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古琴清英
2662200000031

第31章 发现之旅——川派琴曲《渔樵问答》打谱心得

发现之旅——川派琴曲《渔樵问答》打谱心得

黄梅

2011年初春,我受唐中六老师之邀,对《天闻阁琴谱》中张孔山传《渔樵问答》进行打谱,并写一篇有关打谱心得的文章。首先,感谢唐老师的此次邀约。其次,笔者作为川籍琴人,为能够参与到此次活动中,而感到荣幸。

在古琴艺术的传承过程当中,琴谱的发掘、琴曲的“再现”,一直是琴人们为传承古琴艺术,所做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这里所指的琴曲“再现”就是琴曲的打谱工作。这是一项考验打谱者综合素质、演奏技术、理论研究、实践经验以及记谱方式等方面的能力,直接对所打琴曲的艺术价值能否综合体现产生影响。所以,能够全面展示琴曲的奥妙,体现打谱者对琴曲的理解,正是笔者的愿望和理想。

琴曲打谱是一项细腻而艰苦的工作。从拿到琴谱的新奇,到全曲记谱完成的畅快,这个过程中包含了太多的情感。对乐曲全局的把握无疑是“再现”乐曲的音乐精神的重要前提。全局的把握就是对乐曲的音乐内容、音乐发展的定位。经过实践,究其脉络,认识清晰,为下一步做好充分的准备。之后较长的一段时期都是乐曲的弹奏过程。首先,“减字谱”的指法辨识是根基。正确理解指法的意义,才能确保音乐的流畅进行。其次,对音乐内容的划分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分析乐曲的起始段、承接段、转折高潮段、变化再现段,就意味着乐曲的音乐形象确立,乐曲旋律的发展走向明了。当然,能够最终定稿,还需要反复的弹奏实践,在否定与肯定中徘徊。最后,将乐曲准确完整地记谱,完成全曲的打谱工作。

本文以《渔樵问答》的打谱为例,详述实际操作打谱的过程。在了解琴曲的来源、出处之后,对乐曲“减字谱”的谱面进行分析,即“看谱”。所获得的信息有:(1)全曲由八个乐段以及结尾的“尾声”段组成。(2)其中部分乐段开头有文字叙述,明白其作用和意义。(3)确定该曲为正调(F大调)定弦(定弦为:)。(4)泛音集中出现在第五段与尾声段,另在第一段当中还有少许。做好以上工作以后,可开始弹奏乐曲的过程。分析步骤以及总结如下:

(一)识谱

确定乐曲的定弦,通识全曲。粗略分析。按音乐内容划分,总结为三个部分:一至四段为第一部分, 五至八段为第二部分,最后为尾声。

(二)泛读

对前两个部分进行弹奏,着重分析一至四段的音乐内容。弹奏总结:(1)从音乐中寻找乐段之间的联系。第一段前半部分作为全曲的引子,后半部分与第二段联合,形成全曲的起始段(同中国音乐分析中提到的“起”)。再根据第二段尾音——双弹、拨剌的出现,作为乐段的节点。所以,第一段和第二段成为全曲的第一部分。第三段和第四段中的乐句与前两段中的乐句有相似之处。从音乐的发展分析,第三段与第四段可定为承接段(同中国音乐分析中提到的“承”)。(2)第五段为泛音段。有划分音乐发展的意义。所以,单独作为一个部分存在。(3)对“减字谱”中有疑虑的指法进行标注。按音乐内容划分,总结为五个部分: 一、二段为第一部分,三、四段为第二部分,五段为第三部分,六至八段为第四部分,最后为尾声。

