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懂经济学的男人更成功
2609400000027

第27章 聚拢男人的人脉基金——社交中的经济学(1)

提高交际圈含金量——利润最大化

在经济生活中,在成本固定的时候,很多人总是善于追求经济利润的最大化。其实,在经济学上,这是一种理性经济人的表现。现实的社交场上我们也提倡追求利润最大化这种理性的选择。而在社会交往中利润最大化的一个重要的方式就是,提高交际圈含金量,发现身边的贵人。

商品经济中,利润是人们最终的追求目标。也因此人们从事生产或出售商品不仅要求获取利润,而且要求获取最大利润,于是人们要想尽一切办法提高自己的利润总额。其实,无论是任何行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是经营的根本。

社会交往中人们也不忘了这个原则。在经营人脉的时候,你也要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与最佳化。其实具体策略当然有很多,不过在各种各样的途径中,提高自己交际圈的含金量、抓住生命中的贵人,无疑是条捷径。

人际中所谓的“贵人”,就是对你有所帮助、愿意及时伸手拉你一把的人。不论是人力还是物力上,这些贵人往往不求回报,甚至对你毫无所求。其实,在每个人的生命中,都可能存在着许多贵人。有的是他们主动对你伸出援手,而有的需要你擦亮眼睛,主动去追求,及时捕获这些可以利用的贵人,成就自己的事业。

当初刚落脚北京的王明在一家培训公司打工,业务往来之中结识了某报的部门主任李晗飞。正是这位报业老大哥的提携,令王明迅速完成了从打工仔到老板的飞跃。

谙熟培训业务的王明那时候有了更大的梦想,希望能有机会独当一面。李晗飞正是给这些梦想搭建舞台的人。他引见了报社的领导给王明,双方在磋商之后一拍即合,决定在这家报社下面成立一个新的培训部门,这个部门由王明承包,主要是开办高级管理培训课程。“为此《经济观察报》还送了我一间办公室,我自己招了员工,业务就这样开始了。”这对王明来说绝对是个转折点,“因为《经济观察报》本身是非常好的品牌,这给我提供了结识更多人脉资源的机会,也给我更多施展才能的机会。”

可见,贵人在我们事业发展中扮演的角色非同一般。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和时间都是有限的,而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抓住生命中的贵人,往往是我们事业晋升,生意成功的一个关键的要素。一般来讲,和贵人的应酬,关系到你未来的发展。

香港一个有名的实业家叫程海,他就是一个得贵人相助而成为富人的典型例子。从一个一文不名的穷人,到香港小有名气的实业家,程海的成功之路给了穷人许多启示。程海的建超实业公司,每年的营业额达7 000万港元以上。当年独立门户时,程海只有18岁,他在创业历程中曾得到贵人黄照的帮助。

不到18岁的程海辍学开始了给人打工的生涯。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电子公司当电子零件推销员,名为推销,实际上就是一个送货员。他在这里干了一年,接触了很多电脑行家,其中就包括黄照。工作期间,他逐渐对电脑业产生了兴趣,想自己创业当老板。于是年仅18岁的程海拿出2万元积蓄和别人开了一家小型工厂,专替电脑商装嵌电脑界面板。由于经验不足,加上合伙人重视不够,程海最终不得不与合伙人分道扬镳。后来,他给了合伙人2万元退股钱,一个人承包了这家工厂。

此时的公司已经欠债20多万元,但程海并没有被打垮,而是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他找来一帮同学帮忙,短短一段时间,他的公司每月营业额达到50万元,半年后他便把所有的债务还清了。此后公司的业绩却一直平平,直到遇到贵人黄照。

黄照此时已经成为香港有名的电脑商。2005年,他的海洋电脑公司有意扩展业务,希望设厂进行生产。他马上想到了以前认识的程海。黄照认为程海年轻有朝气,与他合作可以放心。而程海正想企业能有大的突破,于是双方签下合作协议,成为了合作伙伴。

有了黄照的支持,程海的公司业绩蒸蒸日上。几年后他到深圳设厂,将台湾的业务也抢过来不少。到了2010年,工厂营业额已近7 000万港元,成为香港生产小型电脑板的著名厂家之一。程海的成功,就是贵人黄照起了很大的作用。试想,如果程海没有遇到贵人,那么,即使程海能成功,也不可能那么快。

常言道:“顺风行船易,逆水驾舟难。”在大海的航行中,有经验的老水手,都善于借助风向,快速前进。其实,大海中的风不就相当于我们现实中的贵人吗?而在人生的旅途中,借助贵人的力量也就如同顺风行船,人们也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选择贵人,一定要选择恰当的,选择最好的。这些贵人一定要有影响力,他或他所代表的公司一定是有前景或者有潜力的,而且是正当守法的。

