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解密老子思想
2576400000010

第10章

古之善为道者,古来很好地把握大道真理的人,

微妙玄通,对事物的认识细微精妙而抽象通了,

深不可识。高深得不可被了解和认识。

夫唯不可识,正因为不可被了解和认识,

故强为之容:因此只能勉强对他加以描述和形容:

豫兮其若冬涉川,当其犹豫呵就像冬天里涉水江河,

犹兮其若畏四邻,当其忧虑呵就像畏惧四邻攻害,

俨兮其若客,当其严瑾呵就像作为客人,

涣兮其若凌释,当其涣散呵就像冰雪消融,

敦兮其若朴,当其敦厚呵就像无雕饰的木头,

浑兮其若浊,当其糊涂呵就像水的混浊,

旷兮其若谷。当其空旷呵就像深远的山谷。

孰能浊以止?谁能把水的混浊除掉?

静之徐清;用静的办法就可以把它慢慢澄清;

孰能安以久?谁能保持治安的长久?

动之徐生。用动的办法来慢慢滋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保持和遵循大道的人不追求偏激和过极,

夫唯不盈,正因为不偏激和不过极,

是以能敝复成。所以能使事物由坏的方面不断向好的方面转化。

注解:

(一)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善”作“好”讲;“为”作“把握”讲;“微妙”:细微精妙;“玄通”:抽象通了,“通”作“通了”、“明白”义;“深”系针对修养和行为。

(二)豫兮其若冬涉川,犹兮其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浑兮其若浊,旷兮其若谷

“豫”:犹豫迟疑;“犹”:忧患、忧虑;“俨”:非庄严,乃律己、严瑾之义;“涣”:因系对“善为道者”的形容描写,所以“流散”之解不准,乃不经心、涣散之义;“敦”:诚实敦厚;“浑”:如解为“浑厚”则与“浊”不相称,乃指浊液;“旷”:指心胸空旷、虚怀若谷。

(三)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

此系设问自答,非“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下句亦为设问自答。

(四)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是以能敝复成

“此道”是什么?即上述之动静结合,引申为相反相成的一贯思想。“盈”:原指“满”的意思,这里指偏激、过分、过极之意。“敝复成”:“敝”为否定词,“成”为肯定词,非专指一件事物,乃为泛指;合起来便是由于事物的相反相成,因此可以使之由坏的方面转化向好的方面。

章析:

此章“勉强”地描述了把握大道的人是怎么回事,并指出了这样的人是怎样的修养品德,说明了把握大道的重要诀窍在于认识和遵循相反相成、不走偏极的原则,从而因势利导,使不可取的东西向可取的方面转化,以立于长久不败之地。

有人认为此章讲的“善为道者”是只限于圣人或君主,其实大谬。这里老子是提出一个榜样,提出一个任何人都可学习的榜样。

只是一味地描述大道,还不足以说服人心,从此章开始,老子在多处推出了“善为道者”、“圣人”等把握了大道真理的人物形象作为榜样,以其言行举止、外貌特征等让人们知道,大道真理不仅是存在的,而且是可以被认识和被把握的;以榜样的方式,不仅坚定人们信仰和追求大道真理的信念,而且使人们的心灵通过榜样的示范,与大道真理更加接近。

司汤达说“所谓相互了解,就是程度相等”;《妙法莲华经》说:惟佛与佛知见相等。有一种人,喜欢评论别人,经常说,这个人是不是圣人,那个人开悟没有,这样是很危险的。这个人的道德智慧比你高,却可能远远没有达到你所说的境界,但你的境界没有他高,你自然看不透他,你的知见力最多可以向下兼容,但却不能向上兼容,你用向下兼容的思维方式去向上兼容,焉得不会出错!

“盈”是一种偏激和极端。在浅层次上,它违背了太极的原则;在深层次上,它违背了无极的原则,这样就违背于道了。所以把握和遵循大道的人不愿意走偏激和极端。以人格修养例论,比如能屈能伸、刚柔兼备之类属于低层次的不走偏激和极端;而

不偏不倚、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八风吹不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类就属于高层次的不走偏激和极端。前者是小用,后者是大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