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宇
一、唐新泉军始末
新泉军是武周大足元年(公元701年),凉州都督、陇右诸军州大使郭元振奏置的一个军镇
《唐会要》卷78《诸使中》:“新泉军,大足元年(701年)郭元振奏置,开元五年(717年)改为守捉使。”。“先是,凉州封界,南北不过四百余里,既逼突厥、吐蕃,二冦频岁奄至城下,百姓苦之。元振始于南境破口置和戎城,北界碛中置白亭军控其要路,乃拓州境一千五百里。自是,冦虏不复更至城下。”(《旧唐书·郭元振传》)新泉军则是此时郭元振在凉州(今武威市)东北边界设置的一个军镇。新泉军的首任军使为武威胡人安忠敬[唐]张说《张燕公集》巻19《河西节度副大使鄯州都督安公碑铭》:“公讳忠敬,字某,武威人也,轩辕帝孙,降居弱水;安息王子,以国为姓,世髙之违(裔)。……解褐授游击将军、临洮府右果毅。复以善部统,御史大夫唐公休璟处之前锋,洪源谷立异效,迁右威卫翊府右郎将,兼新泉军使;进本卫中郎将、赤水军副使兼赤水、新泉两军监牧使。”按《旧唐书·唐休璟传》:“圣历年中(698-699年),(休璟)为司卫卿兼凉州都督、右肃政、御史大夫、持节陇右诸军州大使。久视元年(700年)秋,吐蕃大将麴莽布支,率骑数万冦凉州,入自洪源谷,将围昌松县。休璟以数千人往击之。”安忠敬即于此役“立异效,迁右威卫翊府右郎将,兼新泉军使”(后乃再进“本卫中郎将、赤水军副使兼赤水、新泉两军监牧使”),而新泉军置于大足元年(701年),在此役之后数月而已。知安忠敬当为新泉军首任军使。由《河西节度副大使鄯州都督安公碑铭》更知新泉军有监牧使,则该军境内又当有牧苑。此镇西去凉州400里,东南去会州200里,管兵千人[唐]杜佑《通典》卷172《州郡二·序目下》:“新泉军,会宁郡西北三百里,大足初,郭元振置,管兵千人。西去理所四百里。”《元和郡县志》卷四十陇右道·凉州:“新泉军,会州西北二百里。大足初,郭元振置,管兵七千人;西去理所四百里。”。开元三年(715年)改为新泉守捉《唐会要》云:“开元五年(717年)改为守捉使。”《新唐书·地理志一》改作“开元三年废为守捉”。今从《新唐书》,天宝初,由于此地局势紧张,管兵人数增至7000人亦见于新旧《唐书·张镒传》及《吐蕃传》。在此处设置这么一个规模不小的军镇,其主要作用显然在于警戒凉州东北边境,防范突厥南侵,弥补凉、银、会三州之间三角地带防御设施的空白。后至建中四年(783年),唐蕃在清水会盟,盟文有云:
其黄河以北,从故新泉军直北至大碛,直南至贺兰山骆驼岭为界,中间悉为闲(间)田。盟文所不载者,蕃有兵马处,蕃守;汉有兵马处,汉守。并依见守,不得侵越。其先未有兵马处,不得新置并筑城堡耕种。(《唐大诏令集》巻129《与吐蕃·清水盟文》)
文中己称“故新泉军”,表明建中四年时新泉军己被废弃。然据考之,新泉军之废更当早在大历(766-)之前。《旧唐书·代宗纪》广德元年(763年)七月:
是月,吐蕃大冦河陇,陷我秦、成、渭三州,入大震关,陷兰、廓、河、鄯、洮、岷等州,盗有陇右之地。
十月戊寅(十月初九),吐蕃大军攻入京师长安,代宗逃往陕州。吐蕃立广武王李承宏为帝,之后退出京城,屯兵于原、会、成、渭诸州。广德二年(764年),河西节度杨志烈被围守数年,以“孤城无援”(引者按,河西节度驻凉州),“乃跳身西投甘州,凉州又陷”。(《旧唐书·吐蕃传上》)既云凉州“孤城无援”,则知新泉军已在此前陷落。《旧唐书·吐蕃传上》关于安史之乱以来的西北形势,做过如下的概括:
潼关失守,河洛阻兵,于是尽征河陇、朔方之将镇兵,入靖国难,谓之行营,曩时军营边州无备预矣。乾元之后,吐蕃乘我间隙,日蹵边城,或为掳掠伤杀,或转死沟壑,数年之后,凤翔之西,邠州之北,尽蕃戎之境,堙没者数十州。
新泉军应即废于乾元之后,最迟不晚于广德二年(764年)。从大足元年(701年)新泉军建立,到广德二年(764年)新泉军因失陷而罢废,其存在始末不超过64年。
二、唐新泉军所在
