),和母亲率千余众到沙州(敦煌)归附唐朝。唐太宗把他们安置在甘、凉二州(张掖、武威一带),何力与母定居武威,遂为武威人。

何力归唐后,唐太宗任命他为左领军将军。贞观九年他与李大亮、薛万彻、万均讨伐吐谷浑于赤水川。何力率壮骑冲围,击溃敌人。吐谷浑王伏允在突沦川,何力主张进击,万均畏敌反对。何力遂挑选精骑千余,直捣土王牙帐,斩首数千级,获骆驼、马、牛、羊二十余万头,并俘获伏允的妻子。伏允仅以身免。太宗下诏褒奖,劳军于大斗拔谷(今民乐县扁都口)。万均妒忌何力的功劳,多方排挤何力。对此,何力十分愤恨,甚至拔刀要杀万均,被诸将劝止。何力回京城,向太宗奏报了万均打败仗及冒功经过。太宗大怒,要免去万均官职改任何力。何力却说:“因臣而解万均官,恐四夷听到后说皇上重夷人轻汉人,则诬告更多;又夷狄无知,认为汉将皆如万均,也不利于安定边防。”太宗采纳了他的意见,任命何力宿卫北宫,检校屯营事。后任葱山道副大总管。

贞观十六年(1642),诏何力去凉州探亲。时薛延陀毗伽可汗势力正强,契□诸酋长纷纷依附他,并胁迫契□部落归附。何力到凉州后一听说就大吃一惊,他说:“我以身许国,决不能叛去!”部落诸首领遂把他捆起来,送到毗伽的牙帐里,他大叉腿坐在地上,抽出佩刀,向东高呼道:“岂有大唐烈士甘心在胡廷受屈辱的?天地日月会知道我的心意。”遂割下左耳,以表示决不屈服。毗伽大怒,要杀何力,为其妻阻止。去□延陀的唐朝使臣,回京后详细报告了何力坚贞不屈的情况,太宗感动得流了泪。遂即派兵部侍郎崔敦礼持节使延陀,同意将公主嫁给延陀,以换其放还何力。何力还朝后,被任为右骁卫大将军。何力素知毗伽性情暴戾,害怕唐朝,不敢亲自来长安迎亲。因此建议太宗,不要把公主送去成婚,应诏毗伽亲自来迎,如他不来则不能成婚。太宗采纳了他的意见。不出所料,毗伽果然不敢前来迎亲,不久就抑郁而死。

唐太宗亲征高丽时,任何力为前军总管。行军到白崖城,何力被敌人刺伤,太宗亲为敷药。

后攻破白崖城,捉到了凶手高突勃。太宗让何力亲手杀之以泄其恨,他不同意,并说:“高突勃为了忠于自己的主人才刺杀我,是一个义士。犬马犹知报答主人,何况是人呢!”不久太宗逝世,他竟悲痛得要以身殉葬。

唐高宗永徽年间,西突厥伙同处月、处密、姑苏、歌逻禄、卑失等五姓反叛,侵犯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县),攻陷金岭(今吐鲁番、鄯善二县北),进扰蒲类(今巴里坤),形势紧迫,朝廷令何力为弓月道大总管进讨,大破西突厥,以功升任左骁卫大将军,进爵为□国公。显庆年间,率军征高丽未克。龙朔初年,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军再次征高丽,大获全胜。接着又为安抚大使,平息了铁勒九姓叛变。不久,高丽王盖苏文病死,发生内乱,朝廷命何力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安扶大使,负责对高丽的和战及安抚工作。他与副总管李□率军五十万攻打平壤,历时七个月,俘获高丽王。以军功晋升为镇军大将军,并代行左卫大将军职务。

仪凤二年(677),何力病卒,赠辅国大将军、并州大都督,陪葬昭陵,谥曰“毅”。

安兴贵

安兴贵(生卒年不详),其先居安国(在前苏联乌兹别克布哈拉一带),月支族。东迁后,以国为氏。后魏安难陀至孙安婆罗,世居凉州武威为“萨宝”(管理拜火教庙宇的官员)。安婆罗生兴贵、修仁。

唐武德初(618),安兴贵在长安,他给高祖上表,请求到凉州说李轨投降。高祖认为可行。安兴贵到凉州,李轨授以左右卫大将军。轨问兴贵,大凉国怎么才能安定巩固。兴贵答道:“凉州僻远,财力有限,虽有雄兵十万,而地不过千里,没有险固自守。又和少数民族杂居,情况复杂。今大唐据京师,定中原,攻必克,战必胜,这是苍天保佑他。如能举河西奉图东归,你比汉代的窦融强多了。”李轨沉默很久,反驳道:“从前吴王濞以江左兵犹称东帝,我今有河右,还不能为西帝吗?唐虽强大,他能把我怎么样呢?你再不要为唐游说我。

”兴贵吃了一惊,改口说道:“听人说富贵不居故乡,如衣锦夜行。我今举族蒙受您的厚爱,还敢有二心吗?”

