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武威通志-人物卷
2666800000026

第26章 立传人物(4)

1978年,中共民勤县委在落实干部政策中,对薛万祥的问题进行了复查,认为1964年四清中,将薛万祥同志的家庭成份补划为富农的材料不实,应予纠正。对其本人定为富农分子,清除出党和革命阵营是错误的。经县委1978年10月5日常委会议研究决定:“恢复薛万祥同志的党籍,召开群众大会在全县范围内平反昭雪,恢复名誉,撤销1964年10月19日关于将薛万祥清除出党,清洗出革命阵营的决定。”

叶庄之

叶庄之(1907~1960),原名叶余香,又名庆庸,民勤县中渠乡玉成村人。民国18年(1929)毕业于甘肃省第二师范学校,同年考入中央警官高等学校。民国21年(1932)参加北京学生请愿团去南京请愿,民国22年(1933)入国民党中央军校受训。民国26年(1937)派往内蒙阿拉善盟旗,先后任区防司令部少校参谋、大队副、旗府秘书。曾加入国民党特务组织复兴社,任国民党第八战区驻阿旗情报员。民国28年(1939)由朱绍良(国民党第八战区司令长官)介绍加入国民党,29年,由阿旗区防司令部选送中央军校教育班学习。毕业后分派兰州市国民兵团任中校副团长。民国33年(1944)后任国民党第三集团军总司令部参谋处中校参谋,兼军警督察处督察长、甘肃省运输处课长、三青团甘肃省支团部视导、国民党民勤县党部执行委员、三青团民勤县分团部书记、干事、民勤县府秘书。兰州解放后,民勤县长王汉杰,欲带县自卫队逃往新绥公路一带打游击。县自卫队长香生藻将王汉杰潜逃的意图告诉叶建军(甘肃省保安三团团长兼甘肃保安司令部政工处少将处长,叶庄之弟)、马琉彪(县民政科长)。叶与香、马等商量后决定:自卫队应以保卫家乡,维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为原则,绝对不能离开民勤县城。王汉杰要走可以,但不能带走一兵一卒,县长另选人代理。王汉杰走时马琉彪要下县印。9月8日县各界代表联席会议推选叶庄之为代理县长,并作出维护社会秩序,加强治安的七条决定。与此同时,积极筹划起义工作。9月17日,溃逃民勤的省警察大队260多人出城抢劫财物牲畜,准备于9月20日逃往新疆。消息传出后,叶庄之与叶建军密商派人去武威军分区送信,要求解放军前来民勤进剿。与此同时,联系县属各单位推选代表迎接解放军。9月20日,武威军分区派解放军244团一百余名官兵,由团长王绪和带领前往民勤剿捕。叶庄之组织代表10多人去小坝口欢迎。省警察大队闻讯而逃,香生藻率领自卫队将其歼灭。9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六军十六师一部,会同中共民勤县委书记毛迎时、县长陈云樵、副县长王振华、公安局长黄振武及工作人员数百人进驻民勤,叶庄之率各界民众数千人出城迎接。民勤县和平解放。

民勤解放后,叶庄之参加革命工作,担任民勤县水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女校教师等职。1957年被错定为历史反革命分子,开除公职,送夹边沟农场劳改。1960年病故。1979年11月30日,中共民勤县委决定:“摘掉叶庄之的历史反革命分子帽子。同意按起义人员对待。”

秦开学

秦开学(1907~1972),字少敏,古浪县人。14岁随父学医,18岁悬壶乡里,治病救人,有求必应。对医学知识锲而不舍,精益求精;对历代验方认真研究,博采众长,辨症施治,不持门户之见;善治疑难病症,用药得当,疗效显著,乡民众口赞誉。少敏重医德,常讲“医学,仁术也”。从来不以贫贱富贵取人,对无资就诊者不取诊费,困难患者赠药治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聘到古浪县医院为主治中医师,诊病治病极端负责。晚年将理论、验方心得汇辑成集,可惜在“文化大革命”中被付之一炬。1972年逝世,终年65岁。

李英复

李英复(1908~?),字实甫,男,武威市高坝五里墩沟人,生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民国22年至26年(1933~1937)在南京金陵大学读书。曾任酒泉县政府秘书。民国27年(1938)转任武威私立青云中学语文教师。新中国建立后继任武威第一中学教师,并任武威县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是武威有名的中学语文教师。1956年叶剑英元帅到甘肃视察,路经武威时以老教师身份被邀请陪同游览武威名胜古迹,介绍武威历史及风土人情。

徐高堂

徐高堂(1909~1980),男,武威市下双乡河水村人,出生在中医世家,7岁时患麻疹致使双目失明。8岁开始请专人指导学习曲艺和占卜术。他酷爱贤孝,夜间经常独坐芦苇滩上苦练弹唱,技艺日精。从19岁起,在武威、古浪、天祝、张掖、酒泉等地民间演唱,并收集了大量的民间故事,自编成曲。内容主要以劝化人心,行善积德,行侠仗义,公道办事为主。他演唱凉州贤孝的技艺,深受群众的喜爱。

