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都市
2564400000048

第48章 印象香港

我是和香港同时来到深圳身边的。香港回归的那一年,正是我大学毕业来深圳。也就是说,我毕业十年,正好香港回归十年。

在深圳混了十年,每天都可以看到香港。如今的办公室抬头便可看到香港,住的房子也能在阳台上看到香港。然而十年了,我仅去过一次香港。对于香港和香港人,可以说我了解的并不多。

上学的时候,对香港的印象完全是通过香港电影和明星建立起来的。在包括我在内的大多数学生心中,香港的治安肯定很差,黑社会横行,街头暴力事件不断,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后来,才知道这种印象完全是被误导。

唯一一次去香港,对它的印象也不算好。主要是之前想像太多了,期望值太高,而现实与理想总会有落差。在我眼里,香港并不美,拥挤不堪,没什么绿化。可以说,城市环境远不如深圳,生活也不如深圳舒适。但香港也有它的优点,一是地铁四通八达,出行甚是方便,二是大厦林立,众多大公司云集。还有一点给我很好印象的是,香港的物业管理水平很高,有点类似酒店服务;香港的治安也很好,比起深圳和内地都强;还有房子虽小,但户型合理,特别实用。

我对香港人的印象还不错。工作上与少量香港人打交量,主要是设计领域的人士。觉得他们很守时,说话温文尔雅,一般不会失态。工作很敬业,也很辛苦,估计工作压力也很大。平时遇到的不熟悉的香港人中,则觉得大多穿着既讲究又随便,说讲究是一般爱穿名牌,说随便是并没有穿出气质,大多看上去有点“邋遢”。而且我发现,很多香港人爱穿黑色,男女都一样,又不是很正式的黑色西装,在香港的服装店里也几乎看不到靓丽的色彩,这一点很是有趣。

我也曾问过跟我交往的香港人,问他们对大陆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其中有一个回答特别有意思,他说印象最深的是比如买票看电影,售票窗口都是很小一个洞口,人要弯下腰歪着脑袋才能看到里面的人。他说的是实话,不过是以前的内地,现在大城市早就不这样了。不过,虽然许多售票或办事窗口都换成了大玻璃,但里面的服务并未改善多少。我想这位香港朋友说的,也包含内地服务水平与香港的差别吧。

最近看了曹景行的《香港十年》,才对香港有了多一点了解。曹先生作为移居香港多年的内地人,他以传媒人的眼睛来看香港还是有一定独到之处。他并未一直说香港人的好话,也毫不客气地揭批了香港人的“劣根性”。比如香港人回归后要补历史的课,不要忘记自己是中国人,不要忘记曾经的屈辱史;香港人好赌,尤其爱赌马;香港人自视甚高,歧视“新移民”;香港的年轻一代竟争力正日趋下降;传媒界混乱,主流媒体为***业当吹鼓手;大多数香港人说不好母语普通话等。

因为香港与深圳紧密相连,就像俄罗斯谚语说的“上帝让我们为邻”,深港两地是割不断的兄弟关系。尤其是香港回归后更是加速了这一融合进程,越来越多香港人到深圳消费、置业、工作甚至生活,深圳成了香港的后花园,也成为与内地进一步融合的必经通道。前不久在即将开通的“西部通道”跨海大桥上,深港两地青年在桥上相会,昨天7月1日,我还亲身参与了深港青少年大联欢,真切感受到了深港人的感情正越来越浓。随着西部通道的开通,相信深港“双城记”将会有更多好戏上演。

我对香港还有一个印象,是美女很少。从内地去的不算,土生土长的香港人中漂亮的女孩确实不多,就像GD女孩一样。当然这不是她们的错,可能跟气候、水土有关。从《香港十年》中也获悉,2006年香港男人中35%以上与内地女子结婚,而香港女子与内地男子结婚的一年也有6500多人。看来,香港与内地的“交流”是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了。

6月30日晚上,我观看了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晚会,晚会结束时,******与香港同胞一起高唱《歌唱祖国》,“歌唱我们伟大的祖国,从此走向繁荣富强”,当时真的有一种感动。我能感受到,一种久违的爱国情怀正在香港人心中升腾。对于香港人来说,“爱香港,爱祖国”这个字眼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显得如此清晰,如此生动。

香港在我眼里,无疑是一份骄傲。在历史的不幸中,香港又是上帝赐给中国的一个幸运的礼物。