兴贵知道说服李轨是不行的,便和其弟安修仁等秘密引诸胡兵包围了姑臧城,李轨以千余步骑出战,战败入城,登上城墙上的女墙,等待外援。这时安兴贵传话:“唐派我来捉拿李轨,谁不听从,连他的三代都要治罪!”于是凉州诸城都不敢妄动。李轨叹道:“大势已去,天亡我也!”携妻子上玉女台,饮酒告别。安修仁将李轨押送长安斩首。以平李轨功,诏安兴贵为右武侯大将军,封凉国公,赐帛万段,食邑六百户。(《旧唐书·安兴贵传》)安修仁

安修仁(生卒年不详),安兴贵的弟弟。隋大业十三年(617)七月,武威郡鹰扬府司马李轨举兵反,号大凉王。以安修仁为户部尚书。唐武德元年(618)十一月,大凉王李轨自称大凉皇帝,改元安乐。武德二年(619)五月,安修仁在其兄安兴贵的策划下,执李轨投降大唐,高祖以修仁为左武侯大将军,封申国公,给了田宅,食邑六百户。(《旧唐书·安修仁传》)

论弓仁

论弓仁(生卒年不详),武威吐蕃族。其祖先本姓薛,因世为吐蕃叫“大论”的官职,至弓仁遂以官为姓氏。弓仁家居武威,唐朝才有了武威论氏。父钦陵,为吐蕃相国。

圣历二年(699),弓仁以所统吐谷浑七千余帐归唐朝,被授左玉钤大将军,封酒泉郡公。

神龙三年(707),任朔方军前锋游奕使。景龙二年(708),张仁愿筑三受降城(中受降城在今内蒙古包头市西,东受降城在今内蒙古托克托南,西受降城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乌加河北岸、狼山口南),论弓仁带兵在此边防线上巡逻。开元元年(713),突厥九姓叛乱,弓仁率部度沙漠,过白柽林,安抚了火拔部喻多真种落。后来跌思太叛变,弓仁以五百骑兵从新堡挺进,被叛军四面包围。弓仁寡不敌众,但他“椎牛誓士自若”,终于冲出了包围圈,表现了气壮山河的英勇气概。

论弓仁一生身经百战,不曾失利。受赐宝玉、住宅、良田。历任左骁卫大将军、朔方副大使。病重时,唐玄宗派御医诊治。卒,年60。赠拨川郡王,谥号“忠”。(《凉州府志备考·论弓仁传》)

论惟贤

论惟贤(?~809),武威人,论弓仁之孙。其父论诚节,朔方节度副大使、开府仪同三司、右金吾卫大将军、知阶州(今甘肃武都县)事,封武威郡王,赐太子太傅。

天宝末年,安禄山作乱,唐玄宗逃奔四川,肃宗即位灵武。论惟贤及其父论诚节,率子弟、家僮,拿出自己家里的四千匹骏马和全部家产,同赴国难,扈从肃宗。至德二年(757),授论惟贤寿府典军;又授左卫郎将,赐紫金鱼袋;转左监门率;迁左领军卫将军;又特进右领军卫大将军、西平郡开国公,食邑三千户。广平王李豫任天下兵马元帅,“求武勇之士”

,论惟贤及其兄论怀义、论惟贞同为先锋讨击使,又领部落数千人镇守岐阳县。上元二年(761),授论惟贤特进行大光禄兼右领军卫大将军,任凤翔节度副使、马军兵马使。广德二年(764),授开府仪同三司、殿中监,任剑南节度副使。大历(766~799)年间,授开府仪同三司、太常卿、上柱国,进封成国公,食邑三千户。不久,又授渭川节度都知兵马使。

建中四年(783),叛军首领朱□以武力威胁惟贤投降,而他毫不动摇。贞元十五年(799),授骠骑大将军、行左武卫将军、上柱国。

元和四年(809)七月十日,论惟贤卒于长安靖恭里私宅。《凉州府志备考·论惟贤传》)李抱玉

李抱玉(704~777),本姓安,初名重璋,是唐武德年间功臣安兴贵的玄孙。幼时爱骑马射箭,长大后从军于李光弼部。由于沉毅有谋略,处事忠诚而谨慎,一入伍就担任了一个军官职务。

