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帝国60年
2567100000022

第22章 虽远必诛(4)

复仇似乎并非是中华民族的专利,相反,“冤冤相报何时了”这种论调始终处于中华文明的最顶端。我们且不说这种论调近于痴人说梦,单就他的逻辑就根本不通。仅以匈奴为例,武帝时代,汉帝国的边防措施完善,匈奴人入边根本得不到什么好处。但在武帝前,匈奴人趁着帝国衰弱之际,曾多次入边,无数的掠夺与屠杀给汉帝国造成的损失不可胜计。在那个时候,我们没有还手的能力,“长期友好”的高调可以唱出来。但到了武帝时代,国力强盛,倘若还要高喊“和平友好”,是不是有些太不自重了?要知道,汉帝国所谓的“长期友好”只是一厢情愿的意淫而已。匈奴这个始终在寻找帝国麻烦的国家会跟你长期友好吗?即使他在边境贸易中为你的国家做出了很多贡献,可反过来想,他们从中也得到了很多好处,汉帝国不能因为边境贸易有得利之处,就非得跟这个虎狼之国做友好邻居?

的确,国力的强盛能给匈奴以震慑。但是随着时间的转移,一旦汉帝国再次陷入衰弱时,匈奴不会记得你当初的强盛而不打你,他只会凭其禽兽的心理继续来攻击你。

在笔者看来,武帝是中华民族史上最伟大的帝王,没有人可以跟他相提并论,就是因为他向匈奴开战。他和一些帝国的聪明人都已经认识到,如果在国力强盛时不把这个国家灭掉,将来的子孙们就有苦头吃了。

武帝并非是睚眦必报之徒,他的复仇是对前辈的敬礼,是对汉帝国的未来负责。每个执政者都应该记得,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友谊是永恒的,但仇恨绝对是永远存在的。汉帝国必须要向匈奴开战,不为别的,只为复仇。

那些当初死在匈奴铁蹄下的帝国百姓已经无法升天60多年了,他们最大的希望就是能有一位帝国领导人站出来为他们复仇。高祖皇帝在天之灵,一定不会怪罪后代武帝的穷兵赎武。而帝国的百姓在长期受到匈奴的欺侮后,也会积极支持帝国的军事行动。在汉帝国与匈奴开战的前期,没有人反对,因为任何人都知道,这是整个国家的复仇行动。一个不懂得复仇和不敢复仇的国家是可耻的,是永远不会得到历史原谅的。

帝国与匈奴的开战就预示着将有无数战功赫赫的名将出现。而卫青则是这些名将中的佼佼者。卫青的出身并不好,他的母亲是女仆,与一位县吏私通后生下了卫青。或许是上天眷顾,在武帝看中了他的姐姐卫子夫后,卫青才一步登天,从奴仆被破格提拔到了建章宫卫士的地位。这虽然只是一名下级官僚,却经常有时间见到皇帝,卫青的性格柔和,不外露,再加上他与生俱来的勇武与时时表现出来的冷静,渐渐被武帝所喜欢。所以,在卫子夫被晋封为皇后后,卫青则被提升为太中大夫。

卫青第一次出战是在公元前129年,在武帝任命的四个将军中,只有卫青有功而还,被封为关内侯,从此后,卫青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也是他人生最辉煌、为帝国取得荣耀的岁月。

公元前128年秋,匈奴骑兵大举南下,先是攻破辽西,杀死了辽西太守,紧接着又击败了任渔阳太守的韩安国,劫掠帝国百姓两千多人。武帝立即派出了匈奴人敬畏的飞将军李广镇守右北平,匈奴很识趣,立即避开李广,而从雁门关入塞,进攻汉朝北部边郡。汉武帝则派出卫青出征。卫青带领三万骑兵,长驱而进,赶往前线。这次战役最终以卫青斩杀、俘获敌人数千名,匈奴大败而逃而告结束。

第二年,匈奴集结了大量兵力,进攻上谷、渔阳。武帝再派卫青率大军进攻久为匈奴盘踞的河南地(黄河河套地区)。这是汉帝国对匈奴的第一次大战役。卫青出色的军事才能在这次战役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他率领四万大军从云中出发,采用“迂回侧击”的战术,西绕到匈奴军的后方,迅速攻占高阙,由此切断了驻守河南地的匈奴白羊王、楼烦王同单于王庭的联系。紧接着,他又率精骑飞兵南下,进到陇西,形成了对白羊王、楼烦王的包围。匈奴的这二位王爷见势不好,仓惶率兵逃走。卫青活捉敌兵数千人,夺取牲畜一百多万头,完全控制了河套地区。此战役后,卫青因战功卓著,被封为长平侯,食邑3800户。

