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古琴清英
2662200000007

第7章 与美丽的精神相遇——琴乐传承中的打谱与创作(2)

我现在可以给大家讲,我的眼睛花了,花得很厉害,看这个七根弦不是七根了,拨到那个地方可能有点问题,也就拨出去了。反正我自己也很满足,因为我想灌的唱片我都已经灌了。

我打过很多古谱。“打谱”就是把古代的琴谱研究之后弹出来。古代的琴谱是记右手的指法也记左手的指法,它是用汉字的偏旁、部首加上一些汉字里的数字,拼合起来,这种谱子叫“减字谱”。比如说上面一个草字头,下面一个勾,里面把原来的三角拿掉写一个“六”字,这就是减字谱的谱字:草头就是散音空弦,勾就是中指往里面拨弦,那个六字就是六弦。减字谱就是这样用汉字的偏旁部首数字拼合起来来表达的。但是减字谱只有一些粗疏的节奏暗示,譬如说这里快一点那里慢一点弹,没有具体精确的节奏的记录符号。五线谱和简谱是有节奏表达的。减字谱只有句号,早期的减字谱连句号也没有。句号是一个乐句的结束,如果没有句号,我们打谱的时候也差不多能感觉到乐句的停顿。像我打过的一个古谱叫《桃源春晓》,它开始有句号,到第二段第三段就没有了,中间这个变化过程我们还不太清楚。但是那有句号和没句号,我在打谱的时候就觉得影响不大。

明代前期1425年的《神奇秘谱》,是明代的一个藩王朱权编辑的,他用了很多时间收集、编出来的。《神奇秘谱》大概有六十二首琴曲。很多琴曲是唐代、宋代人创作遗留下来的。明代出的琴谱不一定是明代人创作的,而可能是明代前面的人创作的。明代这一部琴谱非常重要,因为这是历史上第一部琴曲刊印的集子,刊印出这部琴谱的意义很大。此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减字谱的变化,早期的减字谱跟晚期的清代的减字谱有一些差别,比如说我刚才讲的名指按在弦上,大指向里拨一下,叫“掐起”,在清代的琴谱中都用“掐起”的符号,在《神奇秘谱》里它用另外的写法,叫“对起”,弹法是一样的。

明代《神奇秘谱》之后,在安徽歙县出现了一部琴谱,是1549年,叫做《西麓堂琴统》。这部琴谱收集了一百多首,大概一百五十首左右吧,这是很了不起的,很多很好的曲子在《神奇秘谱》里面没有收录到,《西麓堂琴统》收录到了,其中《广陵散》这一首重要的曲子刊登了两个不同的版本。编辑《西麓堂琴统》的这个人呢叫汪芝。安徽歙县现在是旅游的地方,歙县就是出砚台,写毛笔字的磨墨的那个砚台的地方。那边是有徽派文化的传统,文学上出过很多人。在歙县呢,汪姓就是大姓,都是做生意的“徽商”,很有钱的。当年汪芝在歙县的旁边造了一幢房子,叫“西麓堂”,他在那用三十年的时间编出了《西麓堂琴统》,一共是二十五卷。这二十五卷的原刻本我们已经找不到了,但后来有一部《西麓堂琴统》的抄本流落在天津地摊上,有一位琴家李允中先生,一个老先生,医生,他把它买下来了。这部《西麓堂琴统》抄本,在琴史上非常重要,很有价值,查阜西先生把它编入《琴曲集成》之中。但是抄本的第六卷丢了,当时在地摊上买的时候就没有第六卷。但是我觉得还好,因为目录里看到第六卷的主要内容是讲指法,指法可以从别的琴书当中借用过来,大致是差不多的,所以讲指法的第六卷找不到了,损失不是非常大。

我在上海音乐学院是作曲专业毕业的。“文化大革命”后期,参与了“样板戏”的音乐创作。差不多有一年的时间在北京中国京剧团的《红灯记》剧组,后来我又参加了山东京剧团《奇袭白虎团》的创作。为了接受文化部的审查,有一阶段《奇袭白虎团》剧组从山东济南来到北京的西苑宾馆。“文化大革命”时候老是搞样板戏,我参加的时间很长,觉得有些无聊,没有意思,想弹弹琴。