天宝末年(756),玄宗因他在河西作战有功,赐名“抱玉”。肃宗至德二年(757),他上书说:“我家世居凉州,与安禄山同姓,太可耻。”肃宗下诏赐姓李,同时准其把户籍迁至京兆,从此全族都姓李。乾元二年(759),以军功升为右羽林军大将军知军事,迁鸿胪卿员外置同正员,持节郑州诸军事兼郑州刺史,摄御史中丞,郑、陈、颍、亳四州节度。当时,史思明攻陷洛阳,气焰嚣张。李光弼据守河阳,要求李抱玉守南城二日,以待援兵。抱玉用计缓兵,协助光弼守住了河阳,并克怀州。代宗即位后,提升他为泽潞节度使,潞州大都督府长史兼御史大夫,加领陈、郑二州,兼兵部尚书,封武威郡王。他坚辞不受王爵,改封凉国公,进位司徒。

广德元年(763),吐蕃攻长安,唐代宗逃到陕州。一时散兵和无业游民相互勾结,聚集为盗,闹得居民不得安宁,朝廷诏令抱玉讨伐。抱玉派精兵袭击,没过十天就平息了盗贼。因功晋升司空。时吐蕃每年都要入侵。岐阳(今陕西扶凤县西北)是唐王朝西面的门户,代宗便把守卫岐阳的重任交给抱玉,授予他许多重要职务,秩比三公。抱玉以官位太高,责任太重,上疏代宗择一能人,统帅山南道独当一面,自己专守关、陇。代宗很赞赏他谦虚让贤的精神,同意了他的要求。抱玉镇守凤翔十几年,虽然没有大破吐蕃,但却制止了吐蕃入侵,使百姓安居乐业,为时人所称道。

大历十二年(777),抱玉以年老病故。代宗很悲伤,特辍朝三日以示悼念。追赠太保,谥曰“昭武”。

李抱真

李抱真(733~794),字太玄,是李抱玉从叔父李齐管的儿子。他的高祖父是安修仁,因从兄抱玉奏请肃宗而赐姓李。抱真为人沉毅善断,多谋略,抱玉很器重他,委以汾州别驾。铁勒族仆固怀恩在汾州反叛,抱真逃归京城。代宗召见抱真询问情况。他趁机向代宗建议起用郭子仪为关内河东副元帅、河中节度观察使出镇河中,致使仆固怀恩因军心涣散,逃往灵州。

抱真升为殿中少监,陈、郑、泽、潞节度留后,上任前上疏代宗,认为百姓的劳逸全在于地方官,请求给自己一个郡守,遂改授泽州刺史,兼泽、潞节度副使。抱玉死后,抱真领怀、泽、潞观察留后。根据当时情况,抱真估计山东可能要发生变乱,上党乃军事要冲,又刚刚经过战乱,赋重人困,要供养很多军队是不可能的。于是他按户籍每三丁挑一,免其徭役赋税,发给弓箭,农闲时教练角斗、射箭、列阵,年底按名册召集测试,赏优罚劣。三年后,遂组成了一支两万多人的精锐部队,名为昭义军。这支部队没有增加地方军费负担,官府也没有发军饷,因而地方府库充实。他把节省下来的财力用于制做铠甲兵器,装备部队,使这支部队成了全国最精锐的步兵。

建中二年(781),田悦在魏博造反,围攻邢州及临□,抱真率昭义军与马燧神策军共同进击,解了邢、临之围,击败田悦于魏州,因功加检校右仆射。四年十月,朱□等攻陷京师。

兴元元年(784),德宗任命抱真为检校械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当时,朱滔率兵五万人围贝州(今河北清河县),以策应朱□,李希烈也称王。其时德宗在奉天下罪己诏,赦免全部反叛者,劝其改邪归正。趁此机会,抱真亲自带随行人员到王武俊军营说服,第二天合击朱滔,大破滔军,抱真因功加检校司空。

抱真一生从戎,晚年笃信方士,炼丹以求长生,结果吃了大量金丹,难以消化,最后死了。

朝廷为了表示对他的悼念,废朝三日,追赠太保。

段秀实

段秀实(718~783),字成公,凉州人。小时候,孝敬父母,尊敬老人,被大家称为“孝童”

天宝七年(748),秀实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部下供职。高仙芝攻打大食失利,溃不成军。秀实与副将李嗣业收拾散兵,回师安西,保存了力量。因有战功,被任为绥德府折冲都尉。天宝十五年(756),安禄山、史思明叛乱,洛阳、长安相继失陷,唐玄宗逃到四川避难。皇太子李亨北上灵武(今宁夏银川市),称帝为肃宗,集结力量,反击叛兵,但许多将领为了保存实力,观望不前。肃宗命安西节度使李嗣业领兵平乱。李嗣业阵亡后,秀实倾家荡产进行安葬。秀实的忠勇美德一时被广为传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