(三)精读

多次弹奏,反复推敲。着重分析六至八段的音乐内容。弹奏总结:(1)保留第一、第二、第三部分的划分。(2)第六段与第七段音乐联系紧密,乐句整齐,音乐发展完整。此两段段首与段中都有:跌宕、连贯、急作、如歌声等文字说明。弹奏过程中,笔者有一气呵成、连接巧妙的感觉。综上所述:第六段与第七段可定为转折高潮段(同中国音乐分析中提到的“转”)。(3)第八段音乐总体呈现出结尾的感觉。前几乐段中的素材,在本段当中也有变化再现。按音乐内容划分,总结为六个部分:一、二段为第一部分,三、四段为第二部分,五段为第三部分,六、七段为第四部分,八段为第五部分,最后为尾声。

尾声

上述对乐曲的分析、内容划分的过程中,心中已经有乐谱的存在了。此时,可以进行记谱工作。古琴乐谱的记谱经历了从早期的文字谱,发展到“减字谱”,再到简谱与“减字谱”并存于谱面的发展过程。随着外国音乐中五线谱的传入,我们又多了一种记谱方式:五线谱+“减字谱”。本曲采用了五线谱+“减字谱”的记谱方式。经过打谱后的乐谱,在最终完成记谱时,除了对乐谱音乐旋律记录之外,还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指法的演奏音色与五线谱的标示一致。五线谱中单个音符远远不能满足古琴音乐中音色的多变性特点,笔者在五线谱中运用了多种不同的符号来表现指法中的音色变化,如散音(右手拨弦,得音)、按音(左手按弦,右手拨弦,得音)、泛音(左手触弦,右手拨弦,得音)、走手音(左手按弦,右手拨弦,利用左手连续滑动,得一组或多个音符)。(2)为体现打谱者对琴曲的理解,尽量把“减字谱”中的指法加以“细化”,如以“吟、猱、绰、注、撞”等,记出具体的音符。(3)节拍的设置。为体现琴曲的音乐内容,使演奏者体会到音乐的发展脉络。笔者运用“复合节拍”的方法记谱(见第七段的乐谱)。通过“复合节拍”的变化,打谱者对重音、强拍、旋律速度变化等的感觉,在五线谱中得到较好的呈现。同时,也为不识“减字谱”的人们,深入了解琴曲的音乐内容创造了条件。(4)保留“减字谱”中的文字标示。精练的文字描述在琴曲音乐发展的走向、指法演奏的变化、节奏的设置、速度的快慢等等方面,为打谱者提供了非常关键的信息。(5)对“减字谱”中有“争议的指法”(如徽位跨度大,无法弹奏及明显的错写、漏写等)进行标注。为求乐曲的音乐连贯性,乐谱中记录的是打谱者修改后的指法。但是,必须将原谱标示与修改的原因,加以文字说明,附于乐谱之后。

第7段作为全曲的转折高潮段,经过反复的弹奏与“减字谱”中的文字提示的揣摩,得出本段的特点有:(1)音乐特征鲜明。(2)乐句明显。(3)充分展现了“问与答”的音乐形象。通过对以上特点的分析,笔者大胆尝试了“复合节拍” (弹奏连续,音乐连贯,音乐的完整性充分体现)与节拍速度由慢到快的处理方式(由每一拍六十速值提升至每拍一百二十速值)。(4)“减字谱”中多次出现“注、注吟、撞、上”等指法。笔者采用了不同的音高选择方式来体现音乐内容。时而音高明确,时而音高游移。(5)“减字谱”中有些指法,经过推敲后,确为误写。将其原有指法呈现在乐谱后面。这些变化,给音乐的发展增添了不可预知性。由于不同的选择得到不同的音乐效果,这也为打谱者选出适合的方案,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最后,以五句话总结一下打谱的心得体会:

感性认识,理性分析。

细阅古籍,反复推敲。

合理布局,灵活处理。

大胆猜想,敢于尝试。

总结经验,谨慎记谱。

(黄梅,四川成都人,幼时学琴于川派著名琴家俞伯荪、俞秦琴父女,后入中国音乐学院随吴文光教授学习古琴,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现正攻读中国古琴博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