在北京期间,我就请吴景略先生帮忙,他是中央音乐学院的古琴老师,很有名的大琴家,吴文光的爸爸。我说能不能帮我弄张琴,我想弹弹琴。吴先生跟我讲,他家里有个琴,是人家拿来修的,我拿来给你看看,你中意的话我就跟他讲。后来吴先生就拿来一张琴,一张明琴,这张琴很松透,音量也比较大,断纹也很好看,当时我说这张琴很好,我很满意。他说我来跟他讲,这个琴的主人就是那个大圣遗音的主人王世襄先生,后来我把这张明琴买下来了,八十元。

你们会觉得,怎么会这么便宜?那个时候一张明琴都是几十块钱。这是一些题外话、小话题。“文革”后期时,我常去苏州妹妹家住,有一次一个朋友就拿来一张琴,这张琴叫“鸣和”,是明琴,飞鸣的鸣,和谐的和。这张“鸣和”呢,断纹也很漂亮,声音也很好,要七十块或者是八十块,在我手里弄了好长时间,我犹豫来犹豫去,我想想还是太贵,就不要了。(众笑)后来又来了一张琴,一张清代的琴,上面没有断纹,很新,但是背面有吴大徵的字,吴大徵的字刻上去,那有价值啦,但是我想这个新琴没什么意思,算了不要了,他只要我五十块,啊不对,是十五块,十五块我没要。(众笑)你不要觉得那个时候琴怎么那么便宜啊,那个时候都是几十块钱,当时大学毕业生一个月工资也就是五十来块吧,当时买到一个琴是比较容易的。不像现在一个琴不得了,新琴都炒到几万了、几十万了。我想这种把一张琴的价值用数字来形容、用数字来比喻,这个时代还会很长。因为我们现在什么事情都会用数字来讲:这个房子一百八十万啦,那个两千万啦,都会用数字来讲,我们汇聚于这样一个时代,这个时代会很长时间,用数字判断一个东西、一件事情和一个人的价值。

当时我有了这个明琴以后,我想我应该起一个名字啊,我就想叫“忘忧”。因为在《西麓堂琴统》第二十五卷里面有一个琴曲叫《忘忧》,就是“忘记忧愁”的“忘忧”。我现在想想,那个时候我三十来岁,没什么忧愁啊,有点附庸风雅呢。我还请张子谦先生、吴景略先生写“忘忧”两个字,准备刻在琴背面,他们两人都给我用毛笔写了一个小字片给我,我后来改变主意了,又不肯往上刻了,我想还是保持原来的,没有刻字,他们给我的字都还在。

“秋籁”是唐琴,是别人送的。那张琴的声音非常好的,20世纪80年代灌唱片时我用两张琴,有的曲子用“秋籁”弹,有的曲子用“忘忧”弹。后来灌唱片就都只用“秋籁”一张琴了。 2006年在台湾录音,由佛光山的“如是我闻”出版社出版的,叫《如是宁静》,这张唱片的全部录音都是用“秋籁”琴弹的;2008年灌的,台湾风潮公司制作的一张唱片《瑰宝·古琴》,也全部是用秋籁琴演奏录音的。我觉得,“秋籁”的声音比“忘忧”的声音要高出一大节,它的音色温润、细腻,余音很长,非常适合我的弹琴风格。

当时我想我有一张“忘忧”琴,我就应该把《忘忧》这个曲子打出来,这是很小一个曲子,总共打了两天,就打出来了,演奏起来就两分钟。打出来以后,过了一段时间,我又想打谱了,那打什么呢?在这之前打过《文王操》、《遁世操》,我后来想,《西麓堂琴统》第二十五卷里,《忘忧》这个曲子这么好,二十五卷里其他曲子也应该差不了。

古琴打谱要有所选择,选哪个曲子?这是最难的一件事情。因为减字谱不显示旋律,所以你想粗略唱一唱,看这个琴曲的音调好不好听啊,你没有办法唱。那个时候我就开始打《西麓堂琴统》第二十五卷里的《凤翔千仞》《孤竹君》,那时已经1994年了,这两个都是大曲,每个曲子都要七八分钟。我先打《凤翔千仞》,《凤翔千仞》大致打出来以后,我又去打《孤竹君》,《孤竹君》打出来之后我就这个弹弹那个弹弹,细细琢磨,慢慢把它们定下来,把这两个曲子的减字谱、简谱对照谱记录整理出来。那时候我打谱已经打得比以前快了,从开始打谱到定稿,并按我自己的统一的乐谱誊写规格整理抄写出完整的乐谱,这两首曲子一共用了四个月的时间。

