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景泰与丝绸之路历史文化
2660800000018

第18章 西夏文化在景泰的遗存

沈渭显 寇宗栋

景泰县地处甘肃中部,东与靖远县隔河毗邻,北接内蒙古、宁夏,南卫金城(连皋兰),西通武威,是河西走廊的东门户。其历史悠久,文化源远。史称“故为羌戎,汉属武威”。从长安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与银川——兰州的北大路两条重要的古道在这里纵横交错,对中原与西域乃至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汇与融合起到了重要作用。公元11世纪始这里曾一度被西夏王朝长期统治。西夏是党项民族建立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古代政权。党项是西北羌民族的一支,习性尚武而勇猛,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隋唐时期,党项势力逐渐强大起来,唐末因帮助唐朝镇压黄巢起义,受唐封为“夏绥银节度使”赐姓李。后叛复不常,先后占领甘(张掖)、凉(武威)、瓜(酒泉)、沙(敦煌)等州。公元1038年,党项族首领李(赵)元昊称帝建国,国号“大夏”定都元庆(今银川市)。立国后创西夏文字,刻印书籍,发展经济,加强兵备,其疆域在兴盛时期“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有20州之地。今河西地区尽在其辖境之内,与北宋、辽、金、蒙古抗衡近200年之久。

西夏因立国前曾长期作为唐朝的地方政权,受汉文化影响较深,在游牧文化与农耕文明的融合中广泛吸收了汉民族的先进文化。同时又因长期与金、辽、蒙古相邻,与女真、契丹、蒙古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在西北形成了多民族文化共存的西北民族文化,为中华民族文化形成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今之景泰县寺滩乡永泰古城南1.5公里处,老虎山水磨沟沟口有一处古城遗址,名为老虎城,俗名“旧城子”,古城平面略呈正方形,边长近300米,门向朝北, 虽已被平为耕地,但东、北、西角墩墙基尚存。这里随处可见西夏时期的瓷器残片,其中以碗、碟之类的残片居多,瓷器大多施酱色和乳白色釉,外壁、下腹及足部露胎,为素面。碗多为高圈足,足壁较厚。据考证,此处为景泰的一处重要的西夏文化遗址。在白墩子北、靠近沙漠边缘的地方,1989年出土了西夏时期的高足碗3个,白瓷碗2个和西夏铜佛1尊。高足碗通高6.5厘米,口径12厘米,敞口、深腹,高圈足,足壁较厚,足高5.5厘米。碗内与碗外的上腹部均施乳白色釉,下腹及足为素面。白瓷碗通高5厘米,口径13.5厘米,矮圈足,施釉方式与高足碗相同。高足碗是我国古代游牧民族特有的餐具,适用党项民族席地而坐的游牧生活习性。2001年经甘肃省文物鉴定小组现场鉴定:“铜佛像、高足碗、白瓷碗均为西夏时期文物,其中铜佛像为国家二级珍贵文物,高足碗和白瓷碗为国家三级珍贵文物。”老虎城遗址和景泰境内出土的西夏文物为研究景泰地域的西夏文明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揭示了西夏时期景泰境内游牧文化与汉民族相对定居的农耕文明的融合。当时景泰地域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及境内寿鹿山、老虎山、米家山一带肥沃的土地和丰盛的水草为其游牧生活创造了便利的条件,促进了西夏和汉民族文化的交融。

西夏是一个笃信佛教的王国,在西夏王朝统治过的景泰境内,也遗留了较多的西夏佛教艺术珍品。五佛沿寺石窟位于古丝绸之路必经的黄河渡口,开凿于北魏。窟内中心方柱的佛龛上,保留了一尊完整的西夏时期的佛像,其高超精湛的塑像技艺,充分展示了西夏时期佛教艺术塑像的辉煌成就。这尊塑像通高1.2米,佛赤足,跏趺坐于仰、俯束腰莲台之上,莲台高30厘米。佛像头饰肉髻,两耳垂肩,眉若弯柳,口似含樱,面目清秀,表情和蔼安详。佛像身材纤细,上身穿通肩式袈裟,袒胸、着裙、裙带做小结,双手上举做苦修印。佛像后背即佛龛的后壁塑有圆形火焰佛光。整体塑像具有很强的写实性,为典型的西夏佛像艺术风格,其工艺和艺术水平均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堪为佛教艺术之精品。1983年,在维修石窟时在石窟北壁出土了木版活字印刷的《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九西夏经文残页12张(共计673字)和西夏木蜡台1个,这是当时生活在这里的西夏先民在此石窟举行佛事活动的物证,是研究西夏时期佛教传播和发展的重要依据。

西夏从兴邦立国到被蒙古所灭,经历了近200年的兴盛与衰落,在这近200年的历史进程中,西夏的党项民族与汉、女真、契丹、蒙古等民族共同创造了河西地区辉煌灿烂的历史文明,元初由于蒙古部在攻破西夏后执行了铁木真三次下诏灭绝西夏的遗志,对西夏军民进行了灭绝性的疯狂屠杀,造成了西夏统治地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悲惨景象,这次战争使西夏帝国创造的辉煌文明遭到了毁灭性破坏。元代史家在修史时又有意地删掉了西夏这一历史篇章,致使现存西夏文史资料十分匮乏,因而今天我们只能通过现存的珍贵文物对西夏的历史进行研究和补漏。景泰地域内的西夏文物古迹和出土的珍贵文物,对研究西夏历史和西北民族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沈渭显 景泰县文化馆馆长

寇宗栋 景泰县文化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