在前面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知道,河南地是汉帝国与匈奴争夺的焦点,谁拥有了河南地谁就能在战争中取得主动权。对于河南地的失去,匈奴自然不会甘心。公元前124年春,匈奴派出大批骑兵,想要夺回河南地。汉武帝命卫青率三万骑兵从高阙出发去进攻匈奴右贤王。匈奴右贤王认为汉兵离自己很远,很难在短时间到达,就没有提高警惕。卫青采取了快速出击的方法,率大军急行军六、七百里,趁着黑夜包围了右贤王的营帐。匈奴右贤王惊慌失措之下,只带了几十人匆忙逃跑。卫青又是立下大功。

武帝在接到战报后,派出特使捧着印信,到军中拜卫青为大将军,这是帝国军人最高的荣誉,并且同时让所有的将领都归他指挥。武帝的皇恩浩荡,还将卫青的尚在襁褓之中的三个儿子封为列侯。卫青这个时候表现出来了冷静与谦虚,他推辞说:“微臣有幸待罪军中,仰仗陛下的神灵,使得大军获得胜利,这全是将士们拚死奋战的功劳。陛下已加封了我,我的儿子年纪尚幼,毫无功劳,陛下却分割土地,封他们为侯。这样是不能鼓励将士奋力作战的啊。”这种谦虚或者是任何人都具备的,卫青所以不接受武帝对他三个儿子的封赏,无非是他的那句话,在这个非常时期,如果封赏过度,则会导致将士们不能奋力作战。

的确,在这时,匈奴未灭,还需要全军将士的上下一心。艰苦卓绝的战役还在后面。在卫青获得大胜之后,匈奴进行了几次颇具规模的反击战。他们入代地,攻雁门,劫掠定襄、上郡。公元前123年二月,武帝再命卫青攻击匈奴。卫青分兵六路,从定襄出发,北进数百里,歼灭匈奴军数千名。也就是在这场战役中,卫青的外甥霍去病率800精骑首次参战,取得了歼敌两千余人的辉煌战果。一个月后,这位帝国的传奇将军又出边境,斩获匈奴军一万多名。然而,另外一位将军苏建却打了败仗,他虽然突围逃出,但受处置却是难免的了。

卫青在这个时候又表现出了他出奇的冷静,在许多人认为应该将苏建就地正法以建立他卫青大将军的威严时,卫青则认为,自己已经是皇亲国戚,已经没有必要再建立威严。虽然他可以对苏建执行军法,但他深知,稍处理不好就会落下擅杀的罪名,况且,苏建是他的同事,处死他总有兔死狐悲之情。于是,他将苏建交给了武帝。

这样的处世方法虽然有过于小心之嫌,但这种方式稳定了军人之间的密切关系,如果这样的统帅都不能打胜仗,还有什么样的统帅可以呢?

卫青的闪光可能就在这次战役后从此消失,代替他的是他的外甥霍去病。公元前121年,汉帝国对匈奴的第二次大战役开始,霍去病任最高军事行动总指挥,这次战役后,汉帝国完全控制了河西地区。

两年后,武帝为了彻底击溃匈奴主力,集中了全国的财力、物力,发动了对匈奴的第三次大战役。这次战役由霍去病与卫青各领精锐骑兵五万人,分作东西两路,远征漠北。也正是这场战役,创造了帝国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为解决粮草供应问题,武帝动员了私人马匹四万多,步兵十余万人负责运输粮草辎重,紧随征伐大军之后。也正是这场战役,武帝有意让霍去病建立大功。按照计划,远征大军从定襄北上,由霍去病率骁勇善战的将土专力对付匈奴单于。但后来从俘获的匈奴兵口中得知匈奴伊稚斜单于远在东方,于是武帝重新调整战斗序列。他命霍去病从东方的代郡出塞,而卫青则从定襄出塞。

这种安排当然有深意,武帝深知,匈奴的实力经过多年来的战争已经受到损伤,他希望霍去病能从东方出发,直捣黄龙,与伊稚斜单于的主力大战,取得决定性胜利。在这一点上,我们这个帝国善于使用阴谋来控制臣子的做法再一次得到验证。卫青功莫大焉,即使他在对待自己功劳的态度上始终以一颗平常心,然而,作为帝国的皇帝,武帝却不这样想,他希望卫青能知道一个道理,从前的屡屡不败并非是卫青一个人的功劳。武帝要让卫青知道,他想让谁取得战功,谁就能取得。

但是,一系列的机缘巧合,又让卫青遇上了伊稚斜单于。当他急速北行一千多里,跨过大沙漠后,伊稚斜单于正在严阵以待的等着他。这场战役最终以卫青卓绝的指挥才能而使帝国取得胜利。伊稚斜单于只在数行精骑的保护下奋力突围向西北方向飞奔而去。

