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办公室社交兵法
2666300000025

第25章 兵法三善于交际是成功的资本(8)

就因为难,所以人的成就才有高下之分,有大小之分,也就是说,能当众拥抱敌人的人,他的成就往往比不能爱敌人的人高大。

此话怎讲?

能爱自己的敌人的人是站在主动的地位,采取主动的人,是“制人而不受制于人”,你采取主动,不只迷惑了对方,使对方搞不清你对他的态度,也迷惑了第三者,搞不清楚你和对方到底是敌是友,甚至都有误认你们已“化敌为友”;可是,是敌是友,只有你心里才明白,但你的主动,却使对方处于“接招”、“应战”的被动态势,如果对方不能也“爱”你,那么他将得到一个“没有器量”之类的评语,一经比较,二人的份量立即有轻重,所以当众拥抱你的敌人,除了可在某种程度之内降低对方对你的敌意之外,也可避免恶化你对对方的敌意,换句话说,为敌为友之间,留下了条灰色地带,免得敌意鲜明,反而阻挡了自己的去路与退路;地球是圆的,天地无处不相逢。

此外,你的行为,也将使对方失去再对你攻击的立场,若他不理你的拥抱而依旧攻击你,那么他必招致他人谴责。

所以,竞技场上比赛开始前,二人都要握手敬礼或拥抱,比赛后也一样再来一次,这是最常见的当众拥抱你的敌人;另外,政治人物也惯常这么做,明明是恨死了的政敌,见了面仍然要握手寒暄……

每个人的智慧、经验、价值观、生活背景都不相同,因此与人相处,争斗难免——不管是利益上的争斗或是是非的争斗。而这种争斗,在竞争激烈的工商社会尤其明显。

大部分的人一陷身于争斗的漩涡,便不由自主地焦躁起来,一方面为了面子,一方面为了利益,因此一得了“理”,便不饶人,非逼得对方鸣金收兵或竖白旗投降不可。然而“得理不饶人”虽然让你吹着胜利的号角,但这却也是下次争斗的前奏;“战败”的对方也是一种面子和利益之争,他当然要“讨”回面子。

“得理不饶人”是你的权利,但何妨“得理且饶人”?

何谓“得理且饶人”?就是放对方一条生路,让他有个台阶下,为他留点面子和立足之地,这太容易做到,但如果能做到,对自己则好处多多。

——得理不饶人,让对方走投无路,有可能激起对方“求生”的意志,而既然是“求生”,就有可能是“不择手段”,这对你自己将造成伤害,好比老鼠关在房间内,不让其逃出,老鼠为了求生,将咬坏你家中的器物。放他一条生路,他“逃命”要紧,便不会对你造成伤害。

——对方“无理”,自知理亏,你在“理”字已明之下,放他一条生路,他会心存感激,来日自当图报,就算不如此,也不至于毁了对方,这有失厚道,得理且饶人,也是积德。

——人海茫茫,但却常常“后会有期”,你今天得理不饶人,焉知他日不二人狭路相逢?若届时他势旺你势弱,你就有可能吃亏,“得理且饶人”,这也是为自己留后路。

另外,你也得想:你得理不饶人,到底有多少“好处”可得?“大好处”既“大”,何妨也“饶人”?因为这对你的“大好处”影响并不大;至于“小好处”,好处既“小”,更没有不饶人的必要。因此:

——做事做人,下手不必过重过毒。

——“理”字既明,言辞何妨圆缓。

况且,饶人也是一种快乐。第4节做人办事与朋友相处

◎朋友多了路好走

要找一份好工作,建立网络关系乃是最有效的方法。这包括把你本人的志愿透露给亲戚、朋友知道,跟以往的同事、上司、教师及其他公司的人员等保持良好关系。

当有人向你求助的时候,千万不要左推右搪,尽己所能帮助对方。由于人类社会主要建立在“馈赠关系”之上,有来才有往,你帮助别人,他欠你一个人情,日后你求他,他才会反过来帮助你。有一点需特别注意,对所有人都不应采取“无事不登三宝殿”的态度,注意与人保持联络——哪怕是一个电话也好——让别人知道,他们在你心目中占一席位。如果到有事才找人,未免显得太过功利主义,徒然惹人反感。但如果你一旦失业,不要立刻打电话给与你有关系的人士,请他们介绍工作给你,因为短时间,也许未必有职位空缺,这使别人很难做。

你可以婉转地向那些素来跟你有联系的人提及你目前的状况,询问一下他们找工作的意见,又或者问他们是否愿意为你充当介绍人。

你这样做,无形中已告诉了他们你目前随时可以应聘,但同时,却没有向别人施加太大压力。

除了跟别人进行直接接触外,你还可以通过一些间接方法,让同事知道你的存在。例如替某些专业杂志撰稿,令行内人知道你的实力,到有需要时,他们可能会首先想起你。

懂得搞好网络关系的人会不断发挥和建立新的网络,扩大本身的影响力。到自己有条件开创事业时,跟你有关系的人士,往往成为你首批顾客。还有一点要留意,在建立网络关系时,不要只与“大腕”打交道,不妨也跟行业内的中下阶层人员保持联系,因为你永难估计他们什么时候可帮助你。换工作并不是一件很难为情的事情,无须故作神秘,如果你希望有更多选择工作的机会,你需要多听取朋友的意见,把自己的意愿明明白白说出来,让大家替你留意一下,须知道向人求助是一件很平常之事,不必担心人家会看不起你。

◎交友要选择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交往十分频繁、复杂,对结交朋友的数量、质量等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朋友之间,重的是义气之交,重的是肝胆相照。交朋友要交有血性、有骨气、有仁德的朋友。利势、利权、利财之交,是不长久之交,尤其是知法犯法的官们犯在如此朋友手中,岂不是大糊涂虫?