总之,贵人的重要作用当然是毋庸置疑的,那么我们又应该怎么去捉住我们身边的贵人呢?其实,结交贵人,建设人脉的前提首先是认识更多的人。通常来讲,我们大多数人都是生活在一个既定的圈子内,其实只要你留心看看自己的生活范围,是不是在很长时间内都没有什么变化了呢?你会发现这个圈子里既没有增加新的朋友,也没有新类型的社交活动。在这样保守的环境下,还有什么贵人可言?也因此,你需要主动走出去,打入新圈子,让自己换换环境。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聪明的男人总是懂得让自己在最短的时间适应新环境,并迅速抓住对自己最有帮助的人和最有利的机会。而抓住贵人,也就等于抓住了指引你前进的光明。

在社交中你应该审视你现有的圈子,不管是在哪里,不管是面对什么样的人,不管是处于什么样的环境,关键是你自己要主动,不断地增加交际圈子的含金量,寻找发现贵人的机会。

经济学指导你的生活:

利润是市场经济中人们追求的最终目标。利润最大化不仅仅运用于经济上,更适用于社会关系上,在人际交往中实现人脉投资的“利润最大化”也是社交的一个重要追求,而要实现人际中的利润最大化,你就必须得提高交际圈的含金量。

共赢关系最持久——互补效应

很多男人在发展自己事业或者在恋爱的时候,总喜欢找一个相比自己能力强或者性格上比自己强的人与自己结合,这样取长补短,达到“1+1>2”的效果。其实,这就是经济学上的互补效应。

曾经有这样的一个故事。一个视力有障碍的人和一个行走有障碍的人不约而同地来到一条河边,望着湍急的河水,面对着这条河两人都颇为为难。虽然两个人都急着想要过河,不过,视力有障碍的人不可能过去,而行走有障碍的人也不可能过去。那么,这两个人应该怎么过河呢?视力有障碍的人和行走有障碍的人协商了一下。于是,他们作出了这样的决定,由行走有障碍的人指路,由视力有障碍的人背行走有障碍的人过河。结果,视力有障碍的人和行走有障碍的人都顺利地渡过了这条河流。

其实这就是生活中的优势互补。行走有障碍的人的优势是眼睛,视力有障碍的人的优势是脚,那么,将视力有障碍的人的脚的优势和行走有障碍的人的眼睛的优势有效地组合在一起,便弥补了视力有障碍的人的眼睛的劣势和行走有障碍的人的脚的劣势,劣势便变成了优势,于是也就成为一个新的优势形象了。可谓,精诚合作,取长补短,达到“1+1>2”的效果。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前与农耕经济对应的以血缘、家族为社交圈的交往形式已经开始改变。现实中人们渴望交往,在各种不熟悉的领域形成优势互补。而与陌生人交往也是社会资本积累的需要,从经济学的角度上来讲,这样可以获取更多的生产要素。

我们知道,由于种种的原因,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优势。当然了,不可否认每一个人也都有着各自的劣势。因此,要有效地进行互补导向,以便使优势得到强化,使劣势得到削弱甚至消除。互补的前提就是交往双方都能得到相应的满足。一般来讲,如果不能满足这一要求,那么他们相反的特性就不能够产生互补,甚至反之产生厌恶和排斥,给本就不良的现状带来了更加不利的影响。比如庄重和轻浮、高雅和庸俗、真诚和虚伪等等,这就造成“道不同不相为谋”的不良影响。

通常来讲,个人在特定条件下的具体需要或优先需要不尽相同,在某些条件下,可以互补。其实这也就成为相互吸引的一种因素。现实中,如果一个人打算筹办一个小企业,那么他或许会选择与身上具备自己所缺乏的才干和能力的人合作。比如,如果自己善于经销,那么他或许就会选择与精通会计的人合作。也是在这种情况下,两者正好能各得其所,取长补短,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扩大两个人的作用,使得他们达到了1+1>2的效果。

一个控制欲强烈的人与一个依赖性较强的人合作,其实这也就是典型的互补性的合作。不过,作风和性格上的互补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他们的价值观应该一致。

史蒂夫·鲍尔默先生是全球领先的个人及商务软件开发商微软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他于1980年加盟微软,他是比尔·盖茨聘用的第一位商务经理。史蒂夫·鲍尔默是个很有个性魅力的人,他和盖茨沉静稳重、腼腆拘谨、不善交际的内向型刚好相反,史蒂夫·鲍尔默是个外向型的人,有幽默感,热情洋溢,他喜欢用煽情的语调表达自己,并有极强的社交能力。两人个性不同,但投缘到像齿轮一样丝丝入扣,性格非常互补。他们都对数字敏感,在职场上他们精力充沛,认准了目标就会勇往直前,他们常常在一起交流对许多问题的看法,这为他们以后的精诚合作、肝胆相照奠定了基础。用微软前总裁盖茨的话说,两人是“高频段交流”,彼此能接收到对方的全部信息。在工作中,两人就像两台联机的终端一样相接。这就是为什么两人在业界决斗场上可以天衣无缝地联手出击。可以这么讲,这两个人可谓是优势互补共赢的典范了。他们既是作风与性格的互补,也是需要的互补,且两者达到了完美的融合,给我们提供了可供学习的范本。

