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与隐喻》(Models and Metaphors:Studies in Language and Philosophy)伊萨卡,康乃尔大学出版社1962年版。
《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指南》(A Companion to Wittgenstein’s Tractatus)伊萨卡,康乃尔大学出版社1964年版。
《归纳论证的存在根据》加州,斯坦福行为科学中心1965年法文版。
《语言的迷宫》(Labyrinth of Language)纽约普赖格和伦敦普尔马尔出版社1968年版。
《精确的限度》(Margins of precesion:Essays in Logic and Language)伊萨卡,康乃尔大学出版社1970年版。
《艺术、知觉和实在》(Art,Perception and Reality)与人合著,巴尔的摩,霍普金斯大学出版社1972年版。
《说明与批评》(Caveats and Critiques:Philosophical Essays on Language,Logic and Art)伊萨卡,康乃尔大学出版社1975年版。
《骗行盛行》(Prevalence of Humbqg and Other EssayS)伊萨卡,康乃尔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Ⅱ.其他
《数学教本》(The Teaching of Mathematics:A Bibliography)伦敦,克里斯托芬出版社1938年版。
《哲学分析》(Philosophical Analysis;A Collection of Essays)编辑,伊萨卡,康乃尔大学出版社1950年版。
《G.弗莱格哲学著作选译》(Translation from the Philosophical Writtings of Gottlob Frege)与彼·哥奇合编,纽约,哲学文库1952年版;牛津,布莱克威尔出版社1960年版。
《T.帕森斯社会理论》(The Socidogical Theories of Talcott Parsons:A Critical Examination)编辑,英格伍德克利夫斯,普伦梯斯霍尔出版社1961年版。
《美国哲学》(Philosophy in Ameriea:Essays by William P.Alston and Others)编辑,伊萨卡康乃尔大学出版社和伦敦艾伦——厄温出版社1965年版。
《学术的道德》(The Morality of Scholarship)与人合编,伊萨卡康乃尔大学出版社1967年版。
《探索文学理论》(In Search of Literary Theory)与其顿·布隆费尔德合编,伊萨卡,康乃尔大学出版社1972年版。
《选择与抉择问题》(Problems of Choice and Decision)编辑,伊萨卡,康乃尔大学出版社“科学、技术和社会”专项出版,1975年版。
美国最杰出的哲学家之一——马克斯·布莱克代表了分析传统的最高发展。布莱克早年就教于维持根斯坦,学习逻辑——语言,而后又在G.E.摩尔门下学习精确分析技术。他借助于科学方法论和常识案例,对大多数传统和当代哲学观点进行了独到新颖的考察。他按照维特根斯坦的方式,认为,许多哲学问题乃是来自人们对所陈述命题、语言使用以及上下文在理解表达中的意义的无知。这样,比如,就可以假定并不存在任何真正证明归纳的方法,因为没有正当理由相信未来将同过去相似。不过布莱克问的是:在诸如未来和过去这样一些抽象概念上运用“正当理由”是否合理的问题。我们可以用“在……顶部”来有意义地指陈“此人在桌子上”但却不能说“此人在宇宙顶部”。在日常语言和科学用语中,正当理由、可信性、可靠性和可能性以及某些使归纳完全合适的具体规则都是有效的。“假定有我们目前的理念和它的体现的概念系统,那么,在逻辑上,我们不能想象完全与我们所使用的归纳规则相违背的情形。”与此相似,芝诺悖论之所以出现,是因为他认为空间是无限可分的,但是否他在讨论空间或关于他用于空间问题的数学呢?诸如“所有的单身汉都未结婚”这样的永真式命题却依旧是哲学困惑的根源。然而,我们在此碰到的问题乃是关于陈述规则形成的混淆问题,我们并未报道什么事实。我们仅仅是在使“单身汉”可以在大多数用语中被“未婚男人”取代成为一条规则的问题。