1957年在兰州五泉山他参加了西北五省组织的民间艺术比赛,以弹唱贤孝获得二等奖,同年参加了张掖专区组织的民间艺术比赛,获得一等奖。“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县文化馆组织专人对他弹唱的贤孝等重新进行整理,主要唱本有《二十四孝》《白鹤哥盗桃》《打巡警》《韩湘子探妻》《天官赐福》《王婆骂鸡》《小寡妇上坟》《男光棍种田》《十里亭》《二十古人》《卖油郎》《水拉杨家滩》《王进宝借当》《蓝桥相会》《苏山审录》《包公案》《秦雪梅吊孝》《侯梅英反朝》《三姑娘拜寿》《汗巾记》《王哥放羊》《绣荷包》等。

李振华

李振华(1910~1992),又名李新学、李丹、甘风,男,武威市六坝乡人。民国25年(1936)毕业于上海蒙藏专科学校。民国26年(1937)1月,投奔延安,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春回甘肃,并受甘肃工委派遣到武威开展工作,任中共武威临时县委书记。1940年6月,被国民党马步青骑五军军法处以“阴谋活动罪”逮捕,送第八战区军法处关押。9月保释出狱,一度和党组织失去联系。1948年经甘肃工委罗杨实介绍去延安,1949年8月,经孙作宾介绍来武威。

新中国成立后任武威县县长。1950年10月,调任西北军政委员会交通部处长,1952年2月,任交通部西安建筑公司经理,西北运输公司经理。1958年至1982年,先后任西安化工学院、公路学院副院长等职。

席梁丞

席梁丞(1911~1981),原名作栋。武威市中坝乡人。幼时就学于本乡小学及城内私塾,民国15年(1926)考入省立武威第四中学,民国18年(1929)秋毕业。民国19年至23年(1930~1934)从师于武威名医文仙舟、权爱棠门下学医。

从民国24年(1935)起至1951年的16年间,一直在武威本地行医。除攻读《陈修园医学七十二种》外,还参加北京国医砥柱研究社和兰州健民医学研究社等学术团体,努力钻研中医理论。1952年初,在城内寿春和药店坐堂行医。同年8月,参加武威专区中医进修班学习一年,以后历任武威专区机关干部公费医疗门诊医师,民康联合诊所内科医师,武威卫生工作者协会委员和秘书,武威县医院第二门诊部内科医师。后调甘肃省中医院任内科医师、主治医师、主任医师、甘肃省中医学会理事、甘肃省政协委员、兰州市七里河区人民代表。曾6次被评为甘肃省中医院的先进工作者、“五好”职工。197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从医一生,非常重视中医理论的钻研和临床经验的积累,尤其精通《内经》《伤寒论》。

在临床运用中,他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灵活运用的原则,主张“师古而不泥古。”在他所著《临证治验录》一书的前言中说:“在诊治疾病时,必须四诊诊察,八纲归纳,综合分析,辨证论治;还需要因人、因地、因时制宜,从整体观念出发;选方不应限于经方和时方,而在于恰对其症。”他创制的“加减六神汤”一方,用治脾虚泄泻及一切脾虚胃弱之病,获得了补脾胃而不伤阴的良效。在用药方面特别注意效显价廉,不主张多用名贵药,他说:“药不在贵,去病为灵”。而且主张用药不宜大量、极量,以恰如其分为好。所积累的临床经验资料,晚年经过整理筛选,汇集成《席梁丞治验录》一册,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

杨春芳

杨春芳(1911~1971),古浪县新堡乡人。青年从军,1931年12月14日参加宁都起义。1932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历任战士、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团长、西北军区炮兵司令部副参谋长,武威、张掖军分区副司令员,武威军分区司令员等职。他身经百战,英勇顽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屡建战功,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1964年因病离休,1971年11月7日病逝于兰州,终年60岁。

窦伯清

窦伯清(1914~1988),原名窦齢,武威市城关填人。幼年就读于清应寺私塾,民国16年(1927)转入武威国学专修馆,后又入武威北府门高校。民国19年(1930)掇学入武威北关福聚会商号学商。父亲及次子均因被庸医误治而丧生。悲愤之余遂立志学医,在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后,试着为乡邻亲朋诊病,多获效验。凡遇疑难重病,就求教于当时名医李国栋、许兴吾、权爱棠等。民国27年(1938)10月前往兰州积善针灸馆研习,系统学习了中医基础理论及针灸专业理论。

民国29年(1940)正式挂牌行医于武威,名声大噪,慕名求医者盈门。但他并不以此而满足,学习更加勤奋,并于民国37年(1948)参加北平国医砥柱社,进一步探讨中医学术。

