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古琴清英
2662200000004

第4章 在2011年古琴艺术大展学术交流会上的引言与结语

在2011年第三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古琴艺术大展学术交流会上的引言与结语

唐中六

引言

各位琴友,首先,我代表本次古琴交流会,热烈欢迎你们来到成都。因有中国古琴的琴缘,又有美丽成都的人脉,使我们大家相聚在了一起,汇集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成都。是次琴会名为“古琴大展”,是在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期间举办的。就琴会而言,是继上世纪1990年、1995年和本世纪2006年后在成都举行的第四次中国古琴艺术大型国际交流会。本次琴会的主题是:还古琴于民众,推进琴艺遗产的继承与发展。出席本次琴会的有来自中国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东、广西、浙江、湖南、湖北、河南、河北、江苏、山西、陕西、内蒙古、辽宁、黑龙江、云南、贵州、四川等省市及中国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的古琴演奏家、琴学家,还有来自日本、美国、新加坡、澳大利亚、韩国等国的古琴演奏家和琴学家。

本次琴会由三大部分组成:一是有十八台面向群众的精彩演出活动;二是辟有古琴学术交流会;三是有九家中国当代著名古琴斫制坊,在新开馆的“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进行宏大的古琴博览会。

我很高兴,这次琴会迎来不少老一辈琴家、琴学家,你们很多都不顾年事已高,连续四次来成都参加琴会,你们的到来,本身已昭示出本次琴会的成功。同时,还迎来一大批新一代琴家、琴学家、斫琴家,约两百人参会。祝贺你们在成都舞台上展示精彩的琴艺,欢迎你们在今天这个讲坛上,发表精彩的论文!祝贺琴展成功!

在琴会即将结束之际,我仅谈以下几点感想,也算是本次琴会的一个总结:

第一,中国古琴艺术要走出低谷,需要一个好的发展环境,更需要政府把古琴艺术的发展、创新纳入政府文化建设层面统筹考量和实施,需要有切切实实的保护遗产的措施,而不是空话。

第二,古琴艺术本身需要从学术角度追根溯源,让青年一代琴家熟悉和懂得传统、掌握传统、运用传统,在实践中推广。让人高兴的是,在本次琴会上我们又看到了一批很有潜力的青年琴家,他们演奏水平很高,技术很娴熟,基本功也很过硬,演绎琴曲达到曲尽意到的境界,让人心旷神怡。在琴学领域,今天上台发表论文的有不少年轻学者,令人尤为欣喜。应该说,我们今天的交流会,在琴理研究上,老专家的研究精深,考据有道,而这些青年学者,他们的研究给人以新的启迪,论点、视野和举证很具拓展性,语言、文字都充满新意和生机,在琴学研究领域中,大有厚积薄发之势,呈现出中国琴学研究队伍新兴力量的诞生、中坚力量的形成,中国琴学研究大有希望!

第三,现在学琴的人多了,关心和喜爱古琴的人也多了,古琴后继有人,这是一件大好事。但总体而言,琴学队伍很不平衡。学琴的比过去是大大地多了,但从事琴学研究的相比之下却跟不上学琴的热潮,学琴的缺少琴学理论的指导,弹奏水平也就难以提高。琴学是一个很大的学科,其中琴理、琴论、琴律、琴曲创作、琴艺教学、琴艺演奏美学、古琴文献学以及古琴斫制中的工艺、材料、漆艺、文饰等学科,都有很宽广的研究空间,而这些也都是当今琴界的薄弱之处。我想,我们应就当今的古琴热,从社会层面加以研究并积极地引导。一方面,社会需要古琴,因为古琴是华夏民族文化传统之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另一方面,古琴离不开社会,其要传承、发展,必须要社会大众的广泛参与。为此,我们需要张扬古琴热积极的一面,拂去其中的负面影响,使古琴艺术真正地发扬光大。

第四,古琴被列入世界非遗名录是一件大好事,由此给古琴带来一些新的生机。但古琴不能仅仅成为收藏品,不能再让它永远坐在“曲高和寡”的高台上,因为古琴及其琴曲凝聚着千姿百态的地域文化,凝聚着华夏民族的人心世界,因此,乐器和音乐必须要还原于生活,还原于群众,只有这样它才有存世的社会生命力,否则就将是一件无社会生命的异物。所以今天的古琴艺术要兴旺起来,就需要更多的琴人群体在继承传统时,放眼未来、开阔视野,赋予古琴艺术以新的内涵,创作出具有不同地域特点的风格多样的新琴乐。

第五,是次琴会论题中,关注川派古琴艺术的论文有多篇,且不分地域,这令我等川中琴人格外高兴。这么多人关心我们,这些关心是良药但不苦口,将推动川派古琴艺术更好地发展,在此我代表四川琴人先谢谢他们。我看过好几篇很有深度的关于川派、泛川派的博士、硕士研究生的论文和其他专题论文,给我们带来新的视野,很是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