有的人交友是为了害友,在实际生活中,这却是活生生的现实。有些人为了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或者是为了实施某种非法行为,不择手段寻找勾引目标。一旦他选中了,便千方百计地拖其下水,使用胁迫、利诱、欺骗、教唆等种种手段使原来品行良好的人走上邪路,毁灭了自己。应该说,这类朋友是最可怕的,也是最毒恶的,和这样的人结交无异于自我毁灭。

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人都要和他人进行各种各样的交往,在交往之中就不可避免地有亲疏远近之分。来往比较频繁,相互感情比一般人亲近,互相帮助较多的人就有可能发展为朋友关系。由于人们的世界观、兴趣、爱好各不相同,所以朋友也有许多种类型。正所谓。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人人都希望能够交上知心朋友,知心是重要的,你知道我的思想,我知道你的想法,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共同进步,这是知心朋友交往的主要内容。但是,所谓的知心朋友,他还必须是善良、坦荡、无私的,如果所结交之人品行不端,即使他对你再好也是不可交往的。

也许你需要朋友,你尽管去结交,但你必须知道:你为什么要结交朋友?需要结交什么样的朋友?如何选择朋友?在结交朋友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哪些问题?只有这样,你才能保证所结交的朋友对你会有所帮助,不至于因择友不慎而招致麻烦和灾难。

中国人好结交朋友,这是由于中国几千年文化的影响所致。在古代,劳动人民就素有善良质朴、乐于助人的美德。

正因为人们所结交的知心朋友对人的一生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交友必须注意择友。

1.谨慎择友

我们在择友时,首先一定要明确自己的标准,即结交品行端正、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勤奋上进的人。这样的朋友就是益友,一生中部会对你有很大帮助。有的人以兴趣相投作为唯一标准,而不论对方的思想品行,只讲朋友义气,只要你对我好,我也对你同样好。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你肯为我赴汤蹈火,我也会为你两肋插刀。至于是不是有利于自己,有利于他人和社会,则根本不考虑了。在他的朋友中,既有讲吃讲喝者,又有讲玩讲闹者,甚至还有为非作歹,流氓地痞之类的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样一来,难免影响到自己。因此,我们一定要慎重选择朋友,切不可滥交,一定要避免和那些道德品行不端的人结交,免得沾染恶习。

2.多交必滥

交友结友不在多,而在于质量,多交必滥,这是在中国古代人对交朋友的经验总结。人们常说:“朋友遍天下,知心有几人?”的确,知音难觅呀。况且,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不加选择,一味地以多结交朋友为荣,则会整日忙于应酬,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与朋友的周旋上,必然影响自己的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再者,结交的人多了i也必然影响到对朋友的视察和鉴别,如果所结交的人中有品行不端或用心不良者,也很可能给你带来危害。在社会上,确实有这么一种人,以广泛结交朋友为荣,可以说三教九流,无所不交。严格地说,这不是在交朋友,只不过是不负责任的一般交际行为。真正的朋友不在于相互利用,而在于共同的志向和思想,在于互相帮助,使生活增加乐趣,让友谊为你的生活再增加一些光彩。

3.不可轻率

我们应把结交朋友看做一项十分严肃的事情。当你在结交朋友时,一定要认真对待,绝不可轻率。在与对方交往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其思想、兴趣、爱好、品质和行为,掂量一下是否值得结交。当然,这里并不强求朋友是各方面都比自己强的人。“毋友不如己者”。孔子是说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这种观点虽然带有很大的片面性,但也说明了交友的道理不可轻率。因为朋友之间本是互有短长的,在这方面你有优点,在其他方面他有特长,朋友相处,长短互补,这也是交朋友的益处之一。请不要误会,孔子的意思是要交思想纯净,品德高尚的人,向这样的人看齐。还要注意,看朋友是不是值得结交并不是不允许朋友有缺点。人无完人,朋友也是如此。只要你所结交的朋友品行端正,能够真心帮助你,不至于对你有害,就可以了。

◎广交天下良朋

在古代士大会阶层的眼里管鲍之交乃是友谊的典范,然而可惜的是现代社会中能听懂高山流水的又能有几人呢?人毕竟是感情动物,都渴望能进行心灵的交流与沟通,都渴望寻找一片宁静的港湾,以获得心灵的安慰,这是人之所需,但是,人又不能为了感情而失了其他的东西,我们更应该考虑到人是必须在社会上行走这一事实。而要想顺利通行于社会各种力量之间,以交朋友“知己”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相交满天下,知心能几人?其实,这并不是人们的感慨,而是现代社会的真实写照,是值得我们在交友原则方面去思考和探索的,大部分现代人出发点不是空洞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而是从实际和实用出发。