1954年,调甘肃省中医院工作,任主治中医师。1956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被任命为内科主任,之后又去上海中医学院内科师资进修班学习半年,1963年晋升为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1965年晋升为中医内科主任医师。同时担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甘肃分会第一届常务理事,第二届顾问,中华全国中医内科学会首届顾问,甘肃省医药卫生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委员会委员,甘肃省医学科学学术委员会委员,甘肃省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委员。

窦伯清是一位自学成才的中医,经过数十年的刻苦钻研与临床实践,深切地体会到掌握医学理论知识与临床经验积累的重要性,一贯主张医者要精研医理,吸取各家之长,抛弃偏执之短。在临床经验积累方面,他特别重视医案的记录和处方的拓留,经过长时间坚持,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晚年整理出版了《窦伯清医案》一书,在全国发行。

张汉风

张汉风(1913~1966),原名铭年,自号医医子,民勤县收成乡中兴村人。民勤名医,有建树的中医教育者。他少有异志,卓尔不群,博学多才,能文善词。其诗文通俗流畅,活泼自然,时有才子之称。民国时期创办沙井小学,自任校长。后从其父张文鹿学医。不惑之年闻名于柳湖三区。

新中国成立后曾当选为民勤县卫生工作者协会副主任。1952年至1957年,受聘于县中医进修学校执教,提携后辈,甘为人梯。自编教材,刻印成册,供学员学习。教材通俗易懂,便于初学,为后学者所乐诵。1957年,调任为西渠卫生所中医。白天为群众诊病,夜晚秉烛编写中医教材,其中《方剂学讲义》《妇科三字经》《针灸实在易》已获准出版,因“文化大革命”搁置未竟。1959年主编《民勤医学百年史》,以观点正确,史料丰富,体例得当,文字流畅,深受该县医学界推崇。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因不堪批斗,自杀身亡,年仅53岁。

杨文耕

杨文耕(1915~1950),字志春,民勤县羊路乡学粮村人。民国26年(1937)毕业于武威师范简师班。民国27年(1938),在任青云小学教师期间,因号召学生为打倒土豪劣绅而斗争,被骑五军军法处捕押黑狱达三月之久。后经武师校长咎健行斡旋营救,才得获释出狱。30年代至40年代,曾先后担任《大陆新闻》《民国甘肃日报》编辑。民国35年(1946)夏,主办《杭州青年日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回到家乡,任民勤中学语文教员。后又返回兰州,任《甘肃日报》社编辑。1946年春,他撰写的《评马凡陀的山歌》一文,得到郭沫若高度赞赏,认为他是当时青年文艺作家中很有成就、很有希望的人才,鼓励他继续努力上进。其作品构思新奇、富于哲理,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语言通俗活泼,富于乡土气息和幽默感。主要有小说《阿拘恋情》《恋别》《草原的沙河》《书本生涯》《给》《生命的自刮》《功利之外的人生》、文艺评论《巴尔扎克的伦理观》《巴尔扎克与犹金妮》等。

1950年3月,因患肺病逝世。

魏兆伯

魏兆伯(1915~1938),字书魔,民勤城关北街人。天资聪颖,自幼好文习武。4~9岁,在家父魏绪晃的教诲下,从《三字经》开始,一直读完了《四书》《五经》。10岁以后送入学堂。北街完小毕业后,考入武威初级师范读书。

民国22年(1933)春,国民政府在甘肃天水成立“中央陆军军官学校西北军官训练班”,致函各县选送中学文化程度的学生到天水军校学习军事。在武威师范学校读书的魏兆伯出于爱国热忱,积极报名,被送入天水军官学校,军校毕业后,被分配到陆军第十五师关麟征部担任排长。民国27年(1938)初,任营长,率部到鲁南与日军作战。在台儿庄外围战斗中,多次率领全营与日军开展肉搏战。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刻,他号召不怕死的官兵,组成敢死队,脱去上身,赤膊上阵;退去上膛的子弹,和日寇白刃拼杀。日本官兵见此情景,大为震惊:“中国人还有退子弹拼刺刀的军人!”日军丧胆而逃。在台儿庄会战的紧要关头,魏兆伯重伤不下火线,站在被打坏的敌人装甲车上,指挥全营作战,不幸臂部中弹,血流不止。大家劝他退下火线,他坚决不肯,并大声说:“中国人是不可辱的!我虽臂部受伤,但腿可走路,嘴可指挥,不消灭日军我死不瞑目”。身负重伤,壮烈牺牲,时年24岁。

魏兆伯献身后,因其战功卓著,前线指挥部嘉奖追任团长,并将战绩和抚恤金寄回家乡。家乡人民为纪念他的英雄事迹,在“忠烈祠”供奉了牌位,并在“忠烈祠”大门悬挂木匣,镌“碧血千秋”四字,留名后世。

郭中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