打谱是把古谱里的某一首琴曲按自己所理解的节拍节奏弹出来。古琴减字谱像是一个人体的骨骼那样,里面的血肉要弹琴人去填充,成为一个完整的曲子,就是要有音高、有节奏,还有句子、语气、琴曲表达的什么样的内容。

《凤翔千仞》,这个曲子很美,是表达人和自然的音乐。古人想象自己像凤凰一样自由,在天空中翱翔。我们不要老觉得我们现代人是追求自由的,古人也追求自由。那么《孤竹君》呢?它是一种对人生的思考,旋律很美很委婉(演示),是对人生的一种高唱低吟啊。开始(演示),第一句像一声叹息,后面的委婉优美的旋律就不断地出来了(演示)。

这两个曲子打出来以后,后来又隔了几年,我又把《西麓堂琴统》第二十五卷中的《明君》打了出来。《明君》这个曲子,从这个琴曲的标题看,可能有两种意思,明君,一个意思是“贤明的君主”。古代的中国人希望政治上清明,老百姓过好日子,他希望什么?希望有一个贤明的君主。还可能有另一个意思,明君可能是“王昭君”,在古代,昭君怨的故事很多啊,文学作品里面、诗词里面很多。因为当时昭君的“昭”字和皇帝的字有冲突,才把这个“昭”字用“明”代替,明君就是昭君。

那么我就要区别,这到底是贤明君主的曲情,还是王昭君的曲情。

这个曲子的琴谱后面有一段后记。后记说汉武帝的时候,有一个异人,异人就是奇怪的人,他白天抱一个琴,在街上跑来跑去,后面跟了很多小孩起哄,一到晚上这个人就不见了。这个人的怪异的行为,引起了皇帝的注意,皇帝就把他召到宫里面。这个异人进宫之后,他就跪在那里不吭声,那皇帝说你弹个曲子吧,他就弹了个叫《明君》的曲子。这个曲子弹到一半的时候,天空出现祥云,一群鹿到皇宫里面来了,在古代,鹿是一种吉祥的动物啊,鹿衔咬着那个琴就跑了……这是一个神话。这个神话故事隐喻一些古代文人的行为,如果皇帝不贤明,朝廷是昏庸的,他们就躲到山里面隐居,如果政治清明了,他们就可能出来辅助贤明的君主。有了贤明的君主,国泰民安,老百姓生活在美好的理想的社会之中,像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明君》的音乐充满那种飘然神往的气韵,琴曲音乐与后记的内容是可以联系起来的。所以《明君》应该是以“贤明的君主”来解释,而不是以“昭君”来解释。

《明君》的音乐很清新、旋律很美,曲子也比较庞大,要弹十二三分钟。

《神奇秘谱》里面还有一个曲子叫做《龙朔操》,明确是写王昭君的。乐曲不只是写王昭君那些哀怨的情绪,而主要是写昭君的美貌和昭君歌唱的美、昭君舞蹈的美。这是北京的一个琴家陈长林先生打的谱,在八张资料唱片里面有。我当时听了以后觉得这个曲子非常精彩,我就根据录音和《神奇秘谱》学弹这个曲子,经过很长时间的弹奏,跟陈长林有点不一样。后来我也有点好奇,我说这个曲子打得这么好,而打谱者陈长林先生却是一个计算机科学家,他的工作单位是中国科学院,就是中关村的中国科学院,后来我查到他打谱的时候才二十多岁,真了不起!现在陈长林先生八十多岁了,还在北京,我们也见过几次面。这个曲子我很喜欢,旋律很美,它的定调也很特别,我现在想把这个曲子弹一下,我不一定弹完整啊!要紧五弦、慢一弦。

这个曲子,《龙朔操》,龙朔,是个地域名,在北方,塞外。琴谱曲名旁边有个小标题,“旧名昭君怨”,就是说这个《龙朔操》也有另外一个曲名叫做《昭君怨》。为什么不直接叫昭君怨这个曲名呢?令人费解的龙朔操怎么解释成王昭君的故事?查阜西先生在唐代的诗集里面找到一首殷尧藩的诗,诗里说明龙朔是北方塞外的地域名,是匈奴单于的驻地,因此叫《龙朔操》,这样一联系,《龙朔操》就跟《昭君怨》这个曲名一致的了。

现在开始弹啊。(演奏《龙朔操》 ,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