在现实社会中,朋友往往存在着两种:一是生意场上的朋友;二是人生场上的朋友。这两者有可能存在极为有趣的对立;有时生意场上最强劲的对手却往往成为你人生难得的一大知已;而有时生意场上的朋友却往往就是相处得最为敷衍的过客。但知己也好,过客也好,无论如何,这两种朋友在你的创业道路上都是必不可少的。多一个朋友,就意味着多一份帮助;多一份帮助,就意味着多一份机会;多一份机会,就意味着多一条道路,也许就是梦里寻他千百度的通向成功的光明大道。

而强调朋友的重要并不与金钱第一成为悖反。相反,只有两者的完美结合,才能真正成就你心中的宏图霸业。毋庸置疑,生意场上的朋友是需要金钱来维持的,生意人绝不会与不拥有金钱的穷光蛋交往。对这种朋友,事实上“有钱能使鬼推磨”,但我们的目的也不过就止于使其“嘴软”、“点头”而已。你的大方的表率,往往使得他不能像平时那样斤斤计较、小肚鸡肠。

如果说生意场上的朋友对于事业的成就而言,是个战术上的问题的话,那么人生场上的朋友具有了战略上的意义。我们实在不愿使用这么一个“势利”的字眼,因为这太有悖于我们的真诚了。然而我们暂时放下主观的情感,姑且客观地看待这一问题,便会发现,这确实具有其极为重要的战略上的意义。在你的所有奋斗中,没有他(她)的祝贺,便会有他(她)的“告诫”;在你失意之时,不仅有他(她)的脉脉抚慰,更会有他(她)的真诚鼓励。一切的一切,都是金钱所无法给予的。行走在崇尚金钱的现实中,你要想成为一个真正幸福的人,你就要记住:心灵比利润还可爱,朋友比金钱更重要

◎给朋友留面子

在办事跑关系时,面子问题也至关重要,那么我们就先讨论一下面子的问题。

中国人死要面子。

中国人之所以那么注重服饰,甚至囊中羞涩也要赶时髦,原因之一,就在于服饰能直观地表达一个人的面子。服饰乃人本之表,当然是面子,只要稍为体面点的场所,就会挂出告示:“衣冠不整,恕不接待”。所以中国的服饰之道,可总结为:重人前轻人后,重外衣轻内衣,重礼服而轻便装。

道理很简单,就因为面子比里子更重要,没有面子,就不体面,不体面就吃不开,有时还会掉脑袋。西楚霸王兵败乌江时,就悲叹:“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所谓“何面目见之,”也就是没脸见人,更文雅的说法就是“无颜见江东父老”。古人的面子实在,不像今人脸皮厚,只轻描淡写说一句“不好意思”便罢,项羽为了他的颜面(也就是面子)自杀了。

“死要面子”,就是说宁愿死,也要面子,孔子的高足子路也是这样,他为了不丢士的面子,不惜结缨而去,甚至有的人,即便死了,也要争面子。

楚成王实在是一位不怎么样的国君,正因为不怎么样,他不是死在别人手里,而是死在自己儿子手里。公元前268年,他的儿子商臣,也就是后来的穆王,带兵来逼宫。可笑的是,成王请求吃了熊掌之后再死,儿子却不给老子这个面子,认为那样太浪费时间,让他早点上路。他没办法,只好去吊死。吊死后,怎么也不肯闭上眼睛,因为拿不准他的子孙会给他一个什么样的谥号。溢号是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死后获得的,一个带有盖棺定论性质的称号,这是一个总体的评价,是死者最后的面子。起初,子孙们议定的谥号是灵,乱而砂损日灵。他一听,不肯闭眼睛,子孙没法,见他死不瞑目,只好改为“成”,安民立政日成,他这才满意地将眼睛闭上。

死要面子还有一种情况,为了面子让别人死。

公元前605年,楚人献给郑灵公一个特大的鳖,灵公用它来大宴群臣,却唯独不让子公吃。这是因为,一次上朝,子公的食指突然动了起来,他便对别的大夫说,我的食指一动,就能尝到非同一般的美味。灵公听了,偏要让子公的话不能实现,这显然是不给子公面子。子公为挽回面子,就径直走向烹鳖的鼎前,染指于鼎,尝之而出。子公挽回了自己的面子,却扫了灵公的面子。双方只好翻脸,只不过子公抢先一步,弑杀灵公,并给他弄一个“灵”的谥号,让他永远没有面子。

如此,我们看到面子的重要,为面子死,为面子让别人去死,死了之后还要争面子。

所以,每个人都需要面子,而且也都希望自己有面子,有面子就能被别人看得起,表明他在人群中间有优越感。懂得这个道理,交友就方便许多,只要你能放下自己的面子,给朋友一个面子相信你会在办事跑关系时获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