史志记述新泉军城之位置所在,以《通典》为最早,说:“新泉军,会宁郡西北三百里……西去理所四百里。”稍后,《元和郡县志》云:“新泉军,会州西北二百里……西去理所四百里。”《元和郡县志》本是袭用《通典》旧文,但在与会宁郡(即会州)的里距上出现了盈缩,一作会宁郡“西北三百里”,一作会州(即会宁郡)“西北二百里”,二者必有一误。按,《旧唐书·地理志一》云“新泉军,在会州西北二百余里”,与《元和郡县志》所载同,《通典》之“三”疑为后世传写之讹。
唐代凉州即今武威市,唐代会州(又尝改为会宁郡)故地在今靖远县城东北郊。武威东北400里及靖远西北200里之交汇点在今景泰县芦阳镇一带。而芦阳镇东至麦窝村间适有一古城遗址,1996年版《景泰县志》已将其考定为汉媪围县故址。魏晋贤先生说:“但此城的中心部分存在一座居高临下的方形土建筑物,且有交叉城墙将原山嘴上的城分隔成几个部分,和河关城中所见相似,可以认为是唐代遗物,因而媪围也可能是唐的新泉军所在。亦见于新旧《唐书·张镒传》及《吐蕃传》。”笔者赞同魏先生的推测。
关于新泉军城的所在,清乾隆年代编纂的《甘肃通志》曾有一说,云:
新泉城,在(靖远县)县南四十里。唐大足初郭元振置新泉军,初属朔方,天宝中属河西节度使,宋为新泉砦,金废。(《甘肃通志》巻二十二古迹门)
此将唐新泉军与宋之新泉砦混为一地,并且比定在靖远城南40里(约当今日靖远县南之黑城子)。笔者认为,《甘肃通志》之两说皆非。据《宋史·地理志三》会州条载:
新泉砦,旧名东北冷牟,元符元年赐名,属秦凤路。东至怀戎堡界白草原三十里,西至会川城界粗儿原三十五里,南至会川城三十里,北至会川四十里。
《宋史·地理志》所说的新泉砦,本有旧名,叫做“东北冷牟”,并无“新泉”之称。此“东北冷牟”即今会宁县的郭城驿(清代名“新堡子”,即“新泉砦堡子”之省称)。其东30里白草原,即今会宁县郭城驿东之白草塬;其西35里粗儿原,即今会宁县郭城驿西之新庄子;其南30里之会川城,即今会宁县郭城驿南的两迎水村,当土木岘河与祖厉河相汇处,于此筑城,故曰会川城;其北40里之会川,即今靖远县之大芦村,当祖厉河另一支流来汇之处,故亦称“会川”。宋新泉砦(今会宁县郭城驿)西北距靖远城则为86里(43公里)而非“四十里”。此砦在黄河以东,西距黄河130余里。
前引《唐大诏令集·与吐蕃·清水盟文》明言“其黄河以北从故新泉军直北至大碛直南”云云,知唐新泉军乃在“黄河以北”(又可以说成在黄河之西,说详后),绝不在黄河南及黄河东。《甘肃通志》将唐新泉军比定为黄河以东的宋新泉砦,显然有误。
那么唐新泉军究在何所呢?魏晋贤先生推测在景泰县的吊沟古城(即汉媪围县)最有见地。何以言之?
1.同《元和郡县志》所载新泉军与会州、凉州的方位关系及相去里距相合。前已言之,勿烦重赘。
2.既名新泉军,当因此地附近有泉或泉流,不可思议新泉军附近无泉或泉流。魏晋贤先生记云:“吊沟古城位于景泰县芦阳镇(旧名大芦塘)与麦窝二地之间。镇南是一条宽谷,有泉流自其西南的兴泉堡(旧名锁罕堡)向东北穿过镇南,向东流入黄河,向为这一带农田灌溉所依赖。我们见此古城之一半即位于芦阳镇以东麦窝之西那条宽谷北岸一个小山嘴之上,另一半又位于宽谷内的平地之中。”从魏晋贤先生的描述,知此地确有泉流,因此“新泉军”之名其来有自,可为新泉军在此又得一佐证。
3.是此城在黄河以西,东距黄河约10公里。黄河由南而来,却于此城东南掉头折向东南流,前行约4公里又掉头折向西北流。根据黄河总的走向而言,可以说此城在黄河以东;但依据这一段黄河流向东南的走势而言,又可以说此城在黄河以北,同上引《与吐蕃·清水盟文》所载新泉军在黄河北之说亦合。可为判断此城之为新泉军再添一佐证。
4.此城内又的确发现有唐代“方形土建筑物”(见前引魏晋贤先生文)。此“方形土建筑物”可能为唐新泉军城的城墩或烽火台遗址,保存着新泉军残影的信息。
当笔者否定了新泉军为宋新泉砦的可能性之后,又为魏先生的推测揭出4条佐证以作的支持。我想对新泉军所在位置的探讨,逻辑上是可以站住脚的。当然,新泉军所在问题的最终解决,还须通过考古发掘才能落实下来。那么笔者的推测,或许可以为新泉军故址的发掘探查,提供一个并非盲目任意的选点。
(李正宇敦煌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