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现实男人家
2565300000002

第2章 母亲二三事

今天是“母亲节”,突然想写写关于母亲的几件事,这些都是长大后陆续听大人讲起的。因为对母亲无以为报,我也只能以这种苍白的方式来向母亲敬礼。

地主的女儿

我也是很大之后才知道,母亲是地主的女儿。说是地主,其实只能说是当时的富人家,并不是靠剥削农民起家的,也没有田地用来收租。母亲的爷爷是乡长,生有五男二女,当时是乱世,要“抽丁”打仗,按照“家有三子抽一个,家有五子抽一双”的规定,两个儿子被抽去当兵,从此也就再也没回来过。

剩下的三个儿子中,外公排行最小。父亲去世后,三兄弟相依为命,全家共21口人,和和睦睦,从来没分过家。大外公织衰衣,抓现金;二外公做生意,挑金货担子;我的外公当家,负责日常开支。“家和万事兴”,兄弟三人同舟共济,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共同撑起了这个家。

母亲是1942年生的,当时正在“走日本”,也就是日本鬼子侵略中国的最甚时期。母亲是在“兵洞”里出生的,也就是防空洞,为了躲避日本鬼子的屠杀,全家人经常要躲到防空洞里,也就是在这种危险而恶劣的环境里,我的母亲出生了。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卑微而伟大生命的降生!

由于勤劳和睦、持家有方,当时外公家算得上是当地的大户人家。母亲记得,当时家里有几十间房,光堂屋就有八九个。每到晚上,全家人聚集在一盏油灯下,大家围着一边说话一边忙着各自手中的活,直到很晚。

外公是个读过书的人,很是开明,从来不讲什么男尊女卑,不论男孩女孩都送去读书。母亲读到“完校”毕业(相当于现在的小学六年级),在那时已经是女孩能受到的很高程度的教育了。这也为母亲以后爱看书、会写东西、善教育子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为爱一天行百里

母亲十九岁就嫁给了父亲。说来奇怪,出生在汩罗江边富裕人家的母亲,却嫁到了离家几百公里的洞庭湖边的穷村子许家。母亲回忆说,当时结婚的目的就是远走高飞。由于出身不好,在家里戴地主帽子永远抬不起头。因为是地主的子女,表现再怎么积极也入不了团。其它方面则更是被笼罩在“地主出身”的阴影里。

母亲毕业后当过两年统计,而父亲当时在我们乡里做粮油会计。说来挺有意思,父亲做过会计,母亲做过统计,我呢大学学的和研究生读的都是财经专业,难道我们家还真有学经济的基因?这当然完全是一种巧合。但母亲善于持家,在生活如此拮据的情况下打理一家人的吃住,也确实是一件相当不容易的事。

母亲兄妹六人,大姐嫁到洞庭湖打草,并在那里办了个小厂。也就是这个机缘,认识了父亲的胡家姑姑。姑姑向大姐打听,有没有姑娘愿嫁到这边来?大姐知道母亲的性格,了解母亲是愿意为摆脱歧视而远走高飞的,于是便将父亲和母亲这两个素不相识的生命联系到了一起。

为了办结婚证,二外公带着母亲到远隔四、五十里外的湘阴县打介绍信,而那时的交通方式便是步行。于是,为了结婚,为了奔向未知却向往的生活,母亲一天走了一百多里路!从早上出门一直走到天黑很晚才到家。中途还走过了不少,后来自己发现后再折回来的。这在现在听来很不可思议,但母亲当时却实实在在做到了。

母亲与父亲结婚时,当时家里穷得丁当响。记得还是借了几个人的布票,缝了一身单衣,算是结婚的嫁妆。母亲是学生出身,不会纺纱、不会织布,结婚后学会纺纱、学会做饭,并和父亲一起下地干农活。从结婚到后来,家务事父亲几乎从不粘手,全由母亲一人操劳。

回忆起与父亲的这段不平凡的婚姻,母亲用了“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来形容。我想这句话用在他们身上,是最贴切不过的了。

带孩子专业户

1962年,母亲生下了第一个孩子,我的大姐。当时别说营养,连饭都没得吃,只能靠吃腕豆、地瓜为生。后来母亲一连生下我们姐弟五个,中间还没了一个。这些孩子全都是母亲在不知克服了多少困难,不知承受了多少困苦后,才含辛茹苦拉扯大的。

现在我太太怀孕了,孕期前三个月反应剧烈,身体和心理一直处于非常虚弱和难受的状态,感觉是度日如年。我也在旁体会到了女人怀胎的不易,听说生下来后养孩子就更不易了。由此想见母亲那个年代的女性,在经济极其困苦的条件下,要生养如此多的子女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

因为我太太的怀孕,现在我特能理解母亲的辛劳。母亲一连生养了我们五个,不仅无法保证基本营养所需,而且还要天天下地干活。而父亲只管“主外”,加之潜意识里的大男子主义,家务事他几乎从不插手。母亲回忆说,生大姐的时候父亲还抱一抱,后面的几个就连抱都没怎么抱过了。这一切,又全靠了母亲。

但不止这些,好不容易将五个孩子养大成人了,母亲又开始带起几个孩子的孩子来。大姐家的女儿菲菲出生才一个月,就交给了我母亲来抚养,原因是要出去躲计划生育。这么小的孩子,全靠喂奶粉长大,一直带到好几岁,加之母亲年岁越来越大,带孩子的差事却一些没中止过,其艰辛可想而知。

接着,哥哥家的孩子、三姐家的孩子也是母亲一手带大的。由于哥哥嫂子要上班,姐姐姐夫要做生意,而养育孩子要占去大人的太多心血,这又只能是由母亲来做了。我算了算,母亲从生养自己的孩子,到带养孙子外孙,总共有九、十个之多。而我们却从来没有听母亲抱怨过、喊过累,甚至从来没见到母亲脆弱过!她总是一个人默默地扛起养育后代的重担,仿佛是在履行上天赋予她的使命。

“养儿方知父母艰”,我们家孩子才在肚子里呆了三个月,我和太太就感受到了养儿的不易。也正是自己孩子的来临,才让我想起母亲养育十个孩子的艰辛,让我倍感母爱的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