布莱克和维特根斯坦对规则的本质都同样抱有兴趣。但布莱克抛弃了维特根斯坦的极端看法,后者在《逻辑哲学论》中强调规则的一切重要性,而在《哲学研究》中则较少说到规则的意义。但在某些场合下,例如在数学、逻辑科学的大多数情况下,概念和参照的精确性乃是必要的。但在其他场合,此如在政治、社会科学中,模糊性则可能更为可取。事实上,布莱克最早指出了许多所谓集合、类等定义不周的方面,从而导致了有关模糊集合数学的进展。最后,还有这样一些情形:对于这些情形,我们只能在极相对的意义上谈论规则。不同文化变化和隐语的使用以及布莱克在他著作中大量缜密考察过的语言问题,都是可以改变意义从而改变那些语词的语义和句法规则的。人们曾提出了许多“意义”的定义,但这些定义都是有缺点的。也许,我们应注意到,对布莱克来说意义问题并不存在,这是重要的。充分明了“意义”的唯一途径是仅仅审察语言的实际功能,即它们是如何与其他语词功能相并列和相互联系的。“意义”可以“被证明是更像别针而不是晶体”。
也许布莱克的主要工作是他对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一书所作的定义性评论。这个评论不单是对维特根斯坦观点的澄清和批判,而且还包括一组论及当代哲学主要争论问题的论文。“否定”、“分析”、“逻辑真理”、“命题”、“必然性”——这些不过是他所考察的一小部分概念。
布莱克的兴趣并不仅仅局限于哲学的技术性问题上,他还写过大量有关教育、人文学和一般艺术、医学,社会科学、物理、心理学和艺术方面的论著。他对B.F.斯金纳常常谈论的“区域模糊”和“不当概括”极力加以批判。诺姆·乔姆斯基所作的工作是令人激奋的,但它包含着从数学语言到心理、认识论结论的有害影响。布莱克的其他评论文章和评论涉及了诸如F.P.莱姆塞、R.卡尔纳普、G.E.摩尔、贝特兰·罗素、G.弗雷格、C.D.布罗德、卡尔·波普、J.杜威、A.赫胥黎、本杰明·李·沃尔夫、A.乔奇、内尔逊.古德曼、W.V.奎因和T.帕森斯这样各不相同的人物。
波林
英国哲学家、思想史家。1909年6月9日生于拉脱维亚里加;1920年旅居英国。就学于伦敦圣保罗中学,牛津基督圣体学院,获人文科学和现代巨人一级荣誉;1941~1942年任职于纽约英国情报部;1942~1946年任华盛顿英国使馆一等秘书;1945~1946年任驻莫斯科英国大使;1946年获大英帝国一级勋章;1956年与艾丽娜·德·戈茨堡结婚,1931年任牛津新学院哲学讲师;1932~1938年、1950~1966年任研究员;1975年起,任名誉研究员1957~1967年任职于牛津圣心学院;曾任牛津大学社会政治理论教授;1966~1975年任牛津沃尔夫逊学院院长,1949、1951、1953、1962年任麻省坎布里奇哈佛大学客座教授;1952年任职于宾州勃伦毛尔学院,1955年任职于芝加哥大学、1965年任职于新泽西普林斯顿大学,1966~1971年任职于纽约城市学院(1971年起任人文科学特聘教授);1953年任伦敦大学诺斯克利夫讲席;1963年任华盛顿特区艺术博物馆梅隆讲席;1971年任西特勒华盛顿大学丹兹讲席;1954~1965年为伦敦哥文园皇家歌剧院导演部成员,1974年起,任伦敦国家艺术馆评议员;1975年起,任耶路撒冷希伯莱大学校务管理员,1951年任研究员;1967~1961年任副校长,1974~1978年任校长。1963~1964年任英国亚里士多德学会会长,他是下列大学的名誉博士:1965年胡尔大学,1967年格拉斯哥大学,1967年诺维奇东安哥里大学,1967年麻省瓦尔坦布兰代斯大学,1968年纽约哥伦比亚大学。1970年剑桥大学,1971年伦敦大学,1971年耶路撒冷希伯莱大学,1972年利物浦大学,1973年退尔·阿维夫大学,1979年哈佛大学,1979年布兰顿苏萨斯大学;1957年曾任美国艺术和科学院美国艺术和文学研究院外籍院士,封骑士爵号,1971年受爵。
著述
I.思想史和哲学
《卡尔·马克思生平和环境》(Karl Marx:His life and Envir on ment)伦敦,布特沃斯出版社1939年版;纽约,牛津大学出版社194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