可见在事业的合作上,寻找和自己互补的人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一个人诸方面发展是不平衡的,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短板和自己的长项,有优点也有缺点。一项事业的成功,往往需要不同类型的人才,形成互补,才能处理好各方面的事情。这就决定了能互补的人之间容易互相需要,互相喜欢。如比尔·盖茨与鲍尔默的配合。

不过,遗憾的是人们常常受接触频率的高低性、方位的邻近性和意趣的投合性影响,使人际交往的领域倾向狭窄。其实,现实中决定交往对象范围的主要因素,应该是“需要的互补性”,也因此,为了通过交往去获得“互补”的最大效益,我们应当打破各种无形的界限,根据自己事业和生活求进步的需要,积极参加相应的交往活动,主动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交往对象。这也正是“人事关系上的乘法”。

也因此,如果你发现自己某方面个性有缺陷而又对某人这方面的良好个性十分羡慕和敬佩的话,那么你可以而且应当主动找他谈谈,如果你觉得自己与某人的长短之处正好互补的话,可以通过推心置腹的交往来各取其长,补己所短。这也就是人际中的取长补短,达到“1+1>2”的效果。

经济学指导你的生活:

互补效应,是一种优势的组合,其作用是使优势得到强化,使劣势得到削弱甚至消除。优势互补,扬长避短,达到资源的最大化的利用,一直是市场经济中人们的一个重要的追求。这种效应在社会生活中被用于优化组合,提升自身的实力。

尽量满足对方的需要——弗里德曼定律

一位社会哲学家曾经这样说道:“人是一种相互满足的动物。”确实,相互的满足构成了社会,也构成了各种各样的经济团体。相互满足也成为了现实人们交往的一个重要的原则,也因此,满足对方的需要成为了很多男人的座右铭。其实这就是经济上的弗里德曼定律。

释迦牟尼曾经问弟子:“我给你一滴水,怎样才能让它不干?”弟子们答不上来。

释迦牟尼说:“融入大海。”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能生存,进而才能有所作为,才能掀起滔天巨浪。同样一个人也只有融入集体才能更好地成长。

美国心理学家N.W.弗里德曼在研究人们交往过程中的取信程度时发现:当一个人的需要可以满足另一个人的需要时,两人就趋于互相喜欢。后来人们把它称为“弗里德曼定律”。

在18世纪曾出现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也是市场经济理论的鼻祖,这就是亚当·斯密。亚当·斯密发现了个人利益是每一个人的利益。在亚当·斯密之前,经济上是重商主义。而亚当·斯密赞同的是随着商品经济高度发展,重商主义的经济发展观已经与社会经济不相适应。亚当·斯密提出自由经济,明确指出了政府不要直接去搞经济,让每个人根据他们自己的利益,去决定怎么生产、生产什么、为谁生产,反而有利于资源的配置。亚当·斯密认为正因为个人利益是每个人的,而不是某一个人的,也因此任何一个人都只有去满足他人的个人利益,才能获得自己的个人利益。在经济生活中,有利益与利益的相互补充,才会有需要与需要的相互满足。

从马斯洛的自我满足理论中,我们了解到人是有感情的,因为人是有需要的。当需要得到满足时,人就会感到快乐;而当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人就会感到痛苦。从某种角度上来讲,需要和理由是影响一个人表层行为的两个最重要的心理因素。我们如果想要弄清一个人的表层行为,就必须从这两个因素出发,了解这种行为要满足什么样的需要和个人选择这种行为的理由是什么。因此,现实中要想提高自己在社交中的说服力,你就必须探寻人的深层欲求,找出人们的需要和满足需要的方法,让对方相信,你现在就可以满足他的需要。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满足别人的需要也是一种投资。

格林维尔从父亲的手中接过了一家食品店,这是一家古老的食品店,很早以前就存在而且已出名了。格林维尔希望它在自己的手中能够发展得更加壮大。

一天晚上,格林维尔在店里收拾,第二天他将和妻子一起去度假。他打算早早地关上店门,以便为度假作准备。突然,他看到店门外站着一个年轻人,面黄肌瘦、衣衫褴褛、双眼深陷,是一个典型的流浪汉。

格林维尔是个热心肠的人。他走了出去,对那个年轻人说道:“小伙子,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吗?”年轻人略带点腼腆地问道:“这里是格林维尔食品店吗?”他说话时带着浓重的墨西哥味。“是的。”年轻人更加腼腆了,低着头,小声地说道:“我是从墨西哥来找工作的,可是整整两个月了,我仍然没有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我父亲年轻时也来过美国,他告诉我,他在你的店里买过东西。哦,就是这顶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