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解密老子思想
2576400000015

第15章

希言自然。不多言而顺其自然。

飘风不终朝,大风不会连刮整个早晨,

骤雨不终日。暴雨不会连下整个一天。

孰为此者?是谁决定着风雨?

天地。是天地自然。

天地尚不能久,天地尚且不能永恒不灭,

而况于人乎!更何况是人呵!

故从事于道者,故从事于修道的人,

同于道;恰适合于修道;

德者,从事于修德的人,

同于德;恰适合于修德;

失者,从事于去欲无为的人,

同于失。恰适合于去欲无为。

同于道者,适合于修道的人,

道亦乐得之,道也乐于得到他;

同于德者,适合于修德的人,

德亦乐得之;德也乐于得到他;

同于失者,适合于去欲无为的人,

失亦乐得之。去欲无为也乐于得到他。

信不足,只有自己信念不足,

焉有不信。哪有不能引起信念的对象。

注解:

(一)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这里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指出天地自然不是一成不变、永恒不灭的,这是从可变的现象而论;又有“天不变,道亦不变”之说,这是就不变的本质而论。

(二)故从事于道者……同于失

什么是从事于道?其实就是道的修养。“同于”:作适宜于、适合于讲;就好比喝水的人适合于喝水,因为他需要喝水的道理。这里老子讲的是:客观本质正是自己的主观本质的情况。

(三)同于道者……失亦乐得之

“同于”的意义与上一致。这里老子讲的是:主观本质正是自己的客观本质的情况。

这种主观本质和客观本质的统一关系,用民间一句俗语来讲就是:“吃酒吃菜,各人所爱”。选择吃酒,酒正是他的客观本质;选择吃菜,菜正是他的客观本质;他喜欢菜,菜也喜欢他;他喜欢酒,酒也正喜欢他。这里为了说明,已把问题庸俗化了,不再赘言。

(四)信不足,焉有不信

此亦有“哪有值不得引起信念的东西”之义。用俗语说明就是:是你胃口不好,不是一切烹调都不好吃。哪里是什么“诚信不足,就会有人不信任”!

章析:

此章首先以自然现象为例,说明了一切形式和现象的存在都不是永恒的,从而引出对于道和主客观关系的讨论,进而阐述了一种思想,就是一切东西都是自然的。这种“自然”的意义,与黑格尔“一切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小逻辑》)中的“合理”基本一致。人生不同的道路、不同的兴趣爱好和追求,都是有其原因的,都是与各人相适应(不是表层意义,而是更深更广意义上)的。对好的东西缺乏信念和追求,恰是因为自己身上有不好的东西。

有一句俗话说:“一切烦恼都是自己造成的”——这句话在一定意义上表达了老子的上述思想。事实上,从主观因素讲,一个人的一切遭遇,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自己造成,由自己召唤而来的。

孟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反过来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恶远乎哉?我欲恶斯恶至矣!”。《易》云:“方以类聚,物以群分”。

故同于X,则X亦乐得之。而这一切,都合乎自然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