霍去病率领的东路军也取得了俘获匈奴三个小王以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83人,消灭匈奴七万多人的成绩。这次战役,帝国军队完全打垮了匈奴的主力,使匈奴元气大伤。也就是从此后,匈奴才逐渐向西北迁徙,出现了“漠南无王庭”的局面,可以说,在这个时候,匈奴对汉朝的军事威胁已经解除了。

而与此消失的还有卫青大将军,自此战役而后,卫青虽然立下大功却没有得到封赏,得到封赏的却是与他的功劳高下立判的霍去病。可以说,霍去病在这个时候代替了卫青,开始出现在战争的舞台上。卫青这年并不算老,而且战功赫赫,之所以会被霍去病取代,全在于武帝的平衡术。作为皇帝,绝不希望手下有臣子的功劳被万众瞩目。我们很难想象,如果不是霍去病后来突然死掉,他的下场是好是坏还真未可知。卫青的下场之所以很好,是因为他具备了作为一个臣子应该具备的良好品质。

卫青很低调,低调的简直让人无法忍受。他从不宣扬荣耀,更不培植党羽。出身低贱的他被封侯,自然会受到当时一些文人的非议。有人曾劝他广招门客,收罗学士,为自己歌功颂德。卫青很委婉地拒绝了,他说:“作为人臣,只有奉公守法、忠于职守的义务,没有招士结客的必要。”他还反对为了个人声誉和利益,而网络党羽、培植势力。这些被逼出来的品德和远见,不但得到了时人的尊敬,自然也会得到帝国后人的景仰。

我们这个帝国,皇帝与臣子的身份永远都是泾渭分明的,“敬业”这个词汇不仅仅是作为臣子必备的素质之一,同时还限制了臣子的发展极限。武帝聪明、自信,但在卫青这件事上却表现出了帝王必须要具备的品质——限制。而臣子也必须要懂得,自己的荣耀是皇帝给的,既然能给,就能收。卫青深深懂得这一点,这就是为什么他能得善终的根本原因。

帝国的另一位将军李广却俨然与卫青相反。李广将军似乎是这个帝国在最辉煌时期的一个悲剧,他战功卓著,却至死都没有得到王侯的封赏。他自己曾感叹抗击匈奴无役不与,但是才能不及自己的人都已经纷纷封侯赐爵,自己却只混到了九卿,还没有获得爵位。那么,到底差在哪里呢?

《史记》这样说李广:“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广家世世受射……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由此可以看出,李将军出身军人世家,军事素质相当过硬,在汉帝国与匈奴的战争时期,如果不出现什么意外因素,李将军这样的军人是绝对可以被封侯的。

很多人都赞赏过李将军,文帝就曾对他说过,“如令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李将军如果生在高帝时代,是否真能得万户侯,不得而知。但在后来七国之乱中,他的确最先取得击败了楚国的胜利。在后来与匈奴开战后,匈奴人往往闻之丧胆,给他起了个“飞将军”的绰号。武帝左右都以李将军为“名将”,其功劳之大自不待言。

但是功劳大与封侯却永远不能联系在一起,李广所以不能被封侯,别有原因。李广曾经向一位风水先生请教过自己为什么不能封侯,这位风水先生对他说,“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杀俘虏似乎并非是李广一人做过,在与匈奴的战争中,帝国将军杀掉被俘的匈奴人屡见不鲜。这显然不能解释李广不能得侯的事实。李广年老在最后一次出征时,武帝曾给卫青一道秘密指令:“李广老,数奇。”不准重用他。所谓“数奇”,是指命数单只,“孤星照命”,意即“命运不好”。但这种说法显然也不能让李广心服口服。如果我们透过这一系列现象,就能看到一个本质,李广忠厚朴质,不会巧言令色,不会自我吹嘘,这样的人在开放的大汉帝国,无论如何都得不到君主的重视。确切地说,李广是个不善于理清人际关系的将军,他只会打仗,似乎他一生下来就为打仗而来。他在这个世界上的目的就是为了打仗,其他一切都可以看淡,都可以不理会。

他和卫青有相似之处,非常低调,但他却和卫青有着本质的差别,卫青是国戚,一开始就被提到了一个高度,在这个高度上,他可以不用做任何人际交往上的事就能让皇帝看得清楚。而李广则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他必须要懂得在人际上与军事上两手都要硬。在皇帝的印象中,李广是个木讷到近于不近人情的人,当初,李广为了一己之愤而杀了一位朝廷命官,武帝极为愤怒,只是因为李广的军事才能,才没有将他治罪。但从李广屡被废,又屡被使用的过程来看,皇帝对他的印象是相当不好的。

李广的不得侯与卫青的黯然退场,启示了我们这样一件事:这个帝国在一甲子后,似乎已经有了问题,而问题就出在皇帝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