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都市
2564400000053

第53章 我的读“图”时代

这次出行,身边少了一样必需的装备。

我的MP4耳机没有带,不是忘了,而是没找着。出发前的一个晚上,当我收拾随身物品时,自然是忘不了我的iPod的,不是听音乐,而是用来听评书。这已是我多年的习惯了,只要坐飞机,或坐长途汽车,我都得靠听评书来打发时光,否则那个坐卧不安就别提了。但偏偏我的耳机没找着。

于是我带了一本名叫《感动》的散文集,以便在飞机上读读。另外还带了一本《中国城乡旅游交通图册》,这也是我的习惯,每次出差或旅行,都要带上这么一本厚厚的地图册,走到哪翻到哪,可谓是“按图索骥”了。虽然本人平时也积累了一些地理知识,尤其对中国地图也能做到“成图在胸”,但总有一些“细小”的地方,还得靠地图来现查。

如今已是读图时代,而我对“读”地图情有独钟。很久以来,我就有“读”地图的习惯,家里也常备了好几本地图册,电脑上也装了电子地图软件,平时也喜欢用google地图和baidu地图。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现在查地图真的越来越方便了,也越来越直观,尤其是用google卫星地图,你仿佛变成了一只鸟,想飞到哪个上空、想察看哪里的地形都成。如今又出了带全球定位功能的手机,电子地图也可随身携带了。

当然,最好的地图还是在心里,如果能做到“手中无地图、心中有地图”,这才是最高境界,这也一直是我追求的目标。只有心中装着一幅地图,“调阅”起来才方便,也才更过瘾。当然,只有地图“读”多了,才能将它装在心里,只有将一部电子地图存入脑袋这个数据库,才能做到随调随用,也才能让纸质地图成为“身外之物”。

其实,“读”地图是极有意义也有意思的一件事,它看起来枯燥乏味,一旦钻研进去则趣味无穷。从初中学地理开始,我便爱上了地图,觉得它真是一部生动的“图”书,自此也就慢慢养成了“读”地图的习惯。之后的岁月里,我一直都没离开过地图,一直都在“读”它、品它、回味它,就像读书一样,它带给我知识,带给我享受,带给我阅读的快乐。

我喜欢看历史题材的纪录片和电视剧,无论是看古装的《汉武大帝》、《康熙王朝》,还是现代的《长征》、《中国命运的决战》等,我都会放一本地图册在身边,只要上面说到一个地址(大多是小地址),我都会马上在地图上找到它,并由此连成线,也就成了一条历史发展的路线图。除了地理地图外,我还有一本历史地图册,用“读”地图的方式来读历史,我认为才容易读懂,也才能真正读懂。

地图一直是一件宝,尤其在条件艰苦一“图”难寻的时代更是极其珍贵,想当年刘备图川,能获张松献图,才得以奠定了蜀汉的根基。二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无论是敌我双方,主要将领都会在军事地图前日夜注视,要想决胜千里,必先“纸”上谈兵。试想,没有地图这张“纸”,何以谈兵,何以带兵,又何以取胜?

“读”地图的另一个最大魅力便是它几乎永无止境,这恰如读书一样,展现在你面前的是一个未知且无穷的世界,让你自由自在的遨游,并陶醉其间。就拿中国地图来说吧,你以为已经很熟悉了,但其实还有好多好多地方你都不了解,只有不断深入探究,从省到市到县,从面到线到点,越深入越觉得自己知识浅薄,越探究越觉得有味道。

这次出行,地图自然又派上了用场,它像是我的一名导游,又似一位地理老师,让我越走越明白,而不只是埋头赶路。回来的途中,包括在机场等候的一个小时和在飞机上的两个小时,这本地图册成了我的精神食粮。从地面到空中,我一直在“读”它,虽然以前已读了许多遍,但从没有像这次一样系统的读过,这一次是从头到尾、从市到县,仔仔细细、逐省逐省地通“读”了一遍,既是温习,也是补课。“读”地图的感觉,真是其乐无穷、受益无穷。

“图”到用时方恨少,“读”然后知不足,看来地图这本书,我会一直读下去,一直读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