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都市秋天的海洋
2565200000070

第70章 枕边书香

在我的枕边,总会放着几本书。只要有闲,就会翻翻,或者一时兴起,一口气读下来,几个小时不放手。隔一段时间书读完了,又再换几本。于是慢慢地,书就跟枕头一样,成了身体和心灵的停靠。

有时真恨时间不够,总嫌自己和书相处的时间太少,有时又感慨人为何每天要睡那么久,若能每晚只睡那么三、四个小时就好了。加上在深圳这个浮躁的城市,人也跟着浮躁起来,要静下心来读点儿书着实太难。尽管如此,我还是与自己定了个君子协定——每周要读一本书。

所有的书中,独爱文史。这可能是天生的缘分,因为从小就喜欢语文,中学上历史课时还曾指出过老师的错误,至今也依然能背诵历史朝代歌。不过现在读历史,跟以前已有很大的不同。读了更多的书,才发现以前学的并不完全是历史,有许多历史真相是教科书上读不到的,许多历史背景也是少年时所无法认识的。看了《历史在这里哭泣》、《中国知青梦》、《往事并不如烟》、《血酬定律》……有一种拨云见日之感,“读书乃为养正气,位卑未敢忘国忧”,我不过是徒养了一番正气而已。

关于文学书,读得实在太少,与许多作家还未曾“谋面”交心。曾喜欢周国平的作品,觉得周是第一个将文学与哲学有机结合起来的作家,文字优美,又具有无限的道理。再有就是古诗词,记得中学时曾用自制小本,认真书写了一本最喜爱的诗词,且大多能背,但后来小本本和诗词一起离我远去了。前段时间又突然来了雅兴,每天早上要早起半个小时背诗词,晚上睡觉前也爱读唐诗宋词,如今仍能一口气背诵《琵琶行》、《岳阳楼记》、《出师表》、《长恨歌》等长篇诗文,也能背出两百多首古诗词。在我的枕边,也总会有关于古诗词的书。到现在我依然认为,今人的文学素养远不如几百上千年前的古人,心中满是感受,却不知如何表达,即使写上千言万语,还经不起古人十几个字的点拨。

喜读人物传记,如最近的《***传》、《他改变了中国》、《***传》等都得以及时一览,除了风云人物,前段时间涌起的名人出书热的大部分作品我也读,且觉得还不赖。如《不过如此》、《心相约》、《痛并快乐着》、《我把青春献给你》、《墨迹》、《幸福深处》等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正是人与人之间最本质的区别。当然最震撼我心灵的,还得算陆幼青的人生绝笔——《生命的留言》了。

林语堂把读书称作是一种心灵的活动。他说:说破读书本质,“心灵”而已。这话实在很有道理,读书其实就是自己与自己交流,给心灵吸氧,让灵魂歇脚,读书这事与名利无关,与他人无关,与你所处的环境无关。其实读书也是麻醉自己的一种方式,让自己暂时得以避开尘世,“离开一会儿”,很有点和尚入定的感觉。读到得意处,心中一片干净利落,如于谦的“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真的是心中一片爽朗,仿佛进入了另一个逍遥世界。

我读书,喜欢拿一支笔,只要碰到不错的句子,就会记下来,这看起来很有点小学生的味道,然而这个习惯竟保持了多年,到后来更发展到“无笔不读书”的地步。我看书,却从不在书在乱划,也不像脂胭斋、金圣叹喜欢点评,经我读过的书,大多不留一丝痕迹,就像看到美丽的风景,是不必刻上“到此一游”的。有所需、有所感的,全都装进了自己的读书笔记里。

读书,应该算夜间的运动,估计古人比今人更懂得这个道理,如“夜读深时妾屏灯”、“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就是读书的意境所在。难得偶有失眠的时候,对我而言失眠并不是痛苦,甚至是件幸事,因为这时候完全可以坐起身来,拧亮灯台,拿起枕边的书,一个劲的读下去,直看得人因眼乏,仍不肯睡,偶尔从书中抬起头来,看看漆黑的窗外,才发现自己可以与这个城市无关。

虽爱读书,不过仍有不少遗憾。诸如有时书买回来,静静的躺在书柜里一躺就是几年,很有点养在深宫的嫔妃宫女等着皇上临幸的味道。还有自己读书有一个天大的毛病,就是慢,很羡慕人家一目十行的能力,心想如果自己读书快一点,又不知要多读几本书。还有自己的读书笔记,像一个琳琅满目的宝藏,而其中真正属于我的、被我记住了的却是微乎其微。

读书怡人、怡心、怡神。虽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但还是特别沉醉于那一间物理上的书房,还有枕头旁边那一盏温柔的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